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小说 > 《战国五大公知》在线阅读 > 正文 第9章 杨墨之言盈天下(3)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战国五大公知》 作者:刘勃

第9章 杨墨之言盈天下(3)

  第二,当官的诱惑确实也比原来大很多。因为变法后政府的汲取能力呈几何级数增长,手头掌握的资源极丰富。而国家之间竞争激烈,对普通人民,君主们固然驱之如犬羊;对真正用得着的人才,他们可也真是求之如不及,绝不吝啬爵位和俸禄。所以,即使政府不采取强迫手段,憋不住想出山的隐士也不会少。骂几句统治者混蛋,然后换一份同样收入的工作,做出这样的选择很容易;但要是只有衙门里工资最高呢?想想现在有多少忍辱负重的公务员吧。<\/p>

  在秦国,商鞅深信每个人都应该成为国家机器上的零部件,散落在机器之外的,就应该被机器碾得粉碎。新法就像饥渴难耐的大斧,向社会闲杂人等排头砍去。秦国本来文化落后,隐士也不会多,所以很快就被灭杀了。<\/p>

  但在变革不大彻底,又注重形象工程的齐国,隐士们的处境反而尴尬。隐居的空间仍然有,这种生活的清高与自由,确实让人留恋;但又难免羡慕出仕做官的实利和风光,真真是进退两难。<\/p>

  不得不说,齐王真是非常贴心,居然专门给此类隐士,安排了一个去处。<\/p>

  那就是稷下学宫。<\/p>

  稷下是齐国首都临淄的一个城门名字,稷下学宫是齐王在这里办的社会科学院。在稷下当学士,可以得到上大夫的职称和待遇,但不用从事行政工作,发发议论就可以了。所以仍然算体制外人士。<\/p>

  齐宣王时代,稷下学士据说是有七十六人。这些人,今天我们还多少了解点情况的,普遍都有个特点,就是要表白自己不爱当官。<\/p>

  如淳于髡“终身不仕”。<\/p>

  如田骈“设为不宦”。<\/p>

  如慎到是“战国时处士”。<\/p>

  如彭蒙是“齐之隐士”。<\/p>

  如尹文是“周之处士”。<\/p>

  如鲁仲连“不肯仕官任职”。<\/p>

  但是,官虽然不当,官方的资源往往是要用足的。<\/p>

  齐王打算攻打魏国,稷下先生的元老淳于髡劝齐王别打,后来有人揭发说,淳于髡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接受了魏国的“宝璧二双,文马二驷”。淳于髡对受贿事实,供认不讳。不过他强调,如果没受贿,他一样会这么说,所以收礼不算有错。我们知道,大英帝国的培根爵士,被控在担任法官期间收受贿赂,他为自己辩护的理由,也是自己从未因收礼而偏袒,所以无罪。真是中西大哲,所见略同。<\/p>

  不管他的自辩是否合理,反正由此我们知道,利用自己在齐王面前的特殊地位捞点好处,淳于髡老师很坦然。苏秦的弟弟苏代,为了请淳于髡向齐王引见自己,也曾送他“白璧一双,黄金千镒①”,这个数额大得吓人,应该有所夸张。也许是淳于老师用这种方式赚外快的名声在外,所以就越传越邪乎了。<\/p>

  另一位稷下先生,因为能说会道而人称“天口骈”的田骈老师,则因为自己的不做官理论,被人调戏过。<\/p>

  齐人见田骈,曰:“闻先生高议,设为不宦,而愿为役。”田骈曰:“子何闻之?”对曰:“臣闻之邻人之女。”田骈曰:“何谓也?”对曰:“臣邻人之女,设为不嫁,行年三十而有七子,不嫁则不嫁,然嫁过毕矣。今先生设为不宦,赀养千钟,徒百人,不宦则然矣,而富过毕也。”田子辞。(《战国策·齐策四》)<\/p>

  有个齐国人见田骈:“听说先生您的高见是鼓吹不做官,甘愿当公仆。”<\/p>

  田骈:“你哪儿听说的?”<\/p>

  齐人:“我邻居一姑娘那儿。”<\/p>

  田骈估计窃喜了一下,原来我还有一女粉丝,于是问:“你啥意思?”<\/p>

  齐人:“我邻居那姑娘,鼓吹不嫁人,现在三十岁不到,儿子生了七个。不嫁人诚然是不嫁人,但比嫁人的还能生。现如今您主张不做官,但是俸禄有千钟①,跟班有百人,比做官的还能赚。”<\/p>

