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小说 > 《中国历史读这本就够了》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5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3)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中国历史读这本就够了》 作者:华业

第25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3)

  司马昭原本有意让幼子司马攸继承王位,但因为司马炎是司马昭的长子,所以遭到众臣的强烈反对。最终,司马炎于265年5月被封为晋王太子。同年8月,司马昭因中风猝死,享年55岁,司马炎继承相国晋王位,掌握全国军政大权。

  在司马炎接任相国后,就有一些人受司马炎指使劝说魏帝曹奂早点让位。不久,曹奂下诏书说:“晋王,你家世代辅佐皇帝,功勋高过上天,四海蒙受司马家族的恩泽,上天要我把皇帝之位让给你,请顺应天命,不要推辞!”司马炎却假意多次推让。司马炎的心腹太尉何曾、卫将军贾充等人,带领满朝文武官员再三劝谏,司马炎多次推让后,才接受魏帝曹奂禅让,封曹奂为陈留王。司马炎于265年登上帝位,改国号为晋,史称为西晋,晋王司马炎成了晋武帝。

  司马炎在刚做皇帝初期,很有作为,279年他命杜预、王濬等人分兵伐吴,于次年灭吴,统一全国,结束了东汉末期以来天下分裂的局面。在司马炎统治前期,他厉行节约,以身作则,还曾向全国颁发5条诏书:一曰正身,二曰勤百姓,三曰抚孤寡,四曰敦本息末,五曰去人事。当年,实行宽松无为的治国方略,与民休息,致使西晋出现了“太康盛世”

  的繁荣局面。

  但是,随着西晋的皇族和贵族都拥有了优裕的经济基础,再加上政治的安定与统一更帮助他们累积了大量的财富,于是西晋的统治者开始纵情享受,过着豪华奢侈的生活。晋武帝司马炎不仅不加以制止,而且还做了荒淫奢纵的表率。

  就西晋的整个历史来说,晋武帝司马炎还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君主,但他本人毕竟是继承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代的基业而称帝的,本身并非英明之君。

  晋灭吴之战发生在什么时间?

  280年,西晋军队攻破东吴,吴国灭亡。

  孙权死后吴日趋衰弱,而魏国在司马氏消灭淮南地区三次军事叛乱后日趋强大。

  司马氏以先灭汉后取吴作为国策,而在灭汉、代魏后又忙于新朝定制,吴政权暂得延续。

  吴国的末代皇帝孙皓,在位初期虽施行过明政,但不久即沉溺酒色,专于杀戮,变得昏庸暴虐。

  泰始五年(269年),晋武帝为灭吴做准备,任命羊祜为尚书左仆射都督荆州诸军事,坐镇襄阳。羊祜到达襄阳后,开设学馆,重视教化,关心民众,常身着便服,带少数随从,了解下情,与士兵同甘共苦,深得士兵爱戴。

  咸宁二年(276年),吴将陆抗病逝,羊祜上书说:“吴主荒淫无道,又非常残暴,已失去民心,趁此攻打吴国,吴纵有长江作天险也无济于事,灭吴统一就在眼前了。”

  但因为此时晋武帝正忙于平定秦、凉二州的少数民族叛乱,无暇东顾,伐吴之事被搁置,羊祜长叹说:“天下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故有当断不断,天与不取,岂非更事者恨于后时哉!”

  两年后羊祜病倒,回到洛阳,仍向晋武帝面陈灭吴的计谋。武帝怕他劳累,让他坐车上殿,并免去朝见之礼,羊祜重申了伐吴计谋。他说:“今主上有禅让之美,而功德未着,吴人虐政已甚,可不战而克……如舍之,若孙皓不幸而没,吴人更立令主,虽百万之众,长江未可越也!”晋武帝听了很是高兴,并令羊祜带病领兵出征。但羊祜突然病重,他推荐很有军事才干的杜预接替自己,不久过世。武帝听到这一噩耗,“素服哭之,甚哀。是日大寒,帝涕泪沾须鬓,皆为冰焉。”

  最后司马炎终于决定于280年12月进攻东吴,史称晋灭吴之战。司马炎以贾充为大都督,上游王濬军、中游杜预等军、下游王浑等军共六路并进,最后于280年逼近建业,孙皓投降,孙吴灭亡,全国重新大一统。当满朝文武欢聚庆贺的时候,武帝手举酒杯,流着眼泪说:“此羊太傅之功也!”

