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小说 > 《世界历史读这本就够了》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2章 中古史(9)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世界历史读这本就够了》 作者:华业

第22章 中古史(9)

  腓力四世是腓力三世的次子,3岁丧母,父亲在娶了继母以后并不关心他。公元1276年,在他的长兄死去后,在复杂的宫廷斗争中成长起来的腓力四世于1285年10月继位。性格深沉含蓄,注重实际的腓力四世身材高大,仪容潇洒,因而得到“美男子”

  的绰号。和他祖父与父亲不同,他对远离法国本土的征战毫无兴趣,从一登基就尽力摆脱对外征战,致力于统一法国本土,他的措施促进了法国的发展,并巩固了政权。

  公元1294年,腓力四世以领主名义,召英国国王爱德华一世来巴黎受审,但遭到了英国的拒绝。于是他就发兵夺取了加斯科尼的城堡,战争因而爆发,公元1297年英国被迫宣布应战。

  腓力四世利用阿维农教皇做了许多事,首先就是解散法国境内以十字军东征的名义发了大财,并享有各种宗教特权,在宗教界颇具势力的圣殿骑士团。腓力四世一直觊觎圣殿骑士团的巨大财富,他认为拥有这些财富可以进一步巩固王权,于是他在公元1312年宣布圣殿骑士团解散,将其成员交由国王法庭判罪,主要首领被处以火刑。

  腓力四世,这位沉默寡言,行动诡秘的君主,最终因劳累成疾,公元1314年11月29日死于枫丹白露,享年46岁。

  你知道法国曾召开的“三级会议”是怎么一回事吗?

  三级会议是法国中世纪在国家遇到困难时,国王为寻求援助而召集教士(第一等级)、贵族(第二等级)和市民(第三等级)三个等级的代表参加的不定期的等级代表会议。

  三级会议的主要职能之一是批准国王征收新税,在会议期间,三个等级各自讨论议案,只有在拟定对国王的回答时才举行联席会议,三个等级,不分代表多少,各有一票表决权。

  公元1300年,腓力四世(美男子)向法国教会征税,以弥补与佛兰德交战造成的财政支出增加,但遭到罗马教皇卜尼法斯八世拒绝。双方发生冲突,但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公元1302年,法国财政吃紧,政府无法支付高额的军费开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王腓力四世(美男子)在得不到当时教皇支持的情况下,为了得到大众的支持,不得已第一次召开了三级会议。

  在英法百年战争时期,为了抵抗外敌,规定三级会议有权监督政府。16~17世纪初,由于专制王权加强,三级会议的权力被大大削弱。从公元1614年到路易十六统治时期共175年的时间内,三级会议一直被中断。

  公元1789年5月5日法国大革命前夕,由于国王财政困窘,不得不在凡尔赛宫重新召开三级会议,第三等级代表(包括资产阶级),提出三个等级一起开会,共同审查代表资格,并要求取消等级区分,按人数表决。

  在提议遭到了国王的拒绝后,第三等级的人士于这一年的6月17日自行召开国民议会,从此以后,以等级为基础的三级会议退出了法国历史。

  谁是法兰西国土统一的奠基人?

  吞并了勃艮第公国、安茹公国、普罗旺斯伯国和曼恩伯国等,基本统一了法兰西全境的法国瓦卢瓦王朝国王(公元1461~公元1483年)法国路易十一国王,是法兰西国土统一的奠基人,因其政治手腕十分的灵活,又称“万能蜘蛛”、“法兰西领土的集合者”。

  公元1440年,路易十一(公元1423~公元1483年)参加布拉格叛乱运动,公然反对他父亲查理七世。后来他父亲宽恕了他,任命他为多菲内总督。公元1461年,查理七世去世,路易十一继位后以竭力执行巩固王权,集中封建领地的政策,采取高压手段对付不顺从的封建诸侯。

