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小说 > 《每天学一点历史常识》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9章 历史典故(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每天学一点历史常识》 作者:张雷,宋烨

第19章 历史典故(2)

  根据《左传·宣公十五年》所记载:在春秋时期,晋国有位大夫魏颗,其父魏武子非常宠爱自己的小妾。魏武子在病重的时候曾经告诉魏颗,自己在世之日可能不会太久,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自己的小妾,要求他在自己去世以后把她嫁给别人,以免她饱尝寡居之苦。魏颗点头应允。而在魏武子临死之前,他突然又要求魏颗等自己去世后把那个小妾给自己殉葬,魏颗也只好含泪答应。父亲去世后,在怎样处理父亲之妾这一问题上魏颗感到十分为难。因为父亲前后两次的嘱托意思相差甚远,而自己又都答应了父亲,现在忽略其中任何一种意见都是对父亲的大不敬。魏颗仔细衡量了父亲的两个截然不同的意见,他认为,父亲在病重之时脑子是清醒的,那时的决定应该最能反映出他自己的真实想法;而在弥留之际,父亲已经处于昏迷状态,那时的决定显然缺少深思熟虑,很有可能远离父亲的本意。因此,魏颗最终把父亲宠爱的小妾嫁给了别人,而没有采取让她给父亲殉葬这一惨烈的做法。

  后来,秦晋两国之间发生了战争,秦将杜回领兵攻打晋国,晋王命魏颗率兵进行抵抗。当时晋国的军力稍逊于秦国,正当晋军被秦军打得节节败退之时,战场上突然出现了奇怪的一幕,一位老人把地上的草打成了许多结,并用这些草结把秦国将领杜回绊倒在地。战局瞬间突变,魏颗活捉了杜回,秦军大败。当天夜里,魏颗梦见了白天在战场上帮助自己的那位老人。老人说自己是当年魏颗所嫁的那位妇人的父亲,今天的所作所为,是以结草的方式回报魏颗的善举。

  另据《后汉书·杨震传》注引《续齐谐记》所记载:东汉时期,有个叫杨宝的人,小时候,一天在山林中忽遇一只奄奄一息的小黄雀,他顿生怜悯之心,把受伤的小鸟带回家中照料。在杨宝的精心护理下,小黄雀很快痊愈,杨宝又把它放回了森林。后来,杨宝梦见有一个黄衣童子,用嘴衔着四个精美的玉环送给自己,并一再说是报答杨宝救命之恩的礼物,同时还许诺杨宝子孙后代都中高官,享尽人间的荣华富贵。后来,梦中黄衣童子的诺言均得到了应验。

  后人根据这两则传说,概括出了“结草衔环”这一典故,专门用来比喻知恩图报之举。

  从材料来源看,这两则故事均含有神话因素,似乎不大可信,却被人们世代传诵,这恰恰反映了民众对知恩图报之举的褒扬。

  倡导换位思考的识见

  ——出尔反尔

  “出尔反尔”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人尽皆知的成语,一般指一个人言而无信,随意推翻自己的诺言。但“出尔反尔”的本意却并非如此。这个典故出自《孟子·梁惠王下》。

  战国时,邹国和鲁国之间发生了战争。人们长期备受战事的煎熬,渴望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所以邹国的老百姓不愿意再发生任何战争。对这场战争,他们不但不支持,反而怨声载道,对统治者表示出强烈的不满。邹国将士在前线伤亡惨重,急需国民的大力支持,可邹国民众并不领情。邹国的国君穆公十分焦急,只好向当时的名士孟子请教,他向孟子诉苦说:“我的官员将士在前线英勇厮杀,由于战事惨烈,可是这些无知的老百姓竟然一点同情心也没有,他们不仅不愿意赶赴前线奋勇杀敌、保家卫国,反而对这些阵亡的将士大肆讽刺,真是让人痛心!”为了表达自己对民众行为的不满,邹穆公又愤愤地对孟子说:“我真恨不得狠狠惩罚这些无知的百姓,可是让我为难的是,如果对他们进行惩罚,被惩罚的人则数不胜数;如果我放过他们吧,他们不但不领情,反而还要憎恨长官,不肯救助受伤将士。希望您能想方法来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

