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小说 > 《不可不读的微历史》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4章 千载谁堪伯仲间(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不可不读的微历史》 作者:欧阳悟道

第24章 千载谁堪伯仲间(2)

  德才不求兼备

  周勃、灌婴等人对刘邦说:“陈平虽外表俊美,未必有真才实学。听说他在家时曾与嫂子私通,为魏王做事因不被容纳而逃奔楚国。在楚国仍不得信任,就又跑来降汉。现在大王却授他以高官,让他监督各部将领。如此看来,陈平反复无常,望大王明察!”刘邦于是对陈平有了疑心,便召他的引荐人魏无知前来责问。魏无知说:“我推荐陈平时看重的是他的才能,陛下所责问的是他的品行。现在楚汉抗争,我荐举怀有奇谋异计的人,只是考虑他的计策是否确实对国家有利,至于私通嫂子、收取贿赂,又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呢!”汉王随即召陈平来见,责问他说:“你侍奉魏王意不相投,事奉楚王而又离去,如今又来与我交往,守信义的人都是这样地三心二意吗?”陈平说:“我事奉魏王,魏王不能采纳我的主张,所以我才离开他去为项羽服务。项羽不能信任使用的人才,即便是有奇谋的人他也不重用。我听说汉王能使用人才,才来归附大王。倘若我的计策值得采纳,望大王采纳它;假如毫无价值,我请求辞官。”刘邦于是向陈平道歉,并重赏了他。

  萧规曹随

  萧何向来与曹参关系不睦。萧何病重时,汉惠帝亲自到相国府邸去探望。汉惠帝问:“您百年之后,谁可代替你相国的职务?”萧何回答说:“了解臣下的莫过于君主。”汉惠帝说:“曹参怎么样?”萧何叩头说:“陛下得到新相国了!我死也没有遗憾!”曹参代替萧何为相后,凡事都遵从萧何在位时的规定,不做变更。汉惠帝埋怨曹参不治理政务,令他的儿子回家探问一下。曹参得知此事十分生气,打了儿子200鞭子,说:“天下大事哪里有你说话的份儿!”汉惠帝知道后对曹参更加不满,当朝责问曹参。曹参免冠谢罪说:“陛下您觉得和高祖皇帝比较,哪一位更圣明?”惠帝说:“我哪敢与先帝相比!”曹参又说:“陛下您认为我与萧何比起来,谁更贤达?”惠帝说:“你似乎不如萧何。”曹参说:“陛下说得很对。高祖与萧何平定天下,制定了严格的法令。现在陛下得以垂衣拱手而治,像我们这些人谨守职责、遵守旧制而不去破坏它,就完全可以了。”汉惠帝认为曹参说得很对。当时的民谣唱道:萧何为法,讲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

  颜驷的困惑

  汉武帝到郎署巡视,见一个衣裳不整的白发老翁,就问他:“你叫什么名字,什么时候在此为郎?”老翁答道:“臣叫颜驷,在文帝时就在此为郎了。”武帝又问:“为何这么老了,仍旧在此当差?”颜驷答道:“文帝好文而臣好武,景帝喜好年老的而臣尚年少,陛下喜好年少的而臣已年老,因此历经三世都没有晋升的机会,只好一直在此当差。”假如文帝好武,景帝喜好年少,武帝喜好年老的话,颜驷一生的机遇必定大不相同。针对颜驷生不逢时,我们一面感叹造化弄人,一面深刻体会到:个人的好恶影响识人之深。

  爱才惜将

  自从张辽说降关羽后,关羽暂时归顺了曹操,心却仍在刘备处。他一见到曹操便声明:关某若知皇叔所在,虽蹈水火,必往从之。面对这样的情况,曹操对关羽仍然表现出一种超乎一般人的爱意。在许昌,曹操分拨一府给关羽住。并引关羽朝见献帝,封为偏将军。次日设大宴,召集所有文臣武将,以迎接贵宾的形式礼待关羽,并赠送绫锦及金银器皿,又送美女10人来侍奉关羽。以后更赠赤兔马,封官汉寿亭侯,真可谓费尽心机。曹操盛待关羽是他千方百计争夺、网罗人才中的精彩一幕,充分体现了曹操越是难得的人才越要百般争取的态度。曹操的出发点只有一个,就是要获得关羽的真心归顺,让他离弃刘备,淡忘过去,追求在曹操这里的地位、待遇和享乐,一心一意地跟着曹操打天下。曹操用心良苦,巧用计谋,其做法令人叫绝。怎奈他遇上的是关羽这样一个执著而重情义的人,尽管关羽对曹操的知遇之恩十分感激,但在大方向上,却丝毫没有为之所动。

