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小说 >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1.贞观之路》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2章 房谋杜断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1.贞观之路》 作者:吃青菜的蜗牛

第22章 房谋杜断

  去吧,长江后浪推前浪,该走的总是要走,该来的也一定会来。追随李渊起兵的功臣中的大部分,在贞观初年的时候,随着裴寂退出政治舞台,都做了同样一件事——“卒”相继让出了自己的位置。政坛新秀,如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魏征等等,则接过他们手中的接力棒跻身权力核心的中央。

  贞观初年,政治上的各项事务,几乎都是围绕着上面几位和李世民而开展的。

  [杜如晦]

  裴寂死后,杜如晦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房玄龄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两位都是自李家太原起兵不久即投入李世民帐下,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功劳赫赫。现在二人共同负责辅佐朝政,提拔人才,更难得的是彼此惺惺相惜,同心协力,没有出现常见的面和心不合,互相拆台的情况。

  房玄龄善于出谋划策,杜如晦善于决断,史称“房谋杜断”两位合作亲密无间,相得益彰,朝野上下也是好评如潮。

  可惜天妒英才,贞观四年,蔡国公、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总监东宫兵、尚书右仆射杜如晦(瞧瞧他有多少官职)病重不起。太宗十分关切,派皇太子李承乾前往问安,后来又亲自前往探望。

  看着病榻上已经枯槁得不成人形的老伙计,李世民握着杜如晦的手哽咽得说不出话来。杜如晦也是感动的一塌糊涂,只是自己已无力说话,只有同样的泪水纵横以作回应。

  太宗见杜如晦已经病入膏肓,无力回天,同为人父的他深知此刻杜如晦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儿子。为了了却爱臣的一桩心事,杜如晦之子杜构就在病榻前被破格提升为尚舍奉御。

  然而人力终究无法抵抗病魔。贞观四年,三月十九日,唐朝名臣,久经考验却尚未大展宏图的杜如晦同志因病去逝,年仅46岁。

  太宗“哭之甚恸”追封他为开府仪同三司(文官正一品,非领导职务)下葬时,又再加封司空,谥号“成”同时,命令书法家虞世南为杜如晦撰写碑文。

  谥法曰:安民立政曰成。这个谥号,充分体现了朝廷对杜如晦所做贡献的肯定。任何官员。如果能得到这个称号的评价,也就意味着他为官为人的成功,可以前无愧于古人,后竖榜样待来者。成”实在是一个足以令杜如晦安心离去的评价。

  杜如晦走了,但他永远留在了李世民的心里。自那以后,李世民每次得到好东西,都要派人送一份到杜家,就连一次李世民吃到一个进贡的甜瓜,觉得味道很好,便立刻分出一半派人送到杜如晦的墓前,进行祭奠。

  每每谈起杜如晦,他就忍不住伤心流泪,并对房玄龄说:以前卿和如晦一起辅佐朕。如今朕只能看到你,却看不到如晦!

  节哀吧,世民老兄!虽然如晦走了,但玄龄还在,你还在,特别的是魏征这个乡巴佬还在,贞观长歌,还是在不断地奏出更强的音符!

  [房玄龄]

  房玄龄,在儒家看来,是个标标准准的正人君子。

  他父亲病重,倍受折磨一百多天,房玄龄实实在在地做到了孝子的标准:他父亲生多长时间的病,他就在床前伺候多长时间,尽心尽责,毫无怨言。

  可惜孝子的父亲还是驾鹤西去了,房孝子自然是嚎啕痛哭,居然五天之内滴水不进,差点就追随先父而去。如此,可谓至孝!

  然而,房玄龄却并不是一个只知道读死书,不问天下事的酸腐之人。

  回忆那年深秋的一天。陕西关中渭北一带驻扎了一支军队。一个年近40的中年男子,不慌不忙地穿过重重警卫,走向军营的辕门:我叫房玄龄,字乔,前来求见你们的统帅、二公子李世民,烦请你代为转达。

  听说有人要见自己,李世民匆匆穿过军营,走到辕门口,只看见一双细长的凤眼,湛然有神,正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自己。那一年,李世民十九岁。