  诸侯们对此做出了激烈反应,他们成立了以勃艮第公爵查理为首的“公益同盟”,以联合抵制国王的兼并行动。路易十一于公元1462年兼并鲁西永和塞尔丹,公元1465年与公益同盟缔约。公元1468年,他由于战争失败被查理逮捕,从而被迫与公益同盟缔结屈辱条约,把索姆河流域的城市还给勃艮第,把诺曼底让给其弟查理。

  不久之后,路易十一撕毁条约,重占诺曼底。他用金钱资助瑞士、洛林,并获得了在瑞士征兵的权力,成功地挑拨了勃艮第与瑞士、洛林之间的关系。公元1477年,查理在南锡战败身死,勃艮第公国辖区大部分被路易十一占领。公元1475年,路易十一利用贿赂手段使查理的同盟者英格兰国王爱德华四世退兵。但在公元1479年,路易十一被查理的女婿奥地利大公马克西米连一世(后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击败,结果勃艮第公国的领地尼德兰落入哈布斯堡王朝之手。

  公元1481年,路易十一把安茹、曼恩、普罗旺斯并入王室领地。在其统治末年,法国基本统一,只有布列塔尼公国尚未并入法国版图,加来港及其附近地区仍在英国人手中。

  路易十一统治期间,王权加强,得到市民的支持,他任用新兴资产阶级担任政府官职,保护手工工场,修建公路,吸引金银入口,开设印刷所,创办邮政。这些措施促进了法国经济的发展。

  法国“公益同盟”因何被无情摧毁?

  “公益同盟”由法国贵族组成,是反对当时的法国国王路易十一的一个同盟协议,后来在路易十一的政治、军事打击下被迫解散。

  百年战争期间,各地贵族为使自己的领地摆脱王室而独立,乘王权衰微之机大力发展地方势力。战争结束后,法王恢复了除加莱港以外的全部失地,此时,部分法国贵族仍然保持着政治上的独立。

  公元1465年3月,勃艮第公爵、贝里公爵、波旁公爵与布列塔尼公爵等人联合起来结成反对国王的“公益同盟”。同年7月,“公益同盟”军围攻巴黎,法国国王路易十一(公元1461~公元1483年在位)假意与“公益同盟”签订和约而获得喘息时机,佯装妥协,侍机摧垮贵族同盟。

  当时,勃艮第公爵统辖着除勃艮第地区外,还有弗兰德尔、阿图瓦、佛朗什一孔泰、那慕尔、荷兰和卢森堡等地在内的最为辽阔的地域,俨然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

  在百年战争中,军队强大,经济繁荣,几乎未被战乱影响的勃艮第,成为法国贵族同盟的中坚,是法兰西民族统一的主要障碍。

  路易十一以战争和外交手段摧毁了贵族同盟。公元1477年,勃艮第公爵查理在围攻南锡时阵亡,路易十一不失时机地派兵占领勃艮第和皮卡底,先后把布洛内、阿图瓦、安茹、普罗旺斯、洛林、比利牛斯等采邑兼并,圆滑狡诈的路易十一使用各种手段,坚忍不拔地致力于法兰西民族的统一,扩大法国的版图。

  在路易十一去世时,法国领土已基本统一,近代法国版图初步确立。

  谁被法国人称为“新教的教皇”?

  约翰·加尔文(公元1509~公元1564年),又译喀尔文、克尔文是法国着名的宗教改革家、神学家,也是基督教新教的重要派别加尔文教派(在法国称胡格诺派)的创始人,被人称作是“新教的教皇”。

  公元1509年7月10日加尔文在法国北部努瓦出生,公元1523年到巴黎就学;后赴奥尔良大学学习法律,深受人文主义思潮影响。公元1531年他回到巴黎,专攻神学。

  公元1534年加尔文成为新教徒,因受政府迫害,后化名逃往瑞士巴塞尔。公元1536年,他在巴塞尔出版了一部影响很大的新教百科全书——《基督教原理》。此后,加尔文除短期被迫离开外,一直在日内瓦领导宗教改革。