  厚待归顺者

  东汉建安年间,张鲁率全家来到南郑,向曹操臣服。曹操亲自出城迎接,任命张鲁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食邑一万户,以客礼相待。张鲁的五个儿子也都被封为列侯,曹操还为儿子娶了张鲁的女儿。曹操对张鲁表现了特别的优待。张鲁虽有归附之心,但毕竟是战败以后才来投降的,而曹操却将他封为万户侯,五个儿子也全都封了侯。曹操的着眼点不仅仅是为了优待张鲁一个人,而是为了以张鲁为榜样,影响、动摇和吸纳与张鲁类似的割据者。在曹、刘、孙三方鼎立的局面下,只有在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和所施恩信等方面都超过对手才有最后取胜的可能,曹操对此自然明白。此外,汉中僻远艰险,得来不易。以后要坚守更不易,必须施以重赏,以安定人心、利于今后,这也是曹操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幕后荐贤

  房玄龄以过人的慧眼,将大批忠贤之士安排到适当的岗位。李靖、李多谋善战,他就让他们到战场去指挥战斗;魏征、王跬忠直敢谏,他就让他们去做接近皇帝的官员;戴胄公正不阿,他就让他去做执法官。这些人在贞观政坛上竭尽才华,大放异彩,但他们的一举一动莫不体现着房玄龄的意志。可以这样说,房玄龄才是贞观之治这部大戏的总导演。

  各有长短

  一次,唐太宗对长孙无忌说:“人们苦于不知道自己的过失,你可以为朕说明。”无忌答道:“陛下的文德武功,我们这些人承顺都应接不暇,又有什么过错可言呢?”太宗说:“朕向你们询问朕的过失,你们曲意逢迎使我高兴。朕想当面列举你们的长短处以相互借鉴改正,你们看怎么样?”众人急忙叩头称谢。太宗说:“长孙无忌善于避开嫌疑,应答敏捷,断事果决超过古人;然而领兵作战,不是他的长处。高士廉涉猎古今,心术明正通达,面临危难不改气节,做官没有私结朋党;所缺乏的是直言规谏。唐俭言辞敏捷善辩,善解人意,事奉朕三十年,却很少讲到朝政得失。杨师道性情温和,自身少有过失;但性格怯懦,缓急之事不可依托。岑文本性情质朴敦厚,文章华美;然持论多引经据典,自然与事理不合。刘洎性格最坚贞,讲究功德;然而崇尚许诺信用,对朋友有私情。马周处事敏捷,性情正直,评论人物,直抒己见,朕以前委任他做事,多能称心如意。褚遂良年龄大学问也大,性情也耿直坚定,每每倾注他的忠诚亲附于朕,就像飞鸟依人,人见了自然怜悯。”

  恕其不死

  李楷固、骆务整原为契丹大将,多次领兵侵优唐朝边境。他们骁勇异常,深为唐军将士嫉恨。不久,他们因形势所迫率军投降了唐朝。很多唐将主张斩杀二人,以壮国威。有人说:“这两名贼将历来以我朝为敌,为患边境,杀伤我军将士无数。不杀之,军心不服,朝野起怨。”狄仁杰却力排众议,他给朝廷上书说:“楷固、务整骁勇善战,颇具将才。若能恕其不死,再授其官爵,他们必将着感恩的心情,为我朝南征北战,将功补过。若不分皂白,乱杀降将,势必逼迫敌将死战,至死不再投降我朝。这样一来,就会增加我军克敌的阻力。”满朝文武都被狄仁杰说服了,委任两将以官爵。数年后,他们奉命领军北伐契丹,因熟悉敌情和战法,统率唐军势如破竹,大获全胜。武则天亲自在宫中设宴为他们庆功,此后他们赤心效忠唐朝,屡立战功。

