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小说 > 《解密大清皇帝》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3章 圣祖 康熙(3)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解密大清皇帝》 作者:宋晓明

第13章 圣祖 康熙(3)

  雍正皇帝即位后,认为自孝庄太后停灵暂安奉殿后,大清国运昌盛,圣祖在位长久,子孙繁衍,说明暂安奉殿这个地方是风水宝地,于是决定将暂安奉殿改建为昭西陵。改建工程于雍正三年二月初三日破土动工,同年十一月完工,十二月初十日,孝庄太后正式入葬昭西陵地宫。

  康熙帝南巡

  康熙皇帝玄烨为了缓和满、汉民族之间的矛盾和统治阶级与人民之间的矛盾,笼络江南的士大夫阶级,于康熙二十三年至四十六年(1664~1707)的二十四年之间,先后到东南一带做了六次南巡,他从北京出发,由山东入江苏,沿江而南到苏州、南京、杭州,最远是渡过钱塘江,到了绍兴。在南巡的过程中,他不讲排场,他的六次南巡都是住在大臣的家里,其中四次住在曹寅家中。途中,他还坚持批阅奏章,时刻以国事为重。

  统一台湾

  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里收复了台湾,并以此作为明朝的最后一块基地来对抗清朝。康熙对这块热土一直没有放弃,而是想方设法将其收回来。康熙二十二年,他派海将军施琅出征台湾,希望能够一举收回台湾。

  施琅原是郑成功的一员海将,被清廷收用后,他一直感恩戴德,希望能够立下战功。统一台湾是施琅一贯的主张,因为他看到了统一台湾对祖国安危的重要性。从康熙三年开始,施琅就建议进军澎湖、台湾,使“四海归一”。在因飓风所阻,两次进军澎湖、台湾失败后,他仍矢志统一台湾,再次上疏要求征台湾。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康熙帝终于下令征讨台网,施琅奉命出击。他率战船三百多艘,水师二万多人向台湾方向前进。二十二日,施琅在澎湖大败郑军,击沉和俘获郑军大小船只近二百艘,杀死郑军将领头目三百多人、士兵一万两千多人,另有一百六十五员将领和四千八百名郑军士兵倒戈投降。清军阵亡官兵只有三百二十九人,负伤一千八百多人。船只则损伤轻微。

  郑成功的儿子郑经死后,由他的孙子郑克爽继承了延平郡王的爵位,但实际上,在他们的内部,对于郑克爽的实力很多人都不认同,所以,他们的内部内讧不断,再加上这次的损失更是大伤元气。郑克爽无奈,便派人到澎湖施琅军前要求谈判,他提出隔海而治、纳贡称臣的条件,但施琅拒绝了他的条件。郑克爽无奈之下只能向施琅送上了投降书,并缴纳了延平郡王的官印。八月,清军正式进驻台湾,施琅亲自接受了郑克爽的归降。至此,台湾正式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海将军施琅

  施琅,福建晋江人,生于天启元年,卒于康熙三十五年。他自幼生长在海滨,熟悉海情。少年时代从师学剑,武艺超群;壮岁从戎后,转战疆场,屡建战功,是一位智勇双全、功勋卓著的良将。早年,施琅是郑芝龙、郑成功的部将,后因微嫌与郑成功发生矛盾,终于酿成父、弟被诛杀的惨剧,此后,施琅便归降了大清。降清后,他先后担任副将、总兵、水师提督,参与清军对郑军的进攻和招抚。康熙二十二年,施琅率领清军渡海东征,一举攻克了台湾。他还针对当时清廷内部有人提出“宜迁其人,宜弃其地”的错误意见,上疏吁请清廷在台湾屯兵镇守、设府管理,力主保留台湾、守卫台湾。

  一代廉吏于成龙

  于成龙,大清的一代廉吏说的就是他,他是山西永宁州(离石县)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终年67岁。在他死后,康熙帝赐谥号“清端”,并加太子太保衔。

  于成龙出身于一个官宦家庭,其先祖和父亲都在明朝做过官。据说他的父亲在乡里倡导孝义之道,有长者之风。受家庭熏陶的于成龙性格端庄,不苟言笑,又才智过人,勤俭耐劳。他“为学务效实行,不屑于词章之术”,认为“学者苟识得道理,埋头去做,不患不到圣贤地位”,可见他自始就是个崇尚实干、不屑空谈的人。

