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书籍 > 《南怀瑾大师的24堂国学课》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9章 孝是一种反哺的爱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南怀瑾大师的24堂国学课》 作者:张笑恒

第29章 孝是一种反哺的爱

  形式化的孝是一种悲哀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子游向孔子问关于“孝”的问题。孔子说:“现在许多人认为孝就是能养父母,让父母吃饱。其实你养狗养马也要让它们吃饱,如果只是给饭吃而不能真正孝敬父母,那跟养狗养马又有什么区别?”

  “孝顺”和“养”是不能混为一谈的。“养”是最基本的义务,乌鸦反哺,羊羔跪乳,这是一种天性;“孝顺”则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敬爱。

  南怀瑾先生认为现在很多人每个月寄五十或一百元美金给父母享受享受,就是孝了。还有许多年轻人连五十元也不寄来。那些寄来了的,老太太、老先生虽然在家里孤孤单单,“流泪眼观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但看到五十元还是欢欢喜喜的。所以现在的人,以为养了父母就算孝,但是“犬马皆能有养”,饲养一只狗、一匹马也都要给它吃饱,有的人养狗还要买猪肝给它吃,所以光是养而没有爱的心情,就不是真孝。孝不是形式,不等于养狗养马一样。

  《礼记》中讲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意思就是说,奉养父母是最低等的一种孝顺。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孝顺这个词已经完全变得物质化。在很多现代人看来,孝顺就是让父母过上好日子,吃好穿好。因此现在的年轻人在外拼命赚钱,按月给自己的父母寄很多的钱,以为这样父母就会很开心;另一方面却一年难得回家见自己的父母几回,每次回家还因为工作上的事情而摆起一副臭面孔。物质化的孝顺已经完全流于形式,流于表面。父母难以从这样的孝顺中感受到来自儿女的关心。

  形式化的孝是一种悲哀。这不仅是含辛茹苦将自己养大的父母的悲哀,也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悲哀。血脉相连的骨肉亲情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难道到了高度发达的人类社会中就完全泯灭了吗?亲情是人最基本的情感,如果连亲情都变得形式化,那么人还有什么情感可言?亲情到了高度发达的人类社会应该具有更多更丰富的内容存在。经过几千年的淬炼,先人们已经告诉了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孝。

  “孝顺”一词,从字面上我们就可以看出,除了“孝”以外,还有一个“顺”字,意思就是说要顺从父母的意志。《礼记》中有:“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这一点古人做得相当好。二十四孝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得很广,里面的孝子们大都是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好的人。传说春秋时有个老莱子,很孝顺,七十岁了有时还穿着彩色衣服,扮成幼儿,引父母发笑。这就是“彩衣娱亲”的故事。

  以现代社会的生活水准来看,很多父母根本就不需要儿女来养活,他们真正需要的是儿孙满堂、环绕膝下的天伦之乐。自己的孩子能够放下一切,开开心心地陪自己说会儿话,他们就很知足了。然而,事与愿违,孩子们长大之后,纷纷离巢而出,寻找属于自己的天空,老人们再也找不到来自儿女的精神上的慰藉。他们与自己儿女之间仅剩下金钱和物质上的联系。

  孝顺父母最重要的是要使他们开心。在现代社会中,让父母开心的办法无疑就是多抽出时间来陪伴自己的父母。人老之后,就很容易感觉到寂寞,这是他们不开心的重要原因。在外忙碌的儿女如果真的孝顺自己的父母,就一定不要忘记经常回家看看父母,陪他们说说话,带他们出去旅旅游。这些并不难做到,忙碌只是一种借口。

  顺从父母的意志也是孝的重要内容。当然古代那种绝对的顺从已经不合时宜了,但是顺从父母还是我们现代人应该注意的问题。

  现代社会,很多年轻人非常自主,有自己的思想,不愿意听从父母的意见,经常喜欢和父母唱反调,这是一种不孝的表现。事实上由于两代人在思想观念上的差别,在一些问题上的看法会产生分歧也是必然的。然而只要是无关大局、无伤大雅的事情,做儿女的就不应该和父母争辩。不因为一些小事和父母发生冲突,使父母心情舒畅,这就是孝。

  孝顺的内涵丰富,给钱给物并不是真正的孝。在给自己的父母富足的生活的同时,给予他们心灵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愉悦,让他们感受到儿女承欢膝下的天伦之乐才是做儿女应该尽的孝道。

  “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痛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

  孟武伯问孝。孔子说:“孝子,除了生病,没有什么让父母忧虑的了。”孔子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各方面都做得很好,很出色,那么除了生病,就没有什么事可使父母担心了,这就是孝。

