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小说 > 《大浪淘沙李鸿章》在线阅读 > 正文 第六章(1-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大浪淘沙李鸿章》 作者:高阳

第六章(1-1)

    母子接踵而病,一直十个月之久,朱大器的事业大受挫折,而大局却今非昔比,颇有进展了。
    李鸿章在上海的脚步已站得很稳。松江早已克复,陈世发反正尚未开始行动,不幸在一场战役中死于流弹。青浦、嘉定一带,互有进退,却是淮军占上风的时候居多。李秀成两次苏州会议,想解天京之围,劳而无功,九月间,李鸿章督同已升总兵的程学启、副将刘铭传、郭松林、水师提督黄翼升,大破谭绍光于青浦白鹤港。这一仗下来,李秀成想攻占上海就完全成了梦想了。
    青浦大捷,自然有洋将的力量在内,常胜军的指挥官换过了,英法协助清军进攻浙东,华尔在收复宁波所属慈溪县的一役中受伤而死。英国提督何伯推荐白齐文接统常胜军。到了十一月里,朝命常胜军赴援金陵——这是薛焕一派想跟李鸿章争功而想出来的花样,所以由吴煦跟杨坊处理,吴煦先到镇江,布置接应,杨坊到松江督催白齐文进军。
    白齐文本就不愿远征,托词十月份的粮饷未发,不肯开拔,杨坊原就备好了饷的,只怕白齐文钱一到手,拖延不走,所以提出条件,只要一有行期,立即照付。白齐文大为不悦,说要辞差,杨坊便责备他没有良心。语言冲突,不欢而散,白齐文怒气冲冲由上海回到松江,静等杨坊来发了饷再说。
    杨坊却置之不理,坚持要常胜军有了开拔确期,才能发饷。这样僵持了四五天,白齐文带了几十名洋枪队到上海,直奔杨坊寓所,见了面不分青红皂白,将杨坊痛殴一顿,颜面胸口都受了伤,吐血不止。客厅中堆着几十箱银圆,亦被搬抢一空;事后杨坊具禀呈报其事,说抢走饷银四万馀元。
    李鸿章本来是采取坐视的态度,此时一看机会来了,很起劲地照会英国提督士迪佛立与领事麦华陀,要求解除白齐文的兵柄,听候中国查办。
    结果由于士迪佛立的劝告,白齐文解职离队,队伍交由英国正规军官奥伦接管。李鸿章便上了一个奏折,一石二鸟,驱逐了白齐文,也整惨了吴煦与杨坊。他不但以“该道等创募此军,及换人接带,始终主谋,又有督带之责,不能实力矜制,咎亦难辞,应请暂行革职,以观后效”,而且要责成他们“严密拿解”白齐文到案治罪,而且因为白齐文赴援金陵不成,所有雇用轮船及添购军火的费用,应由吴煦、杨坊自行赔补。最厉害,也最令人难堪的一着是,这个奏折邀同“头品顶戴通商大臣”薛焕会衔出奏,就等于强迫薛焕自掴其脸。
    然而李鸿章确有手段,居然压倒了常胜军——常胜军为吴煦、杨坊纵容得不成话说,人数由最初的一千人,扩充至四千五百多,一切粮饷、薪水,以及其他军需供应,都超过官兵好几倍;不但每个月七八万银子的支出,成为极大的负担,而且官军内心不服,亦成隐忧。同时更怕常胜军一天比一天跋扈,有尾大不掉之势,一旦枪口倒转,会造成不可收拾的巨祸。说起来也难怪李鸿章对吴煦、杨坊那样不满。
    他想裁抑常胜军的心,存之已久,苦于不得其便。这一次白齐文闹事,是一个机会,一面撤换白齐文,一面要求会同管带常胜军。英国提督士迪佛立起初不愿,李鸿章据理力争,终于订立了十六条条约,常胜军裁减为三千人,粮饷减少,而且需由中国管带官会同发放;驻扎在松江的外国管带,不准干预地方公事;购买军火,须经巡抚衙门批准,不准私购;处罚士兵,须听中国管带官的主意。虽不能尽夺兵权,但亦大非昔比了。
    对于白齐文,李鸿章仍坚持必须逮捕到案,依军法治罪。