  于成龙自小便很有大志,由于家庭的关系,自幼过着耕读的生活,虽清贫,但也受到了较正规的儒家教育。顺治十八年,已44岁的于成龙,不顾亲朋的阻拦,抛妻别子,怀着“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抱负,接受清廷委任,到遥远的边荒之地广西罗城为县令。此时的罗城刚刚归顺朝廷还不到两年,由于局势不稳定,这里的人民民不聊生,两任知县也是一死一逃。于成龙刚到罗城时,这里遍地荒草,庄稼都已经没办法种了,而且城内只有六家居民,数间茅屋,所谓的县衙也只是三间破茅房而已。就是这样的一个环境,在和他同来的五名从仆或死或逃的情况下,他以自己坚强的意志,开始了他仕宦生涯的第一步。

  从他的仕途生涯的第一步到他去世这二十余年中,他三次在清廷的官吏考核中被举“卓异”,并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和康熙帝的赞誉,以“天下廉吏第一”蜚声朝野。

  康熙最宠信的大臣高士奇

  高士奇,清代康熙年间著名的宠臣。康熙十年(1671年)四月初三,康熙在果断巧妙地铲除专权谄佞的鳌拜等辅政大臣后,亲试太学生,高士奇荣登榜首,御试第一。此后,他开始入仕。高士奇从补詹事府录事开始起步,历任内阁中书舍人、侍读学士、詹事府少詹事、礼部侍郎等职,虽然职位不高,但都是康熙的贴身职位,与康熙的关系非常亲密。高士奇靠着自己的一手好字、一肚文才平步青云,确实是一个十分了得的人物。康熙四十三年,高士奇去世,康熙赐谥号“文恪”。

  权臣明珠的荣辱人生

  明珠,是康熙时代的著名大臣,满洲正黄旗人,纳喇氏,字端范。他的姑祖母是努尔哈赤的妃子,皇太极的生母。也因此,他的家族被列为满洲“八大家”之一。顺治末期,明珠从他的父亲手里继承了侍卫官内务府郎中的职位。明珠的岳父是多尔衮的哥哥英亲王阿济格,此人战功无数,但狂妄自大,自多尔衮死后继续无法无天,顺治为除此大患,将他和他已经被封为亲王的三个儿子赐死,封为公爵的二个儿子削爵,其他的人一律贬为庶民。明珠与阿济格的女儿的婚姻,非但没能给他带来好处,还给他的前途带来了那么一些黑暗。所以,他在顺治末期和康熙初期很不受重用,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臣子而已。

  到了康熙亲政时期,明珠因为在康熙铲除鳌拜的行动中出力不少,所以很受康熙帝的倚重。明珠这个人的能力非同一般,他精通满汉文化,做事干练,对人热情,能言善辩,正直不阿(早年),不惟权贵而又忠贞不渝,所以才能在康熙如此一代名君下仍有如此作为,历任刑部、兵部、吏部、礼部尚书,而后在“相位”上长达二十载。

  明珠作为一代名臣来说,是称职的,他在三藩做大的时候,能够毫不顾及自身,毅然上书建议撤三藩,为收复台湾更是以身入虎口,为抗击外敌,深入敌区,作为一位文官来说,这确实是不易的,从臣子的角度来说,他也是十分尽忠的。

  如果明珠就这样一直走下去的话,他的一生就会以非常辉煌的记录来结束,但可惜的是,在他接近老年的时候,却犯下了一个错误,他早年的正直不阿早就在岁月的磨砺中不见了踪影,他不顾朝政而结党营私,广收贿赂,并与索额图争权夺利,互相倾轧。终为康熙所不能忍,在康熙二十七年,被人上奏卖官索贿,于是,康熙罢黜了他的职位。此后,虽在三次对准噶尔部的噶尔丹用兵时跟随出征,但却不再重用他了。明珠就这样最后郁郁终生了。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由皇帝下旨编撰的字典,是参考明代的《字汇》、《正字通》两书编写而成的。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三月初七,玄烨亲令大学士、吏部尚书张玉书、陈廷敬二人为总阅官,王景全等二十七人为纂修官,翰林院侍读陈世倌为纂修兼校刊官。在上谕中,玄烨对纂编字典的意义、方法、要点做了详尽而有原则的指导,参与编纂的三十人历时六载,终于完成了这项工程浩大的巨著。成书后,由英武殿刻印,世称“殿本”。

  重臣张廷玉

  张廷玉,康熙晚期、雍正、乾隆三朝的著名大臣,安徽桐城人。康熙三十九年时中进士。张廷玉为人谨小慎微,谨守“万言万当,不如一默”。雍正帝曾赞扬他“器量纯全,抒诚供职”,称其为“大臣中第一宣力者”。

