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小说 > 《和珅:帝王心腹》在线阅读 > 正文 第80章 尹壮图报国空余恨,和大人用计得美人(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和珅:帝王心腹》 作者:李师江

第80章 尹壮图报国空余恨,和大人用计得美人(1)

  乾隆后期,制度弊病、贪腐之风已经病入膏肓,其中各省封疆大吏独霸一方,敛财成风,国库亏空,已是常态。官员贪污,动辄数万两、数十万两,办一件事、升一次官、安排一项工作、救一次人,都有心照不宣的明码标价。不贪污,就无法做官、办事。就连到朝廷进贡的朝鲜使臣,回朝鲜奏报大清状况,奏道:“清朝为官的人,大部分都丧失了廉耻,唯利是图,知县用钱财贿赂知府,知府用钱财结交朝廷权贵,上下互相蒙蔽,官官相护。”凡是到过地方的官员,都明白贪腐已是常态,只有乾隆还沉浸在盛世图景、十全武功的梦境中,即便查出了诸多贪腐之案,他还是不相信自己的封疆大吏全都对他说一套做一套。从官到民,各种忧国忧民之士,有心无力,徒叹奈何!因和珅敛财之巨,无寸功而身居高位,又左右皇上耳目,玩转朝廷,忧国之士都把矛头指向和珅,希望把这颗大脓包挤掉,以观肌体是否可以回春。和珅一方面门庭络绎不绝,一方面危如累卵。

  礼部侍郎尹壮图,云南昆明人,乾隆三十一年中进士。尹壮图一直是个规规矩矩的人,在朝廷官场上也不说出格的话,不做出格的事,一向勤勤恳恳,历任官职,一直是礼部主事、郎中、御史、学士等没有什么实权的闲差,做官几十年后,皇上格外开恩,才勉强晋升到内阁大学士兼礼部侍郎。尹壮图觉得朝廷对自己不薄,也总想着报效朝廷,终于在乾隆五十五年,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

  议罪银是和珅的妙手,为国库敛财的,犯罪的官员,可以上交一定银两,以避免处罚。但时间一久,变成对大清律的践踏,弊病十分之多,使得风气败坏,许多官员有恃无恐。尹壮图因丁忧回家,走了全国多个省区,发觉官场风气已坏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上级索贿,下级行贿,已成常态。而议罪银制度则是犯罪的官员直接给皇上行贿,此风不整,难扼腐败。乾隆五十五年,尹壮图上书乾隆,直言议罪银制度的弊端,痛陈官场弊政,要求废止目前的议罪银制度。

  这是开了惊天地的一炮。这道奏折,让不起眼的尹壮图成为风云人物,这一炮不仅得罪了和珅,也得罪了乾隆。

  乾隆初年,尚能听进一些直言纳谏,到了乾隆中期以后,过于刚愎自用,已经听不进去反对的声音,此后针砭时弊的声音也越来越少,而像和珅这样说话婉转好听的人倒是多了。

  对于尹壮图的奏折,乾隆有些恼怒,因为他根本不相信尹壮图所陈言的官场现状。但以明君自居的乾隆,还是摆出一个虚心听取的姿态,把和珅召来,道:“尹壮图所言,认为议罪银制度与大清的法律相悖,产生诸多弊端,应当彻底废除。爱卿对议罪银制度颇多了解,有什么看法?”

  尹壮图因为不敢得罪皇上,说议罪银制度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执行的时候被歪曲了本意。而和珅就是议罪银制度的执行者,这正是跟和珅对着干。

  和珅道:“尹壮图大人既然指出议罪银制度的坏处,肯定有他的道理。现在关键是拿出事实证据,这样才能改除弊端。尹壮图在奏折中说官吏勒索百姓,那这个官吏到底是谁呢?又是哪一省亏空,请皇上下令,让尹壮图一一指实。”

  和珅明白,如今贪污横行,府库亏空,这是身在官场的人有目共睹的事实,谁都可以说。随便抓一个官员,没有贪污,哪来如此身家?但问题是,要查起来,要举证,却是难上加难之事。哪个官员的贪污不是环环相扣,哪个查案不是官官相护?要挖起来谈何容易。让尹壮图这种闲职文官亲自找证据,譬如海底捞针。和珅这一招,乃是借力打力,肯定尹壮图的出发点是好的,请把事实证据找出,如果找不出,就是空口污蔑封疆大吏,再行反击。