  加尔文提出“先定论”,认为上帝的选民注定能得救,上帝的弃民一定要遭殃;人是否得救皆由上帝事先决定,与本人努力无关。在他的建议下,日内瓦成立由加尔文宗长老、议员和官员组成的宗教法庭,密切监视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宗教法庭的实际负责人是加尔文。凡听讲道迟到、酗酒吵架、拜偶像、唱歌跳舞和亵渎上帝的人,法庭可警告、罚款、监禁,甚至烧死。他反对教阶制,主张民主选举教职人员,建立民主的廉俭教会,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

  公元1553年,反对三位一体说教、发现人体血液小循环的西班牙着名医生塞尔维特等50多人被他以异端罪名下令烧死。在他的领导下,日内瓦成为政教合一的神权共和国,成为宗教改革的中心,并将宗教思想传播到欧洲各国。因此,有人称加尔文是新教的教皇。公元1564年5月27日,加尔文在日内瓦不幸去世。

  加尔文对新教的发展有相当重要的贡献,他的教义在荷兰、苏格兰与英格兰影响很大。但加尔文不仅向其他国家传播新教教义,还从事政治活动,试图拉拢一些法国王室成员与贵族加入法国的喀尔文教派胡格诺派,结果却导致法国发生宗教战争,随后他延揽大批欧洲新教难民到日内瓦,导致日内瓦成为正宗的国际中心,号称“新教的教皇”。

  哪两个派别的对抗引爆了法国“胡格诺战争”?

  开始于16世纪40年代的法国宗教战争,又名胡格诺战争,是在天主教和新教这两个宗教派别的严重对抗下爆发的。

  当时的加尔文教开始在法国传播,称为胡格诺教,法国南部信奉加尔文教的大封建贵族,企图利用宗教改革运动来达到夺取教会地产的目的,与北方有分裂倾向的信奉天主教的大封建贵族有深刻的利害冲突,最终演变成长期内战,即胡格诺战争。

  公元1562年3月1日,吉斯公爵弗朗索瓦·德·洛林对新教徒在瓦西镇的大屠杀,标志着法国胡格诺战争第一阶段的开始。公元1563年3月19日,安布鲁瓦敕令的颁布,保证了新教徒的信仰自由,宣布了这一阶段的结束。

  公元1567年至1568年的第二阶段,开始于新教徒试图劫持国王,围攻巴黎。第二次战争以签订《隆朱莫条约》而告终。

  第三次宗教战争发生于公元1568年到1570年。新教徒和西方的对抗,带来了第三次战争,以签订圣日耳曼敕令,确定设立新教的设防安全区为结束的标志。

  公元1572年到公元1573年的第四次战争,开始于骇人听闻的1572年8月24日的圣巴托洛缪大屠杀,并由此对抗激化。

  第五次宗教战争(公元1574~公元1576年)开始于新教领袖孔代亲王亨利一世·德·波旁和纳瓦拉的亨利从宫廷的逃亡,最后签订了《博略和约》,给予了新教徒更多的宗教自由。

  接下来的第六次宗教战争(公元1576~公元1577年)以吉斯家族领导的天主教神圣联盟的组成为开端。

  之后又发生了第七、八次宗教战争,其中的第八次宗教战争(公元1584~公元1598年)是以新教的盟友荷兰人反抗西班牙的统治成为当时新教和天主教对抗的重要转折点。当时天主教徒和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联盟。

  公元1588年,亨利三世为了破坏神圣同盟,在布卢瓦暗杀了天主教徒的领袖第三代吉斯公爵亨利一世·德·洛林和他的兄弟第二代吉斯枢机主教路易二世·德·吉斯。

  亨利四世通过公元1598年的宗教宽容的南特敕令调解了宗教上的问题,胡格诺战争也随之宣告结束。

  东哥特王国是哪个民族建立起来的?