  南怀瑾先生在讲解这句话的时候,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他认为,孔子的意思是父母看到孩子生病了,那种忧愁、担心,多么深刻,要去体会这种心境。这个问题只有自己做了父母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出来。这种情形是,自己要上班,家里钱又不够,小孩病了,坐在办公室里,又着急,又出汗,又不敢走开,可是心里记挂着。这种心境就是“父母唯其疾之忧”。孔子对孟武伯所说的就是,对父母能付出当自己孩子生病的时候那种程度的关心,才是孝道。

  能够像父母关心孩子一样关心自己的父母的确是至孝。我们的一生似乎总是有忙不完的事情,在我们不断成长的过程中,独独忽略了父母逐渐衰老的事实,能够奉养父母的时间也随之流逝。

  孔子外出,听到有哭声非常悲哀。孔子说:“快赶车,快赶车,前边有贤者。”到了哭声传来之处,发现原来是皋鱼,他披着麻布短袄,抱着镰刀,在路边哭。孔子下车对他说:“你家里莫非有丧事?为什么哭得这么悲伤呢?”皋鱼说:“我有三件事情做错了。年少时出外学习,游学诸侯,回来后双亲已死了,这是第一错;因为我的志向高远,所以忽略了侍奉国君的大事,这是第二错;我跟朋友虽交往深厚,但却逐渐断了来往,这是第三错。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逝去了就永远追不回来的是时光,过世后就再也见不到面的是双亲。请让我从此告别人世吧。”于是站立不动被太阳曝烤枯槁而死。孔子对学生们说:“你们应引以为戒,经历过这件事,足以让人知道该怎么做了。”于是,辞别回家赡养双亲的学生就有十三个。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道出了多少人的心声,在这句话的背后有着无数个同样心酸而又无可奈何的故事,而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又在无意之中重复着这样的故事。当我们因为求学离家在外,之后又因为工作,或因为成家、养育子女种种原因,无法抽空回乡看望父母时,却忘了父母已一年比一年更加衰老了。当我们意识到了这一点的时候,父母也许已经不在了。

  不是我们不能将这种在很多代人身上延续的悔恨终止,而是我们没有真正地把孝放在人生的第一位。看起来是残酷的社会现实在逼迫我们远离家乡,远离父母,事实上却是我们自己的私心在作怪。长大之后的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几乎都是在围绕着自己或者是自己的下一代转,我们从来没有真正地考虑到父母的需求。

  我们出去求学是为了将来生活得更好,也许附带希望自己的父母过得更好,然而出去之后的我们就把父母抛到了九霄云外。我们有了自己的情感追求,有了自己的儿女情长。当我们在爱情的世界里徜徉的时候,是否想起了远在家乡翘首等待我们回家的父母?情人节你记得,母亲节、父亲节你记得吗?爱人的生日你记得,父母的生日是几号你知道吗?我们在自己的世界里徘徊了太久,以至于忽略了父母的存在。

  当我们有了自己的事业的时候,忙就成了我们冷落父母最好的借口。当父母一次又一次地打电话催我们回家看看的时候,我们总是用一个“忙”字给挡了回去。当我们结婚之后,我们又在忙着经营自己的小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自己的小家更好。偶尔回家一趟,也只不过是吃顿饭而已。

  我们是真的没有时间吗?不是,我们有时间和朋友通宵不眠地打牌,有时间陪着自己的爱人去逛街,有时间去应酬那些无聊的饭局,怎么会没有时间回家看看呢?

  “可怜天下父母心”,儿女能常回家看看是普天下所有父母的心声。随着时间的流逝,父母的健康也在一点一滴地被抽走。当你不经意间回头看的时候会发现,父亲不再是当年那个脾气火暴,会因为你的错误而大发雷霆的父亲,母亲也不再是那个能够支撑起所有家庭重担的母亲。他们已经变得脚步蹒跚,已经变得体弱多病。

  钱财失去之后可以找回,爱人、孩子还有很长的时间可以陪伴着你,只有父母会先自己而去,失去之后再也找不回来。人的一生只有一次拥有父母的机会,他们健康才是我们最大的幸福。从功名利禄中抽身而出,多去陪伴自己的父母吧!不要让他们再苦苦地等候,不要让“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在自己身上上演!

