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小说 > 《大明朝的另类史》在线阅读 > 正文 [ 徒持金戈挽落晖 ]-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大明朝的另类史》 作者:梅毅

[ 徒持金戈挽落晖 ]-2

?小说/TXt|天堂

当时满清在江南的统治还不稳固,义师纷起,明朝残余军事力量散落其间。于是,夏允彝暗中写信给自己从前的学生、明朝江南副总兵吴志葵,商量准备合兵攻取苏州,然后收复杭州,再进兵南京,以图保有明朝江南半壁河山。也就是在那时,年仅十五岁的夏完淳匆匆完婚后,马上和父亲一道加入戒旅军中。可惜,吴志葵无长远谋略,军将多懈怠贰心,苏州城不仅未被攻下,这些残明的乌合之众,也大败四溃。

坏消息一个接一个传来,夏允彝反而变得愈加平静,他决定要自杀殉国。乡人劝他可以趁乱渡海去他曾任地方官的福建,招纳兵马,再图恢复。夏允彝考虑再三,没有同意,怕举事再败以至于蒙羞万世。松江清军主将早闻夏允彝大名,表示只有他出山,一定给大官作。清将还表示,即使夏先生不愿新朝为官,出来见一面也行。夏允彝以" 贞妇" 自比,明白无误表达了自己不事二朝的决心。

他给好友陈子龙等人写信交待后事,然后平静与家人言辊,并特意把未完成的文集《幸存录》交予独子夏完淳手中,叮嘱他毁家饷军,精忠报国,代父完成恢复志愿。然后,夏学士投松江塘自杀。《明史》上讲他" 自投深渊以死" ,实乃误记。夏允彝自杀是形同日本人仪礼性的剖腹自杀,其兄、子、妻妾家人,皆肃穆哀恸地立于水滨观视。松塘水浅,只达夏允彝腰身以上,这位大才子生生埋头于水中,呛肺而死,他背部的衣衫都未沾湿,生殉了他的大明朝。

彼情彼景,身为儿子的夏完淳肝胆欲裂,目睹父亲刚烈死状,他也更加坚定了必死报国之心。

至于陈子龙,他与夏允彝乃同年进士,也是当时鼎鼎大名的文学家。本来,陈子龙想与夏允彝同死,但夏允彝以母妻托付于他,他本人又有九十老祖母需要赡养,故而忍死待变,割发为僧隐于乡间。明宗室鲁王监国时,陈龙子暗中接受鲁王的任命,与夏完淳一起策动满清的松江提督吴胜兆反清。天不祚明,兵变失败,不仅吴胜兆被杀,陈子龙本人也被逮捕。在押解至南京的途中,陈子龙终于作出了与其挚友夏允彝一样的人生选择:跳水自杀殉国。

生父尊师,这两位忠烈楷模,在少年夏完淳泪水模糊的目光中,逐渐幻化为千古仁人志士的终极典型。

黄花白草英雄路夏完淳的不屈殉国夏完淳,字存古,号小隐。是夏允彝的妾生子,也是他唯一的儿子。这位英雄天份极高,小时就是个神童,五岁即熟谙儒家典籍,七岁能文,八岁能诗,九岁即印刻文集《代乳集》行世。

观夏完淳十三岁之前的作品,柔媚秀丽,清婉韵致,仍不脱晚明文人流俗:

秋色到空闰,夜扫梧桐叶。谁料同心结不成,翻就相思结。

十二玉阑干,风动灯明灭。立尽黄昏泪儿行,一片鸦啼月。

——《卜算子o 断肠》

几阵杜鹃啼,却在那,杏花深处。小禽儿,唤得人归去,唤不得愁归去。

离别又春深,最恨也,多情飞絮。恨柳丝,系得离愁信,系不得离人住。

——《寻芳草o 别恨》

明朝灭亡后,亲历戎旅,又目睹父亲的自杀殉国,忠恸欲绝的夏完淳上书鲁王政权,要求予父亲以赠谥。鲁王爱惜夏完淳如此年轻又如此对大明忠心,立授他" 中书舍人" 一职,赠夏允彝" 右春坊右中允" ,谥" 文忠".这一切,均极大鼓舞了身在江南的夏完淳抗清复明的勃勃斗志。

