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小说 > 《大唐女人》在线阅读 > 正文 第40章 初唐韵事:千古一女帝(五) (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大唐女人》 作者:兰泊宁

第40章 初唐韵事:千古一女帝(五) (2)

  驸马武攸暨同样看着那脏得窝囊的绿头巾越发绿得耀眼,同样无可奈何。而那些精明的在太平公主门下奔走的百官,孝敬太平公主的财帛礼物,也要再备一份去孝敬惠范和尚。于是惠范大师顿时声威煊赫,也权侵中外,于是四处游僧和浮浪无赖见惠范大师的今日,就一齐赶到京师地面来,闲游浪荡,招惹是非。

  唐宫中自从则天皇帝登极以后,所有大小公主都十分放荡,有一群侍儿簇拥着,骑着马,到山林中围猎去的;也有车马旌旗,招摇过市,在大街小巷中游玩着的;还有到各处寺院中去烧香礼佛的。她们个个年轻美貌,见了寺院中的和尚、街上的恶少,谑浪戏笑毫不避忌。见有面目清秀能言识趣的,就带进府去,好茶好饭供养着,称作清客。

  那班清客绫罗遍体,有时和公主并驾齐驱,游逛都市,指点说笑,毫无顾忌。于是那班浮浪油滑的少年看了,愈加如醉如狂,个个敷粉搽脂,鲜衣艳服地站在街头,有弄鹰的,有踢球的,见有公主车马经过,就争着上去趋奉,公主就和他们兜搭几句,赏赐些财物,有很俊秀的也被带进府去。

  那天一位千金公主扮作男儿模样在大街小巷中闲逛,看见一个叫冯小宝的卖药人,面貌十分俊美,且口齿十分伶俐,于是这位千金公主就悄悄地嘱咐也改扮了男装的侍女,在他药台旁候着,自己回府去了。到天色昏暗,冯小宝要收市回去时,她走近身去,低低地说了几句,乖巧的冯小宝早就听人说,京师地面,常有公主打发人出来,找寻年轻的男子,进府去寻欢作乐,还能得许多好处。

  果然曲曲折折地走过许多大街小巷,迎面拦着一道高墙,墙的西偏开着一重小门。领他来的那个小厮模样的侍女上去,把门上机括轻轻一按,小门开处,里面露出一座大花园来。只见花木阴森,楼台重叠,在假山洞前,冯小宝被一把推进去,里面黑漆漆,冯小宝一个人在山洞中又是诧异又是惊慌。候了半晌,才听得洞外有低低的叫唤声,小宝走出去一看,刚才的那个小厮已变成了一个俊俏的丫鬟。

  看她长眉侵鬓桃面凝脂,又有月光照着,冯小宝唤了一声我的天仙,就直向那侍女怀中扑去。侍女娇媚地一笑,然后拉住小宝的手,向东面廊下走去。

  进屋后,侍女服侍冯小宝上上下下洗刷干净,然后双双进了罗帐。原来这位千金公主,每觅得一个中意的男子,唤进府去的第一夜总是令侍女伴寝,若遇那男子身上有臭气怪味的,或疮疤满身的,或是外强中干不济事的,就立刻推出门外。如今冯小宝身大体高,又能说会道,温存体贴,善收善放,先把个侍女在床笫之间,调理得服服帖帖欢欢喜喜;且一身皮肉白白净净,于是第二夜冯小宝就得以伺候公主了。他把自己在床上多年前与武媚娘一同练就的百般本事千样花招万种功夫都用了个遍,于是阅人无数的公主也被服侍十分欢喜。

  第二天,公主赏给那个领路又初试身手的侍女明珠和白玉,可这个侍女却全不放在心上看在眼里。她虽说代公主试验了不少的男子,可自从经冯小宝的春风一度后,日夜回味其无穷之妙趣。冯小宝也感谢那个侍女的汲引之恩,就瞒着公主暗地里常去安慰安慰她。

