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小说 > 《世界历史读这本就够了》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0章 中古史(7)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世界历史读这本就够了》 作者:华业

第20章 中古史(7)

  葡萄牙语“帕尔马雷斯”意为“棕榈”,巴西黑奴“帕尔马雷斯起义”指的是17世纪巴西黑人逃亡奴隶在棕榈丛林举行的一场起义,它跟逃亡奴隶在棕榈丛反抗的环境有关,所以被称作是“帕尔马雷斯起义”。

  从16世纪中叶起,葡萄牙殖民者在巴西推行大种植园奴隶制。公元1532年,第一批黑奴运入巴西,一个世纪后,巴西黑奴已达60万,受奴役的黑人不堪虐待,纷纷逃亡内地丛林建立据点,被称为“逃奴堡”。

  公元1630年,各逃奴堡联合起来,较大的逃奴堡有塔波卡斯、苏库皮拉、马卡科等,按照非洲社会的组织形式在伯南布哥州巴利格山区成立了帕尔马雷斯黑人联盟。联盟总面积相当于葡萄牙本土,首府设在马卡科,设有行政、军事和司法机构,具有国家的雏形,极盛时期,人口约2万。

  起义者选举被人称为赞比(意为不死之神)的甘加·祖巴为终身执政者,由他指定其亲属作为自己的助手或下属逃奴堡的首领,居民在分配的土地上种植甘蔗、木薯、香蕉、玉米和豆类等农作物,并与邻近的葡、荷移民和印第安人进行少量的物物交换,手工业生产相当发达。

  黑人国家建立初期,居民之间关系平等,领导人由民主选举产生,因此当时被人们称为“共和国”。黑人国家实行耕战结合,训练了一支1万人的军队。在战争期间他们经常同印第安部落组成联盟,战俘被当作奴隶,对杀人、奸淫、偷盗、逃跑者处死刑。

  帕尔马雷斯国吸引大批黑奴逃亡到这里,至公元1660年已有几万人住在这个国家。公元1643年和1645年,荷兰占领军曾先后两次起兵讨伐,到了公元1654至公元1678年间,葡萄牙人曾派遣25支远征队进攻帕尔马雷斯,都被打败。公元1693年6月,伯南布哥殖民地政府集合伯南布哥、圣保罗和阿拉戈斯的军事力量6000人,对起义者发动新一轮的围剿,对起义进行残酷镇压。

  1694年2月初,帕尔马雷斯国首府马卡科被攻陷,赞比率领一批战士突围,第二年的9月20日因为部下叛变,赞比在突围中牺牲。1697年5月,帕尔马雷斯国最终被摧毁。

  英国“可尊敬的”史学之父指的是谁?

  中世纪早期的英国,比德(约公元673~公元735年)被尊为英国史学之父,他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仍坚持奋力撰述,着作等身,为英国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自己也被冠以“可尊敬的”的称号。

  比德是英国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编年史家、神学家,7岁入修道院,30岁任神甫,毕生居住在修道院中,从事宗教活动和撰述。比德的史学成就十分卓着,他诞生的时期正值英国历史上的“七国时代”,他的故乡韦尔河畔属于七国中的北方大国诺森伯利亚。他在七岁时被送入韦穆修道院,托付给修道院院长比斯克普扶养,不久之后转入和韦穆修道院结为一体且相距不远的贾罗修道院,并在此后的五十多年里一直在这里居住。

  比德在贾罗修道院的生活除了“研习宗教经典,奉行宗教仪式”以外,还经常以“攻读、教授和写作”为乐。贾罗修道院里有一个图书室,经最初几任修道院院长的热心搜集,藏有大量的基督教典籍与异教的古典作品,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并精通希腊文、拉丁文,略通希伯来文的比德,可以在这所图书室里尽情浏览。他深入研究《圣经》和教父着作,沿袭爱尔兰教会传统对这些典籍进行注释;他还广泛涉猎古典着作,曾在自己的作品中援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维吉尔等众多名家的作品。

