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小说 >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1.贞观之路》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7章 名将登场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1.贞观之路》 作者:吃青菜的蜗牛

第17章 名将登场

  随着大唐帝国政治体制的逐步完善,经济水平的全面提升以及国家军事力量的极大增强,李世民内心深处隐藏的复仇之火又开始熊熊燃烧起来。渭水之盟”就像是落在他内心深处的一块顽疾,不去不快!东突厥,等着吧,早晚要让你把欠我的连本带息都吐出来!

  机会很快就来了。因为北面的东突厥正欢快地走在下坡的星光大道上呢。

  作为一个军事统领,颉利是有一定表现的,但作为一个政治上的领导者,他却并不称职。

  多次南下掳掠让他充分感受了中原地区的富庶,大大拓宽了眼界。垂涎于大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的同时,他更是对中原皇帝的权威和奢华风仪羡慕不已。

  李渊那小子做得,我也做得!

  为了不引起部落酋长们的反对,颉利还是只称可汗,但实际上却在积极效仿中原,准备行一把皇帝之实。

  可是事情总是到做时方知道难。

  着手准备后他才傻了眼:身边的人,和自己一样,都是打小在马背上长大,论骑术和战斗力那自然是没的说,可要是让他们起草个文件或编写个制度那可真是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了。

  怎么办?

  要说也很简单,另外找个精通此道的人便是。

  可惜,寻遍突厥也没找到所要的人才,只好去打隔壁汉人的主意。于是,一位名叫赵德言的人物就此登场。

  赵德言者,何方人氏不知,春秋几许不知,有无婚娶不知,何时入突厥不知,如何为颉利可汗所知不知……

  赵德言的生平人们知之甚少,只知道这位有些神秘的人物备受颉利的信任与宠爱,负责为东突厥制定制度并监督实施。而这位老兄也“不负重望”制定了整整一箩筐的规章制度,并要求各酋长、贵族严格恪守。

  问题很快就出现了:颉利想过皇帝的生活,手下人却不愿当汉化的臣民。在他们眼中,那些纷繁复杂的条条框框极其无聊,除了让自己过得越来越不舒服外没有任何作用。比如,过去找可汗说个事,走进营帐,行个礼就直接开说。现在可好,还没看见可汗的帐篷呢,就要跪下来磕头,三跪九叩之后才来到可汗门前,然后是恭恭敬敬地请求侍从们向可汗口头转达自己要说的内容(没办法,都不识字)再等上个半天才能从侍从们口中听到可汗的指示。倘若一次没表达清意思,还得再多跪上半天。嘿嘿,还真是难为他们了。

  自然的,各部落的酋长们开始不满。本身就不是单一部族的东突厥汗国开始彼此离心离德。

  经济形势也不容乐观。作为游牧民族,东突厥本身没有多少生产能力,主要经济来源是放牧。但那也只能最多保证填饱肚子,想要过好日子致富,基本只能靠抢。颉利可汗依仗武力强大,连年向四方讨伐,最后终于连老天也看不下去了。数年来东突厥的气候是一年比一年恶劣,连降暴雪,平地雪深数尺,牲畜大量死亡,百姓们连年饱受饥荒之苦。

  贞观二年,东突厥内部小可汗突利所管辖的奚、霫、契丹等部族为了追求幸福生活,主动向南边的唐朝投降。负有直接领导责任的突利被颉利大可汗痛骂,并被责令立即率兵讨平叛逆。

  倒霉的突利窝着一肚子火上了路,本指着在那几个小部落身上威风一下,好赖给自己挽回点面子。不料,强中更有强中手,那些同为马背民族的部落在剽悍上丝毫不落下风——率军征讨的突利被打得大败而回。更惨的是暴跳如雷的颉利居然还把所有积攒的怨气都一股脑儿撒到了突利的身上:把他打入大牢,折腾了许久才放了出来。原本是好哥儿们的二人就此结怨。

  面对国内人心思变、民生凋敝的衰败局面,颉利可汗非但没有专注于救济灾民,安定统治,反而是试图用粗暴的镇压手段来解决反抗,用对外发动战争的手段来转移注意力。频繁的军事行动最终导致军事开支的缺口进一步加大。为填补财政缺口,颉利又错误地采取了加重税赋的方法。

  这便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早已不堪重负的百姓们再也无法忍受更重的苛捐杂税了,于是他们中许多人开始逃亡。