  这时这位千金公主身旁共有十多个亲信侍女,个个都貌美如花,又在二八年华,最会调理女人的冯小宝就在暗中被你抢我夺,弄得冯小宝实在应接不暇。到底惹恼了一个侍女到千金公主跟前告了密,于是千金公主大怒,传齐了这些侍女,每人打二十皮鞭,顿时莺啼燕泣,红惨绿萎。

  公主又要把那个引冯小宝进府来的侍女处死,吓得她连夜逃进宫去找她姐姐。她姐姐在则天皇帝宫中当差。当她姐姐知道了冯小宝有日夜纵乐让公主大满其意的本事后,立刻意识到这是一次进身的大好机会,当即就奏明了则天皇帝。

  原来则天皇帝自高宗崩驾后,虽常把些俊伟的男人拉进宫来,但却没一个能让她满意的,差不多每一个男子进宫去,用不上三五天,她就再也没了兴致,于是就让内侍绳捆索绑,抬去抛进御苑中的万生池里。

  万生池的池面很是阔大,周围有十里远近,则天皇帝做皇后的时候,就欢喜收买毒蛇、鳄鱼、大鼋等毒物养在池中。年深月久,毒蛇、鳄鱼越产越多,千头万只,每到阴雨天气,或是傍晚时候,许多毒虫一齐爬上岸来,有的蹲在岸旁,有的挂在树梢,人人见了都吓得胆战心惊,惟有则天皇帝哈哈大笑,欣赏不已。平日里内侍宫女一不小心惹恼了则天皇帝,就以违旨犯上为名喝令捆绑起来,丢在万生池里喂毒虫。一年里,宫女内侍被暗暗吞食在这池中的,少说也有五六百人。如今那班毒虫又添了一种新食儿,那就是拉进宫来不可则天皇帝意的壮健男子,此举有效地帮助则天皇帝实现了灭口的目的。可怜那些男子的父母,好不容易含辛茹苦,把儿子养成年轻力壮,正想靠他活命的时候,却只因床第之间不可则天皇帝的心意,就活生生地被毒蛇、鳄鱼,连皮带骨地吞下肚里。三五年来,死在池里的壮健男儿少说也有三五百人。

  则天皇帝正因找不到一个合心的男子而郁闷不快,一下子听说公主得了一个好的,于是忙把公主召进宫。乖觉十分的公主忙送了这个顺水人情:“此人有非常之才能,陛下可用为近侍。”则天皇帝见公主如此知趣,一点掂酸吃醋的意思都没有,禁不住笑道:“好孩子,难为你这一片孝心,处处替朕着想,朕自然不会亏待你的。……那就将那人送进宫来吧。”

  公主得了黄金三百两、彩缎五十端的赏赐后,冯小宝就被悄悄送进宫。则天皇帝做梦也没想原来竟是旧相识,一下子旧情复萌,回想当年他可谓是风月过人,不知如今怎么样了呢,当夜在万寿宫则天皇帝试用一番后,果然俯仰如意,进退可心,比之当年更有进步。

  则天皇帝在飘飘然欲仙欲死之中,一连十日,也忘了她用尽心机才得来的坐朝,更把军国大事全交由太平公主主持,当然不用说,那位千金公主也自然就是太平了。

  后来太平公主又替母亲想出一个主意,说冯小宝出入宫禁很是不便,不如把冯小宝再次剃度为僧,然后奉旨进宫说法,那样光明正大,谁也不敢非议。于是冯小宝好不容易蓄长的头发又被剃了个精光。

  冯小宝又找寻了一班旧日同伴无赖,一齐剃作僧人,取名法明、处一、惠俨、棱行、感德、感知、静轨、宣政,自己则取名怀义,号称西域九僧,在京师广化寺中,建立道场,施行法事。则天皇帝亲自到场拈香,然后名正言顺地把怀义接进宫去,宫中另外收拾出一间净室给他住,拜他为国师,并加封怀义为右威卫大将军,兼梁国公,时人暗中窃笑说,何不封他比翼王?因怀义原姓冯,而京师地面一向没有冯姓的世家大族,于是就假冒驸马薛绍为叔父,从此这冯小宝就改称了薛怀义。