  量才适用

  唐德宗年间,刘晏长期担任转运使,执掌财政大权。刘晏机智多谋,善于处理复杂多端的事务。他曾以优厚的待遇招募善于奔走的人,把他们次第安置在前后相望的地方,以探测上报各地的物价情况。即使偏远之地,几天之内,也能报到转运使司。他把钱粮轻重权变,都掌握在自己手中。国家获利的同时,百姓也无物价涨落的忧虑。刘晏主张:要处理好事务,关键在于用人得当。所以一定要选择通达敏捷、精明强干、廉洁勤勉之人加以任用。至于考核簿籍文书、支付钱粮等事宜,要交给读书人去做,吏人只能书写公文,不应随便讲话。然而只有刘晏才能实行这些主张,别人效法他,始终也赶不上。刘晏的下属即使在数千里之外奉行刘晏的命令,也还是和在他面前一样,说话办事,不敢有欺骗行为。有权贵把自己的亲朋故旧托付给刘晏,刘晏也应承下来。所给薪俸,升迁官阶,都符合他们的意愿,但从不让他们亲理事务。他负责的交场、船场、巡院等处,凡是重要职位,必要选拔当时最得力的人担任,所以刘晏死后,掌管财赋的有名人物,大多是刘晏以前的旧部下。

  善用其优

  后梁末帝朱友贞昏聩淫乱,奸臣专权用事,功臣老将大多被排挤离间。公元923年夏天,后唐夺取了郓州。宰相张敬翔十分着急,他把一根绳子放在靴筒里,然后进宫去见梁帝,哭着说道:“当初太祖取天下时,我所献的计无不被采纳。如今强敌未灭,可我的建议你却不听,这样我还不如去死!”说着,便扯出了那根绳子。梁帝见状,忙令人阻止,并问他有何建议。张敬翔说道:“目前形势危急,必须任用王彦章才可破敌。”梁帝封王彦章为招讨使,问他何时能打败敌军,王彦章说三天。王彦章率军疾行到了滑州,在滑州大摆宴席,装出一副要狂欢痛饮的样子。但暗中却派人到杨村准备船只,并找了几名铁匠准备好鼓风器具和木炭,随同六百名手持利斧的士兵一同乘船顺流而下。此时,王彦章正在大宴宾客。酒刚喝到一半时,王彦章假装上厕所,其实他却率领几千精兵沿黄河直奔德胜城。船上的铁匠和士兵烧断铁索,砍断浮桥,使得南城孤立无援。这时,王彦章大军冲入,南城随之被攻破,到此时恰好是三天时间。

  慧眼识人

  一天,苏轼与朋友谢景温出游。一只受伤的小百灵鸟突然从树上跌落。苏轼刚想将鸟抱起,谢景温却大步走了上来,抬腿便将百灵踢到了一旁。“何必为了一只畜生耗费心思,我们继续向前走吧!”苏轼面色凝重却一言不发,继续和谢景温前行。一路上谢景温高谈阔论,兴致勃勃。而苏轼只是偶尔应两声,全然没了兴趣。走着走着,两人忽然发现遇见一座独木桥。此桥凌驾于瀑布之上,桥下景色壮观,却也极险。苏轼见桥极窄,心胆俱寒,不敢过去。谢景温见此形状,嘲笑苏轼胆小,拉起他的手就向桥上走去。苏轼本能地抽回了手,谢景温大笑着信步走了过去,留下苏轼独自在桥边发呆。郊游回来之后,苏轼便与谢景温断交,从此不再往来。有朋友问苏轼为何如此,苏轼语出惊人:“轻贱生命之人,不可为友。”朋友不信,以为苏轼另有隐情,苏轼却摇着手说道:“如果此人得势,一定不会把别人的生命放在眼里,很可能做出损人利己、祸国殃民的事来。”友人微笑着摇头,仍旧不信苏轼的话。多年后,谢景温成为一代权臣,杀戮无数,苏轼也险遭毒手。