  与此同时,在东突厥的北部,薛延陀部落开始异军突起。正所谓良禽择木而栖,原颉利统治下的一些部落开始纷纷转投薛延陀部落麾下。他们经过民主磋商,决定尊奉薛延陀部落的头领乙失夷男为可汗。这乙失夷男虽说是个化外之人,却十分懂得人怕出名猪怕壮的道理,害怕名头过响会招来东突厥和唐朝的共同敌视,迟迟未敢接受可汗的称号。

  密切关注东突厥形势的李世民得知这一线报后大喜,凭着天生对政治的高度敏感,他隐约感觉到“渭水之盟”雪耻的机会将至。

  于是他秘密派遣游击将军乔师望携带诏书,沿小路前往薛延陀部落,以大唐皇帝的名义册封乙失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面对这个天上掉下的大馅饼,乙失夷男喜出望外,一面立即派人入唐朝进贡,表示臣服,一面忙不迭地着手建立了汗国政府,自称可汗。

  大旗竖起来以后,又陆续有不少小部落前来归附。薛延陀的势力越发膨胀起来。

  已是焦头烂额的颉利可汗听到唐、薛结盟的消息后大为恐慌。唯恐腹背受敌的他终于得意不起来了,一改先前趾高气扬的姿态,迅速做出了回应:派遣使者前往唐朝请求赐婚,并表示愿意归附。

  怕了吧?别急,这还没完呢。

  玄武门之变的功臣张公谨,时任代州总管,是北方边防事务的重要负责人。尽忠职守的他在此时上疏中央政府,主张立即对东突厥汗国发动一场彻底的、一劳永逸的灭国性攻击。在奏章中,他详细分析了作战的几大有利条件:

  一、颉利疏远本族人,亲近外族人,将大批东突厥的贵族和将领定罪,已处于众叛亲离的尴尬境地;

  二、薛延陀和其他一些部落纷纷叛离,对东突厥已经构成巨大威胁

  三、这几年塞外气候恶劣,粮草缺乏,东突厥军队的装备大不如前;

  四、隋末至今,不少中原人士为避战乱逃亡北方,聚居在险要之处。只要我军一声召唤,他们便会自动响应归顺,成为攻击东突厥的先锋和向导。

  张公谨的上疏非常及时,内容条条切中东突厥的要害,加上当时唐朝国内军事力量和经济水平的极大发展,李世民终于下定决心。

  他任命兵部尚书李靖为行军大总管兼定襄道行军总管,张公谨为行军副总管,两人全面负责对东突厥的军事事务。又任命兼任并州都督的李世勣为通漠道行军总管;左武卫大将军、华州刺史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灵州大都督、任城王李道宗为大同道行军总管;幽州都督卫孝杰为恒安道行军总管;营州都督薛万淑为畅武道行军总管。以上人员均统一接受李靖的指挥和调遣。

  在李靖的统筹安排下,唐朝大军共十余万,分道向东突厥发动了全面攻击!目的只有一个:彻底消灭东突厥,使整个北方不再重现战火!

  在开打之前,我先花些时间简单介绍一下当时的两位著名将领:李靖和李世勣。

  此二人均为唐初大将,不仅战功赫赫,而且在素来轻视武将的文官政府中,他们都极为难得地做到了出将入相,成为后世人臣的楷模。

  先说李靖。

  李靖,字药师,京兆人氏。长得一表人才,高大英俊,被尊崇为在卫青、霍去病等名将之上的唐朝大将。这人打小就是个好战分子——曾对亲戚表示:男子汉大丈夫,应当以功名(这里应特指依靠武力作战)博取富贵,怎能寻章摘句,做个酸儒!

  李靖可不是光说大话。听听下面三位名人给他的评价就知道了。

  他的舅舅、隋朝名将韩擒虎:除了这人,还有谁配与我一起讨论孙子、吴起呢?

  隋朝吏部尚书牛弘:王佐之才!

  杨玄感的老爹,尚书仆射杨素拍着自己的床,对李靖说:总有一天你会坐到这儿!

