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书籍 > 《谋略:曾国藩的人生经营课》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0章 圆融通达——上下皆说好,左右都逢源(3)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谋略:曾国藩的人生经营课》 作者:张笑恒

第20章 圆融通达——上下皆说好,左右都逢源(3)

  曾国藩以无所不包的心态,广纳天下英才,这些人对于成就他的事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与太平天国的战争中,那些具有军事才能的人帮助他平定了太平天国;在洋务运动中,那些具有先进思想的人成了开展洋务的先行者,那些技术人才成为顺利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的支撑。曾国藩依靠人才,完成了他人生中两项最重大的功业。有这样一批人的拥护,曾国藩的成功也就不足为奇了。

  3.不拘一格选人才

  曾国藩门下的幕僚就像他的左膀右臂一样,促成了他的成功。那么,曾国藩选拔人才究竟是本着一个什么样的原则呢?那就是不拘一格选人才。不论是谁,地位如何,只要是有才能,曾国藩都会将他收于门下。曾国藩从来都不认为这个世界上有全才,他认为,书上所说的“百长并集、一短难容”的完人,只是后人的推崇之词罢了。实际上曾国藩自己也不是一个全才,比如统领将佐规划战略他很在行,但要让他带兵亲自参加一场战斗,他就总是吃败仗。

  因此,他对这个选人切勿“眼光过高”的原则是深有感触的。他曾指出,一世之人才足够一世之用,就看怎么去发现、去识别。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大约上等的贤哲,只能靠天缘才能遇到;中等人才,则可以以人力求得。如果眼界太高,那就恐怕没有一个能够为你所用的人才;如果降低取才的标准,那么获取的人才就会一天比一天多。

  我国古代兵书《太白阴经》对此讲得很明白:强悍刚勇的人,可以勇敢地对待大难,其个性却难以持久;温顺安分的人,可以循规蹈矩,却难以灵活变通;性情沉静的人,可以考虑长远的规划,却难以应对突发的事件;性情谨慎的人,可以保持已有的成就,却难以开拓事业。这就是说:如果对人才一味求全责备,“眼光过高”,就会让你感觉“无人可用”。曾国藩认为,挑选人才的关键在于不拘一格,评判人才的关键在于不求苛细。不能因为有一点儿朽烂的地方,就把几人合抱之粗的大木给丢弃了;不能因为仅仅撒了几网就灰心丧气,以至于错过了逮到大鱼的机会。一个人只要有一个特长,就可以用之。用人者最应避免的是,由于有一点儿小毛病而将有用之才弃而不用。

  曾国藩出身寒微,他向来反对以人的出身和资历来衡量一个人。他主张选人才要唯才是用。他曾讲过这样的例子:汉代大将军卫青在年轻时曾给人当过奴仆,后来却拜相封侯,娶了高贵的公主为妻。因此,怎么能用平常的条条框框去束缚人才呢?他认为,世界上缺的不是人才,缺的是去搜罗人才的行动和发现人才的眼光。人才是这样的:如果没有人在乎,就会被遗弃于社会的下层之中;一旦有人去发现去任用,就足以为国家之用。

  一般有才能的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怪脾气,尤其是在晚清那个乱世,很多人不愿意出山,不愿卷入政坛的是是非非。这个时候,既然要借助人才的力量,就要善于求才。人才再多,难以为社会所用,也是于事无补。曾国藩就是一个善于求才的人,他不仅具有识才之能,还具有求才之能。曾国藩为了求得人才,什么样的办法都能用上,不得人才,誓不罢休。正如他自己所说:“如白圭之治生,不得不休。”