  他的着述包括以天文、历法、音乐、哲学、语法、修辞、算术、医药等为内容的作品,历史着作主要有两种,一本是《修道院长列传》,另一本是《英吉利教会史》,另还有一封给埃格伯特的信,这些物品在比德着述中都成为传世之作,但其着述的大部分还是对《圣经》的阐释。比德在其有生之年始终以极大兴趣从事写作,他在教会史第5卷第24章中列举了自己毕生的着述成果,共计三十六种(一说三十七种)。

  谁灭了英国历史上的“战国七雄”并统一了英格兰?

  生于英国“七国时代”的英格兰韦塞克斯王国国王埃格伯特(约公元775~公元839年),是韦塞克斯王国王位合法继承人,他是名义上统一英格兰的第一位国王。

  埃格伯特大约生于775年,是西撒克逊王国王位的合法继承人、前任西撒克逊国王伊尼的兄弟伊吉尔德之后裔,艾尔蒙德之子。公元786年,西撒克逊王国的王位被“家谱不明”的勃屈力克所窃取。勃屈力克深恐埃格伯特夺其王位,将他驱逐出境,埃格伯特避难于查理大帝的朝廷,西撒克逊王国和法兰克王国在他三年避难时期建立起了友好关系。同时,埃格伯特还从他的恩人查理大帝那里学得了不少治国之道。

  公元802年,勃屈力克逝世,西撒克逊王国的“贤人会议”一致推举埃格伯特为王,埃格伯特从此结束了数年的流亡生涯。他在登基以后,首先整顿国内纪纲,然后开疆拓土。当时,英格兰南部各王国地狭人稀,易于驾驭,唯麦西亚王国因其称霸中原,兵威显赫,最为可畏,从而成为埃格伯特的头号敌人。公元823年,埃格伯特击败麦西亚国王于艾兰顿,即今威尔特郡之劳顿,它摧毁了麦西亚国王的霸主地位,成为了盎格鲁·撒克逊的历史转折点,威塞克斯变为诸王国中最强大的王国,埃格伯特一跃而为肯特、苏塞克斯、萨雷和埃塞克斯的霸主,并于公元829年全面征服麦西亚王国,而在这时,诺森伯里亚王国内部为争夺王位,无力御敌,只好束手称臣。自此,埃格伯特名义上统一了七国,这个统一的国家叫做英格兰。

  埃格伯特于839年去世,其长子艾塞尔沃夫继位,而由其次子亚塞尔斯旦统治已经降服的肯特王国、埃塞克斯王国、萨里王国和苏塞克斯王国。

  什么条约成为划定近代德、意、法的国土雏形的尖刀?

  在843年8月的《凡尔登条约》和870年的《墨尔森条约》签订之后,近代意大利、德意志和法兰西三国领土的雏形自此形成。

  《凡尔登条约》是欲以分割法兰克人的查理曼帝国的条约,这一条约预示近代西欧国家的形成,也是查理曼帝国瓦解的第一阶段。路易一世(查理大帝之子)曾经安排由第一个妻子所生的三个儿子继承产业,但从公元829年起,他又想把大部分领地分给第二个妻子所生的小儿子(后来的秃头查理二世),从而引起长子的数次造反。

  公元840年路易一世死后,其长子洛泰尔即位。翌年,路易一世的另两个儿子日耳曼人路易和秃头查理结成联盟,反对洛泰尔,展开内战。公元842年,洛泰尔战败求和,次年8月,加洛林帝国皇帝路易一世的三个儿子,日耳曼人路易、秃头查理和洛泰尔在凡尔登(位于今法国东北部)签订了分割国土的条约,即《凡尔登条约》。