  孟子想了想说:“我很同情你的处境,官员将士伤亡惨重而得不到民众的支持,这的确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可是你替这些百姓想过没有?在旷日持久的战乱和饥荒中,受到伤害最大的应该是他们,他们的家园遭到损坏,青壮年劳动力都被征服兵役。劳动力缺乏导致经济萧条,人们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很多老人和孩子因生活困苦而丧命,如果算上这些死亡的人数,百姓因战争而死亡的人数不知要高出你们官员多少倍呢!今天,在困境的时候你抱怨百姓见死不救,可是在老百姓处在困难的时候又有谁救过他们啊?你们每日可以衣着锦绣绸缎,饱食山珍海味,粮仓和府库里堆满粮食与珠宝,官吏根本不把人们的死活放在心上,却依然高高在上,作威作福,任意欺压可怜的百姓!曾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意思是说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就怎样对待你。我们要引以为戒啊!如此看来,你的老百姓今天这样对待你,你不应该怪罪他们,而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作为国君,你如果能关心老百姓的疾苦,老百姓自然会拥戴与爱护你,当你面临困难的时候,他们就会主动帮助你、支持你,甚至牺牲生命。”这就是“出尔反尔”的出处。

  撮合青年男女的媒介——月下老人

  “月下老人”这一典故源自唐代李复言的《续幽怪录》,“月下老人”被用来专指撮合青年婚姻的人,也就是媒人。

  唐朝时,有一个青年才俊,名叫韦固。韦固家境贫寒,自幼丧父,一直过着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生活。长大后,韦固非常渴望能够早点娶妻成家,享受安定与温馨的家庭生活。令人遗憾的是,韦固多次找人说媒,可是人家不是嫌弃他父亲早亡,就是嫌弃他家境贫寒,所以一直没能如愿。

  一次,韦固去外地,投宿在一个叫宋城的地方。那天晚上月朗星稀,他一个人怎么也睡不着觉,就在宋城漫无目的地溜达,突然发现一个老人坐在寺庙门前的台阶上,倚着一个布袋子,在月光下津津有味地翻看着一本书。

  韦固觉得很奇怪,就凑上前去。走到跟前,韦固却连一个字也不认得,就连忙问老人看的什么书。老人看了看韦固,慈祥地告诉他说:“这是天下人的婚姻簿。”韦固又忙问老人布袋子里装的什么?老人回答说:“那里面装的是专门用来系夫妻脚的红绳子,凡是命中注定是夫妻的男女,在他们刚刚出世的时候,就会被暗暗地用红绳子系住双脚,哪怕是有深仇大恨的人家,门第贫富相差很远的人家以及天各一方的人,只要被红绳子系住,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分开,他们注定会走到一起。”韦固听到老人的话,半信半疑。他继续问老人:“既然您掌管着用来系夫妻脚的红绳子,那么您一定知道我将来的妻子在哪里。请您给我指点一下。”老人答应天亮之后带他去找他未来的妻子,韦固很兴奋,就在寺庙门口的台阶上陪老人度过了一个晚上。

  天亮后,老人卷起天下人的婚姻簿,扛着布袋,同韦固一起来到街市。老人带着韦固在人群中寻觅,他们突然发现一个盲眼老人,怀里抱一个眉眼有疤痕的小女孩走过来,小女孩大概有三四岁光景。老人就指着那个小女孩对韦固说:“这个小女孩就是你未来的妻子。”韦固听后很是生气,以为老人有意戏弄自己,便不再相信老人告诉他的关于婚姻簿、夫妻绳的事。他再也没心思理会老人,便扬长而去。

  十几年后,韦固通过发奋读书,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才学之士。相州刺史王泰很看重韦固的才学,便将自己的宝贝女儿许配给了韦固。洞房花烛夜,韦固发现相貌漂亮的妻子眉眼间有一疤痕,甚有似曾相识之感,询问后得知,自己的老婆就是十几年前盲眼老人所抱的那位小姑娘。韦固感到很震惊,忙把自己路遇老人的故事告诉了妻子,夫妻二人都认为是那位月下老人在暗中撮合他们的婚姻。