  田老师只能表示很惭愧。<\/p>

  陈寅恪先生批评晋朝那些爱谈玄学的官僚说,“既享朝端之富贵,仍存林下之风流,自古名利并收之实例,此最着者也。”很多稷下先生,算他们的先行者。<\/p>

  孟轲老师长期在齐国,和稷下先生们接触很多。他是以平治天下为己任的,又觉得士人做官,和农民种地一样,是本职工作。他说的“处士横议”“杨氏为我,是无君也”云云,大概主要都是针对稷下的情况而言。意思是,要么你就出来当官,要么你就干脆隐居去。以独立知识分子的身份发了半天议论,到最后却发现,原来你从政府领工资,这么不清不楚的有意思吗?总之,这个批评的对象和杨朱老师本来的观点,未必还有多大的关系了。<\/p>

  【段子为证】<\/p>

  前面提到《论语·微子》中出现的几个隐士,都不晓得真实姓名,只好根据孔子或弟子们见他们时,他们的状态称呼,简要介绍如下。<\/p>

  楚狂接舆:一个楚地的狂者,唱着歌超了孔子的车,歌云:“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想和他交谈,他却一溜烟跑了。<\/p>

  荷蓧丈人:子路和孔子失散,看见一个用杖挑一竹器箩簏(所谓“荷蓧”)的老者,便跟他打听夫子的所在。老者嘲笑了夫子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但还是管了子路一顿晚饭,并留他过了一宿。子路找到孔子后,带着老师的指示又去见这个老者,却已经不知所踪。<\/p>

  长沮、桀溺:孔子迷路,让子路向两个在水田里干活的长大汉子询问渡口的所在。两个汉子不但不回答,反而嘲笑孔子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意思是天下到处都糟糕透了,企图改变是徒费心力。又策反子路说:“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意思是与其跟着孔子躲避坏人,不如跟着我们抛弃世界。<\/p>

  苏秦张仪是女人<\/p>

  彭莹玉凛然道:“大丈夫做人的道理,我便跟你说了,你也不会明白。”<\/p>

  ——金庸《倚天屠龙记·有女长舌利如枪》<\/p>

  官当得遮遮掩掩的稷下先生,孟老师要骂;看见一门心思想当官,此外啥也不管不顾的,孟老师更毒舌,并且是与此类人真的划清界限了。<\/p>

  当时的天下大势是,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在西方日渐崛起;靠齐威王时代打下的基础,东方的齐国正如日中天;南方的楚国是老牌大国,内囊虽然渐渐尽上来了,外面架子却还不曾倒;战国初期改革的领头羊魏国这时连连受挫,但家底也还不曾败光。总之,这时候不存在什么“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格局多极均衡,国际关系风云变幻,对所有国家来说,最重要的都是找盟友,最害怕的都是被孤立,所以善于纵横捭阖的外交人才,成了各国领导人最重视的对象。<\/p>

  而当时外交界的领军人物,一个叫公孙衍,他主张合纵;一个叫张仪,他主张连横。<\/p>

  于是,有个不开眼的景春同学,向孟子夸口这二人的好处。<\/p>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滕文公》)<\/p>

  这位景同学的身份,现在已经搞不清楚。《汉书·艺文志》所收“兵形势”一类的书里,有《景子》十三篇,有学者猜可能就是这个景春。战争是外交的延续,谈军事和论纵横的思路相近处很多(张仪、公孙衍也都带过兵),二者可算是一家亲。<\/p>

  跟孟老师夸张仪,挑衅意味本来就很明显;如果景春真的就是这个景子,那以兵家人物抬出纵横家两大宗师,更十足是踢馆了。你孟老师不是说当今之世,平治天下舍你其谁吗?你看看你这辈子到底干成啥大事了没有?人家张仪、公孙衍,可是做到了一发飙诸侯恐惧,一回家天下太平,这才叫大丈夫呢!<\/p>

  景春这一激,非同小可,顿时引出了孟老师生平最有名的一句格言,至今中学生都必须咬牙切齿地背诵,有分教:<\/p>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p>

  这三条标准,公孙衍和张仪够哪条啊?他们算什么大丈夫,只是长着小老婆舌头而已。<\/p>

  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p>

  女子出嫁的时候,当妈的会在家门口教导她说:“到了你婆家之后,态度要恭敬,做事要谨慎,老公永远是对的。”把顺着老公的性子来当作正确的人生态度,这就是做女人的准则。<\/p>