  条约规定了加洛林帝国一分为三,洛泰尔承袭帝号,并分得意大利中部与北部以及莱茵河和阿尔卑斯山以西,埃斯科(斯海尔德)河、默兹河、索恩河和罗讷河以东地区,称中法兰克王国;秃头查理分得洛泰尔领地以西地区,称西法兰克王国;日耳曼人路易分得莱茵河以东地区,称东法兰克王国。

  公元855年,洛泰尔去逝,他的三个子嗣,再次把中法兰克王国分为三份,各自管理自己的领地,分别是北部的洛林与普罗旺斯及南部的意大利。可是,管理北部两片领地的儿子相继在公元863年和公元869年去逝,这使得西法兰克及东法兰克的君主共同把中法兰克王国瓜分。最后,西法兰克及东法兰克瓜分了洛林和普罗旺斯两地,而意大利则继续维持现状。

  在瓜分洛林和普罗旺斯两地的时候,他们又在今日荷兰的墨尔森签署了另一项条约,即《墨尔森条约》,从而基本上确定了近代意大利、德意志和法兰西三国领土的雏形。

  谁是“长腿爱德华”?

  生于公元1239年的亨利三世之子爱德华一世,于公元1272年即位为英国国王,又称“长腿爱德华”、“苏格兰之锤”(因他对苏格兰人民的镇压)或“残忍的爱德华”,他奉行积极的内外政策,使英格兰成为当时欧洲的重要大国,他是金雀花王朝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英俊的爱德华一世,身材高大有一双极长的腿(大概和躯干的比例符合黄金分割),因此有一个外号“长腿”。他击败了威尔士的末代君主李威林,并顺利夺得他的王国,是个敢于冲锋陷阵并武运亨通的武士级国王;而后进攻苏格兰,虽然最终也未能达到完全控制苏格兰的目标,但却为今天的统一的英伦三岛打下最初的基础,因此也被称作是“苏格兰之锤”或“残忍的爱德华”。

  虽然他在对外政策上的确十分狠毒,但是在英格兰历史上他也算得上是一位军事才能和政治铁腕都极为不凡的伟大君主:

  首先,他完备了英格兰的军事制度和各个兵种。之前,西欧各国在军事上都是重骑兵轻弓兵的,而弓兵的潜在威力在爱德华一世的手上被充分挖掘出来,他不仅召集了一支装备精良的重铠骑兵,并开创了长弓兵的先河。同时,他创造了先用弓兵扰乱敌方战阵,骑兵跟上冲击的战术,几十年后其嫡孙英王爱德华三世正是凭借他所缔造的英格兰军队和战术,横扫法国,取得了“英法百年之战”前期的辉煌胜利。

  其次,“大宪章”制度是在英王爱德华一世时被得到了最终确定。“大宪章”在他的祖父英王约翰手里被签订时仅仅只是个象征性的妥协文件,由于国王要维护庞大的军费开支而不得不与贵族议会苟合。没有想到的是,“大宪章”在爱德华手中非但没有削弱或者限制王权,反而,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王的权利,爱德华的军事政治才能由此可见一斑。

  英国资产阶级什么时候开始圈地?

  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在14、15世纪农奴制解体过程中就开始圈地了。

  他们剥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通过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强占农民份地及公有地,限制甚至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权和畜牧权,把强占的土地圈占起来,变成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这就是英国历史上有名的“圈地运动”。

  15世纪末以后,世界商路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正处在大西洋航运的中心线上,工商业发达的英国东南部农村地主看到英国对外贸易大大发展,羊毛价格不断上涨,养殖业成为获利丰厚的事业,首先圈占公有土地开始圈占土地,后来又圈占小佃农的租地与公簿持有农的份地,此后一些贵族也加入圈地行列,许多小农的土地被圈占,农民不得不远走他乡到处流浪。

  16、17世纪,随着英国工场手工业得到发展,圈地运动借城市的兴起,以及对农产品的需求大增进一步高涨。英国政府在公元1688年以后制定大量使圈地运动以合法的形式进行的立法,公开支持圈地,规模更大,根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圈地运动,英国有六百多万英亩土地被圈占。