  哪些内忧外患使西晋走向灭亡?

  西晋建国后,天下并不太平,司马氏依旧面临着许多内忧外患的问题。但由于司马氏未能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最终为西晋的亡国埋下了伏笔。

  首先是晋武帝天资平平。他虽然继承两代先人的基业而称帝,但本非雄略之才,而且还十分好色,于273年禁止全国婚姻,以便挑选宫女;灭吴之后又将孙皓后宫的五千名宫女纳入,使得当时后宫具有万人规模。

  第二是西晋的政治风气日益败坏。司马氏执政后诛杀异己,世族在司马懿羽翼下又渐渐抬头,这使得西晋开国大臣有大半属于无德又无才的人物。

  第三是当时社会奢侈和贪污风气很盛。西晋时期的世族大多失去东汉世族的优良传统,汲汲求利。石崇为当时首富,他曾与外戚王恺斗富,当时晋武帝不加阻止反而帮助王恺。由于奢侈和贪污密不可分,当时士大夫几乎都收贿聚财,晋武帝也不例外。

  第四是西晋立国后分封诸王。晋武帝为更好地统治全国就派遣一些王都督诸州军事,如汝南王亮督豫州、楚王玮督扬州,最终使得地方宗室权力有逐渐凌驾中央的趋势。

  第五是因为“五胡乱华”。当时边境的胡族迁入中原,对晋帝国呈现半包围形势,这些胡族时时受汉官欺压或受汉人歧视,因此心生不满。270年河西鲜卑族叛乱,匈奴族也叛而出关,直至279年方平定。其后郭钦、江统等人相继提出徙戎论,劝武帝以武力将内迁的外族强制徙迁回原住地,但武帝不用。八王之乱爆发后,朝廷元气大伤,周边胡族趁机而动,发生“五胡乱华”。

  第六是西晋党派纷争十分严重。党派纷争在立嗣上诸臣争执更剧。当时太子为司马衷,昏庸无能,武帝之弟齐王司马攸较仁孝慧敏。大臣卫瓘、和峤主张废衷立攸,但遭荀顗、荀勖及冯紞极力反对。最终晋武帝仍然不能舍子立弟,并遣返齐王司马攸回其封国,司马攸愤怨而死。

  总之,西晋统一全国后未能解决政风奢侈和贪污、党派横起、宗室权力扩张与外族内迁问题,埋下了日后八王之乱与永嘉之祸的种子,最终灭亡。

  “贾后乱政”是怎么回事?

  290年晋武帝驾崩,太子司马衷继位,称晋惠帝,贾南风也被封为皇后。因为晋惠帝昏庸无能,贾后便趁机操纵西晋政权,从而导致了朝纲动乱,被后世称作“贾后乱政”。

  晋武帝弥留之际,下诏由汝南王司马亮与皇后杨艳的父亲杨骏一起辅政。不料杨氏父女采取阴谋手段,伪造遗诏,排挤司马亮,企图独自操纵政权。

  贾后不愿意杨骏独揽朝政,291年借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之手,诛杀了杨骏,诛其三族,之后又废皇太后杨氏为庶人,后又设计杀了太宰司马亮。这样,西晋的政权实际上落入贾后之手。她在朝中委派亲信党羽掌管机要,专断朝政八年多,干了许多坏事。

  由于贾后只为晋惠帝生了四位公主,太子司马遹不是自己所生的,所以在299年贾后开始迫害太子司马遹,首先废他的太子地位,次年(300年)3月杀太子。这个举动成为许多反对贾后专政的皇族开始行动的起点。4月,赵王司马伦假造诏书,以谋害太子之名,废杀贾后,自领相国位。贾后死时只有45岁。

  到了第二年,野心勃勃的司马伦称晋惠帝为“太上皇”,还把他软禁起来,自己当起了皇帝。司马伦篡位的消息一传出,各地诸侯王纷纷反对,倒不是因为他们多忠心晋惠帝,而是因为他们都想来过过做皇帝的瘾。这便是八王之乱的开始。

  八王之乱发生在什么时间?