  于是乾隆在奏折中批复:尹壮图请停罚银例,不为无见。然而,臣子能够做到督抚必有过人才干。如今人才难得,督抚犯了一时的错误,朕特意恩准他们改正自己的瑕疵,略施薄惩,这才有议罪银制度,目的是给他们一个教训,勤勉办事,为国效力。但凡说一件事,要有据才能有理,尹壮图认为,各省督抚借议罪银的名义贪污勒索,各级府库多有亏缺,有什么实在的证据吗?尹壮图似乎言犹未尽,既然上了这个奏折,对他提及的督抚所涉事实必定清楚,掌握了什么情况,可以根据他们姓名据实上奏,陈列一两条有用的证据来。

  皇上的批复中隐含着对尹壮图轻易上奏、批评朝政的不满。若是善于揣摩皇帝心思的官员,知道自己并无拿出证据的实力,以退为进,此刻最好回复是:微臣并没有实据,只是荒唐建议,听到皇上的教诲,这才大彻大悟。这样顶多被皇上臭骂一顿,但可以明哲保身。

  尹壮图丝毫不懂官场规则,也不会揣摩皇上心思,以为皇上重视自己的意见,鼓励自己拿出证据,揭露官场弊端的机会来了,于是回复上谕:微臣三年前回家丁忧,经过各个省区,老百姓无不在述说当地官员如何腐败,各省几乎都有府库亏空,臣只是一个丁忧守孝的官员,并无权力调查取证。再者,勒索贿赂之人,做的都是见不得人的事,外人岂能得见?但是此时查实起来,倒也容易,请皇上派钦差大臣到各省查看,一查便知,只不过要秘密查访,这样才能不被下层官员蒙蔽。

  这个上奏已经从议罪银扩大到整个官吏制度,在当时如一声惊雷,否定了大清几乎所有的官吏。这虽然是事实,但乾隆以千古圣君自许,岂能容忍这样的说法。

  尹壮图有个弟弟,名叫尹英图,官职比哥哥小,为人处世却比哥哥老练,也更懂官场,道:“哥哥,这样据实陈奏恐怕不妥。咱们兄弟官职不高,交往有限,怎能与封疆大吏抗衡?只怕如此禀奏会惹来祸事,于事无补。”

  尹壮图凛然道:“你就不必为兄考虑了。为兄这一颗头颅,早已经悬挂在闹市中了。”

  尹英图不解问道:“哥哥,你这又是为何?”

  尹壮图道:“既然入朝为官,自然要竭力为朝廷办事。议罪银制度实在荒唐,皇上又被蒙蔽,假若不废除这种制度,只怕国将不国。如今皇上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要一搏,倘若遭遇不测,你就好好侍奉母亲吧。”

  尹壮图一副慨然赴死状,尹英图多说也是无用。

  乾隆看到奏折,大怒,这已经不是劝谏,而是颠倒黑白、别有用心攻击大清盛世。而且乾隆认为,尹壮图是因为自身官运不佳,在京城没有得到高位,又没有得到外放,对地方官员心有嫉妒,这才夸大其辞,蓄意攻击朝廷与地方官员。

  和珅怕尹壮图“秘密查访”奏效,重蹈当年国泰的覆辙,便上奏道:“我大清朝廷,朗朗乾坤,搞秘密查访,实在不成体统。臣子一片忠心对皇上,这样对群臣不信任,是陷群臣于不忠不义的地步,怎能让臣子安心报国?即便有犯罪的官员,也是少数,这样私下随意查访,不仅打扰官府正常工作,而且搅得百姓不得安宁。再者,尹壮图为朝廷命官,各省督抚也是朝廷重臣,只听一面之词,不相信各地督抚,难免不公,秘密查访,情理不通。”

  乾隆觉得颇有道理,权衡之下,为了让尹壮图心服口服,由尹壮图作为钦差大臣,前往各地查访。但尹壮图只是副手,钦差一行由户部侍郎庆成带领。

  出发之前,和珅奏道:“此次查案,事先并没有证据,也没有明确目标,最好不要打扰地方官员和百姓,使大家惊慌,人人自危,应当事先通知。另外,这次查访只是根据尹壮图一面之词,没有确切的线索和证据,因此尹壮图此行并非公务,沿途旅费当由他自己负担,不能增加国库负担。”

