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小说 >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1.贞观之路》在线阅读 > 正文 第44章 兵发高句丽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1.贞观之路》 作者:吃青菜的蜗牛

第44章 兵发高句丽

  在经历了这么多的风波之后,大唐的内部终于又一次稳定了下来。然而身为皇帝的李世民并未感觉到多少轻松,因为他还是天可汗,负有为周围各国主持正义的职责。

  瞧,马上就有小弟哭上门来,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述说着自己的悲惨处境了。

  来人乃是新罗国使者,哭诉的内容如下:邻居高句丽和百济联合出兵攻打自己。恳请皇帝陛下万岁主持公道(谨归命天子)

  当时的朝鲜半岛上共有三个国家:高句丽、百济和新罗。其中,高句丽位于半岛的西北部,紧挨着唐朝的东北,百济在西南部,新罗在东部。换句话说,高句丽和百济夹在唐和新罗中间,是新罗和唐来往的必经之路。

  听了来使的哭诉后,唐太宗不禁皱起了眉头:天下除了大唐之外,国家还有很多,彼此之间难免有矛盾。如果个个啥都不干,净指着找朕想办法,朕这个皇帝哪忙得过来呢!

  想到这里,他忍不住反问道:你国可想到什么办法来化解这次朝鲜半岛危机吗?言下之意便是,你们可能实力不济,但总该有自己的想法。若是实在不可行,我这儿不妨再帮帮你。

  结果使者的回答却相当干脆:没辙(计穷矣)只求陛下可怜敝国!

  这个响当当的回答真让李世民哭笑不得——不带这么无赖的啊,自己啥都不想不做,光会扮可怜,真把我当成无所不能的神仙啊?一旦出兵,胜败姑且不谈,花出去的可都是大把大把的银子。况且高句丽目前也并没有对我大唐构成实质性的威胁,出动大军似乎有些不妥。但事情却又不能不解决。这么着吧,先派人去警告他们一下,不战而屈人之兵乃是最高境界。

  于是,时任司农丞的相里玄奖(司农丞是官衔,相里是复姓,玄奖为名)奉旨携带诏书前往高句丽。诏书的大意是这样的:新罗是我大唐的藩属国,朝见进贡从未停止。你和百济应各自收兵,相安无事才好。否则,明年我大唐大军就将前来问罪!

  但是高句丽显然很不给面子。相里玄奖抵达高句丽首都平壤时,高句丽军正在向新罗发起猛攻,已然先后夺取了两座城池。

  时任高句丽国王的人大名高藏,见到天朝使节驾到,倒也诚惶诚恐,忙派人传令本国军队返回。然而已经深入新罗境内的军队却根本不听国王的旨意,继续自顾自地进攻。

  堂堂一国之君,居然指挥不动麾下的军队,何也?

  只因为和中国的某些时候一样,国王不过是个任人摆弄的玩偶,真正手握大权的人,乃是泉盖苏文(也有文献称为渊盖苏文,旧唐书》则称他的姓氏为钱)

  泉盖苏文是当时权倾朝野的高句丽原东部总督(东部大人)之子,老爹挂了之后按照规矩他本可以继承父亲的职位。然而,由于生性残暴,极其不得人心,犯了全国人民的众怒,百姓们一致呼吁国王不准他担任此职。

  原本以为可以顺顺当当子代父职的泉盖苏文见如意算盘落了空,很是恼怒。但气归气,脑袋还是很好使的,他知道当前自己最需要做的,便是扭转大家对自己的看法。

  如何扭转?从现在开始天天学雷锋做好事算是个方法,只可惜见效太慢,倘若好事还没做够,新任东部大人已经上任,那就真的只能干瞪眼了。要迅速见效,就得下狠药!

  于是高句丽人民很惊讶地发现,这位原本不可一世的泉盖苏文同志一夜之间性情大变,屡屡在不同地区的闹市向着大家磕头,请求原谅,并且流着眼泪乞求人们同意自己来继任东部大人一职。同时他还信誓旦旦地说道:倘若我上不能尽心报效大王,下不能好好安抚黎民,那就请大家把我赶下台。此心日月可鉴,如有违背此誓,甘愿天打五雷轰!

  到底是国内变乱少,斗争经验不足,人心相对淳朴,泉盖苏文的表演居然大获成功——“众哀之,遂嗣位”

  但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泉盖苏文是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他丝毫不顾自己原先当众立下的誓言,反而进一步、变本加厉地胡作非为。谁敢反对我?我控制的国家暴力机器可不是摆设!可以想象,原来那些带头反对过他、阻止他继位,以及曾经与他有隙之人,又遭受了怎样的残酷待遇。史籍上简简单单的四个字“残凶不道”后面又不知凝聚了多少人的血和泪啊!

