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小说 >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1.贞观之路》在线阅读 > 正文 第47章 官场险恶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1.贞观之路》 作者:吃青菜的蜗牛

第47章 官场险恶

  虽然东征没有能够一举拿下高句丽,但李世民早已将高句丽列入了必须除去的黑名单中,不除不快。哼,以我大唐的雄厚国力,拖也要把你小样拖死!

  就算朕有生之年灭不了你,朕还有儿子,儿子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尽,你高句丽就那么巴掌大个地方,终有一天那个半岛上的人们要成为我大唐的子民!

  只是,发狠对身体是没有好处的。李世民长期在外辛苦作战,回来之后身上便长了个疮。不知道具体是什么病所致,但是古人长疮后,不久便一命呜呼的大有人在。西楚霸王项羽的智囊范增便是如此。

  长疮后,李世民一度病情严重,卧床不起。可是,谁都没有想到,他的这场病,居然直接导致了一位宰相级官员的死亡。

  其实,事情过程很简单,简单到不可思议的程度。但是正因为如此简单就断送了一位高级官员的性命,才显得有些不可思议,或者说是耐人寻味。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太宗出征之前,派侍中刘洎辅佐太子李治,留守定州。现在李世民回来了,长了毒疮,病体沉重,高级官员们自然是要轮流入宫问安的。

  刘洎也不例外。他和中书令马周一起进宫给病重的李世民请安,哭着表完忠心后便离开了。

  出得宫来的刘洎满脸悲伤,逢人就叹道:皇上病势沉重,怎能不令人担心啊!

  然而,就在他说出这话之后没几天,刘洎就被送进了大牢。

  原来,李世民得到了报告是这样的:刘洎探望皇上出来后,逢人便称国家大事不必忧虑,胡说什么只要辅佐幼主,效法伊尹、霍光的榜样就可以了。哪个官员胆敢三心二意,就把他杀了,局势自然稳定。

  就因为这样一句诬告,刘洎下了大狱。

  在现在看来,这诬告的水平着实有限,而且一无录音二无旁证,怎么就能顺顺当当地把一位宰相给拉下马来了呢?

  据《太宗实录》旧唐书》和《新唐书》的一致记载,诬告者是褚遂良。

  这还不算,据上面三本书记载,刘洎被抓之后一直喊冤,而且声称马周可以证明自己的清白。但褚遂良一口咬定确有其事,被叫来作证的马周更是被吓得不敢吭声。于是李世民便认为情况属实,皇恩浩荡”留刘洎全尸,赐他自行了断,家属不再追究连带责任。

  对此,司马光的观点稍有不同。他在《资治通鉴》里也提到了刘洎之死,但只说是“或谮(有人诬陷)于上”但并没有具体指出诬告之人。

  想那褚遂良也是一代名臣,书法造诣甚高,家世也很显赫(父亲是隋朝高官,与李渊一家都有深厚交情)刘洎当时除了官职以外无一比得上他,褚遂良为何一定要置刘洎于死地呢?

  一般来说,一个男人想害死另外一个男人,无非以下几种原因:

  A.两人有仇,一方曾经得罪过另一方,因仇而杀。

  可是翻遍史籍,不曾发现刘洎和褚遂良之间有何大的仇隙。仅有的一点便是当年皇子争夺太子之位时,刘洎和岑文本提名李泰,褚遂良则坚定和长孙无忌站在同一阵线支持李治。

  但是当李治被确立为太子之后,刘洎很快便上疏皇上,提出要对太子严格要求,精心培养,塑造出一个优秀的接班人,而且从此老老实实,再未说过李治一句坏话。就算曾经政见不一,现在也无需害命啊!

  B.双方是情敌,为了争夺同一个(也可能是同几个)女人吃醋,心生恶意。

  这个说法太无稽了,不做讨论。

  C.褚遂良觉得刘洎挡住了自己“前进”的道路,要把他做掉。

  刘洎当时官衔比褚遂良高是事实,但刘洎一开始就站错了队,后来即使改正也只是保住了位子,换来个平安无事,其他基本不要指望了。而褚遂良当时的地位压根也不低——不仅是谏议大夫,还是太子宾客,又是长孙无忌的亲密战友。身为高官、铁杆太子党、第一重臣眼中的红人,褚遂良想不升官都难,干嘛还要凭空去诬陷一个并无冤仇之人,况且其谎言和手段还都很低劣。

