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小说 > 《当代北京邮政史话》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2章 市场大潮中的邮政(3)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当代北京邮政史话》 作者:柯小卫

第22章 市场大潮中的邮政(3)

  随着报刊发行体制改革,邮局已不再是报刊发行的唯一渠道,自主发行已成为各报刊“市场化运营”首选模式。与此同时,报刊社之间的博弈、竞争愈演愈烈。有人记载,在《新京报》上市售卖的当日,《京华时报》在市区内50多个城铁站、地铁站和100多个零售报亭、报摊开展名为“冬日送”大规模促销活动,向每位买报纸的顾客派送一支圆珠笔,同时,报社向每位销售该报的零售摊主赠送生日礼物等。许多北京市民都遇到过在地铁站站台买报纸赠小礼品或软饮料的“便宜事儿”。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报刊发行体制呈“多元化”局面,邮局对于报刊发行长达半个世纪的“垄断”地位与“老大”角色不断受到来自外界的压力与挑战。

  六、一个民营快递公司的创业之路

  1994年,35岁的湖北籍转业军人陈平与二哥陈东升各出了25万元,共50万元,注册了一家快递公司——北京双臣快递有限公司,其中“双臣”是他们陈姓的谐音。同时,他们还有一个日本式名字——“宅急送”,与日本本土快递企业“宅急便”仅一字之差。起初,他们将办公地设在了国防大学一间不足10平方米宿舍中,除了7名员工和办公家具外,最值钱的家当就是3辆用于快递业务的车。开业的第一天,一单生意都没有,这使得雄心勃勃的老板陈平多少有了些挫折感。

  当年,已有13年军龄的陈平从军队转业回到地方,他心里想:

  “无论做什么,一切从零开始。”不久后,他在刚从日本回来的二哥陈东升资助下来到东京留学。起初,他打算几年后回国创立一家广告影视公司,然而有一个小小的经历,使他找到了新的目标。他到日本的第三个月,接待了一位来自国内的朋友,因为走得太急,这位朋友将准备带到大阪去的礼物忘在了他的住处。情急之下,他通过遍布全日本的快递“宅急便”,将朋友遗忘的礼物送到大阪。两天后,他的朋友收到了礼物并打来电话表示感谢。

  1992年,陈平的学业结束后,做起了香港一洲集团日本分公司的商务代理。这一年3月,日本的许多报纸上全文刊登邓小平南方谈话,一直密切关注国内情况的陈平感到很振奋,他觉得自己回国创业的愿望一定能够实现。他下决心回国后办一家快递公司,于是,他每到周六、周日在街上看到涂有“宅急便”标志的车辆,就小跑着跟一段。只要看见“宅急便”的门店,就推门进去看一看,注意观察店面的装修、布置以及工作单、报价表的式样,临走时随手拿一份简介或宣传单带回家研究。

  一年后他带着打工挣下的30万元人民币的“资本”来到北京。

  据说,他的身上还带了一张满是各种标记的北京地图。这张地图是半年前他托人从北京专门寄来的,因为他已经在设想回国后创办快递公司,需要在城市中撒点布网,下了班没事就在地图上作上标记。就这样,陈平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

  有人描述,“双臣”开业后,连续三天没有生意上门。初为老板的陈平把所有的人和车都轰到马路上“扫街”,谁也没想到,他们接的第一单“生意”,是在中关村附近一位过路的人将涂有“宅急送”

  的运货车误以为载客小巴,上车后一直搭到亚运村,付了一元车费。

  为了揽到活儿,他们甚至到了见什么送什么的地步,如送小孩、取衣物、修冰箱、换煤气、送蛋糕、送烤鸭、送鲜花。几个月过去了,快递市场初步形成,开始有了一些生意,然而公司的周转资金几乎告罄。陈平曾对记者说,创业开始的几年,“短粮的危急时刻围绕在周围”。为了找到贷款或投资,他曾想到过与银行和风险投资公司联系,争取贷款或投资,但转念一想,自己的公司规模太小。后来他又转向亲戚朋友求助,筹措到70万元解决了第一年的资金缺口,暂渡难关。

  第二年底,公司的规模开始增长,业务量不断上升,资金却告急了。正当陈平为筹措资金犯难的时候,有一个日本代表团到访“宅急送”。陈平在日本有一些新闻界的关系,有记者问他最缺什么,他回答说最缺资金。日本记者发了消息,刊登在日本国内的报纸上,很快就有许多日本的个体投资者与陈平联系。最后,陈平的“宅急送”选择了日本长野县一城株式会社社长小林利夫为合作伙伴,日方注入资金180万人民币,获得“宅急送”37.8%股份,成为公司的第二大股东。他曾回忆:“这像雪中送炭,使我们及时地抓住了我们的业务和当时北京市的发展的经济衔接。……”在此后的两年中,“宅急送”