  两人不见则已,一见如旧”相见恨晚。

  贞观年间,兼修国史的宰相房玄龄,就是这样描述君臣之间的第一次碰面。

  此后,李世民每次出征,阵中总能见到房玄龄的身影。他的每一次重大决策,都离不开房玄龄的缜密筹划和精心部署。

  虽然好的谋臣不一定是治国的良相,但房玄龄却早早地展示出了他作为宰相候选人的绝佳素质。

  那时候,天下大乱,群雄四起。每当战斗胜利,这些枭雄和他们的手下们最爱干的事儿就是到处去搜寻奇珍异宝,抓紧时间发战争财。

  可房玄龄是个例外。他只专注于做两件事:一是抓紧时间考查刚刚加入本方的弃暗投明者,把他们中能力出类拔萃者送到李世民的麾下效力;二是积极主动地以老大李世民的名义与各位将领搞好关系,以至于各将领都愿意为李世民“效死力”

  在房玄龄之前,做过上述行为的我只知道有萧何一个,而且萧何主要做的是第一条,第二条很鲜有见到。

  因此,对李世民来说,这样的手下不当宰相,真是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说起房玄龄,还有段非常有趣的故事。

  房玄龄此人,惧内是出了名的,朝野内外无人不知。然而男人在外总是面子第一,怕老婆这种事儿即使老幼皆知也是不能当众承认的。

  太宗即位之后,上至皇帝下至百官无不展现出一种春天到来,万物更新的景象,选妃纳妾忙得是不亦乐乎。

  房玄龄虽已是官居一品,却十分忌惮家中的河东狮,纳妾之事压根想就不敢想。不过房夫人也不是一味撒泼惹事,对于老头子的衣食住行安排的可是十分周详,说是个贤内助一点也不为过。

  一次宫中设宴。席间气氛十分轻松,大家都在东拉西扯,不知怎的,话题就集中到房玄龄和他夫人身上来了。说到这事,不少人跟着起哄,取笑房玄龄怕老婆。不胜酒力的房玄龄怎肯承认,便拍着胸脯吹嘘自己在家中如何威风,教训老婆那还不是家常便饭,小菜一碟……

  然而做臣子的吹牛容易,把皇帝的兴致挑逗起来可就不是闹着玩了。

  同样带着几分醉意的太宗便严肃批评房玄龄不能与时俱进,向潮流看齐,居然一把年纪了连个小妾都没有。末了还抛下一句:朕现在就赐给你美女二人,回去好好过日子吧!

  这一下,吓得房玄龄酒醒了大半,瞅瞅身边两位国色天香的MM,却没有半点喜悦之情:皇上,臣刚才那是说着玩的,当不得真。两位美女还是留着服侍皇上吧。臣不敢有非分之想。

  “大胆!房玄龄,你竟敢欺君吗?就算你酒后胡说,朕乃一国之主,君无戏言,这两位美人是朕赐给你的,就不要推脱了。若再喋喋不休,莫非想抗旨不成?!

  听了这话,房玄龄不敢再说不要了,但也不敢说要,只好一言不发地跪在地下。

  这时,杀人不眨眼、脾气也直爽的尉迟敬德踉踉跄跄地走过来打了个圆场:房大人,尊夫人虽然为人刚烈,但这两位美人乃是皇上所赐,又不是你自己在外面讨的。她再厉害,你只要说是皇上的旨意,谅她也不敢怎么样!

  听了这番话,愁眉苦脸的房玄龄彻底没辙了,只得谢主隆恩后把两位美人带回了家。

  然而房夫人可不是一般的女子,一见房玄龄居然敢大摇大摆地带着两个狐狸精回家,也不管什么旨意不旨意,操起手边的惯用兵器——鸡毛掸子就杀了过来,还边打边骂,不准这两个“小贱人”进门,否则房玄龄就只能睡马路去。

  房玄龄堂堂尚书仆射,却是拿自己的老婆一点半法都没有,况且如果动静闹得太大,被同僚知道了又得嘲笑一番。只好硬着头皮把两位美女送走。

  当天晚上房老头子还不知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赔了多少好话,才算了事。

  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房仆射被老婆教训的事情很快就被好事分子八卦了出去。唐太宗知道后觉得有必要教训一下那个悍妇,一来帮自己的爱臣出口气,二来自己的旨意居然敢不执行,面子上也着实过不去。

  于是一声令下,房玄龄和夫人就被带到了朝堂上。上面端坐着一脸严肃的皇帝,旁边站着神情古怪的群臣。

  朝见完毕,房玄龄还在琢磨着怎么开口的当儿,太宗先发话了:房夫人,你抗旨不遵,居然把朕赐给房爱卿的美人赶出府,该当何罪?

  “臣妾抗旨,有违圣恩,按律当死!然而臣妾夫妇二人举案齐眉,情深义笃,那两个女人倘若进了府中,势必以色邀宠。妾辛苦多年,岂能将这房家拱手相让!