  “八王之乱”是指发生在西晋291~306年间的司马氏同姓王之间为争夺中央政权而爆发的混战,前后历时16年。战乱参与者主要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其最终结局是东海王司马越夺取大权。

  永宁元年(301年),赵王司马伦废惠帝自立,驻守许昌的齐王司马冏起兵讨伦,同时镇守邺城的成都王司马颖与镇守关中的河间王司马颙举兵响应。洛阳城中的禁军将领王舆见机,杀死赵王司马伦,迎惠帝复位。齐王司马冏以大司马入京辅政。

  后来,河间王又从关中起兵讨伐司马冏,洛阳城中的长沙王司马乂举兵入宫杀司马冏,政权又落入司马乂手。太安二年,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合兵讨长沙王司马乂,但二王的联军屡次被长沙王司马乂打败。

  第二年正月,洛阳城里的东海王司马越与部分禁军合谋,软禁了司马乂,将其交给河间王司马颙的部将张方,司马乂后来被张方烧死。成都王司马颖入洛阳为相,以皇太弟身份专政,但仍回根据地邺城,政治中心一时移到邺城。东海王司马越对成都王司马颖的专政不满,率领禁军挟惠帝北上进攻邺城。荡阴(今河南汤阴)一战,司马越被司马颖击败,惠帝被俘入邺,东海王司马越逃往自己的封国就是现在的山东郯城北。

  恰好这时河间王司马颙派张方率军占领洛阳,接着并州刺史司马腾(司马越弟)与幽州刺史王浚联兵攻破邺城,成都王司马颖与惠帝投奔洛阳,转赴长安。后来东海王司马越击败河间王司马颙,迎惠帝回洛阳,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相继被他所杀,大权落入司马越手中,八王之乱到此终结。

  “八王之乱”导致西晋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爆发,北方各少数民族大规模内迁,各地流民相继起事,于是西晋便进入了人们常说的“五胡乱华”时期。

  “五胡乱华”是怎么回事?

  晋惠帝时期的“八王之乱”之后,晋室分裂,国力空虚,民生凋敝,中原汉族的军事力量迅速衰退。塞北多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趁中原的西晋王朝衰弱空虚之际大规模南下建立胡人国家。在百余年间先后由胡人及汉人建立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政权,史称“五胡乱华”。

  “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汉朝以来,就有胡人不断向中原内地迁徙,逐渐盘踞华北地区,势力不断壮大。到西晋时期,胡人已入居关中及泾水、渭水流域,对晋都洛阳形成包围之势。

  西晋建立后,门阀士族独占政权,排斥寒门士族和少数民族贵族,引起后者的强烈不满,八王之乱,王室兵戈相残,贩卖掠夺五胡人民为奴隶,给各族人民带来极大灾难。西晋政府残忍腐朽暴露无遗,统治机构分崩离析,统治力量急剧削弱。这时匈奴刘渊趁机于公元304年举兵反晋,揭开了“五胡乱华”的序幕。

  “五胡乱华”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永嘉之乱以后,中国北方长期陷于战乱,晋室政权流亡南方,建立了东晋。原先在中原地区的知识分子、农民、手工业者、商贾等也纷纷逃亡到南方,他们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使江南地区日渐富庶和繁华,最终取代中原而成为全国的重心。迁到南方的中原部族与当地的人民和百越各族相融合,形成了一种饱含江南特质的新兴文化;而在北方取得了政权的胡族,在文化上被逐渐汉化。

  这一时期,作为在中原具有绝对文化统治地位的汉族同样吸取了其他各民族的文化精髓,为隋唐时期的高度繁荣注入了文化基因。同时胡人对中原文明成果的破坏和对当地居民的屠杀,使得市民阶级的发展停滞,其政治上的民族隔离镇压,导致手工业者在苛刻的重负束约下无力改进生产技术,从而迫使商业资本不断向高利贷资本转换。之后,我国北方就进入了历史上所说的“五胡十六国”时期。

  李特起义是什么时间爆发的?