  乾隆觉得有理,下令钦差每到一处必要五百里快马通知各地衙门,不使地方惊慌。尹壮图要听从庆成安排,尹壮图自愿盘查,路上花费由自己负担。

  尹英图知道庆成只是和珅的一个走狗,此行恐怕凶多吉少,与哥哥哭着送行,譬如生离死别。尹壮图此行,走入的是一个圈套。

  钦差出发,庆成的官轿威风凛凛,走在前面。尹壮图骑着自己花钱雇来的一头骡子,孤零零跟在后面。第一站是山西大同,大同知府是和珅的舅舅明保,明保年老无能,百般请求和珅,在和珅保举下当上大同知府。钦差前来,和珅早已通知明保以及沿途的官员,做好准备,又跟庆成面授机宜。庆成到达山西,先到五台山游玩一番,然后才赶到大同,明保得知消息,出来迎接。身上的衣服,随行的车轿,都是普通级别,并无奢侈。明保把他们接到家里,宴席之上,只有平常的饭菜,明保致歉道:“粗茶淡饭,两位钦差万不可取笑。山西近年多有灾荒,我们这些做父母官的,不敢拿百姓的钱财挥霍,平时生活简朴,只拿这些招待,请不要见怪。”

  钦差吃过饭,不等庆成、尹壮图开口,明保就主动请他们查看府库。仔细查验,库中银两不缺一分一毫,账目清楚,仓库里粮食一点儿也不少--原来是早得到消息,先把太原的白银借来顶用了。

  调查完毕,庆成、尹壮图各回驿馆。庆成对查访的成果相当满意,尹壮图瞧不出什么破绽,也不好说什么。

  到了晚上,明保吩咐下人盯住尹壮图的房间,看紧行踪;把庆成悄悄邀到家中,灯红酒绿招待一番,明保把珍宝玉器送给庆成,两人不免嘲笑一番尹壮图的迂腐呆板。尹壮图明知动了手脚,却也无可奈何,晚上还要在驿馆中整理见闻,作为报告皇上的查访奏章。

  离开大同,来到直隶,官员的表演与明保如出一辙。

  尹壮图心生疑问,跟庆成道:“各处的账目都如此清楚,没有丝毫差错,令人怀疑。这样盘查府库,很难查到什么,不如到民间找商人、百姓调查一下?”

  庆成道:“依你就是。”叫了大小官员近百人,在驿馆外陪同尹壮图走访民间。

  尹壮图心中疑惑,道:“到民间查访,前有鸣锣开道,后有骑兵压阵,如此张扬,百姓怎么敢说实话?”

  庆成满不在乎道:“皇上早有吩咐,咱们是钦差,不可错失礼节,微服私访有失体统,只有这样,一路发现情况,便可叫地方官员就地处理。”

  知府附和道:“对钦差的态度,就是对皇上的态度,我们不能失礼,请大人见谅。”

  尹壮图怎么也掰不过他们,结果民间查访毫无收获。

  大同、直隶之后,乾隆为了让人信服,又派钦差到山东、江南等地清查。几个地方走下来,尹壮图陷入极度的孤独,他抱着一腔热血想改变吏治腐败,却没有想到陷入泥潭,寸步难行,又如置身茫茫黑暗,找不到如何一点星光,心神俱疲。在乾隆一再催促证据的情况下,尹壮图终于崩溃,知道一己之力,微弱得如同萤火,根本无法与黑暗中潜伏的巨大危机抗衡,只好总结盘查情况,沉痛总结:微臣道听途说,没有事实根据,就夸大其辞,冒亵圣听,实在是丧心病狂,愚昧之至。经过这段时间的盘查,发现自己对天下认识极为荒谬,盘查的几处,没有一点儿违法乱纪情况,库府充盈,民心向善。现在事情已经查清楚了,恳请皇上恩准回京治罪,微臣打算静思己过。

  尹壮图没有查完,已经崩溃,想尽早回来请罪。乾隆原本就认为尹壮图没有根据,现在没有盘查完毕,就急着回来,难道是要表明自己不能接受直言劝谏吗?一定要他们查访完毕。同时他看见尹壮图已经屈服,怕严责之下尹壮图畏罪自杀,显得自己不能容人,于是下旨道:“庆成与尹壮图继续盘查其他地方。同时,朕宽宏大量,不会处尹壮图死罪,只要他反省自己言行。庆成的差旅费中,也要酌情分一些给尹壮图,不要让他有太大的压力。”