  听了这话,太宗是差点笑了出来,不过他还是强忍住了,以更加严厉的口吻训斥道:也罢。朕今日不追究你抗旨欺君。现在给你两条路:一是领回两个美女,好好过你们的日子;二是不领美女,喝下朕赐你的毒酒。到底怎么办,你自己选吧!

  房夫人自知在容貌方面与那两个美女根本没得比较,想想倘若领回家中,自己肯定早晚有一天要被活活气死。罢了罢了,不如现在死了干净,省得日后遭罪。于是慨然道:臣妾情愿一死,以明臣妾之志,同时偿还抗旨不遵的罪过!

  一旁的房玄龄急了,他深知老婆大人素来说到做到,要真搞出人命来自己可是后悔撞墙都来不及了。于是,他连忙跪地磕头请求皇上开恩,收回成命。

  他忘了,皇上说的话那可是一言九鼎的。只听得堂上之人一声令下:来人,毒酒伺候!

  很快的,一坛子毒酒就端了上来。

  房夫人稍稍一愣:怎么毒酒这么快就配好了?莫非皇帝早就打算杀我?唉,事已至此,覆水难收。只怕两个狐狸精进了家门,老不死的光顾自己风流快活,可苦了我那些孩儿了。

  想到这里,老泪纵横的她端起酒坛,一口气把毒酒喝了个干干净净。喝完一抹嘴,等着去见阎王。

  奇怪,这毒酒倒也不是十分难喝,只是酸不溜丢的。

  跪在一旁的房玄龄抹着眼泪把夫人搂在怀里,打算来个诀别,却只听到群臣哈哈大笑的声音。夫妻二人一时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这时只听到耳边传来了太宗皇帝的声音:唉!房夫人,莫怨朕用这醋代替毒酒逼你,你妒心也忒大了。不过念你宁死也恋着丈夫,朕收回成命。你们都回去吧。

  从此,老房就成了唐朝模范丈夫的表率。而“吃醋”一词也因此流传了出去,成为了女人间妒忌的代名词。

  在当时,房玄龄除了怕老婆之外,还有两怕。

  一是怕官员,二是怕皇上。

  房玄龄虽然官居宰相,但是对待同僚却依然和蔼可亲,丝毫没有架子,即使受了委屈也不多和别人争辩或者打击报复。

  李世民分封功臣时,将房玄龄等列为第一等。淮安王李神通大为不满,认为自己第一个起兵响应李渊,又是皇亲国戚,而房玄龄等人不过会写两个字,耍耍嘴皮子就位列一等,实在是心中不服。

  李世民知道李神通的思想动向后便差人把他叫来狠狠地批评了一番:叔父确实是第一个起兵,但后来在山东被窦建德生擒;刘黑闼反叛时又再次败北。而房玄龄等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有安定社稷的大功劳。当年汉高祖分封功臣,唯独萧何位极人臣,在诸将之上的道理便是如此。叔父是皇家至亲,朕也不是吝啬之人,但朕决不能因为私情就不顾个人功劳大小!

  史载李神通当时“愧屈”而站在一旁的房玄龄脸上依然带着谦和的微笑,仿佛刚才的事完全与他无关一样。

  又有一次,房玄龄卧病在家,同僚们在朝房商量,打算一起去看望他。这时一个涉足官场未深的小官半开玩笑地说道:看望生小病的宰相或许还有用,要是病得快死了就是看了也白看啦!

  相信这位仁兄本意是想说个笑话,可这个笑话在官场中可是足够冷的,冷得没有一个人表现出对这个笑话的欣赏。

  这位话一出口也立刻后悔起来——这不是在咒房大人死吗?还说得这么功利,老头子知道了肯定没我的好果子吃。

  果不其然,很快就有好事之徒把这番话原原本本地告诉了房玄龄。

  于是当官员们一起前往房府探望时,房玄龄独独把那个小官儿叫到床前,一言不发,只是意味深长地看着他。

  这位本就心中有鬼,看到房宰相猛盯住自己,心理底线一下子就崩溃了。只见他扑通一声就跪在了地上,嘴唇直打颤,却是一个字也蹦不出来。

  就在他揣测着自己怎么个“死”法时,突然听到房玄龄哈哈大笑起来:快起来吧!按照你的说法,现在你来看我,正说明老夫一时半会还死不了呢!

  就这样,原本尴尬紧张的气氛一扫而空,大家都哄笑起来,那位官员也不好意思地挠挠耳朵,跟着也笑了。

  何为宰相肚子里能撑船?这便是!