  最后,连高句丽国王高建武都看不过去了。无奈泉盖苏文一向专横跋扈,而且作为东部总督,他手中还有一支人数可观的武装队伍。于是高建武和大臣们商量搞一场清洗,决定用暴力手段彻底消灭泉盖苏文及其反动势力。

  可是国王陛下忘记了一点——反面人物除了残暴之外,往往还有很多走狗和耳目。泉盖苏文也不例外。国王的计划很快便传入了他的耳中。

  不日,朝中的大小官员们纷纷接到了一份这样的请柬:为纪念大高句丽国立国N年,东部大人泉盖苏文将在京城附近举行一场盛大的阅兵式,以示国威。阅兵式结束后将有更加盛大的酒宴招待,望各位大人务必赏脸光临,与东部大人共同感受国家的繁荣与富强!

  官员们大多喜欢热闹的场面,更何况还有白吃的大鱼大肉,不去那可就是傻子了!

  事实上去的人才是真正的大傻子——结果是那些欣然前往的“聪明人”们一个都没有能活着回来——全部被杀。国王高建武属于没去的那类傻子,侥幸暂时逃过一劫。

  然而该来的怎么也躲不过。高建武也只是比大臣们多活了几个时辰而已。杀红眼的泉盖苏文军随即冲进了皇宫,杀死了高建武,并把尸体砍成碎块,扔进了下水道。

  整个京城平壤立时被笼罩在了死亡的阴影之中,人人自危。几乎杀光了所有反对者的泉盖苏文和咱们三国时期的董卓一样,先是拥立高建武的侄儿高藏为新王,随即又当仁不让地自封为莫离支(相当于国防部长兼国务院总理,不要怪我颠倒官职,毕竟枪杆子才是最有话语权的)独揽大权。嘿嘿,不知他有没有也来个“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大权在握的泉盖苏文开始得意忘形起来。从此以后,他无论上马下马都要有高官大将趴倒在地,然后像踩上马石一样跨上马背;出门时必须要有军队开道,前导仪仗声势浩大,所有闲杂人等均要退避三尺。然而慑于他的军事实力,人人都是敢怒不敢言

  高句丽国中发生的巨变,很快便由营州都督张俭详细地汇报给了李世民。当时朝野的主流意见认为,这是高句丽国的内部事务,不宜插手,只要他们继续遵奉大唐为宗主国,不妨暂且听之任之。于是,唐朝方面很快做出了回应:册封高藏为辽东郡王、高丽王。双方倒也相安无事。

  然而这回由大皇帝亲自下达的命令,泉盖苏文却坚持不予执行,他还反咬一口:当年隋朝多次侵略我国,我国将士奋力抵抗。新罗那帮奸贼趁机从我国夺地五百里。所以现在我们所做的不是侵略,而是讨债。除非新罗归还土地,否则我们绝不停战!

  相里玄奖同样理直气壮:这些都是陈年旧帐了。若要真论起来,辽东各城本都归天朝所有,现在被你等占据,天朝尚未发话,哪轮到你等在这里啰嗦?

  这泉盖苏文玩弄阴谋尚且可以,但若论引经据典辩论还只是幼稚园的水平。见说不过对方,索性耍起了无赖的本性:你说你的,我打我的。说破大天也没啥用!

  相里玄奖同志见战势依然在扩大,自己此次出使毫无成效,难免着急上火,多次约见国王高藏,要求停战。可是这位国王的模样比挨打的新罗人还可怜,说出来的话几乎就没人肯听,还要得过且过地给人家当橡皮图章,实在是无能为力。

  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二月,相里玄奖无功而返,把详细情况一五一十地向唐太宗李世民做了汇报。

  当了多年天可汗,李世民还从未遇到过如此的公然抗命。他当即拍案而起:高句丽大逆不道,朕当亲自率兵征讨!

  这下文官们可炸了营。二十多年前隋炀帝杨广一怒之下三次出兵讨伐高句丽,惹得天怒人怨,国破家亡的沉重教训似乎还历历在目,以至于人们闻及对辽东用兵就变色,轻度恐韩症已经出现。

  经过一段时间的辩论和思考,朝廷内部主要形成了三种意见:

  第一种观点认为,大唐声威远布四方,远征一个小小的蛮夷之地,赢了是顺理成章,增添不了什么光环;但一旦输了却是丧师辱国,严重损害大唐的国际形象。如果初次用兵失败,势必还要出动大军报仇。愤而出兵,容易失去冷静,考虑可能不周,反而容易给国内的反动势力和图谋不轨者以可乘之机。只怕到时候局面难以收拾。况且,如果将天下比作一个人的身体,那么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无疑就是心脏,地方州县便是四肢。至于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皆是身外之物。高句丽罪不可赦,应当讨伐。然而也只需几员大将率数万兵马即可讨平。皇帝陛下如以万金之躯亲自出战,反倒更令人担忧。

  持这一观点的主要是以褚遂良等为首的文官集团。

  第二种观点则完全相反,认为除恶需务尽,要像对付东突厥一样,彻底扫除后患。

  持这一观点的主要是以李世勣等为首的武将。

  第三种观点则颇有些循循善诱的味道:尧舜禹汤等君主再贤明,也无法让冬天的地里长出庄稼,但一介农夫再怎么鄙陋无学,也能在春季顺利地种植庄稼。事物的发展,关键还是要看能不能恰当地把握时机。世间万物都有一定的运作规律,顺应这个规律才能获得成功。泉盖苏文上欺国王,下虐百姓,人人侧目。此时正是荡平高句丽的绝好机会。各位大人的观点虽然听之有理,却少有人看到这一点。

  最后,第三种观点成为了大家执行的标准,因为提出这一观点的正是皇帝李世民本人。并且,他还决定,此次战争由朕御驾亲征!