  工业革命开始后,城市人口剧增,贵族地主为了生产更多的肉类和粮食供应对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城市,不断扩大投资,改善土地的生产能力,加速进行圈地,出现圈地建立大农场的热潮。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资本主义英国的统治阶级以加快圈地运动来获得巨额财产。

  18世纪,《公有地围圈法》的通过,使更大规模用暴力把农民共同使用的公有地(农民对公有地有使用权,而西方法律中使用权也是一种财产权)强行夺走,然后据为私有的圈地运动成为可能,英国的圈地运动直到1845年才逐渐结束。

  《济贫法》是什么时候颁布的?

  公元1601年英王室通过了一个新法案:《济贫法》,用以应对圈地运动以后英国偷盗者、乞讨者增多,社会不安因素急剧增加的局面。从此之后,英国颁布的关于社会救济的法律一直延续到1948年。

  16世纪英国圈地运动迫使众多农民背井离乡,沦为流浪汉,失业现象日益严重,英国统治者被迫考虑救济贫民问题。公元1572年,英格兰和威尔士开始征收济贫税,后来又设立教养院,收容流浪者,并强迫其劳动,更于公元1601年颁布了英国第一个重要的《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作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法官被授权以教区为单位管理济贫事宜,征收济贫税及核发济贫费。

  继《济贫法》之后,斯图亚特王朝于公元1662年又通过《住所法》,规定贫民须在其所在的教区居住一定年限者方可获得救济。公元1723年的《济贫法》更进一步规定设立习艺所,受救济者必须入所。公元1782年的法律又作出相反规定,把原料发给有劳动力的贫民在家作工,只把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集中起来救济用以克服法律在执行中的弊端。

  1795年5月,伯克郡济贫官员就公元1793年对法战争开始后,各地发生抢粮事件在斯皮纳姆兰村开会,决定向收入低于公认最低生活标准的工人提供补助,也就是“斯皮纳姆兰制”,以此来缓和阶级矛盾。

  公元1834年议会通过《济贫法(修正案)》,这是公元1601年以后最重要的济贫法,史称新济贫法。该法改“斯皮纳姆兰制”的家内救济为受救济者必须是被收容于习艺所中从事苦役的贫民,但是所内的生活条件极为恶劣,劳动极其繁重,贫民望而却步,被称之为劳动者的“巴士底狱”。

  20世纪以来,济贫法的重要性逐渐降低。英国于1946年和1948年分别通过了《国民保险法》和《国民救助法》,而卫生部主管的社会保险已经完全代替了济贫。至此,济贫法失去作用。

  英国历任国王中谁的婚姻最具政治意义?

  爱尔兰领主亨利八世(公元1491~公元1547年)是英国都铎王朝第二任国王,亨利七世之子。他的父亲本来只是王室远亲,后来在战场上夺取王位,开创了都铎王朝。

  1509年,亨利八世继承王位。他的婚姻是英国历任国王中最具政治意义的一位,共有六位皇后。

  亨利八世登基之后,先后娶了6位夫人,他的婚姻问题一直是众人关注的焦点,但由于国内外的政治原因,他的六任皇后都没有好的结果。第一个妻子被迫离婚;第二个妻子(就是安妮·博林)在为他生了一个女儿伊丽莎白(即后来的伊丽莎白一世女王)之后不久,因为政治原因,被以通奸罪砍头处死;第三个王后珍·西摩在公元1537年生下太子爱德华后因肺病死去;公元1540年亨利八世与安娜·克利夫斯结婚后又协议离婚;两年后他又以通奸罪处死了第五个王后凯瑟琳·霍华德;公元1543年他与凯瑟琳·帕尔结婚。此外他亦有大量情妇及私生子,这种不可避免的悲剧一再重演与国内外政治斗争密切相关。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华业作品集
中国历史读这本就够了我不是教你做“坏”女人林语堂半半哲学全集珍藏版世界历史读这本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