  道不同不相为谋——割席断交

  管宁和华歆二人非常要好,成天形影不离,情同亲兄弟一般。

  有一次,俩人在一块儿锄草。管宁的锄头碰到了一个硬东西,等他把那块东西找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黄金。他并没有因为自己意外发现了一块黄金而表示出任何喜悦之情,只是自言自语地说了句:“我当是什么东西呢,原来是块金子”,边说边继续锄草。一旁的华歆却对这事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当听管宁说发现了一块金子后,就慌忙丢下锄头奔了过来,拿起金块捧在手里仔细端详,眼中流露出羡慕的眼神。管宁见状,一边干活一边对华歆说:“金银财宝乃身外之物,不要过于在意。即便我们需要钱财,也应该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这种金块本是不属于我们的东西,就不应该占有,还是把精力放在自己的事情上为好。”华歆听后,恋恋不舍地丢下金子回去干活。可是华歆对金子的贪婪表情却引起了管宁的不快。由于华歆一门心思惦记着那块金子,再也没有心思努力干活,一些禾苗也因为他的心不在焉而被锄掉。管宁见他这个样子,就对他的人品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还有一次,两人同坐在一张席子上攻读四书五经。琅琅读书声突然被外面的嘈杂声所打断,他们仔细一听,原来是一片鼓乐之声伴随着鸣锣开道的吆喝声和人们的吵闹声。二人起身走到窗前一看究竟。原来是一位达官显贵从门前经过,随行人员衣着华丽,前呼后拥,威风凛凛。这位达官显贵所乘的车子也装饰豪华,金制的饰品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显示出主人的富贵地位。四周围满了看热闹的人,欢迎的掌声以及吵嚷声不时从人群中发出,这场面着实让人羡慕。管宁似乎对此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又回到原处,专心致志地读起书来,他很快沉浸在自己的学习之中,外面的喧闹已经被他忘得一干二净。而华歆却站在窗前,目送外面热闹的车队远去,直至车队没有了踪影,他还站在窗前发愣,沉浸在刚才热闹的场景中,为自己不是车的主人而感到遗憾!最后,他实在无心读书,干脆追赶车队凑热闹去了!

  管宁目睹了华歆所做的一切,对他很失望,因为华歆离自己心目中所期望的朋友相去甚远。于是,他决定与华歆绝交。华歆在外面玩够归来后,管宁拿出一把刀子,把他们坐着读书的席子从中间割成两半,并痛心地对华歆说:“既然我们志向和情趣迥异,还是分道扬镳的好。从今以后,我们就像这被割开的草席一样,再也不是朋友了。”

  “割席断交”被人们用来描述志不同道不合的人分道扬镳。

  言必有诺的君子风范——系剑冢树

  “系剑冢树”这一典故源自《史记·吴太伯世家》。

  “系剑冢树”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的徐国(今江苏泗洪县境内),故事的主人公是春秋名士季札,另一位则是徐国的君主。季札,春秋吴国人,吴国国君寿梦的第四子。季札在四兄弟中最有德行,因而备受父王喜爱。其他三位兄长也都特别疼爱季札,他们认为季札的德行才干,在四兄弟中最适合继承王位,所以也都争相拥戴他即位。但是季札坚决不肯接受王位,坚持把王位让给哥哥。季札后被封于延陵(今江苏常州市南),又由于“季札让国”的缘故,人们对他更是敬爱有加,并亲切地称他为“延陵季子”。

  一次,季札出使晋国,途经徐国,并在此逗留。按照当时的礼仪,季札拜会了徐国国君。两人在交谈中发现,对方是自己心仪已久的朋友类型。在徐国国君的一再挽留下,季札在徐国多停留了几日。在两人相处的几天内,他们无所不谈,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在一次交谈中,徐国国君流露出非常喜欢季札的佩剑的意思,但徐国国君是一个比较含蓄的人,又碍于两人初为好友,所以他就遮遮掩掩,没有向季札明示。