  注意,这都是他未成名前别人给与他的评价。当然,史书从来不缺乏夸大或是修饰的成分。而实际上,李靖不仅没有如孙子、吴起一样或是走在什么其他的星光大道上,相反,只差一点点,李靖就死在了唐军的刀下。

  李靖刚出道时并不是跟着李渊一家打江山的。李渊太原起兵前,他任马邑县丞一职。通过对种种迹象的观察,李靖发觉李渊一家怀有“非常之志”本着一名优秀公务员的职业操守,李靖决定前往江都告御状。结果当时由于天下大乱,道路不太平,李靖到了京城大兴后一直无法继续前往江都。而没多久,李渊就进驻了大兴城。

  李渊掌握大权后,自有趋炎附势之徒向他秘密通告了李靖的事儿。李渊对于这种低级别的反对者也没兴趣多问,打算杀了了事。

  一转眼,五花大绑的李靖被押上了法场。他的身后,是赤裸着上身,露着厚厚胸毛的刽子手和明晃晃的鬼头大刀。

  “午时三刻已到!

  “斩!一支令签被扔在了地上。

  仿佛已经看见了地府中牛头马面在向他招手的李靖此时喊出了他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一句话:明公起兵是为天下除去暴乱,一个想成就大事的人,难道会因为私人的仇恨枉杀义士吗?

  请注意,在李靖的口中,原来的逆贼被一下子抬高成了“明公”自己也一转身跻身成为了愿意辅佐“明公”之“大业”的义士。

  呵呵,是不是转变的太快了点?貌似有点。

  不过情况也可能是这样的:李渊从起兵到入主大兴城这一段时间的所作所为,深深打动了李靖那原本只想着为主尽忠的纯洁心灵。经过与其他割据一方政权的比较,他认定李渊及其部下才是最终能够成就大业的人。因此,自己应该加入他们,才有望一展抱负。

  当然,从当时的情形来看,即使李靖在法场上喊破喉咙,李渊也是听不见的。李靖之所以能活下来,全有赖于李世民的帮忙。尽管这个忙不过是素闻李靖之名的李世民对李渊说了几句求情的话而已,但帮助一个囚犯活下来还是绰绰有余的。

  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李靖从此就坚定地跟着李世民东征西讨。在削平了王世充和窦建德之后,立有战功的他被授予开府之职。

  但皇上李渊远没有儿子李世民豁达。他的心里始终记恨着李靖,正时刻瞪着大大的眼睛,准备揪住李靖的小辫子,好再次把他置于死地。

  机会很快就来了。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靖以参谋的身份跟随庐江王李瑗讨伐割据江陵的萧铣。在峡州,两军皆按兵不动,形成了相互对峙的尴尬局面。李渊抓住机会,以畏缩不前、动摇军心等罪名,再次下令诛杀李靖。关键时刻,李靖再得贵人相助——都督许绍主动上疏为他求情,请求李渊允许他戴罪立功。李渊考虑许久后再一次同意暂时饶过李靖。

  不久,开州的少数民族首领冉肇则骚扰夔州。赵郡王李孝恭出战失利,幸得李靖率领八百精兵攻破敌军营地,在险要之地设下埋伏,斩杀了冉肇则,俘虏五千人。听到这个消息,小肚鸡肠的李渊大喜,立刻下发手谕给李靖,曰:既往不咎。以前的事,时间太久,朕已经都记不起来了。

  良将啊!

  李靖也很配合领导,积极上疏,陈述平定萧铣的十条方案。虽然史书中未记载李渊的反应,但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李渊肯定是大喜,赞叹,封赏。

  为什么这么肯定?因为,随后李靖就被任命为行军总管兼赵郡王李孝恭的秘书长,所有军政事务皆由李靖处理。至于李孝恭王爷,虽名义上是主帅,但实际坐镇指挥的却是李靖,李孝恭不过是按照他的方案执行罢了。

  李靖,确是一员福将。接下来的数月,长安方面开始不断收获捷报:

  九月,击破萧铣将领文士弘,俘获军舰四百余艘,敌军溺死者过万;

  挺进至江陵城外,俘获敌军四千余人,萧铣投降;

  江汉列城争相投顺;