    这亦是合理的要求,因为白齐文受过大清朝的三品顶戴,是中国的职官,自然应受中国律法的拘束。然而白齐文本人固然决不肯到案,就是英国方面,亦不愿将洋人交由中国官员审判,以致成了僵局。白齐文躲在英国军舰上,士迪佛立藉口华尔与白齐文托英军代购军火的帐目未清,要求李鸿章派员会算清偿以后,方能交出白齐文。这一下,又是吴煦、杨坊倒楣。李鸿章以无案可稽,不肯派人会算,更谈不到清偿。
    下了个札子给吴煦、杨坊,要他们“自行清理”。
    就在这拖延不决的当儿,常胜军内部又出了麻烦。当白齐文被撤换时,先由英国军官奥伦代为管带,而士迪佛立因为奥伦是参谋官,不宜带兵,另外推荐戈登接替。常胜军不知是为白齐文声援,还是希望奥伦留下来,居然群众鼓噪,反对戈登到营。
    幸好程学启别具深心,有意要结纳戈登,派出大队强力支持,陈兵以待,大有常胜军如不服戈登指挥,便不惜一战的决心。结果终于迫得常胜军乖乖就范,戈登心感不已,与程学启结成莫逆之交,而且按照中国规矩,两人拜了把子,程学启平白里有了一个“洋大哥”。
    戈登接统常胜军的第一功,便是协同程学启及李鸿章的幼弟李鹤章,攻克常熟昭文县及福山海口,由此功劳,戈登亦被援职为总兵。第二年——也就是同治二年三月中,又助程学启攻克太仓;四月中,助攻克昆山,于是李鸿章有三路西进的计划;中路由昆山进苏州,由程学启率领对抗太平军慕王谭绍光、纳王郜永宽。
    北路由常熟进江阴、无锡,由李鸿章、刘铭传率领,对抗侍王李世贤、潮王黄子隆。南路以水师为主,由泖淀湖进吴江太湖、平望,由总兵李朝斌、提督黄翼升相机进兵。
    这三路是前敌,后路要防嘉兴方面的太平军,乘虚直扑上海,所以派潘鼎新、刘秉璋、杨鼎勋扼守松江、金山卫一带的要道。而戈登的常胜军则移驻昆山,居中策应。
    李秀成得报,自然着急,苏州与金陵成犄角之势,亦为主要的饷源,倘或苏州一失,金陵解围,益发无望。所以亲自赶到苏州布置防务,檄调驻皖南的“侍王”李世贤、驻丹阳的“潮王”黄子隆、驻常州的“护王”陈坤书,各率所部,屯军江阴无锡之间,支援守苏州的太平军悍将“慕王”谭绍光。
    当时双方的兵力,约为二与一之比,中路程学启、李鹤章连同常胜军共三万八千五百人;太平军则城内四万、城外两万,另加李秀成从金陵带来的一万八千人,总计七万八千。
    但人数虽多,武器不济,尤其是水路更处劣势,淮军虽只两条武装的小火轮、一条炮艇,但已是纵横无敌人。
    因此,淮军先败江阴无锡间的太平军,次克吴江、震泽,逐渐进逼苏州。而谭绍光忽得意外的助力——白齐文一度到北京运动复职,未得要领,回到上海设法招了一批洋人,夺得常胜军的一条“高桥”号小火轮与一批军火,投到苏州,为太平军效力去了。
    然而这个意外,在李鸿章倒是塞翁失马。戈登与程学启的交谊,原已发生裂痕,克复吴江时,程学启是淮军第一号大将,李鸿章如何肯听戈登的话?双方几致决裂。就在这时候,得到白齐文投奔苏州的消息,戈登不愧为正规军官,深知自己的责任,怕常胜军内部受白齐文的影响,有溃变之虞,急急赶回昆山坐镇,辞职的话,亦就无形中打消了。
    到了八月里,继江阴克复以后,程学启连破苏州城外敌军十垒。李秀成亲自领军援苏,由白齐文相助,一战宝带桥,再战于无锡大桥角,尽皆无功。而高桥轮却因洋水手喝醉了酒,失慎沉没。其时白齐文的部下,多萌去志,白齐文本人又终日醺醺然,无所作为,大失谭绍光之望,终于不欢而散。
    ***
    十月初九,李鸿章亲临苏州督战。而苏州城内的太平军,除了谭绍光以外,几乎都觉得战局无望,因而与程学启搭上了线,居间的是程学启的部将郑国魁,他是李鸿章的小同乡,但与籍隶湖北的“纳王”郜永宽有旧。密使往还之后,约定十月十九那天,由戈登攻城,等谭绍光出城迎战,城内便闭门不纳,先击溃了谭绍光再说。