  房玄龄对于稳定官员队伍有多重要?说个故事就明白了。

  一次宫中设宴,脾气火爆的尉迟敬德入席后发现一个他一向不大看得起的家伙居然席次还在自己之上,心中甚是不快。于是喝了点酒后就放肆起来了,跳下席位指着那人破口大骂。骂的内容,无非就是你算什么东西,居然坐在老子上边之类。尉迟敬德越骂越火,眼看着就要捋袖子上去打人了。同为名将又是皇亲的李道宗急忙前去劝架,不料尉迟敬德酒喝多了不认人,先把李道宗海扁了一通,差点把他的眼睛都打瞎了。当然后来尉迟敬德也被李世民狠狠地修理了一番。

  在当时那个名人辈出的年代,百官之间彼此不服气是极其常见的。上面这个故事只是一个小小的缩影。

  而房玄龄,起到的正是一个平衡杠杆的作用。他不偏不倚,公平正直而又谦虚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认真倾听他们提出的意见和抱怨,帮助他们化解困难和矛盾。正是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这些风流人物的各种才能才得以形成一股向心的力量,推动着唐朝这辆大车隆隆向前驶去。虽然现在提到贞观,大家首先想起的只是魏征的直言进谏、李世民的雄才大略、李靖的军事天才等等,房玄龄没有太多重大事迹,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他的的确确是贞观之治的大功臣,他的事迹,就叫做“贞观”

  说到房玄龄怕皇帝,与其说是“怕”倒不如说“了解”更为贴切。

  房玄龄从617年开始跟随秦王李世民,深知他的脾气。李世民堪称一代明君,但绝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物;他的各项才能都很突出,但也自视甚高,容易着急上火;他虽可以暂时压制住自己的脾气,但也要找个地方发泄。

  于是温和谦让的房玄龄就当仁不让地成为了李世民的发泄桶,而老房同志也十分配合,始终遵循“三不”的原则:不争辩、不顶撞、不抱怨。

  于是李世民越发泄越顺手,有时直接把从魏征那受来的气迁怒到房玄龄身上。老房也是,逆来顺受,认认真真听完领导的训话,等李世民骂够了,他就行个礼,转身继续该干嘛干嘛去。刚才的话,就当是蚊子在耳边哼哼两声,完全不往心里去。

  老房不是没骨气,不是没原则。只因为他了解李世民的脾气,对于李世民的压力他感同身受:当皇帝整天要殚精竭虑地考虑各方面的利益得失,还常常要被人背地里骂来骂去,难免心理不健康。我身为宰辅,就多牺牲点吧,总比皇帝最后暴躁成性,胡作非为的好!

  李世民可不这么想。你吃我的饭,拿我的饷,骂你两句咋了?朕还撤你的职呢!

  于是一次又一次,李世民在金殿上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大骂房玄龄,临了还撂下一句狠的:你给朕脱下官帽,回家老实待着!

  于是房玄龄继续谦和地按旨意摘下官帽,退出宫去。

  回到家中,见老爷的官帽没了,家人无不大惊失色。老房却是十分平静:把门口的路啊台阶啊好好打扫打扫,门、座椅什么的也都要擦擦干净,待会儿要有贵客上门。

  果然,不一会儿,李世民就在“龙旗招展、锣鼓齐鸣、人山人海”的架势下亲自来接老房回宫继续当宰相去了。老房呢,也跟平时一样,按规矩接驾,然后一起回宫。一路上两人都不提这事,仿佛根本就什么都没发生一样。

  这种事发生多了,房家也习惯了。哪天一见老爷光着脑袋回来,得,又要来了。于是也不用吩咐,该扫地的扫地,该擦门的擦门,静候皇帝的大驾。

  说了这么多老房的光辉事迹,看起来他不过是个称职的好好先生,怕老婆怕同僚怕皇帝,天天骂不还口,打不还手,一个和稀泥高手罢了。

  如果你这样看待房玄龄,那就大错特错了!

  事实上,房玄龄不仅在工作方面能力突出,在为官方面更是进退拿捏得恰到好处。总之一句话,老房办事,朕放心!

  当李世民还是秦王时,房玄龄就负责掌管秦王府的文案工作。李世民关于作战的书面报告完全交给房玄龄处理,自己根本看都不看,彻底的放心。

  为什么呢?

  因为无论是战报还是家书,看房玄龄的工作过程都简直是一种享受。他不打草稿,立等即成,而且文字洗练,条理清晰。大领导李渊每次看完前方报来的文件,都深为其中的文采所打动,拍案叫好。时间一长,李渊就犯嘀咕了:我那二儿子虽说也颇能写文章,但战事吃紧。写这一篇文章得费老鼻子劲,他哪来那么多功夫?

