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小说 > 《中国历史读这本就够了》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2章 秦汉时期的大一统(9)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中国历史读这本就够了》 作者:华业

第22章 秦汉时期的大一统(9)

  197年6月,曹操战胜吕布,被任命为中郎将。后来刘备又依靠袁绍、刘表,最后屯兵在新野。几年后,刘表死了,曹操挥军南下,刘备放弃新野从陆路向南逃,曹操派出精骑兵追了一天一夜。在当阳桥上,刘备抛弃妻子先逃跑了,张飞带领二十骑殿后。张飞弄断桥,站在河边大声叫道:“我就是张翼德,谁敢来与我一决生死?”如此,竟喝退了曹兵。

  赤壁之战后,刘备夺下荆州四郡,任命张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封新亭侯,后转到南郡。

  建安十八年(213年),张飞、诸葛亮、赵云等率领荆州兵入蜀增援。到达江州,遇上刘璋大将严颜,严颜被张飞生擒,严颜拒降的豪气感动了张飞,被张飞拜为上宾。

  大军继续平定了各个郡县,在第二年(214年)五月推进至成都,与刘备会合。刘备成为益州牧,赐张飞黄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缎千匹。

  221年,刘备称帝,张飞被封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进封西乡侯。同年6月,刘备为夺回荆州,东征东吴,张飞在阆中准备出兵会师江州。临近出发时,被其麾下将领张达﹑范强(演义中误写作范疆)谋杀。汉怀帝刘禅于景耀三年(260年)追谥张飞为桓侯。

  赤壁之战发生在什么时候?

  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带大胜曹操军队,被称为赤壁之战,是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着名战役。

  战争发生在公元208年7月12日,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着名战例之一。

  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就修建玄武池来训练水兵,并对可能动乱的关中地区采取措施,随即于建安十三年七月,率领20多万人马(号称80万)南下。此时孙权已从江东率军攻克夏口(今武汉境),打开了西入荆州的门户,正伺机吞并荆、益州(成都),再向北发展;而依附荆州牧刘表的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为谋士,按照诸葛亮的隆中对策,先占领荆州、益州,再联合孙权,共谋中原,并在樊城大练水陆军。

  孙权不顾主降派张昭等人的反对,命令周瑜为大都督,程普为副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率领3万精锐水兵,与刘备合军共约5万,沿江水而上,进驻夏口迎战。

  孙刘联军在夏口部署好后,沿江流迎击曹操的军队,在赤壁相遇。曹军步骑面对大江,失去威势,新改编的水兵,战斗力差,又遭遇瘟疫流行,初战失败,连忙退向江北岸,与联军隔江对峙。

  后来曹操下令将战船相连,减弱了风浪颠簸,利于北方的士兵进行船上战斗。周瑜认为敌众我寡,不利于久战,就决定寻找机会,速战速决。恰巧其部下黄盖针对曹军“连环船”的弱点,建议火攻,得到赞许。黄盖立即遣人送伪降书给曹操,然后就带着几十艘战船出发,前面10艘满载浸油的干柴草,用布遮掩,插上与曹操约定的旗号,顺东南风驶向乌林。接近对岸时,黄盖下令点燃柴草,各自换乘小艇退走。火船乘风闯入曹军船阵,顿时一片火海,迅速殃及岸边营寨。联军乘势攻击,曹军伤亡惨重。

  曹操深知已不能挽回败局,下令烧船,带领余部狼狈退走。

  赤壁之战,曹操自负轻敌,指挥失误,加上水军不强,军中又出现瘟疫,最终失败。

  孙权、刘备大敌面前,冷静分析形势,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创造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着名战例。

  谁“挟天子以令诸侯”?

  汉献帝刘协从即位的那一天起,就是有皇帝之名而无皇帝之实。但他毕竟是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谁掌控了他,谁就能以皇帝的名义向其他地方割据政权发号施令。

  曹操于是抓住这个机会,把汉献帝客客气气地请到许昌,利用皇帝这张王牌来号令天下,召令诸侯。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公元196年,被董卓劫持到西安的汉献帝在董卓死后,历尽千辛万苦,又回到了当时的首都洛阳。这时的洛阳已经是一片废墟,破败不堪。在洛阳,皇帝和百官的饮食起居甚至形同乞丐。曹操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果断地采纳谋士毛玠“奉天子以令不臣”