  所以说,褚遂良因此原因陷害刘洎有可能,但可能性不大。

  D.刘洎欠褚遂良不少钱,而且一直耍无赖不肯还。

  可能性极小。

  此外还有一些更加离奇的猜想,不着边际,这里就不讨论了。

  总之这事儿,成了个谜。只有司马光认为不是褚遂良所为,他一口咬定刘洎有不良居心,马周不敢作证之类的事都是捏造,不可靠。所以《资治通鉴》里只说李世民相信了诬告,随后赐死了刘洎。

  看来指望有现成的观点是不大可能了,那么只能我们自己来分析了。

  当时李世民病重,随时可能挂掉,而且皇帝和太子都在行宫,不在长安。一旦出现意外,重演秦朝的沙丘之谋(秦始皇死后,赵高和李斯秘不发丧,将太子扶苏和蒙恬赐死,拥立胡亥为二世皇帝)不是不可能。当然,如果一切正常,即使太宗死在外地,继位者也是李治,因此有心作乱者,必是打算另立皇帝之人。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们可就危险了!

  相信这是李治的支持者们的想法。

  那么,我们怎么办呢?当然是先下手为强,把可能的“赵高”和“李斯”们找出来干掉!

  相信这还是李治支持者们的想法。

  想法有了,那目标呢?

  原来有其他想法的高官呗!

  于是,矛头指向了曾经支持过李泰的中书令岑文本和侍郎刘洎。这两位可都是宰相级的高官,能耐很大!威胁更大!

  可是,岑文本已经在东征的途中病死了,不在关注之列。剩下的只需要对付刘洎就行。而在这之前,刘洎的一番话,更是大大断送了别人放自己一马的可能,而是赔上了自己的身家性命。

  李世民出发之前,把身兼太子左庶子、检校民部尚书,主管吏部、礼部和民部业务的侍中刘洎留在定州辅佐太子李治。一般来说,君王离开政府中枢,都会再三关照留守官员要保持局面稳定。李世民也不例外。他对刘洎委以重任,要求他时刻关注国家的安危。

  领导委以重任本是件好事,可是事情就坏在了刘洎的反应上。作为一个在官场摸爬滚打多年的高级官员,只要不是窝囊废,都应该知道该怎么做——对于君王,只要一脸忠心再流几行难舍难分的眼泪便足够了。可是这刘洎兴许是太激动了,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极其重大,便脱口而出:陛下尽可安心。如果有官员违法乱纪,我将立即诛杀之。

  得,这话听得老大李世民可不爽了。有心作乱者自然该杀,但是我把后方委托给你,不是让你来做有实无名的皇帝。我自己都不会一有风吹草动就杀人,怎么你竟然把杀人当成保持稳定的法宝了?更何况施加的压力过大反而容易酿成不必要的动荡,反倒适得其反。

  于是在临行前,他丢给刘洎几句话: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你性情粗疏而又为人刚强,恐怕以后会因此带来灾祸。对此一定要好好地引以为戒啊!

  果然一语成谶。

  刘洎上述这番话没多久就经由非正式渠道传到了许多人的耳朵里。不少人,特别是那些平时和刘洎不对付的高官们顿时火冒三丈:你刘洎是个什么东西?做了几天侍中就当天下皇上老大,你老二了?皇上不过是命你留守,你小子居然就敢口出狂言,扬言要杀有过之人?我呸!就凭你,也配?

  可是骂归骂,刘洎可是整天跟在那个一向以忠厚老实出名的太子身边的,万一哪天忽悠太子几句,真的“便宜行事”铲除了自己,那后果可真的是要吃不了兜着走的。这人实在是可恶之极……

  于是,刘洎渐渐成了高官们的眼中钉,肉中刺,忌恨他的人越来越多。更可悲的是,刘洎同志自己却还浑浑然不知觉。

  那么为何一向英明神武的李世民在这件事情中却表现得颇似个昏君,居然没有自己的基本判断呢?

  很简单,他有他的致命弱点。那便是玄武门之变的阴影。

  自己是靠宫廷政变登上皇位的,李世民一直担心哪天自己也被“玄武门”了。于是,刘洎的敌人们便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极力宣扬刘洎有作乱夺权的狼子野心,打算在李世民“崩”了之后通过流血政变来独揽大权,进而登上皇位的宝座。

  在李世民看来,敢于学他样的人都必须死。而现在,指控刘洎说过那些带有明显造反意图言论的人越来越多,而为刘洎辩护的除了他自己再无别人。再回想起出征之前那句让李世民很不爽的话。嗯,刘洎就算未必真有造反之举,也恐怕早有了造反之意。

  为了自己能正常地告别这个世界,为了子子孙孙永保大唐基业,刘洎,既然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你的清白,那么你便是有罪的。