    第二天戈登会同淮军,如约攻破齐门及娄门之处的石垒,李秀成与谭绍光不敌,然而城内想闭门不纳,却不曾办到。第二天,郜永宽部下又放弃齐门外的炮垒。见此光景,李秀成知道军心已变,大势已去,为了保全苏州的生灵,预备弃城,但谭绍光不从,李秀成唯有痛哭而去。
    郜永宽曾受李秀成的提拔,见他一走,益无顾忌,遣使约定程学启,在阳澄湖中单骑相会。在座的还有戈登及郑国魁。程学启要求郜永宽杀李秀成、谭绍光,事成许他二品官职。郜永宽不忍杀李秀成,只允图谋他的把兄弟谭绍光。
    条件谈妥,程学启与郜永宽拜了把子,焚香设誓,如果背盟,程学启赌咒,必死于炮,郜永宽赌咒,死于乱兵之中。
    盟约中列名的,除了郜永宽以外,还有七个人:“康王”汪安钧;“比王”伍贵文;“宁王”周文佳;“天将”汪有为、范起发、张大洲、汪怀武。这份盟约,而且由戈登签字作证。
    这番行动虽机密,谭绍光已微有所闻,作了这先下手为强的打算,特地邀请这八个人赴宴。这一宴当然是“鸿门宴”,席间,郜永宽指使汪安钧拔刀相刺,其馀诸人,一拥而上,由汪有为割下谭绍光的脑袋。同时发兵捕捉谭绍光嫡系的部将,杀了一千多人,到了夜里就开齐门投降了。
    程学启得报,不敢轻入,先派“魁字营”,也就是郑国魁的两营先进城。第二天,郜永宽遣派专人,将谭绍光的首级,送到淮军大营,李鸿章、程学启找了好些投降的长毛验看,一致证实无误,程学启方始放心大胆地带了八营人,由娄门进城。
    进城一看,长毛还多得很,盘踞西半城阊、胥、盘、齐四门。而照盟约如果权宜授给二品武职,马上就出现了八个总兵。官大兵多,必然难制,程学启便打算背盟了。
    相见之下,少不得有一番热烈的慰劳。郜永宽要求将部众编立为二十营,划半城以守,程学启无不满口答应。暗底下却到大营,摒人密语,要求李鸿章处决郜永宽等“四王四天将”。
    李鸿章既惊且诧,“方忠,”他说,“你少读书,不明史书,自古以来,杀降不祥!”
    “我亦知道杀降不祥,而且我还跟郜永宽赌了咒的。不过贼势过大,郜永宽至今不肯剃头,居心何在?难说得很。万一有变,凭城拒守,我知道他们的存粮,可以支持五年。即令能够攻下来,也得好几年的功夫,不说我们的弟兄,城里的百姓不知道要死多少?现在拿八个人的性命来保全几百万生灵,有何不可?”
    “嘉兴、常州还在长毛手里。如果我们杀了这八个人,你想,那两个地方的长毛会作何想法?”
    “这是另一回事。”程学启说,“杀降不祥、背盟不义,然而为了大局,不得不这样子做。人责鬼谴,都应在我身上。大人如果不听我的话,以后一切请大人自己去搞,我不能再管了!”
    说这样要挟的话,便再无商量的馀地,李鸿章只好这样答道:“既然如此,让你去做。不过,你不能坏我的事。”
    “决不会坏事。不过,要大人出面,装一装样子。”接着便秘密献议,定下了杀降的步骤与办法。
    计划妥当,程学启重新进城,约见郜永宽说,李鸿章已经完全接纳了他们的要求。同时表示,李鸿章要见他们八人,面致慰劳之意。已代为约定明天中午,在程学启营中参谒。
    郜永宽决无推辞的理由,亦不曾想到此去会有什么危险,不过话虽如此,第二天约集他的同伙,仍旧带了一批悍卒,作为卫士,连翩跨马,直出娄门,由程学启派人领入营中——
    是一家乡绅的大宅,李鸿章已在大厅等候,见到郜永宽一行,走到滴水帘前相迎。程学启引见报名,双方行礼,相当客气,也相当亲热。
    “八位弃暗投明,足见忠义。鸿章佩服得很!”李鸿章在大厅坐定了以后,逐个慰问,然后一一请教别号、籍贯。
    在这殷勤寒暄的当儿,程学启已作了必要的部署,一面添兵驻守娄门,遮断郜永宽等人的归路,一面派出好些能言善道的将弁,招待那一批卫士,渐渐将他们与大厅隔离开来。
    大厅上寒暄已毕,李鸿章向身旁的戈什哈吩咐:“取八位大人的顶戴来!”