  曾国藩求才,根据不同的对象,会用不同的方法,或结以交情,或待之以诚,或激之以情。他每到一地都到处寻访,延揽当地人才。曾国藩认为山野之中多贤士,他在江西、皖南和直隶的时候,就是这样做的。他手下的王必达、程鸿诏和陈艾等人,都是他通过这种方法求得的。在与太平军的作战中,曾国藩每到一地都要张榜安民,在其告示中,总是会加上一条寻访英贤的条文。“淮徐之地自古多豪杰之士,山左中州亦为伟人所萃”,“本部堂久历行间,求贤若渴,如有救时之策、出众之计,均准来营自行呈明,察斟录用”,“如有举贤才者,除赏银外,酌予褒奖。借一方之才,平一方之寇,生民或有苏息之日”。薛福成就是看到这样的告示后,向曾国藩上《万言书》,才进入曾国藩的幕府,成为曾国藩的得力助手。曾国藩任直隶总督的时候,为广纳人才,专门拟了《劝学篇示直隶士子》,广为散布。除此之外,曾国藩还制定了严密的人才选拔制度,“略分三科,令州县举报送省,其佳者以时接见,殷勤奖诱”。

  曾国藩的幕府中的人才有一部分来自朋友的举荐。他在与朋友通信谈话的时候总是询问他们是否有人才,只要是有,他就会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将人才调到自己的身边。方宗诚是吴廷栋举荐的;吴汝纶是方宗诚举荐的;凌焕是刘星房推荐的;赵烈文是周腾虎推荐的;李兴锐是师远鲁和李竹浯二人合力举荐的;李善兰则是郭嵩焘推荐人幕府的。

  咸丰十一年三月,毛鸿宾署理湖南巡抚,向曾国藩咨询湖南政务的事情。曾国藩在回信中依然没有忘记物色人才,他在信中说:“阁下莅湘初政,仍祈以物色将才为先务……来示垂询用人行政利弊得失,窃以人存而后政举。方今四方多难、纲纪紊乱,将欲维持成法,似仍需引用正人,随事纳之准绳,庶不泥于例,而又不悖于理。”

  曾国藩非常注意自己的修养,他不愿意因为自己的原因使人才远离,在用人上力克用人唯亲的弊病。他还时常提醒自己:“不敢恶规谏之言,不敢怀偷安之念,不敢妒忌贤能,不敢排斥异己,庶几借此微诚,少补于拙。”曾国藩通过加强自身的修养吸引人才的到来,希望能够借此招揽更多的人才。从他日后幕府人才之盛可以看出,他的这种办法也的确取得了成功,很多人都是仰慕曾国藩的名望去的。他曾经在日记里写道:“又有王少鹤、朱连甫、吴莘畲、庞作人,此四君者,皆闻予名而先来拜。虽所造有深浅,其皆有志之士,不甘居于庸碌者也。”

  曾国藩招揽人才,还注意人才之间的互相吸引。他说:“求才又如蚨之有母,雉之有媒,以类相求,以气相引,庶几得一而可得其余。”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曾国藩认为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种吸引力,将其中的一个得到,就能将其他的也一起拉拢过来,使之结伴而来、接踵而至,这样就能够更加广泛地招揽人才。

  曾国藩在日常生活中也非常注意结交人才。湘军著名将领江忠源就是曾国藩在京城的时候结识的。他在礼部复试时看到一句诗“花落春仍在”,提拔了诗的作者俞樾;在朝考时又看中了陈世杰。这些人在日后都对曾国藩的事业有过很大的帮助。

  历史上有很多人整天喊着“礼贤下士、求贤若渴”,但是却不付诸行动,也不知道如何求才;就算有才学的人到了他那里,他也不加重用,这些人最终也没能成就大事。而曾国藩则不一样,他欣赏人才,而且真心实意地求取人才,通过各种办法招揽人才,希望天下有识之士都能聚集在他的帐下,为他所用。对于真正的人才,曾国藩也确实给予重用,让他们有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一个想成就大事的人,不仅要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还要善于求取人才,这样才能群贤毕至,成就大事。

  4.凝聚众人的智慧

  曾国藩说:“人之所资,须自挣而勿待人予。成大事者须善用时机,借梯而上。”曾国藩被人称为是“中兴之名臣”,但是仅仅凭借他一人之力,岂能将已经病入膏肓的清王朝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曾国藩的确不能,然而他却做到了。曾国藩作为一个领导者,他把当时四处分散的名士们的力量整合在一起,完成了他一个人力量所不能完成的事业。