  李世民决定攻打高句丽,并不单纯是一时之怒。实际上,在巩固了政权之后,太宗即提出“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可以说他很早就以将高句丽纳入版图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之一了。

  当年杨广的对头高句丽王高元死后,弟弟高建武继位。他主动派遣使者前来朝见唐高祖李渊,而李渊也乐得先“安内”再考虑“攘外”于是双方恢复了正常帮交,高句丽尊奉唐为正朔,接受册封。不久新罗和百济上书李渊,指控高句丽拦住去路,阻碍两国向大唐进贡。高建武也立刻改正了错误,主动向李渊道歉,并与两个邻国恢复和平共处。

  此后,高句丽对唐一直是十分尊敬。唐灭东突厥、吐谷浑和高昌时,高句丽方面都主动向派驻在本国的唐朝“大使”发去了贺信。如此态度,自然令李世民十分痛快。他曾向大臣们表示:高句丽全国不过四郡之地,我发数万人马攻击辽东,他们一定会倾国相救,此时若再派一支海军自山东出发,从海路直取平壤,必然轻易攻克。然而天下刚平定不久,朕实在不想再扰民了。

  可如今这泉盖苏文竟然公开谋杀了亲唐派首领高建武,还十分嚣张地违背天可汗的命令,实在是不得不教训一下了。再加上死心塌地跟着自己的新罗小弟也身陷险境,无论从提高威信还是保护盟国的角度来说,这一仗都有打的必要。

  不过,虽然李世民和大部分武将都自信满满,但杨广的前车之鉴还是要充分借鉴的:打归打,但一定要吸取教训,既要做好准备工作,也要尽可能地减少对国内正常经济建设的影响。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第一步就是解决粮食问题。将作大匠(住房和建设部部长)阎立德奉命前往鱼米之乡的洪州(江西南昌)饶州(江西波阳)和江州(江西九江)等地,建造运输船只,征集军粮。贞观年间连年丰收,筹集粮食本不是问题,但为以防万一,李世民还是派遣高级官员直接负责。

  接着是调集部队。和杨广一样,李世民也是选择幽州作为大军的前进基地,只是此时军队的士气和求战欲望都已不可同日而语。前面说过,唐朝实行府兵制,各地都有负责征兵和训练的专门机构。参加战争的军队不需要临时抽壮丁,而是由指定的征兵府派出,大批人马很快便源源不断地从各地开往幽州集中。此外,幽州当地还设立了现场招募点,诚招社会各界人士踊跃参军。结果是大量的工匠携带自制的攻城器材主动前来投效,报名的人数比计划招募的数量要多出近十倍。整个准备工作进行的是热火朝天,负责征兵的官员更是个个喜笑颜开。

  看到各项工作都已按照自己的预想有序地进行,李世民这里也开始积极进行战前准备。既然是御驾亲征,就得先安排好留守监国的人选。按说,这一人选太子李治当仁不让。然而老爹李世民却颇有些放心不下,他略带担忧地询问百官们:太子为人处事,宫外之人是否明了?

  司徒长孙无忌一看老问题又来了,急忙接上去:太子虽不出宫门,但高尚的品德早已传遍天下,天下百姓无不对此感到钦佩和尊敬。

  这马屁拍得实在是太明显,以至于李世民依然皱着眉头,叹道:朕当年像太子这么大的时候,十分顽劣,而治儿却从小宽厚。俗话说:儿子性格像狼,还要担心他会像只羊。男孩子嘛,有些狂野的气质才好,更何况治儿一直忠厚老实的。真希望他将来成人之后,能够有所改变啊!

  下面的长孙无忌听了都快要哭出来了。老大,有些事情能不能不要这么频繁地重复啊!只是有些话,就算是已经说了一千次一万次,却也还是要说的:陛下英明神武,是平乱克祸的天才之选;而太子仁爱宽大,正是具有维护国家安宁所需的美好品格。陛下与太子虽然个性不同,却都具备不同时期管理国家所需的才能和品德。此乃上天为我大唐降下的两位明主,也是百姓之福。陛下又何故担忧呢?

  事实上,李世民心里明白,光耍嘴皮子是没用的,太子到底如何是算不出来的,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所以他虽然心存狐疑,也只能暂且放在一边。

WwW/xiaoshuotxt.N 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吃青菜的蜗牛作品集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1.贞观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