    于是八名士兵,每人手捧一个朱红托盘,盘中整整齐齐的八顶暖帽,珊瑚红顶子配上尺把长的花翎,光彩夺目着实动人。
    “各位老兄如今也是我大清朝的大官了。从此要同心协力,好好为朝廷立一番功劳。来,来,请过来!”
    八个人由郜永宽领头,一字排开,朝上跪下,李鸿章为他们一个一个加冠。站起身来,称谢的称谢,道贺的道贺,个个笑逐颜开,好不兴头。
    “二厅上酒席齐备了!”戈什哈来请示,“是不是马上开席?”
    “一杯水酒,不成敬意。”李鸿章肃客进入二厅,宾主连李鸿章在内,正好十个人,分坐了两桌。
    刚行过一巡酒,忽然有戈什哈来报:京里有廷寄到,请李鸿章去接旨。等他匆匆离座,程学启亦即起身,拱手向大家说道:“少陪片刻,我送一送抚台,马上来奉陪。”
    李鸿章和程学启一去就不见面了。郜永宽先不疑有他;等发觉有蹊跷,想找人询问时,只听营门炮响,接着远处有炮响应,判断方向是娄门守军发的炮。
    “这是干什么?”郜永宽问。
    一句话没有完,里外左右,凡有通路的地方,都拥出来一群士兵,手挺长矛、戒备森严。八个人相顾失色,郜永宽带着一枝手枪,已经拔在手中,却踌躇不敢发,怕一开枪反而性命不保。
    不开枪亦保不住命,伏甲四起,大声鼓噪:“杀长毛!杀长毛!”
    “不要动,不要动!”郜永宽弃枪高喊:“我们只要见李抚台,什么话都好说!”
    没有人理他的话,挺矛直刺,尽皆死于非命,鲜血满地,比红顶子更红。
    郜永宽所带的那批卫士,当然亦被屠戮,无一幸免。处置略定,程学启立即回城,策马直到“纳王府”,假借郜永宽的名义,下令召集“六等世爵”最低一等“天候”以上的太平军将领,到府商议军情,被召的总计数百人之多,陆续到达、陆续扣留,“纳王府”只进不出,如临大敌。等来得差不多了,程学启下令开刀,尽皆斩首。
    其时城内的太平军,在李鸿章、程学启说来,有二十万之多,这个虚头很大,但至少也有三、四万人。无奈蛇无头而不行,所以在程学启重兵戒备威胁之下,绝大部分被缴了械,一小部分起而反抗,亦无非白白送命。这样扰攘终宵,到了第二天上午,局势总算称定下来。
    而在李鸿章的大营,却起了风波。戈登得到消息,怒不可遏,带了一把手枪去找李鸿章拚命。戈什哈看他手中有枪,面带杀气,赶紧通知李鸿章躲开,戈登咆哮如雷,多少人劝不住。后来又坚持要看郜永宽的遗体,随营的洋务委员无奈,将挂在旗杆上号令示众的郜永宽的脑袋,取了下来,戈登一见,痛哭流涕。当天就拉着他的队伍回昆山了。
    还有一个比戈登更伤心的,就是郑国魁。戈登不过当程学启与郜永宽焚香结盟时,签名作证,而郑国魁则是最初搭线招降郜永宽的经手人,他的感觉岂止“我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直如亲手杀了朋友,良心上所受的责备,无可言喻。最使他难过的是,还如吃了哑巴亏,有苦难言。戈登可以暴跳如雷,发泄怒气,他却不能像人家那样,大骂李鸿章、程学启无信无义,行同禽兽。这样在哀无所诉的万般委屈之下,唯有涕泣绝食。
    ***
    到晚来李鸿章与程学启见了面,两个人都是脸无人色,因为这件事到底伤天害理,一想起来惊心动魄,五中不安。
    然而一个是帅、一个是将,行动举止,军心所系,不得不强自克制,细商善后。其中李鸿章的处境更苦,因为这出戏的前半段,他是配角,而后半段要“挑大梁”,一方面要奖许程学启,一方面要抚慰郑国魁。一方面要遣散长毛,一方面要应付常胜军。此外内而论功行赏,外而抚辑灾黎,无不是头绪纷繁的繁难之事。这样两天两夜下来,虽不像伍子胥过昭关,一夜须眉皆白,可也是形销骨立了。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高阳作品集
风尘三侠灯火楼台 胡雪岩传三红顶商人胡雪岩缇萦临邛卓家三春争及初春景大浪淘沙李鸿章风尘三侠(高阳)李娃明朝的皇帝红顶商人胡雪岩全传任公与刁间乾隆韵事明末四公子清末四公子丁香花玉垒浮云清官册、假官真做李鸿章粉墨春秋汪精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