  直到下了死牢,即将被赐死的时候,刘洎还想留下遗书,用身家性命来表明自己的清白无辜。可是他终于发现,自己早已被反对者的阴影完全笼罩住——他希望司法部门能够给他纸和笔,可是得到的唯有冷冷的嘲笑和谩骂。

  在绝望中,刘洎匆匆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一千多年以后的我们,已经很难再还原当时的所有事件,挖出事件的真相。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清楚地看到,无论在盛世还是在末世,政治斗争漩涡中的人们总是处于一种拉帮结派的状态中,每一派的信条都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原因无他,没有他人的支持和帮助,再强大的人也是独木难支。刘洎之死,部分是死在自己的性格和为人上,部分是死在政治对手处心积虑的谋划中,还有部分死在皇帝——这个最有权力又最担心朝不保夕之人的致命弱点上。

  至于陷害他、要他命的到底是长孙无忌、褚遂良或是别的人,已经不再重要。相信即使没有他们,依然还会有其他人来做这些事儿。

  官场,不好混啊!

  回到长安的李世民,依然为此次出征未果而烦恼。苦闷之下,他想到了赋闲已久的李靖,于是便宣他觐见,向他请教不胜的缘由。

  李靖到底是久经官场考验,一脸谦虚地表示自己一直赋闲家中养花种草,早已不问江湖世事。

  李世民却是求知心切,继续不依不饶,居然把出征的事情原原本本地讲述了一遍。其实哪用李世民说,李靖这老江湖早就对战事过程了如指掌,个中缘由早已是心中有数。只是因为其中牵涉到某位重要人物,他不便明说。

  终于,在皇帝的再三追问之下,李靖慢吞吞地吐出了一句话,把自个儿撇了个一干二净:李道宗知道。

  得,反正李道宗就在跟前,干脆直接问他好了。

  李道宗自然知道其中利害关系,只是他一来征战有功,不必担心惹恼皇帝,二来自己为这事也着实憋着一口气,不吐不快。于是他便把当时自己主动请缨,突击平壤而未被批准的事又说了一遍,只是在关键事件上绕过了具体责任人的名字。

  李世民可不是傻子,他听出了两人的弦外之音——往明了说,是长孙无忌不懂兵法坏了事儿;往暗了说,自己也要负决策错误的领导责任。这两个家伙,毕恭毕敬地在往朕和无忌脸上吐唾沫呢。算了,既然话没挑明,大家都难得糊涂吧。

  于是唐太宗一脸迷惘地看着李道宗,拍了拍脑袋,懊悔道:唉呀呀,当时战事紧张,朕只是一心牵挂着前方,现在想来居然怎么都想不起来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了。唉!看来日夜打仗,脑子都有点糊涂了。那这事儿就这么着了吧!

  那两位趁势跪下:皇上一路劳顿,当善保龙体,早日歇息啊。臣等先行告退了!

  “嗯,卿等也要多多休息,好继续为国出力啊!

  李靖和李道宗退出后,李世民陷入了长久的怅然若失中。或许自己真的老了,再加上之前长的疮一直没有痊愈,他打算静养一段时间,把军国大事交由太子李治来处理。

  不过,当了皇帝可不是那么容易就能闲得下来的。很快,又有人给他添麻烦了。

  这回添麻烦的人正是东征高句丽时的海军统帅——刑部尚书张亮。

  张亮仁兄之所以得到重用,基本靠的是对李世民的忠心。当年他还只是秦王府的一名普通官员,奉李世民之命去洛阳一带招徕豪杰之士。结果被李世民的对头,齐王李元吉告了一状,下了大牢。当时,不管对方怎么拷问,张亮就是咬紧牙关拒不承认李世民与此事有关。

  如此忠心的小弟自然是要好好对待的。这不,李世民登基后,张亮便开始一路飞黄腾达,曾历任多个要职,爵封郧国公。后来侯君集谋反,张亮便是第一批报告之人,并因此被晋封为刑部尚书。

  应该说,张亮在任上能够积极体察民情,抑强扶弱,算是个合格的地方官员。只是,他并非将帅之才。

  东征途中,一次张亮所部大营遭到高句丽军的突然袭击,军营乱成一片。可是,当将士们急忙来找张长官报告时,却发现张亮同志泰然自若地坐在凳子上,目光平静。大家伙顿时安下心来:长官既能如此淡定、从容,我们自然就没什么要怕的。兵来将挡,水来土堰,大伙儿整好队把那帮家伙赶跑就是了。于是唐军士气大振,一个反击过去,发动偷袭的高句丽军反胜为败,仓惶逃了回去。

  只是少有人知的是,张亮并非千军万马之中巍然不动之人。他之所以表现的淡定完全是因为被吓傻了,以至于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只是两眼发直——但就直观表现而言,和淡定自如似乎差别不大。

  被敌人吓住了的主帅居然以自己的行动(且不论主观思想如何)带动军队击败了强大的敌人,这也是了不起的壮举啊!