  301年,流民李特在四川锦竹发动起义,最终建立了十六国时期唯一一个由农民起义建立的政权。

  296年,齐万年起兵反晋,关西一带兵祸扰乱,再加上连年大饥,略阳、天水等6郡流民等10余万人入汉中求食,李特也是流民之一。这些流民到了汉中之后,乞求进入巴蜀,朝廷不许,派遣御史李苾督察,使流民不得入剑阁。李特代表流民与李苾谈判,最终同意流民自汉中流入巴蜀。

  后来朝廷命流民返回原处,李特两次三番地为流民乞求宽限时日,流民非常感谢他,纷纷归附。辛冉听说后大怒,在大街小巷张贴公告,悬赏缉拿李特兄弟。李流走投无路,就开始修缮甲胄,历练士卒,严阵以待。后来,六郡流民共同推举李特为镇北大将军,以皇帝的名义,封官拜爵,进攻辛冉。辛冉大败,突围逃到德阳。

  后来,李特与蜀人约法三章,施舍赈济,提拔贤才,军政肃然有序。百姓还专门给他写了歌谣,歌谣中唱道:“李特尚可,罗尚杀我。”罗尚屡次被李特击败,受阻于长围。

  罗尚沿着河流安营扎寨,和李特相对峙。

  永宁二年(302年)河间王司马颙派遣督护衙博讨伐李特,李流认为蜀民未必真心归附,应该将那些大姓豪族压在军营中。李特十分生气,没有听从他的意见。朝廷又派遣荆州刺史宗岱、建平太守孙阜率领三万水军赶来救援。孙阜作为前锋部队,逼近德阳,李特使李荡及蜀郡太守李璜协助德阳太守任臧共同抵抗。当时晋军很多,蜀民首鼠两端,罗尚趁机探听李特军队的虚实,并煽动蜀民叛乱。2月,罗尚突然袭击李特大营,各寨的蜀民一起叛乱,李特大败,李特、李辅、李远都在这次战斗中阵亡。

  “永嘉之乱”发生在什么时间?

  “永嘉之乱”发生在311年,即永嘉五年。

  晋初八王之乱导致西晋政局动荡,加以天灾连年,胡人乘机入侵。永兴元年(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起兵,逐步控制并州部分地区,自称汉王。

  光熙元年(306年),晋惠帝死,司马炽嗣位,称作晋怀帝,改元永嘉。刘渊遣石勒等大举南侵,屡破晋军,势力日益强大。

  永嘉二年,刘渊正式称帝,四年刘渊去世,其子刘聪继位。永嘉五年,刘聪派遣石勒、王弥、刘曜等率军攻晋,在平城(今河南鹿邑西南)歼灭十万晋军,又杀死了太尉王衍和许多司马氏贵族。不久,刘曜、石勒等又率军攻入洛阳,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并俘获了晋怀帝,史称“永嘉之乱”。

  后来,晋怀帝遇害,安定太守贾疋等迎立秦王司马业为太子,后登位称作晋愍帝,改元建兴,建都长安。建兴四年(317年),匈奴刘曜再次率军攻陷长安,晋愍帝出降,被掳至平阳,西晋至此灭亡。

  永嘉之乱,开启了北方“五胡乱华”的局面,中原从此陷入胡人分裂混战近130年,影响深远。史学家称永嘉之乱是中国历史上巨大的风暴。因为,在此以前,中国本部的空间,全是以汉民族活动为中心的历史,但自从怀、愍二帝被掳北去,晋室南渡之后,少数民族开始首次入主中原,北方便成为胡族活动的大舞台。

  自匈奴刘氏兴起,五胡便展开连串的建国运动,彼此混战不休,令中原人民流离失所,死伤无数,再加上战争阻碍生产,结果使开发近千年的中原沦为白骨蔽野之地。

  匈奴汉国是谁建立的?

  刘渊是汉化的匈奴贵族后裔,他在西晋日趋衰败、各地流民纷纷起义反晋的浪潮中,趁势在中原建立了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匈奴汉国。

  304年8月,刘渊的堂祖父、右贤王刘宣看到晋廷大乱,互相残杀,以为反叛的时机已到,便对族人说:“自从汉朝以来,我们匈奴就和汉人结为兄弟了,曾经十分风光。

www-xiaoshuotxt-nETT xt ~小 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华业作品集
中国历史读这本就够了我不是教你做“坏”女人世界历史读这本就够了林语堂半半哲学全集珍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