不久,听闻太湖一带活跃着吴易领导的" 白头军" (这支队伍的兵士皆以白布缠头作标志,以此为明朝" 戴孝" ),夏完淳喜出望外,连忙与老师陈子龙一起携家中所有金银奔赴军中,并充任吴易的参军。

吴易,字日生,进士出身,吴江人,曾为复社的活跃分子,能诗善文,又喜读兵。北京陷于李自成的时候,他正作为侯补官员在京内,幸亏有大德知一禅师相助,吴易有幸从东便门逃出。后来,由史可法推荐,吴易在福王政权中有了一个" 职方主事" (类似军政委)的官职。他离开扬州外出酬集粮饷时,扬州陷于清军之手。满清铁蹄迅疾,很快占领了吴易的老家吴江。县丞朱国佐降清,并斩杀了痛骂他卖国的学生吴鉴。吴易闻之大怒,率数人突入县衙,活捉朱国佐,在吴鉴灵前杀掉了这个叛国败类后,宣布反清。兴兵之初,吴易的" 白头军" 发展迅速,不少昔日当地的水贼头目如" 赤脚张三" 等人纷纷入伙,在民族矛盾上升到社会最主要矛盾的关头,这些人由" 贼" 而变成" 官军" ,在辽阔的太湖水面上给予清军沉重打击。白头军最漂亮的一仗是" 分湖大捷" ,杀敌三千多,斩清中下级军官二十多名,获战船五百余艘。当然,这种暂时的胜利,主要原因也在于当时清军没有有效组织起过硬的水军,水战外行,故而使得" 白头军" 大逞神威。

胜讯传出,南明的隆武政权和鲁王朝廷均派人携带" 诏书" 而来,对吴易加官晋爵,视为中兴大将。飘飘然之余,吴易与" 白头军" 将领们开始轻敌。许多水贼出身的将卒本性毕露,四处剽掠。清军方面,却加紧准备。海盐一战," 白头军" 大败,夏完淳也因军败与吴易等人走散。至于陈子龙,他在海盐之战前已经看出吴易手下乌合之众难成大事,便以筹饷为名离开了" 白头军" ,想另行发展。

吴易军败后,其父、其妻、其女均投湖自杀,以免被清军俘虏受辱。吴易本人逃入湖中,仍旧坚持抗清斗争。

1646年夏,吴易听人风传满清任命的嘉善知县刘肃之想" 反正" ,便派人与之联络。孰料,这刘知县是个王八吃秤砣铁了心的汉奸,他之所以散布自己想"反正" ,无非是想诱执吴易。见吴易自己送上门,刘肃之立刻派人持信来复,邀请吴易来县衙赴宴。吴易不疑有诈,只带随从数人来会。" 鸿门宴" 入易出难,刘肃之早就通知大批清兵埋伏,待吴易一入门,立即逮捕了这位" 白头军" 领袖,很快送往杭州处死。

吴易为人虽属轻率无远略之人,大节不亏,慷慨归刑,并作《绝命辞》:

落魄少年场,说霸论王,金鞭玉辔拂垂杨。

剑客屠沽连骑去,唤取红妆。

歌笑酒炉旁,筑击高阳,弯弓醉里射天狼。

瞥眼神州何处在,半枕黄粱。

成败论英雄,史笔朦胧,与吴霸越事匆匆。

尽墨凌烟能几个,人虎人龙。

双弓酒杯中,身世萍逢,半窗斜月透西风。

梦里邯郸还说梦,蓦地晨钟。

夏完淳闻讯,立即白服以往,在吴江为吴易起衣冠冢,与文人同道哭吊,赋《吴江野哭》、《鱼服》二首诗歌,祭奠吴易,表达了复仇雪恨的决心:

江南三月莺花娇,东风系缆垂虹桥。

美人意气埋尘雾,门前枯柳风萧萧。

有客扁舟泪成血,三千珠履音尘绝。

晓气平连震泽云,春风吹落吴江月。

平陵一曲声杳然,灵旗惨淡归荒烟。

茫茫沧海填精卫,寂寂空山哭杜鹃。

梦中细语曾闻得,苍黄不辨公颜色。

江上非无吊屈人,座中犹是悲田客。

感激当年授命时,哭公清夜畏人知。

空闻蔡琰犹堪赎,便作侯芭不敢辞。

相将洒泪衔黄土,筑公虚冢青松路。

年年同祭伍胥祠,人人不上要离墓。《吴江野哭》

投笔新从定远侯,登坛誓饮月氏头。

莲花剑淬胡霜重,柳叶衣轻汉月秋。

励志鸡鸣思击楫,惊心鱼服愧同舟。

一身湖海茫茫恨,缟素秦庭矢报仇。《鱼服》

1647年早春时分,得悉满清任命的苏松提督吴胜兆要反正的消息,少年夏完淳马上萌发了巨大的恢复希望,急忙为吴胜兆与浙东义师牵线搭桥,积极准备待事发时本人亲自参加战斗,做绝死之战。吴胜兆(这名字就不好," 无胜兆" 也)谋泄,其手下将领抢先一步把他的计划上告满清。吴胜兆一卒未出,身已成擒。

而浙东方面,屋漏偏遭连夜雨,义师水军刚离岸,飓风忽至,大部分人被淹呛而死,溃不成军。清廷对吴胜兆一案十分重视,四处抓人,陈子龙等人首先遭到逮捕。押送途中,陈子龙投水殉国。

夏完淳喉中咸泪和血吞。由于他本人也在清政府通辑名单中,便一度曾匿藏于其兵父在嘉善的家中。1647年夏七月,他决定渡海加入鲁王政权军队。夏完淳至孝之人,临行前,他回乡间老家探望嫡母和生母,准备与二老告别之后再出发。

清廷眼线多多,夏完淳甫一回家,即为人侦知。清廷人马俱至,逮捕了这位少年英雄。由于他是朝廷重犯,被立刻押赴南京受讯。

在南京受押的八十天,是十六岁英雄夏完淳人生旅途的最后八十天。其间,他不仅智斗大汉奸洪承畴,巧妙羞辱了这位满清鹰犬,并且自激自盛,赋诗写词多篇,表达了他" 今生已矣来世为期" 的冲天豪情和" 家国之仇未报" 的遗恨。

被羁之初,夏完淳作《采桑子》一词,从内心深处抒发了他的亡国之愁:

片风丝雨笼烟絮,玉点香球。

玉点香球,今日东风不满楼。

暗将亡国伤心事,诉与东流。

诉与东流,万里长江一带愁。

满清朝廷主持江南一带招抚的第一把手,乃大汉奸洪承畴。他听说夏完淳与其岳父钱(木丹)被抓,很是得意,便想亲自劝降这翁婿二人,此举不仅能为满清主子招纳" 人才" ,又能给自己脸上贴" 慈德" 金粉。

南京旧朝堂上,洪承畴高坐,喝问下面被提审的夏完淳:" 汝童子有何大见识,岂能称兵犯逆。想必是被人蒙骗,误入军中。如归顺大清,当不失美官。"夏完淳不为所动,反问洪承畴:" 尔何人也?"旁边虎狼衙役叱喝:" 此乃洪大人!" 又有狱吏在其旁低声告之:" 此乃洪亨九(洪承畴)先生。"夏完淳佯作不知,历声抗喝:" 哼,堂上定是伪类假冒。本朝洪亨九先生,皇明人杰,他在嵩山、杏山与北虏(满清)勇战,血溅章渠,先皇帝(崇祯帝)闻之震悼,亲自作诗褒念。我正是仰慕洪亨九先生的忠烈,才欲杀身殉国,以效仿先烈英举。"狱吏们此时很窘迫。洪承畴在上座面如土灰。上来一人,厉声叱喝夏完淳:

" 上面审你的,正是洪经略!"夏完淳朗声一笑:" 不要骗我!洪亨九先生死于大明国事已久,天子曾临祠亲祭,泪洒龙颜,群臣呜咽。汝等何样逆贼丑类,敢托忠烈先生大名,穿虏服虏帽冒允堂堂洪先生,真狗贼耳!"洪承畴汗下如雨,老狗嘴唇哆嗦,小英雄字字戮到他灵魂痛处,使得这个变节之人如万箭攒心般难堪、难受。食禄数代之大明重臣,反而不如江南一身世卑微的十六岁少年,真让人愧死!(类似故事也发生在同吴易一起被抓的" 白头军" 领导人孙兆奎身上,他被押南京后,也是洪承畴主审。面对拖着条" 猪尾巴"的清朝" 总督" ,孙兆奎轻蔑地笑问堂上洪大人:" 我们大明朝也有一个牺牲的先烈叫洪承畴,您不会与那位大人同名吧?" 狠狠羞辱了这位大汉奸。)忽然,一旁因久受严刑而涌支撑的夏完淳岳父钱(木丹)忽然一声倒地,葡伏不起。夏完淳见状,忙上前扶起岳丈,历声激励道:" 大人您当初与陈子龙先生及我完淳三人同时歃血为盟,决心在江南举义抗敌。今天我二人能一同身死,可以慷慨在地下与陈子龙先生相会,真真奇大丈夫平生之豪事,何必如此气沮!

" 听女婿如此说,钱先生咬牙挺起,忍耐奇痛。

洪承畴默然久之,只得挥挥手,今士卒把二人押回牢狱。然后,上报清廷,拟判处夏、钱二人死刑。

上述种种历史的细节,不见于满清御用奴才文人" 官修" 的史书。而是出于被乾帝" 御封" 为" 贰臣" 的明末大才子屈大均着作《皇明四朝成仁录》中。这位苟全性命于乱世的投机文人,自身道德深玷大污,但他内心中对全忠全义的英雄,也不由自主流露出热切的渴慕和深刻的崇敬。

深知自己来日无多,夏完淳在狱中写下了他那篇流传千古的《狱中上母书》

,派人转送老家的嫡母盛氏与生母陆氏: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矣!

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严君:对父亲的敬称。见背:去世)。冤酷日深,艰辛历尽。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奈天不佑我,钟虐明朝,一旅才兴,便成齑粉。去年之举(指自己于前一年入吴易军抗清。他兵败后,只身流亡,历尽艰危),淳已自分必死,谁知不死,死于今日也!斤斤延此二年之命,菽水之养(指对父母的供养。《札记。檀弓下》:" 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 ),无一日焉。致慈君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淳今日又溘然先从九京(九泉),不孝之罪,上通于天。呜呼!双慈在堂,下有妹女,门祚衰薄,终鲜兄弟(意思说家门衰落,福泽浅薄,又无同胞兄弟)。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为生?虽然,已矣!

淳之身,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所用。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但慈君推干就湿(推干就湿:是指母亲把干燥处让给幼儿,自己睡在幼儿便溺后的湿处。

形容为人母者养育子女的辛劳。语出《孝经援神契》:" 母之于子也,鞠养殷勤,推燥居湿,绝少分甘。" ),教礼习诗,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难。

大恩未酬,令人痛绝。

……。呜呼!大造茫茫,总归无后。(倘若)有一日中兴再造,则庙食千秋(享受庙祭),岂止麦饭豚蹄(指祭祀一般死者的食品。)、不为馁鬼而已哉!

……兵戈天地,淳死后,乱且未有定期。双慈善保玉体,无以淳为念。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出师北伐,驱逐满清。这句话意思是讲自己死后再度转世为人,仍要与其父在北方起兵反清。)……。语无伦次,将死言善(语出《论语。泰伯》:"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言善,指说话真诚不欺。)。痛哉,痛哉!