  事实上,张亮要是就这样碰运气混日子也可以过得不错,只可惜他还有一个爱好——喜欢旁门左道之术,尤其是信任一位叫程公颖的术士。

  当年魏王李泰被封为相州都督却未真正上任,张亮以长史的职务代理都督处理日常事务。一日,他暗中把程公颖召来,神秘兮兮地问道:相州的地理情况相当不同(也不知道到底不同在哪)有人说几年之内将会有帝王在此地兴起。你是专业人士,不知对此有所看法?

  说实话,当时程公颖是着实吓了一大跳,因为张亮这话明显透着造反的意思,居然还问我如何。你张亮怎么看也没有称孤道寡的命,可是如果直说难保不被他灭口,还得另想办法。

  到底是跑江湖的,脑子转的就是快。你不是有“异志”么,我就顺着你的意,拍几句马屁,哄你开心好了。于是张亮很高兴地听到了专家的科学结论:您老人家躺下睡觉时的样子活像一条龙,定然是富贵与天齐啊!

  后来又有一个叫公孙常的家伙出现了,他自称能炼金炼银,颇受张亮的信任。张亮同样向他咨询过类似问题,得到的同样是张氏兴起早已注定之类的回答。

  听到这两个答案,张亮的反应都是“大悦”

  但是世事难料,贞观二十年,一个叫常德玄的家伙指控张亮图谋造反,并把他和程、公孙二人的对话报告给了朝廷,还举证说张亮养了五百个干儿子。

  这些话,要说都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常德玄一个外人怎么会知道,而且居然还写得这么清楚?

  我觉得有两个可能:一是张亮、程公颖和公孙常三个人中,有人一时管不住嘴巴,把这事讲了出去,结果流传到了常德玄的耳朵里;

  二是这些都是瞎编的。因为张亮受他老婆影响,喜欢旁门左道,和程公颖、公孙常来往密切,这一点早已是众人皆知。正好可以以此栽赃,除掉张亮。

  这一下李世民那根最敏感的神经又被触动了。他立刻下令彻查此事。

  和刘洎一样,面对指控,张亮提不出多少对自己有利的证据,他能做的只是一口咬定自己的清白,那些话都是程公颖等人因为怕死而栽赃编造出来的。同时他还反复提及自己当年对皇帝有功,请求宽大处理。

  可问题是,对于李世民而言,不管你是什么人,只要胆敢觊觎他李家的江山,他肯定会六亲不认。

  于是,在听了审讯报告后,李世民当着诸大臣们的面儿,直截了当地提出:张亮有五百个干儿子!没事他养这么多畜生干什么?摆明就是想造反!

  接着是群臣讨论和发言时间。

  经过刘洎事件,大家都已经看明白了,也知道当领导已经表明态度的情况下,自己该如何选择。于是,他们争先恐后地附和:张亮谋反,该死!

  可怜,此时只有一位官居将作少匠(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副部长)的李道裕据理力争。他提出:张亮谋反的证据并不充分,不能就此定罪。

  然而,无论从独裁还是民主的角度来说,李道裕的反对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接着,张亮被斩于菜市口,并处抄家。

  和刘洎一样,张亮死的太快,在情况并没有完全明朗化之前,就已经先行丢了脑袋。只是,和刘洎不一样的是,张亮还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排名与先前已经死去的侯君集相比,还要再靠前一些。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美名流传至今,人人都在传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的事迹,却甚少有人提到张亮和侯君集。呜呼,即使你在凌烟阁中占有了一席之地,也并不能说明你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真有这么高,尤其是在一位通过政变上台的皇帝心中。

  刘洎和张亮的死,还告诉我们:贞观初年那种君贤臣正、畅所欲言,共谋国事的时代已经过去。随着时间的推移,君臣都已逐渐淡忘了原本是刻骨铭心的隋朝末年大动荡,取而代之的是,皇帝越来越听不进不同的声音,大臣们也纷纷开始明哲保身,极少有人再敢公开反对皇帝的想法。而对于那些可能是被冤屈的人们来说,指望死里逃生几乎成了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只是,对于一个庞大的帝国来说,它的惯性依然存在。整个国家还是在一条相对正确的道路上一路前进着。

  在唐军的马蹄下,又一个草原帝国消失了。

www。xiaoshuotxt.NetT xt ~小 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吃青菜的蜗牛作品集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1.贞观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