  的建议,想方设法把皇帝从洛阳接到了自己的根据地许昌。

  建安元年(196年),袁绍谋臣沮授曾劝说他,如果能“西迎大驾,挟天子而令诸侯”,就会收到没有谁“能御之”的功效。袁绍偏偏不听,觉得献帝是个废物,毫无用处,而曹操却不这么想。

  献帝东迁洛阳后,曹操觉得机会来了,当时宫中物资缺乏,曹操便经常向献帝进献食品和器物。献帝还在洛阳时,曹操就曾向他进献过缝帐2顶,丝线10斤,山阳郡所产的甜梨2箱,稗枣2箱。后来,取得献帝的信任后,就开始着手迎献帝移都于许昌。

  迎接献帝到许昌,是曹操一生事业中的重要跳板。他最初提起此议时,只有荀彧赞同,并极力说明迎献帝的迫切性和对今后斗争的有利性,说这是一件“大顺”、“大略”、“大德”的事。部下董昭又提醒他只有把献帝迎到他的地盘许昌,方可成就大业,万事无虞。

  这样,曹操借口京都无粮,要送献帝到鲁阳就食,把献帝安全转迎到许昌。建安元年(196年),汉献帝迁都于许昌。曹操对献帝的物质保障和适度尊重,果然得到了他所期待的巨大回报。献帝授给曹操节钺,录尚书事,任司隶校尉,迁都许昌后,又任命他为大将军,实际获得了高出于所有文臣武将的地位。

  从此,曹操借助这个跳板,一跃而起,开始了他一生戎马的辉煌事业。

  曹操为什么被称为“一代枭雄”?

  在动荡热闹的东汉末年里,曹操凭借其过人的胆识和非凡的政治军事才能,脱颖而出,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和刘备、孙权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被称为“一代枭雄”。

  曹操,字孟德,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着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

  曹操一生南征北战,为了使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了豪强,使得社会经济和生产活动得到恢复和发展。此外,他还着有《孙子略解》、《孟德新书》

  等书,都体现出了他杰出的军事才能。作为一代枭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东汉末年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表达他渴望国家早日统一的心情。

  早在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曹操的谋士毛玠就向曹操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的战略性建议,曹操采纳了。建安元年八月,曹操亲至洛阳朝见献帝,随即挟持献帝迁都于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从此,曹操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

  的优势。这是曹操政治上的一大成功。后来,曹操被封为大将军、武平侯。

  汉魏之间,社会动乱不安,人们的生产活动被严重破坏,出现大饥荒。这一时期,粮食供应和物资储备成为各军事集团最大的问题,因军粮不足而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地区,并实行一系列政策用来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在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笔。

  公元220年3月15日,曹操于洛阳逝世,享年66岁,谥号“武王”,死后葬于高陵。

  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谥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败走麦城”说的是谁?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蜀将关羽失守荆州,退守麦城,在此演出了一场千古悲剧。麦城因此扬名于中外。麦城现在仍留有断壁残垣,南北长600米,宽100米,高30米,似一座小山,横卧在沮水河畔,静静地昭示着一代武圣难以言说的悲剧结局。

  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的秋天,关羽率兵攻打樊城和襄阳,命令南郡太守麋芳镇守江陵,将军傅士仁镇守公安,同时负责后勤供给。当时前方打得正激烈,关羽节节胜利,但军粮物资有时却供应不上,关羽认为麋傅二人存在严重失职行为,扬言以后回去一定要治他们的罪。麋芳和傅士仁对关羽平日里轻视自己,心中早有不满,又听说关羽还军后要治他们的罪,自然十分害怕。所以当吕蒙派虞翻前来劝降时,他们两个一商量,就毫不犹豫地把江陵和公安拱手送给了虞翻,令关羽进退失据,兵败身亡。

  这年十一月,吕蒙率军隐蔽出动,进至浔阳(今江西九江东北),把精锐士卒埋伏在伪装的商船中,命令将士身穿白衣,化装成商人,又招募百姓摇橹划桨,昼夜兼程,急驶而去,直向江陵进袭,一切都进行得十分隐蔽。

  吕蒙知道关羽兵少,料到他如果要逃走,必然会走麦城北边的通西川的小道,就事先派兵埋伏于此。十二月,孙权派使者到麦城劝关羽投降。关羽提出让吴军退兵十里,然后在南门相见。吕蒙就领兵退出十里,等候关羽投降。关羽及其长子关平趁机带着十几个骑兵,偷偷地出北门向西逃去。未料,在路上被吴将潘璋部的司马忠所擒获,就被缚见了孙权。