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父得为忠臣,子得为孝子,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大道本无生,视身若敝屣。但为气所激,缘悟天人理。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1647年,九月秋决,夏完淳等三十多名抗清义士在南京西市慷慨就义。手提鬼头大刀、凶神恶煞般的刽子手,面对自己面前昂然站立的这位面容白皙、姣好的十六岁美少年,他那杀砍掉无数人头的双手,也不由自主地发颤发抖,最终只能闭眼咬牙才敢砍下那一刀……历史有时真是有些荒谬的意味。一百多年后,1775年,即乾隆四十年,总爱烂耀卖弄文采和进行历史" 翻案" 的乾隆帝下诏,承认明末抗清诸臣" 茹苦相随,舍生取义" 的辛劳,颁布《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对夏完淳、夏允彝、陈子龙以及一大批明朝的忠臣义士予以" 一体旌谥".由此,昔日满清王朝的危险敌人,一变为全忠全孝的大节无亏之人,而洪承畴们、祖大寿们等曾" 事两朝" 的"元戎" 们,统统进了《贰臣传》。当然,道德标准在百年内波谲云诡,也只有在伟大奇幻的今天,东北官员们才会开大会隆重纪念" 满清入关" ,才会有尚可喜等人的后代大肆张扬为他们的汉奸祖宗" 平反".升平乐舞中,千古罪人变成了"适应时代潮流" 的有功之人。而且,还有居心叵测的台独文人在台湾借" 研究"之名,诬蔑夏氏父子之所以能从" 乡贤" 变为" 国殇" ,是由于他们老家松江地区的文人们借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 发达" ,编造故事,强树" 典型".此论真是阴险至极,暴露了" 台独" 分子割裂大陆母体文化的丑恶嘴脸。

自乾隆四十年起,夏完淳的生前诗文得以公开刊印、流传,《夏节愍全集》

等书纷纷面世,其上千首诗、文、信函,均得以辑成发表。可笑又可叹的是,与夏完淳同时代投附满清的明末大文豪、大名士们,包括撰写夏完淳第一手资料的屈大均,都被乾隆帝加以痛诋和讥讽:

" 至于钱谦益之自诩清流,忝颜降附;及金堡、屈大均辈之幸生畏死,诡托缁流,均属丧心无耻。若辈果能死节,则今日亦当在予旌之列。乃既不能舍生,而犹假(借)语言文字以自图掩饰其偷生,是必当明斥其进退无据之非,以隐殛其冥漠不灵之魂!"清朝学者庄师洛所作诗,最能为夏完淳这位少年英雄盖棺定论:

天荒地老出奇人,报国能捐幼稚身。黄口文章惊老宿,绿衣韬略走谋臣。湖中介义悲猿鹤,海上输忠啳凤麟。至竟雨华埋骨地,方家弱弟可同伦。

无论是秦良玉,还是夏完淳,在翻天覆地的历史大动荡年代,他们皆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 儒" 与" 侠" 的最完美结合。所谓儒,即是全力体现舍身成仁、杀身取义的价值观;所谓侠,并非是金庸大师笔下飞檐走壁喷云吐雾能打掌心雷的" 侠客" ,而是那种能够牺牲自己生命并明知不可为之事而一定要去行动的仪义。这种飞蛾扑火的行为,对于现在的" 世界主义者" 和笃信基督" 泛爱" 论的信徒们来讲,肯定会被讥笑为迂阔和不认时务。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精神价值内核,正是这些妇人孺子的抵抗和不屈所由在。这才是真的道德,真的英雄!

世事多变,有时让人瞠目结舌。在对微渺传说和神话进行" 宏大解构" 的同时,不少人纷纷为历史负面人物翻案,不仅慈禧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老太太,秦桧和洪承畴都成为" 顺应历史潮流" 的远见卓识者,吴三桂更在电视剧中变成了有情有义的铮铮汉子,而一直在海外保存汉文明衣冠礼乐的郑氏家族成员,却沦为阻挡" 历史车轮" 的小丑——何其荒唐也!这种大是大非的混淆,如此黑白忠奸的颠倒," 先进性" 方面远远不如" 我大清" 的乾隆帝。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底,在诏令国史馆修编《明季贰臣传》时,这位老爷子已经明白无误地把对" 我大清" 有赫赫功勋的洪承畴、祖大寿、冯铨等一批人打入另册,其意在于" 崇奖忠贞" ," 风励臣节" :