  曾国藩是一个领导,他并不需要亲自动手去做某一件具体的事,只需要正确地指挥手下的人去做就行了。有了曾国藩的带领,他手下的那些能人们才能有条不紊地处理事情。就像荀子所说:“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在历史上,大业大都并非只是一个人单打独斗完成的,而大都是在众人的帮助下实现的。曾国藩就是以他人之力为自己之力,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曾国藩认为自己只是一个“中才”,必须吸取他人的长处以弥补自己的不足,才能做成事情。在曾国藩看来,世上任何一个人都有可取之处,将众人的优点结合在一起,收归己用,就可以成就一个完人,就可以完成任何一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业。事实上曾国藩的幕僚就是曾国藩的智囊团,曾国藩在成就事业的过程中,一直在向智囊团征求意见和建议,借用智囊团的力量。

  曾国藩的仕途并不顺畅,因此他一直小心在意。在成就事业的过程中,尤其是在有犹豫难决的事情的时候,曾国藩总是向他的幕僚们征求意见,然后作出一个相对明智的决策。

  幕僚们的意见在曾国藩的人生路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影响了曾国藩的一生。当创办团练,开始和太平军作战的时候,曾国藩屡战屡败,朝廷对他并不怎么重视。后来,曾国藩接受郭嵩焘的意见,创建湘军水师,从此名闻天下,得到了清朝廷的重视。这支水师在曾国藩后来的战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曾国藩转败为胜的关键。

  咸丰四年(1854年)太平军围困长沙,长沙当地的官绅们向湘军求救。当时的湘军实力不足,能否打赢这场仗是一个未知数,而且这一战也关系到湘军的前程。为此,曾国藩多次召集所有将官,研讨这件事;还在官署设建议箱,请幕僚出谋划策。最终,他采取了陈士杰、李元度的建议,在湘潭大胜太平军,有了著名的湘潭大捷。

  咸丰十年(1860年)秋是湘军与太平军战事的关键时刻。当时,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咸丰皇帝在出逃前发出谕旨,令鲍超北援,这使曾国藩陷入两难的境地。鲍超是曾国藩手下的大将,握有重兵,一旦北上勤王,湘军的实力就会骤减,难以与太平军抗衡,湘军就可能会全军覆没,曾国藩多年的辛苦经营就会毁于一旦。但是,咸丰皇帝已经下旨,如果不去,又会落个抗旨的罪名。曾国藩难以抉择,于是召集幕僚们来商议。李鸿章建议“按兵请旨,且无稍动”,曾国藩觉得可行,就采纳了他的意见。这使得湘军度过了这次危机。不久,曾国藩率领湘军攻克安庆,包围天京,在与太平天国的战争中形成了绝对优势,最终战胜了太平天国。

  曾国藩之所以成为洋务运动的领袖,也是因为他采纳了别人的意见。早年,容闳建议曾国藩设“制器之器”,送有识之士出国留学。曾国藩采纳了他的意见。后来,洋务运动兴起,那些留洋回来的人成为曾国藩的得力助手,使他成为洋务运动的首脑人物。

  有人评论曾国藩说:“以儒臣督师,削平大难,蔚成中兴之业,固由公之英文巨武蕴积使然,亦由幕府多才,集众思、广众益也。”这句话非常中肯,曾国藩是集人之智慧的典型,他不仅自己这样做,还叮嘱自己的弟弟曾国荃也要这样:“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满意之选不可得,姑且取其次,以待徐徐教育可也。”

www.xiaoshuotxt.netT?xt_小_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张笑恒作品集
真希望这些事20几岁就知道会说话的女人最出色30岁后,你拿什么养活自己?让你的心灵温馨过冬你可以不生气谋略:曾国藩的人生经营课厚灰学大智慧全集咖啡奶茶经济学别太单纯,也别太不单纯为什么总是别人吃肉我喝汤会说能做决定你的一生做一个有品味的好女人李嘉诚的24堂财富课哈佛逆商课——最有效的高AQ养成法则能说会做决定你的一生30岁前跟对人,30岁后做对事80后,你为30岁准备好了吗左手李彦宏右手马化腾如何及时处理你的坏心情毕福剑的说话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