  后来,李渊才知道儿子手下还有房玄龄这么个能人,所有的报告和书信都出自他的手笔,不禁大为赞叹:此人深知军政工作的要点与诀窍,每次替世民报告各项事务,都能准确抓住要领和我心里所关心的重点环节。虽然报告的是千里之外的事情,读来却像是有人详细地当面报告一样。

  有了这个水平,可以说,房玄龄即使其他一无是处,给人当个幕僚也早晚会出头。

  贞观三年房玄龄任尚书左仆射后,第一个专项任务就是监修国史。

  这不仅要求房玄龄有极高的文学素养,还得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丰富的史学知识。当然这是个大工程,老房一干就是十几年,直到贞观晚期,整个工作才告一段落。

  史官的责任,应该是如实记录当时发生的真实事件,给后人留下翔实的资料,客观地评价得失。

  修史最为壮烈者,当属春秋时齐国史官四兄弟。

  当年齐国国君齐庄公与大臣崔杼的妻子偷情,崔杼一怒之下设计在家中杀死了齐庄公,另立国君,大权独揽。

  然而,史官却在竹简上认认真真写下五个大字“崔杼弑庄公”

  崔杼一看就火了,因为如果照实书写,他势必将背负千古骂名,成为乱臣贼子的典范。于是他强令史官修改内容,得到的却是坚决的否定回答。

  崔杼毫不手软,杀了史官,另外找人重写。

  接替史官的是原史官的弟弟,依然五个大字“崔杼弑庄公”

  这位史官同样昂首就死。

  第三个人是前面两位的弟弟,他看到了哥哥们遭受的杀戮,依然写下了五个大字“崔杼弑庄公”

  崔杼简直要疯了,这些人难道真不怕死吗?杀红了眼的他暴跳如雷,下令继续杀无赦。

  第四位史官来了,是前面三位死难者的小弟弟。一天之内接连失去三位至亲的他,看着手中提剑、一脸杀气的崔杼,含泪在竹简上继续哥哥们的工作——“崔杼弑庄公”

  这次,屠夫崔杼害怕了。这些文弱书生有着他难以想象的勇气和气节,靠杀人是压不住的。长叹一声后,他认输了。

  “崔杼弑庄公”的记载,也因此被保留了下来。

  然而,李世民在登上皇位后,开始担心自己先前做的事情会遭到后世的指谪,因此一直对于史书心存芥蒂。作为他最好的助手之一,房玄龄在“修”史的过程中,显然没有做到像当年的齐国史官兄弟和司马迁那样秉笔直书,而是给自己抹了黑——迎合皇帝的心思,帮皇帝抹粉。

  这一切,只因为房玄龄是个政治家,而不是史学家。

  当了宰相后,房玄龄时刻铭记自己的职责,无论白天黑夜,只要是该自己负责的工作,无不尽心竭力。这可不是做样子给人看的。房玄龄对自己工作的要求是:不让一件事情做不到位;不让一个东西被放在不该放的地方。

  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事无巨细,只要和自己的工作有关,他统统亲自处理,日理万机。最后,连唐太宗都看不过去了,吩咐他说:老房,你和老杜做仆射,不是给朕当苦力。应当要去多了解基层情况,为朝廷选拔人才。现在天天坐在办公室里看文件,哪有功夫去寻访人才?还有啊,不要搞得跟朕一样,以前那么标准的身材,现在天天坐着不动,连肚子都鼓起来了。你们几个可都听清楚了啊,以后常规的事情报告给尚书丞(尚书仆射的直接下级)就可以了,大事再报告给两位仆射。

  除了做事认真,房玄龄做人也是一流。如果他了解到某人有什么过人之处,就像自己也有一样的高兴。对于这种人才,房玄龄从不去刻意挑剔对方的出身和缺陷,而是人尽其才地帮助他物色一个合适的岗位。

  请原谅他在监修国史时的行为吧,这并不能抹煞房玄龄对贞观之治的巨大贡献。他就是唐朝的陈琳——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像齐国史官一家的壮举,我们只能感叹和无比的钦佩。而房玄龄在政治上的杰出贡献,同样值得千年之后我们去好好地怀念。

  对于房玄龄这种人,我们该怎么称呼?

  史书上已经不厌其烦地为我们重复着这一称号:良相。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更恰当的称谓?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吃青菜的蜗牛作品集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1.贞观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