  季札本来就善于察言观色,当然明白徐国国君的意思。但由于自己有出使之命,不能把佩剑赠送给徐国国君。在当时,佩剑不仅仅是为了防卫和装饰物,还是外交礼仪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使者佩带佩剑表示对对方国君的尊重。所以季札很为难,权衡再三,季札决定先完成外交使命,回来的途中再把佩剑送给徐国国君。但他并没有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徐国国君。

  晋国与徐国相距千里,季札在去晋国的路途上花费了很长的时间。而就在季札辞别徐国国君西去的这段时间内,徐国国君身患重病,最终撒手人寰。几个月后,季札完成外交使命归来途经徐国,闻听徐国国君已经辞世,季札非常伤心。想起早前二人的相见甚欢,如今已是天各一方,悲痛的季札决定到他坟墓去祭奠。季札来到徐国国君的坟墓前,不禁潸然泪下。他环顾四周,发现坟前有棵小树,便毅然解下佩剑,挂到树枝上,以告慰友人的亡灵。随从连忙阻止季札。季札对随从说:“从徐君爱上我这把剑开始,我已经在心中承诺将来把这把佩剑赠与他,今天正是我兑现承诺的时候,希望你不要阻拦我。”

  于是,季札“系剑冢树”的举动被人们传为美谈。“系剑冢树”也因此被用来比喻不因生死存亡而变迁的真诚友谊。

  不应提倡的优柔寡断——首鼠两端

  西汉时期,武安侯田蚡身居丞相要职,家族势力十分显赫,他既是景帝王皇后的同母异父弟弟,又是武帝的舅父。因此田蚡倚仗权势,飞扬跋扈,朝中几乎无人敢与其作对。

  当时,朝中也有以权贵窦婴、灌夫等为代表的另一势力集团,虽然出身没有田蚡显赫,但深得皇帝赏识。他们与田蚡集团貌合神离。

  一次,田蚡续娶小老婆,在家中大摆酒宴以示庆贺。满朝文武碍于他的地位与家族势力,纷纷前来贺喜,希望能攀上田蚡这一高枝,飞黄腾达。权贵窦婴、灌夫也碍于情面前去祝贺。田蚡一向对灌夫不满,看到灌夫也前来贺喜,感觉是在巴结自己,决定在酒席间给他难堪,让他以后再也不敢对自己不敬。当灌夫向他敬酒时,他不理不睬,灌夫感到很没面子。灌夫好歹也是一个权贵,在众人面前出丑,使他心里很不舒服,就把心中的怨气发向同桌的其他人,并借着酒劲,说出一些非常难听的话。

  田蚡本来就是一个目中无人、心胸狭隘的家伙,看到灌夫胆敢借酒疯发泄不满,哪能咽下这口气,就借机派人将他关进牢狱,并将其全家拘禁起来,准备满门抄斩。

  窦婴与灌夫私交甚笃,也对田蚡平日的骄横跋扈十分不满,更不忍看灌夫全家无故被杀,因此忙上书武帝,请求武帝为其主持公道。

  武帝让田蚡和窦婴在朝廷上讲明事情的来龙去脉。他俩在朝廷上舌战一场,各持一端,相互指责对方歪曲事实。看到眼前的情况,武帝一时也难以区分真相究竟在哪一方。无奈之下,武帝只好问在场的大臣,事情的真相究竟如何。见众人都面面相觑,默不作声,御史大夫韩安国忙出来打圆场,他怯生生地说:“陛下,窦婴说灌夫平时有功无过,酒后失言,不应判以重刑,这话是对的。丞相说灌夫胡作非为,危及国家,这话也不是没有道理。究竟如何处理,还请陛下自己定夺吧。”别的大臣看韩安国如此说,也都模仿他向皇帝说些模棱两可的话,武帝看一时难以调查出事情的真相,只好宣布散朝。

  退朝以后,田蚡训斥韩安国说:“你应该站在我的一边,向皇帝证明窦婴在说谎,为何你要首鼠两端,像老鼠出洞那样躲躲闪闪呢?你究竟怕窦婴什么啊?”韩安国忙向他解释,为自己开脱,最后才得到田蚡的原谅。这就是“首鼠两端”这一典故的由来。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张雷,宋烨作品集
每天学一点历史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