  态度决定孝的深度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为政》

  子夏问如何是孝,孔子说:“不给父母好脸色看。有事时,年轻人效劳服务;有酒饭,让年长的先吃。这难道就是孝吗?”在这里,孔子提出了在“孝”的问题上一个重要的观点,那就是“色难”。孔子认为“色难”是一种不孝的行为。

  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这样阐释这句话:

  “子夏来问孝,孔子说色难。什么叫色难呢?这就是态度问题,就是态度很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事的时候,像我们做后辈儿女的,看见父母扫地,接过扫把来自己做。‘有酒食,先生馔’(先生在现代是一般的称呼,古代对前一辈的人都尊称为先生),有好吃的,就拿给父母长辈吃。‘曾是以为孝乎?’(曾是是假定的意思)你以为这样就是孝吗?替长辈做了事,请长辈吃了好的,不一定就是孝了,为什么呢?‘色难’。态度很重要,好像我们下班回家,感到累得要命,而爸爸躺在床上,吩咐倒杯茶给他喝。做儿女的茶是倒了,但端过去时,沉着脸,把茶杯在床前柜上重重地一搁,用冷硬的语调说:‘喝嘛!’在儿女这样的态度下,父母的心里,比死都难过,这是绝不可以的。所以孝道第一个要敬,这是属于内心的;第二个则是外形的色难,态度的。”

  在南怀瑾先生看来“色难”的最主要原因是态度问题,而态度又是由内心引发的,因为内心对父母不敬,所以才会态度恶劣。这样看来,一个人是否真的孝顺,孝顺的程度有多深完全取决于对待父母的态度。

  1962年,六十二岁的陈毅元帅因工作路经成都,当时他年过八旬的母亲正住在成都的弟弟家里。陈毅抽空去看望母亲,刚好看到母亲换下一条尿湿的裤子。母亲怕他见到,连忙让照顾自己的保姆把裤子藏起来。

  陈毅看到这个场景,甚感心酸,要给母亲洗裤子。母亲赶忙阻拦。陈毅对母亲说:“娘,小时候,您不知给我洗过多少尿布,儿子怎么做,也难以报答您的养育之恩。今天就让我尽一点孝道,帮您把裤子洗了。”

  孝不是挂在嘴上的,是表现在态度上的。都说“养儿防老”,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含辛茹苦地将我们养大成人,如果连最起码的尊重都换不回来的话,他们真的是要伤心欲绝了。

  在我国古代,有严密的纲常伦理来限制子女的行为,作为子女要绝对服从父母的意志,对待父母要恭敬有礼。然而,现代社会,情况刚好相反。现在很多的年轻人都是独生子女,从小被宠惯了,整天要这要那,稍不如意,就大发脾气,向父母甩脸子。小的时候,父母可能认为你年龄还小,不会在意。但是,一旦你已经成家立业,还是不能改掉这个毛病的话,父母只怕就真的要伤心了。

  有些年轻人为着自己的需要,把父亲和母亲分隔开来分别为他们无偿地服务,他们只顾及到自己小夫妻之间的情感需要,似乎从未想过即使父母是老夫老妻了,也同样有情感的需要。何况多数子女只生活在他们年轻人适应的现代世界里,几乎完全考虑不到早已退休的父母由于远离社会,对于现今社会上的诸多事物已经是越来越看不懂、不理解和难以接受了。还有一些年轻人,强词夺理地认为自己需要房子,需要这个那个,所以坚定地认为“啃老”是绝对有道理的。这些人把父母当成了为自己无偿服务的志愿者,为了自己的需要把父母呼来喝去。在这些人的眼里,好像父母为自己服务是天经地义的。

  父母已经将自己抚养长大,他们应该尽的义务已经完成,现在正是他们需要安享晚年的时候,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再对父母指手画脚呢?我们对父母的爱就算不能像父母对我们的爱一样无私,也不应该以这样的一种态度对待自己的父母啊!当父母已经尽完义务的时候,就是我们应该担负起孝养他们的责任的时候了。

  回想一下,当我们学习走路的时候,父母多少次不厌其烦地拉着我们练习;当我们生病的时候,父母曾经多少次不眠不休地照顾我们;当我们上学的时候,父母多少次抛下自己的事情来接送我们。现在他们老了,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对他们也耐心一点,对他们也宽容一点。为什么我们一定要让自己的父母伤心、难过呢?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无私而又深沉的,想想父母对待我们的态度,也许你就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回报他们的爱,表达自己的爱。

HTTP://WWW.XIAOSHUOTxt.netTxt小xiaoshuo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张笑恒作品集
真希望这些事20几岁就知道别太单纯,也别太不单纯做一个有品味的好女人哈佛逆商课——最有效的高AQ养成法则能说会做决定你的一生话要这样说30岁前跟对人,30岁后做对事你可以不生气马云的经商哲学咖啡奶茶经济学会说能做决定你的一生30岁后,你拿什么养活自己?俞敏洪的说话之道让你的心灵温馨过冬南怀瑾大师的24堂国学课李嘉诚的24堂财富课别太单纯,也别太精明毕福剑的说话之道窦文涛的说话之道左手李彦宏右手马化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