  每当薛怀义乘着御马出入宫中,宫中待卫及文武官员远远望见,就一齐口称国师匍匐在路旁,直待国师过去才敢起来。

  薛怀义又嫌广化寺房屋狭小,起居不便,奏请另建寺院。则天皇帝便下诏发国库十万,工部招募人夫五万,把旧时的白马寺重修扩建,不上百日就已造成,望去殿阁凌霄,花木匝地。则天皇帝拜薛怀义为白马寺主,并亲劳御驾,伴送国师入寺。

  薛怀义在寺中建设四十九日水陆道场,把女天子留在寺中。寺中原设着一座行宫,布置得花木清幽,闺室锦绣。薛大师终日伴着女天子,在行宫中说笑起坐;只是每天在散场的时候,双双走上殿去拜一次佛。两人双宿双飞四十九天才功德圆满,由右台御史冯思勖再三上表,才把圣驾请回了宫。可隔不了三天工夫,宫内手诏又把薛国师召进宫去。

  白马寺中住着法明、处一、惠俨、棱行、感德、感知、静轨、宜政等一群无赖假和尚,仗着国师的威势,整天横行不法,无恶不作。不论大闺女小媳妇,略略平头正脸些的,便抢进庙;遇有官家眷属入寺烧香的,也敢半路上埋伏好,香车经过时一拥上前,把女眷们插戴的珠宝首饰抢了去,甚至少年美貌的官眷,索性连人也一块抢进寺去。这些无赖和尚轮流强宿,待放出寺来,那些女人都已被他们弄得半死不活的,她们的父兄丈夫懦弱的也只好忍辱含羞;强横些的,就赶到御史衙门、刑部衙门告状。

  可官员们一听是白马寺和尚做下的案子吓得问也不敢问。于是白马寺里的那群小和尚也在外面恃强欺人,闯到店铺中强赊硬抢,斗殴生事,巡城御史也不敢过问。可也有不听这套的,冯御史就上了一本,痛斥薛怀义污乱宫廷,扰害地方,请即绑赴西郊正法;补阙王求礼也上表请阉割薛怀义,免致秽辱宫闱。则天皇帝却拿了这两道奏本给薛怀义看。薛怀义吓得伏地痛哭请罪,则天皇帝亲自扶起薛怀义,又把这两本奏折往地上一丢,薛怀义这才放心告辞。

  才走到玄武门外,顶头恰恰撞见冯御史,薛怀义当即喝一声打,就拥上来十多个武士,一把揪住冯御史的衣领,横拖竖拽的,拖下车轿来,拳脚齐下。冯御史被打得大喊大嚷,却没一个人敢上来解救,直打得冯御史晕厥过去,薛怀义才一哄而散。

  冯御史虽未立即致命,但已被打得皮开肉绽血肉模糊。冯御史和仆射苏良嗣交情深厚,当时满朝官员差不多全是武氏私党,只有苏良嗣是先朝旧臣,生性刚直,文武百官都怕他,则天皇帝也另眼相待。当苏仆射来家中探望冯御史时,冯御史哭着在枕上叩头说:“此贼不除,国难未已,仆射为当朝忠臣,务请为国除奸。”苏仆射当即折箭为誓,冯御史这才欣慰地大笑了一声,然后瞌目长逝。

  第二天苏仆射退朝时,恰巧又在朝堂下与薛怀义相遇。薛怀义装作没看见连个招呼都不打,昂着头就管往前走。苏仆射喝令左右,把薛怀义揪至跟前,亲自动手,在薛怀义的脸上,痛痛快快地打了几十下,直打得薛怀义满脸红肿青紫,不象个人样,才放开他走了。

  薛怀义连忙顶这样的一张脸进宫去,趴在则天膝前就痛哭,求皇帝下旨,严办苏仆射。则天皇帝摇了摇头:“这老头子,朕也有些怕,阿师以后就改从北门出入吧,以避开南衙宰相往来之路。”薛怀义也只得白白地挨了一顿打。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兰泊宁作品集
大唐女人大明三百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