  见人真心

  内阁中的官员、听差大都回家欢度元宵节,只有一位姓蓝的供事留在阁中。他摆下酒菜,自斟自饮,观赏明月。不久,有一人来到内阁。蓝某以为此人是内阁官员,要在这里借宿,便急忙起身相迎,请他入座共饮。来者大方地坐在蓝某对面,与他边饮边聊。那人询问蓝某许多问题,如姓甚名谁,任什么职务,管什么事情,有多少同事,今夜他们都做什么去了等等。当问到别人都放假回家,蓝某为何独自留守时,蓝某说:“内阁是朝廷最重要的部门,不能一刻无人,一旦因疏忽而出了意外,责任可就大了。”来者听了,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他又问蓝某,在内阁当差有何要求。蓝某说:“如果运气好,能够在广东河泊所当官,就心满意足了。”来者笑着点了点头,又饮了几杯酒,便告辞而去。第二天上朝,雍正帝问大臣:“广东河泊所有官缺吗?”吏部尚书答有。雍正帝说:“内阁供事蓝某勤于公事,忠于职守,可以补缺。”大臣心里纳闷,后来才得知:正月十五日晚上,雍正帝微服访察了内阁办公处。当蓝某得知那晚与己对酌交谈的竟是皇帝时,惊讶极了。

  群策群力,相辅相成

  曾国藩镇压太平军之所以获得成功,并非靠他一己之力,其幕僚起了很大作用。在安庆、江宁两役中,曾国藩的幕僚不仅有指示之功,尤有筹饷之劳。四年之中曾国藩报销军费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绝大多数来自厘金与盐税。这笔巨款主要靠幕僚筹集,没有它,湘军早已饥溃不堪了。曾国藩所谓“论功不在前敌猛将之后”,绝非夸大之词。至于曾国藩刊行书籍,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兴办军事工业等,更是离不开幕僚的努力。否则,他很难取得洋务派首领的地位。曾国藩对幕僚的酬报亦为不薄。众幕僚入幕之初,官阶最高的是候补道员,且只是个别人,知府一级亦为数极少,绝大多数在六品以下。他们有的刚被革职,有的只是一般生员,还有的连秀才都不是,而数年、十数年后,红、蓝顶带纷纷飞到他们头上。若非曾国藩为他们直接间接地一保再保,根本不可能。

  察其神,观其情

  曾国藩广招人才,有的是经人推荐,有的是自愿投效。曾国藩必定召见面试、谈话之后才决定是否启用。一次,曾国藩约了三个人次日在会客室等候被召见。过了正午很久,尚未被召见。一人静坐沉思,一人走来走去,一人脸上十分生气,一副不耐烦的样子。到了傍晚时,曾氏派人告诉他们三个人,可以回家等候被用,不必见面了。有人问他说:“三个人为何不用召见,就被录用?”曾国藩说:“此三人在屋内时,我已观察过了,那个沉思的人,心情不畅,活得不久,但为人却很稳重;来回踱步的,气度胆识不凡,刚强沉着,实在是不可多得之才;那个不耐烦的,英勇果敢,一定可败敌,然而有点心急,成功之后可能会殉国。这三人都是军中所需要的人才。”于是各自分配了他们的职责。后来事实证明,沉思的人是王某,年余病发,功劳不显扬。踱步的是彭玉麟,立军功建水师,官至兵部尚书,人们皆佩服他。不耐烦的是江忠源,勇敢好战,常常建军功打胜仗,官至安徽巡抚,在庐州三沙镇力战殉国,被追加封号为忠烈。于是大家都佩服曾国藩慧眼识人,确实不同凡响。

  荐贤击法军

  张之洞从政期间,请洋人讲授科技知识,征聘新式人才创办洋务大业,是著名的洋务派官僚。法国侵略者企图吞并越南,张之洞奏请朝廷启用冯子材,协同广西巡抚潘鼎新入越抗法。潘鼎新畏敌不前,不战而退,镇南关陷入敌手,却将败退的罪名加给冯子材。清政府不辨真伪,严词责备冯子材“可恨已极”,并威胁说:“倘再玩延,即照军法从事!”张之洞闻讯,立即上奏朝廷为冯子材辩冤,“并非冯、王不听调度,实由潘抚调度乖方”。清廷这才下旨,剥夺潘鼎新的官职。冯子材受命帮办广西军务,统军赴镇南关迎击法军。冯子材到镇南关后,调兵遣将,积极备战。1885年3月24日,法军猛攻清军阵地,冯子材对众将士说:“若法军再入关,我们有何脸面见父老乡亲?”年逾七旬的冯子材持矛杀敌,清军将士无不同仇敌忾,拼死杀敌。法军溃败,清军乘胜收得谅山,扭转了整个战争的局势。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欧阳悟道作品集
不可不读的微历史民国那些腕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