  必须声明,我也认为孟老师这么说女同胞是不对的,必须加以严肃批判。如果有女人确实这样了,那也是万恶的臭男人霸权造成的人性扭曲……<\/p>

  张仪们对君主的态度,就像女人对老公。君主永远是对的,这就是张仪们的人生准则。<\/p>

  孟老师这话骂得难听,但纵横家们未必不引为知音。孟老师被人夸,说是特别善于揣测别人的心理,还真不是虚语。<\/p>

  和张仪齐名的苏秦老师,就确实曾把自己比作小妾。<\/p>

  有人跟燕王说,苏秦这人,道德败坏,您别用他。苏秦就跟燕王说,嫌弃我道德不好是吧,那么请问:<\/p>

  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不可乎?(《战国策》)<\/p>

  曾参有多孝顺?他在地里干活,一不留神把根瓜秧子踩断了,他父亲大怒,上去一棍子就把他打昏过去了。曾参苏醒之后,第一件事是唱歌。因为按他的想法,老爸气头上把我打昏过去了,冲动过后他会担心我的身体。所以现在唱个歌表示恢复得还行,让老人家安心。<\/p>

  伯夷有多廉洁?他是孤竹国君的嫡长子,按规矩理所当然拥有继承权,但老父临终前传位给弟弟,他就坚决靠边站。弟弟要让位给他,他就离家出走。后来周武王伐纣,他觉得是以暴易暴,这事儿干得不地道。劝阻不成,看武王得了天下,他觉得从此普天下的粮食都不干净了,于是上首阳山挖野豌豆苗吃,最后活活饿死。<\/p>

  尾生有多守信用?跟姑娘在桥底下约会,姑娘迟到——约会迟到是女人的特权,耐心等待展现忠诚,本来是必须要有的表现。但尾生表现得特别超凡脱俗,最终是姑娘没来,洪水来了,等到洪水退去,露出尾生抱着桥柱子的尸体。<\/p>

  燕王听罢:“还有这么好的人?我当然得用啊!”<\/p>

  苏秦说:“不对。像曾参一样孝顺,那么父母在不远游,一宿没着家,他就没法睡觉,能够像我这样为您跋涉千里去游说吗?像伯夷一样廉洁,周武王他都瞧不上,还能瞧得上您吗?像尾生一样守信用,现在这种国际形势,你总是实话实说,那不是找死吗?”<\/p>

  然后苏秦总结说,曾参、伯夷、尾生的道德高尚,都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好名声。这是自取灭亡,而不是成功学的精义。<\/p>

  接下来,苏秦又哀叹自己遭人攻击,是“以忠信得罪于君”。燕王不信人间竟有如此悲剧,于是苏秦讲了这样一个故事。<\/p>

  臣邻家有远为吏者,其妻私人。其夫且归,其私之者忧之。其妻曰:“公勿忧也,吾已为药酒以待之矣。”后二日,夫至。妻使妾奉卮酒进之。妾知其药酒也,进之则杀主父,言之则逐主母。乃阳僵弃酒。主父大怒而笞之。故妾一僵而弃酒,上以活主父,下以存主母也。忠至如此,然不免于笞,此以忠信得罪者也。臣之事,适不幸而有类妾之弃酒也。<\/p>

  老公出远门,大老婆偷人。老公回家,大老婆让小老婆送毒酒给老公喝。小老婆故意把毒酒打翻,结果遭到老公的鞭打。——她为什么要打翻酒呢?因为她知道是毒酒,喝了就死,这是“上以活主父”;她为什么不向老公说明呢?因为说明了大老婆就要被赶走,这是“下以存主母”。苏秦说,我的处境,就类似这个小老婆。<\/p>

  苏秦这一大段说辞,正是“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的完整表达。前一半说曾参、伯夷、尾生不足取,是说以个人实现为目标的道德无意义;后一半说扛着委屈的小妾最伟大,是说要急主子之所急,想主子之所想,领导利益,才是最大的利益。<\/p>

  在今天,一边在职场憋着委屈,一边爱看宫斗剧的观众,对苏秦老师的感慨,还是会挺有共鸣的。不过在孟老师眼里,这种态度恰恰最不可容忍。有三个原因。<\/p>

  第一,孟老师提倡的跟领导人谈话的原则,是别管他高高在上的样子,先鄙视了再说,所以他看不得“妾妇们”低三下四的样子。这触犯了他的一个大原则,也就是“士尚志”。<\/p>

  第二,“妾妇们”那么积极地为主子着想,也不是真就那么贱性,关键在于为主子牟利的过程也是他们自己最快获益的方式。这触犯了孟老师的另一个大原则,也就是“义利之辨”。<\/p>

  第三,为了完成主子的意愿从而获得自己的成功,“妾妇们”不介意会造成什么后果。张仪成功了,对楚国人民来说是巨大的灾难;苏秦成功了,对齐国上下来说是空前的浩劫。这触犯了孟老师的又一个大原则,也就是“保民而王”。<\/p>ww 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刘勃作品集
战国五大公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