  张廷玉在康雍两朝仕途可谓一帆风顺,康雍二帝对其恩宠有加,尤其是雍正帝更是将其视为股肱。分析其获宠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首先,张廷玉文思敏捷,主事干练。正是因为他出众的办事能力,雍正帝才会对他颇为倚重,让他担任《圣祖实录》的副总裁,负责纂修缮写实录及起居注,又任《明史》总裁。并且诸多的军国大事,都让他参与,很多的鸿典巨文,也多出自他的手。

  其次,张廷玉非常清廉谨慎,并且乐善好施。这为他的好人缘打下了基础。在朝廷中为官,好人缘是很重要的,就算你再有才华,没有人支持你,也是没有用的。

  再次,张廷玉正直勤勉,缄默持重。张廷玉在为官的大部分时间内都做到了勤勉持重、为官正直,这也是他能长期周旋于君臣之间的一个重要原因。

  上面所说的这几点展现了张廷玉作为一个封建国家高级官僚所具有的品格和风范。但张廷玉毕竟只是一个普通人,也有他不光彩的一面,而正是这些缺陷,导致了他晚节几乎不保的结局。

  首先,他陷入了被清代统治者所厌恶的“党争”的泥潭。并且,由于他功高,门人众多,导致了高宗乾隆的忌惮,乾隆十三年的时候,张廷玉自请致仕,并向乾隆请求,按照世宗的遗诏,允许他死后配享太庙,乾隆答应了他的请求。后来,乾隆以张廷玉接到恩旨后,没有到宫门谢恩为由,削去他的爵位,并拒绝他死后配享太庙。后来又因为他的姻亲犯法,把以前赏赐给他的钱物都追缴回来了。乾隆二十年三月,张廷玉逝世,乾隆摒弃前嫌,赐谥号文和,仍让其配享太庙。在清代,汉大臣配享太庙者只有张廷玉一个人。

  朱三太子案

  清初,流传明崇祯帝第三子尚在民间,一些人即以朱三太子为号召,举兵抗清,清廷大力搜捕,史称“朱三太子案”。康熙十二年冬,北京有杨起隆诈称是朱三太子,组织旗下奴仆、佃户,密谋起事。事情败露后,杨起隆逃走。康熙十九年,在陕西汉中捕获了一名自称朱三太子的反清者,后来,此人在北京磔死。三藩作乱时,福建有叫蔡寅的也诈称朱三太子,拥众数万,与台湾郑经勾通反清,被清军击败于天宝山。四十七年四月,清廷在山东汶上县捉获张姓父子,张供认本名朱慈焕,是崇祯帝的四子,但清廷仍然指其伪冒明裔,以“通贼”罪将张氏父子解京处死。朱三太子一案从此销声匿迹了。

  两立两废储君

  康熙十四年,康熙的皇后赫舍里氏生下皇二子胤后难产去世,康熙为了了却赫舍里氏的心愿,也为了表示自己对于皇后的重视,下令立皇二子为储君。可是,在康熙的晚年,康熙却一而再、再而三的把胤废又立、立又废,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皇太子是一位非常聪明的人,他因为生下来就已经被立为太子,所以自幼就开始储君的培养,无论是四书五经、骑射、文学等各方面都很出色。康熙之所以对他产生了厌恶之情,主要是因为他不孝,不孝在皇宫中来说,是比较大的一个缺点。后来,康熙又发现皇太子暴戾不仁,对诸王、大臣、官员以及小小的奴仆等人都是任意凌辱,没有一点仁义之心,对检举他行为不端的人更是横加迫害。

  康熙四十一年,康熙御驾南巡,太子也一起随行,行至德州时,太子病重,康熙便决定自己先回北京,留太子在德州调养身体,并让索额图陪侍。在德州的这段时间,太子在索额图的面前说了很多的怨尤之言。等二人回京后,康熙马上把索额图交由宗人府拘禁,以结党罪论处,康熙这次是以索额图纠结太子党之罪来处治索额图的。

  更有甚者,康熙怀疑太子有谋害他的举动。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和太子等人到承德避暑山庄围猎,康熙发现,每天晚上,太子都要到他的帐篷外面从缝隙中向里面窥探,他怀疑太子要有所行动,便决定加快废黜太子的行动。回到京城后,康熙便把太子囚禁起来,并正式下令废黜太子。

  太子虽然被废了,但诸皇子争夺皇位的欲望更加强烈了,各皇子都在加紧行动,眼看着兄弟自相残杀的悲剧就要上演了,再加上康熙看到胤有心悔改,康熙便又复立胤为皇太子。到了康熙五十一年,胤因为“行为乖戾,大失人心”再次被废,并且被永远禁锢在咸安宫。

wwW.xiaOshuo 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宋晓明作品集
解密大清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