  在现在的意大利与克罗地亚一带,有一个很古老的国家,叫东哥特王国。是日耳曼民族的一支——东哥特人建立起来的国家。

  东哥特人是一群居住在黑海草原的日耳曼人,于公元4世纪的后半期形成部落联盟。公元375年,东哥特部落联盟被匈奴人击溃后,随匈奴人向西推进,转移到潘诺尼亚居住。公元453年,在匈奴王阿提拉死后,东哥特人乘机摆脱匈奴人的统治。于公元454年,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多瑙河上游的班诺尼亚(今匈牙利西部)。

  公元488年,东哥特王狄奥多里克(公元493~公元526年在位)在拜占庭帝国皇帝芝诺的怂恿之下出兵意大利,围困拉文纳,久攻不下,于是和当时意大利半岛的统治者奥多亚克订约,共同管理意大利。

  公元493年,狄奥多里克背信弃义,在宴请奥多亚克时将其杀死并收编了他的余部,建立起东哥特王国,定都于腊万纳,领土包括今意大利和克罗地亚达尔马提亚一带。

  公元535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对东哥特王国发动战争,打败了东哥特国王维蒂吉斯(公元536~公元540年在位),并一度占领了罗马和拉文纳。

  不久,东哥特国王托提拉(公元541~公元552年在位)登基,他是一位具有军事、政治才能的统治者。为了复兴国家,他把从罗马贵族领地上逃跑的奴隶和隶农编入军队,没收罗马贵族的土地,减轻居民的赋税,从而得到了国内人民的支持。托提拉多次在对拜占庭的战争中取得胜利,还曾一度收复大半失地,但不幸的是他在公元553年的塔金那战役中战败身亡。

  公元555年东罗马帝国入侵,东哥特王国灭亡。对意大利人而言,东哥特人也许只是历史上一群短暂的侵略者,但是狄奥多里克却给了意大利三十年的和平。意大利古典文明与大多数罗马的社会制度也大都在这一时期的和平环境下得以孕育、发展和保留。

  中国史书记载中的“黑衣大食”是哪个王朝?

  欧洲人称之为“东萨拉森帝国”的阿拔斯王朝(公元750~公元1258年),是哈里发帝国的一个王朝,是阿拉伯帝国的第二个世袭王朝。因其旗帜尚黑,在中国史书中将其称为“黑衣大食”。

  阿拔斯王朝时期是阿拉伯的黄金时代。阿拔斯的后裔阿布·阿拔斯利用波斯籍释奴艾卜·穆斯林在呼罗珊的力量,联合什叶派穆斯林,于公元750年(一说公元752年)推翻了倭马亚王朝的统治,建立了阿拔斯王朝,定都库法,公元762年迁新都巴格达。

  公元1258年,被忽必烈之弟旭烈兀所灭。

  阿拔斯王朝的建立,标志着阿拉伯帝国进入一个新时代。在这个时代,新帝国的高级官吏除了阿拉伯人,还有伊拉克人、叙利亚人、埃及人,特别是波斯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已不再是征服者阿拉伯贵族阶级,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官僚阶级。在这一时期,阿拉伯帝国控制下的大多数地区也都完成了信仰方面的转变,彻底伊斯兰化。

  公元762年,阿拔斯王朝迁都巴格达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国家的重心由地中海沿岸的叙利亚转移到不仅是两河流域的肥沃地带,而且正处于四通八达的商道交接要冲的美索不达米亚。另一方面,首都由大马士革东迁巴格达以后,阿拔斯王朝受到波斯专制主义的政治因素以及波斯的社会风尚的巨大影响。

  阿拔斯王朝最初的100年,特别是哈伦·拉希德与马蒙统治期间,不仅军事实力强大,而且在政治、经济各方面都有比较大的发展,尤其是在科技方面,阿拉伯人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阿拉伯为当时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富庶地区。王朝的“哈里发”大力提倡发展生产、农业、工业、商业、运输业,并在巴格达建立了一所综合性学术机构——“智慧宫”,开始了“百年翻译运动”,所以,哈伦·拉希德与马蒙统治期间被称为阿拉伯人历史的“黄金时代”。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华业作品集
中国历史读这本就够了我不是教你做“坏”女人世界历史读这本就够了林语堂半半哲学全集珍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