  不断扩大规模,招聘员工,购置车辆。

  1998年,陈平开始在全国各地“跑马圈地”,派出自己的“精锐”

  人马到外省市建立“根据地”,形成分布广泛的业务网络。他采取了“自给自足,自我发展”办法,充分放权。他只出一块“宅急送”牌子和少量启动资金,因为他的心里很清楚,这些“根据地”

  相当于一张大网,其作用与潜在的价值无可估量。

  在两年时间里,“宅急送”

  在各地共建立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成都、西安、武汉等7个子公司,共198个业务网点。在经营方面,“宅急送”在快递行业中最早实行社会零散货物24小时全国门到门、异地调货、代收货款和仓储、分拣、包装、派位于西城区一条胡同里的宅急送营业点送“一条龙服务”,“宅急送”的声名广为人知。在业界,流传着一句话:“南有顺风,东有申通,北有宅急送”。

  进入21世纪,“宅急送”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的网络规模仅次于中国邮政的快递网络。2003年,“双臣”正式更名“宅急送”,全名为“北京宅急送快运有限公司”。在经营方面,“宅急送”采用B2B(BusinesstoBusiness,企业对企业)递送,为企业客户提供个性化的物流解决方案。最为人们熟知的是“宅急送”与美国百胜餐饮集团旗下的“肯德基”、“必胜客”联手“洋快餐”外卖业务。

  与公司业务量迅速增长的同时,经过一系列资本运作,“宅急送”急剧扩张,至2006年全年收入超过8亿元。

  据说陈平始终有一个理念,以个人为主的小件物流才是快递业的未来。在他的主导下,2007年“宅急送”推行从普货运输向小件速递转型。于是,“宅急送”曾开展一轮急速扩张,成立了国内快递、综合物流、国际三个事业部。结果却是由于战线拉得太长,造成运营成本攀升、管理混乱,导致资金链断裂,公司受到重创,创始人陈平黯然离开。经过一番重组与业务重点调整,“宅急送”被许多媒体称为“起死回生”、“活力重现”。

  现在,“宅急送”年营业额超过13亿元,拥有员工18000多人,车辆2000余台,在全国拥有33个分公司,985个直营办公网点,1132个合作网点,共计2150个网络机构,形成了“宅急送全国快运网络”,业务范围覆盖全国2000多家大、中、小城市。在公司内部有一条经营训诫:“安全、准确、亲切、视服务为生命”。

  七、“万国邮联大会”与“世界邮政日”

  第22届万国邮联大会于1999年8月23日至9月15日在北京举行,这是万国邮联成立125年以来首次在中国举办大会,也是中国邮政发展历史上的具有特殊意义的盛事。4个月前,北京市向国际奥委会正式递交承办2008年奥运会的申请书,这是继1993年北京第一次申奥失利以后,又一次向举办奥运会的目标进发。在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大力营造热烈、高涨的申奥气氛,包括整顿市容市貌、缓解交通拥堵情况、改善空气质量等,万国邮联大会在北京举办,对于提高中国国家形象,展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政治、经济成就和国家实力、国际影响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亲自担任组委会主席,他在本次大会“倒计时1周年”动员大会上指出:“筹备这样高规格、大规模、长历时而且还有许多特殊要求的国际活动,应当把它当做国家大事来对待。”

  有些专家认为,这次举办被誉为“国际邮界奥运会”的“万国邮联大会”,可以被看做中国国家实力与承办大型国际活动能力的体现。

  万国邮联,全称“万国邮政联盟”(UniversalPostalUnion,缩写UPU),成立于1847年,前身是“邮政总联盟”,是联合国商定国际邮政事务的专门机构和政府间国际组织,总部设在瑞士首都伯尔尼。

  早在大清邮政开办之初,中国政府于1897年8月2日派驻美公使伍廷芳出席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召开的第5届万国邮联大会,表明中国准备入会,同时准备与各会员国通邮的意愿。1906年6月30日,清政府驻意大利公使黄浩和执掌中国海关和邮政大权的英国人赫德之子赫承天一道出席在罗马召开的第6届万国邮联大会,表示中国正在努力发展国家邮政业务,未加入万国邮联创造条件。1914年3月1日,中国正式加入万国邮联。

  新中国成立后,台湾当局一直占据中国在万国邮联的席位,在长达二十多年时间里,中国与万国邮联的往来中断,直到1971年10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后,万国邮联于1972年4月13日通过决议,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代表中国为万国邮联的合法代表。