  接到皇上圣旨,尹壮图也回不了了,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做有名无实的调查。一路上,还要写大量调查报告,反复认罪,一再肯定盛世图景。等到乾隆觉得尹壮图的认罪态度已经很诚恳了,才命令庆成把尹壮图押回来,就这样,走的时候还是一个大学士钦差,回来的时候已经变成一个囚犯。

  庆成把路上所见的太平景象写成一份奏折,添油加醋,向皇上禀报。乾隆看后相当满意,这才是他心目中的盛世景象。他又问尹壮图:“你先前在奏折中说,各地吏治废弛,商民不满意官府所作所为。如今你下去清查,实际情况到底怎么样?”

  尹壮图已被逼入死胡同,此时别说想为朝廷效力,只要能早点从这个死结里出来,就算万幸了,道:“臣此次出行,百姓安居乐业,之前的奏折,都是夸大其词,请皇上治罪!”

  乾隆拟将尹壮图交由刑部定罪。

  和珅明白,像尹壮图这种一腔热血、不求自保的官员,与自己作对,是非常危险的。惜命的人其实不可怕,不要命的人最可怕,万一被他抓住要害,到时玉石俱焚他都觉得赚了,因此,必须置他于死地,方能绝后患。另外,不给他一个厉害,难以达到杀鸡儆猴的效果。

  此时的和珅,在网罗罪名方面,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大清律》在他脑子万千转换,无所不能。和珅反复推敲,提出新的罪名:“尹壮图当初由北京丁忧,应当回云南老家,最近的路线是经过直隶、河南、湖广、贵州等省,为什么第一次的上奏会经过江苏、浙江、广西各省?难道是故意绕到各省,与地方官交往,图谋不轨不成?此外,尹壮图的老母年过七十,仍在老家云南生活,难道不是不孝吗?”

  乾隆此时已届八十高龄,对事情的公断大不如前,显得有点糊涂,一是容易被情绪左右,二是容易跟着亲近的人的思路走。和珅此奏,在外人看来,显然是吹毛求疵,有故意刁难之意,但是乾隆居然深以为然,道:“孝道乃是人伦之首,尹壮图如果不能将老母亲接到京城,就应当辞职回家,侍奉左右。尹壮图一个人在京城快活,对母亲弃之不顾,可谓无君无亲,罪大恶极。”

  刑部有了乾隆的基调,揣度皇上要从重,不敢掉以轻心。和珅又悄悄授意刑部官员,拟定了尹壮图“挟诈欺公,妄生异议,恋职忘亲”的主要罪名,从重判斩立决!

  判决一出,朝廷哗然。

  纪晓岚与尹壮图之父尹松林属于旧交,知道尹壮图罪不至死,只因触怒了皇上,才会有性命之忧。倘若能够上奏皇上,让皇上脑子清醒一下,就有可能改判。虽然这有可能得罪和珅,但是能换回一命,纪晓岚还是肯冒这个险的。于是,写了奏本,准备为尹壮图求情。

  和珅耳目众多,纪晓岚还没有上奏,和珅就得到消息,悄悄禀报乾隆。乾隆此时还在盛怒,于是召来纪晓岚,一顿痛骂道:“朕听说你要为尹壮图求情?真是多管闲事。你是有些文采,可是国事大案,你又能懂得多少?不要不懂装懂!”

  君臣之间,本来不该如此恶语相向的,乾隆就跟训孙子似的,此时他的情绪易变,性格已经相当古怪。且自从纪晓岚上次查案糊涂,在乾隆看来相当无能。纪晓岚面对的不是一个正常可以论事的皇帝,实在是无话可说,不过既然到了皇上跟前,拼着命也得把这事劝一劝,道:“微臣不是想替尹壮图求情,而是想皇上英明神武、宽严并济,杀了尹壮图,怕有人说皇上斩杀谏臣,玷污了一世英名,微臣冒死实在是为皇上着想呀,请皇上三思。”

  乾隆怒道:“这种事,朕自己心中有底,用不着你来多嘴,退下。”

  和珅见纪晓岚像斗败了的公鸡一样退下,心中暗自得意。

www.xiAoshuotxT.NetTxt小_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李师江作品集
和珅:帝王心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