  孙权招降关羽,关羽大义凛然,誓死不降。后来,与其子关平在临沮一起被潘璋所杀,死时58岁,其次子关兴嗣“汉寿亭侯”之位。蜀汉怀帝刘禅在景耀三年(公元260年)追谥关羽为“壮缪侯”。一代武圣关羽虽然败走麦城,留下千古悲剧,但他“义绝”的气节却流芳百世,一直流传下来,为后人所敬仰。

  东汉由盛转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西汉末年的土地兼并问题,到了东汉只是得到了缓解,而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这是造成东汉由盛转衰的重要原因。

  东汉末年时期,大的豪强士家逐渐形成了庄园主式的经济模式,土地越来越兼并到了少数人手中,农民生活越来越悲惨,引起农民暴动不断,继而引发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的根基。最终,东汉土崩瓦解。

  刘秀是没落皇族,其皇后本身就是新野的豪强士家出身。一个王朝的皇后就出身豪强地主之家,又怎么会反过来去削弱自己阶层的势力呢?所以威胁东汉王朝的豪强地主的势力不但没有得到抑制,反而得到了发展,以至于最后的三国群雄割据,使得东汉名存实亡。

  东汉王朝衰落还有另一个主要原因。东汉中期以后,接连几个皇帝都很早就夭折了,使得太后垂帘听政,外戚势力进入朝堂。

  东汉早期后,豪强实力日益膨胀,集团内部高级豪强和低级豪强分别在政治上建立起了各自的代表——外戚和宦官。自此,东汉从章帝后的黑暗统治便开始演绎了。

  外戚和宦官之间不断进行明争暗斗,使得朝堂上下一片乌烟瘴气,东汉政权岌岌可危,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公元189年,外戚、宦官同时灭亡后引发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当时的东汉王朝本来就已经衰落不安了,再加之农民起义的不断反抗,早已是摇摇欲坠。各地豪强们依靠自己手中的军事力量公开进行武装割据,彼此争斗不断,顿时全国烽火四起、诸侯横行。东汉王朝进入了空前大破坏的分裂时期。

  可以说公元189年,外戚、宦官的同时消亡标志着中国大混战、大割据、大分裂时期的到来。不仅没有结束,而是刚刚开始。各地豪强蜂拥而起,各据一方,成为割据诸侯。

  国家四分五裂,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各势力间困难重重。

  历史告诉我们一切都还尚早,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个大过渡时期不是很容易就能完成的。这其中还需要一个小小的过渡时期,那就是三国。自此,三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缓缓地揭开了序幕。

  曹丕登基称帝标志着东汉的灭亡吗?

  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187~226年)是三国时期的第一位皇帝,字子桓,着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公元220~226年在位。曹丕登基称帝,标志着东汉的灭亡,结束了大汉王朝四百多年的统治。

  汉中平四年(187年)冬,曹丕生于谯。他从小就显露出了非凡的文学才华,年仅八岁时,就能做文章。少年时代,广泛阅读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为他成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奠定了深厚基础。后来,由于文学方面的成就,而与其父曹操、其弟曹植合称为“三曹”。建安十六年(211年),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运用各种计谋,在司马懿、吴质等大臣帮助下,战胜了弟弟曹植,被立为世子。

  延康元年(220年),魏武帝曹操去世,世子曹丕继位为魏王、丞相、冀州牧,他积极解决和世家大族之间的矛盾,果断采纳陈群的意见,设立九品中正制,按照门阀出身任命官职,此举成功缓和了与各士族的关系,得到了他们的支持,为称帝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和人力基础。这年的十月,曹丕见时机已经成熟,就立刻逼迫汉献帝禅位。

  然后,迫不及待地登基,成为了大魏皇帝,定国号为大魏,改元黄初,改雒阳为“洛阳”,定都于此。

  后来,刘备伐吴时,孙权假意向魏国称臣,曹丕就封孙权为吴王、大将军,领荆州牧。但是,又没有同时联合蜀汉攻吴国。刘备被孙权打败,孙权随即与曹丕反目。

  曹丕大怒就起兵进攻吴国,结果被孙权的大将徐盛以火攻击败。回洛阳后,曹丕大病不起,不久就驾崩了,终年40岁,庙号为高祖,被谥为文皇帝,葬于首阳陵。

wWW。xiaoshuotxt=nEtxiaoshuotxt。com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华业作品集
世界历史读这本就够了中国历史读这本就够了林语堂半半哲学全集珍藏版我不是教你做“坏”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