  越过南岭,抵达桂州,分道招安抚慰,南方悉定,共新得九十六个郡,新增人口六十余万户。

  随后,李孝恭和李靖一鼓作气,平定江南。此一役后,李靖又被提拔为检校扬州大都督府长史。

  李世民即位后,劳苦功高的李靖被晋升为刑部尚书、检校中书令,后改授兵部尚书。

  说完了李靖,再来说说李世勣,这位在小说中是个半仙的徐茂公同志。

  李世勣,原名徐世勣,富家子弟出身,自小就乐善好施、喜欢结交江湖豪杰。隋末天下大乱,他便慕名加入了翟让的瓦岗军。后来李密设计诛杀翟让时,身为翟让手下的徐世勣也被乱军连砍带劈,身受重伤。幸好李密敬重他是个人才,及时制止了士兵们的清洗行动,后来还安排他镇守黎阳。

  后来李密被王世充击败,走投无路之下前往长安投靠李渊。而他原先控制的土地,基本都在徐世勣的统领之下。也就是说当时李密实际上就是光杆司令一个,徐世勣才是有人有枪又有地儿的主。

  没有多少资本的李密在长安过得很不开心,而大地主徐世勣却选择在这时修书一封,并派人送到了长安。信的内容主要是徐世勣目前实际控制区的人口和军队的数量清册,并表达了愿归顺大唐的诚意。

  唉,李密拼死拼活地干了那么久,到头来还是给别人做了嫁衣。

  不过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人嘛,总归是现实的动物。

  说到这封信,有一个插曲一定要提一下。徐世勣那封信的收信者并不是唐朝皇帝李渊,而是旧主李密。

  李渊得知这一情况后感觉甚是奇怪,于是下令把送信人召进宫内仔细盘问。

  这一盘问可不得了,后果很严重:李渊直接下诏封徐世勣为黎阳总管、莱国公。不久后,又加封为右武卫大将军,赐姓李,加封其父李盖为济阴王。

  呵呵,一个素未谋面的人,凭什么能够得到如此高的荣誉?还赐李姓,难道是祖上的渊源?

  还是让我们从李渊的盘问说起吧。

  李渊(板着脸,故作严肃状)信中所写何事?

  送信人:启奏皇上,乃是山东、河南一带徐将军统领之百姓、军人清册,以及归顺大唐之意。

  李渊(继续板着脸)那为何不直接写成奏章呈给朕,反而写给李密?莫非其中另有隐情?

  送信人(惶恐状,忙不迭磕头捣蒜)吾皇明鉴,并无隐情。小的来长安之前,听到徐将军对手下说到,魏公已归大唐,若是他自己上疏向皇上献地,等于给自己邀功,反而彰显了魏公的失败,是他作为魏公旧人的羞耻。所以不如把相关情况编成清册送交魏公,由魏公呈献给皇上,以显示魏公的诚意。

  听到这里,李渊的表情再也严肃不起来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脸的向往:这样啊…………徐将军感德推功,实忠臣也!

  如果把我和徐世勣掉个个儿,我很可能会选择自己献出土地,向政府表示忠心,以此打通自己上升的通道。换做其他人,相信这也是个不错的想法,而且无可厚非。

  可徐世勣不是一般人,他深深懂得为人臣子之道,即使旧主大势已去,依然衷心耿耿,不离不弃。这种人,正是开国皇帝李渊最想网罗的贤人。

  后来李密反叛被杀,李世勣(徐世勣已经不再是这个人的名称了)作为李密以前的重要下属,不但没有极力开脱与李密的关系,反而主动上疏,请求朝廷准许他收容李密的尸体,重新安葬。

  这一近乎谋逆的举动居然获得了李渊的批准。接下来竟然是更加大胆的行为。

  李世勣带着一帮原先李密的旧部,穿戴隆重的丧服,以君王的礼仪把李密安葬在黎山之南。

  这不是“反唐复李”么?朝廷居然没有反应?

  朝廷当然有反应。

  朝野上下全都感叹李世勣对旧主的忠义之情。

  为什么李渊会容忍这样的行为?最主要的一点,李渊从李世勣把献土地的功劳主动归给李密的行为看出,此人一旦认定主人,就一定会忠心耿耿,至死不渝。

  这种人,值得收服,为我所用!

  事实证明,李世勣在后来讨伐王世充、窦建德的战争中紧密跟随秦王李世民,战有功”随后,李世勣又率兵先后攻破刘黑闼等人,被提拔为河南大总管,并在李孝恭、李靖平定江南的战斗中带军协助,立有大功。太宗登基后,任命他为并州都督。

WWW、xiaoshuotxt.net Txt 小_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吃青菜的蜗牛作品集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1.贞观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