  1994年中国正式申办第22届万国邮联大会取得圆满成功,中国政府予以高度重视,组成由国务院20多个相关部、委、办、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参加的组委会,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担任组委会名誉主席,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担任组委会主席。万国邮联大会被誉为“国际邮界的奥运会”,被各主办国视为树立政治、经济、文化形象的机遇。参加本次盛会的来宾,包括来自世界183个国家和33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共2000多人,其中有科特迪瓦共和国总理、各国的59名部长和60名副部长、34名驻中国的大使、301个国家邮政(电)总局和大型企业的主要负责人、26个尚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派出的政府高级代表团。大会的规模和规格,以及参加国家和人数均超过历届万国邮联大会。

  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为这次邮界盛会题词:“发展现代化邮政,满足社会需要”。一些邮界人士对这个题词解读,普遍服务是国家赋予邮政的政府职能,也是邮政的使命,其中的意义在于,邮政是一项超越意识形态的公共服务,对象范围是全人类。

  8月23日上午,第22届万国邮联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国家主席江泽民在致词中说:“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突飞猛进,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正处在重要历史关头。各国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潮流。实现世界的持久和平与普遍繁荣,需要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邮政应成为致力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人们注意到,担任本次万国邮联大会主席的是来自国家邮政局原国际合作司司长王占宁,他是第一位担任这个职务的中国人。这次大会的重要成果之一,形成了以确定未来五年世界邮政发展目标的“北京战略”,使邮政在21世纪全球通信市场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万国邮政联盟是商定邮政事务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也是联合国负责邮政事务的专门机构,总部设在瑞士首都伯尔尼。万国邮联大会是万国邮联的最高权力机构,由会员国政府派出的代表组成。万国邮联189个会员国的邮政部门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实物投递网。约610万邮政职工分别在全世界70多万个邮局工作,每天处理约4300亿件国内邮件和近100亿件国际邮件。

  有报道称,这次大会是万国邮联有史以来科技含量最高、最具现代化的一次世界性大会,“使人们对面貌焕然一新的传统老字号邮政刮目相看,它向人们预示着世界邮政新的开端。”大会上所使用的具有自动定位摄像功能的电子表决系统、会议信息网络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报名系统均为我国自主开发,并在万国邮联大会上首次使用。此外,主会场使用九种语言的同声传译系统,创造了我国举行大型国际会议使用同声传译最多的新纪录。

  在这次大会期间,举办了两个大型展览,第一个展览名为“’99世界集邮展览”,展出了由近百个国家与地区邮政部门及国际组织提供的589部邮集,共展出3322个展框,参观人数达到35万人;第二个展览,“’99中国国际邮政技术设备展览”,集中了来自中国、澳大利亚等13个国家的90多家厂商生产的先进邮政设备,其中不乏具有世界级技术水平的产品,参观人数8万人。

  “世界邮政日”(WorldPostDay)的前身为“万国邮联日”,1969年万国邮政联盟东京大会通过决议,将万国邮政联盟创立的日期10月9日(1874年)确定为“万国邮联日”;1984年万国邮联在柏林举行大会,将“万国邮联日”更名为“世界邮政日”,理由是“‘万国邮联日’这一名称对于宣传对象起不到预期的触动作用,如果将‘邮政’

  字样包括在内将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力。”设立“世界邮政日”目的是向邮联各会员国主管当局和广大公众宣传邮政在各国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邮政业务在全世界的发展。

  万国邮联执行理事会自1981年起每年(从1988年起改为每三年)选定一个宣传主题,万国邮联国际局按照各年度不同宣传主题用包括英、法、俄、中等七种文字印制宣传画,并在每年邮政日到来之前,分发给各国广为张贴。1997年至2000年邮政日主题为:“世界只有一个邮政网”。在北京各邮局门前和营业厅,大幅宣传画十分醒目,国家邮政局举办主题活动,发行纪念邮票;各邮局举办各种“咨询日”、“服务日”等活动,使人们在加深对于现代邮政意义了解与认识的同时,体会邮政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促进人类和平方面所产生的力量。万国邮联国际局总局长爱德华·达扬有一段阐释:

  对于许多人来说,邮政服务依然是他们与世界联系的唯一重要桥梁。电子邮件、因特网等新兴的通讯手段不会让邮政服务消失,反而为邮政服务创造了新的机遇。新技术和互联网的使用能使邮政经营者不断改善现有业务、开发新业务,还会让邮政服务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完善。

w w w. xiao shuotxt. n 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柯小卫作品集
当代北京邮政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