" ……因思我朝开创之初,明末诸臣望风归附。如洪承略以经略表师,俘擒投顺;祖大寿以镇将惧祸,带城来投。及定鼎时,若冯铨、王铎、宋权、金之俊、党崇雅等,在明(朝)俱曾跻显铁,入本朝(清朝)仍忝为阁臣。至若天戈所指,解甲乞降,如左梦庚、田雄等,不可胜数。(当时)盖开创大一统之规模,自不得不加之录用,以靖人心,以明顺逆。今事后凭情而论,若而人者皆以胜国(明朝)臣僚,乃遭际时艰,不能为其主临危授命,辄复畏死幸生,忝颜降附,岂得复谓之完人!(他们)即或稍有片长足录,其瑕疵自不能掩。若既降复叛之李建泰、金声桓,及降附后潜肆诋毁之钱谦益辈,尤反侧佥邪,更不是比于人类矣。……朕思此等大节有亏之人,不能念其建有勋绩,谅于生前;亦不能因其尚有后人,原(宥)于既死。今为准情酌理,自应于国史内另立《贰臣传》一门,将诸臣仕明及仕本朝名事迹,据实直书,使不能纤微隐饰,即所谓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者……此实乃朕大中至正之心,为万世臣子植纲常!"在痛诋" 贰臣" 们的同时,乾隆帝对于清朝开国之初那些与其祖先驰马援弓、浴血死战的明臣明将,如史可法、刘宗周、孙承宗、卢象升等人,大加赞诩,表扬这些人" 遭际时艰,临危受命" ,均可称为" 一代完人" ,即使对于稍后"负隅顽抗" 的南明诸臣,包括夏允彝、夏完淳父子,乾隆帝也称他们是" 忠于所事" ,乃舍生取义的英雄。这些人,皆入《胜朝殉节诸臣录》,可谓是万世流芳。

乾隆皇帝,本一阴险帝君,但其对忠奸的区分,确有大可称道之处。相较之下,抗日名将张灵甫将军,死后寂寂,真为今人所叹息。

清初努尔哈赤、皇太极之属,虽是老粗" 夷狄" ,道德观一点也不低。当然,他们文化水平偏低,对汉文化的吸收,更多来自《三国演义》、《水浒传》这样的话本子小说,所以对关云长这样义薄云天的人物极为崇敬。关羽成为" 帝"(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正是清朝顺治帝所封。同时,这些大辫子爷们儿对于历史上的岳飞、文天祥等人也耳熟能详,礼敬有加。当然,满清全力使用洪承畴一类降臣是当时大势所趋,这些鹰犬可以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内心深处,满洲皇帝和上层对这些人充满鄙夷和不屑,特别是对告以南明永历帝一朝虚实的孙可望,清朝当时虽给了他个" 义王" 的称号,但没过几个月就在打猎途中把他当作猎物一箭射死,简直就是不把他当人看待。相反,对于数位在满洲兴起的阶段被俘不屈的明朝大臣,如巡按御史张铨、太仆寺少卿张春等人的大义凛然,清朝汗王、帝君们油然起敬,叹息道:" 我从史传中得知文天祥事迹,以为是天降神人,今见张春,乃知文天祥确有其人啊!" (皇太极)。当然,皇太极也疑惑过,问汉人谋士范文程:" 我见中原名将多矣,只要战败势劣,大多倒戈投降,而那些文臣儒士,却多不为所屈,杀身报国,此保原因?" 范文程答:" 文臣读圣贤书,忠孝名节,皆其平生所学,所以才危而忘身,一心赴国难,此乃国家养士之报。" 皇太极深以为然,并开始督促诸王贝勒宗室子弟及旗主贵族子弟学习儒家典籍。代代相承,至于乾隆。所以,这位清帝所展现出的" 先进" 历史观,恰恰是汉文化陶养所致。

" 苟利国家,生死以之!" 堂堂中华,数千年礼义廉耻之邦,长久来支撑我们伟大民族屹立不倒的真髓,正是无数仁人义士胸中那一股浩然之气!

Www.xiaoshUotxt.net
上一章 返回列表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梅毅作品集
大明朝的另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