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书籍 > 《发掘你的创造力》在线阅读 > 正文 第3章 走出万事顺着想的误区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发掘你的创造力》 作者:张贤亮

第3章 走出万事顺着想的误区

  世界上最重要的事,

  不在于我们在何处,

  而在于我们朝什么方向走。

  不是什么云彩都会下雨,

  但万里无云肯定不会下雨。

  世界上没有没答案的问题,

  只有我们尚未找到而已。

  1

  打破俗套方能出奇制胜

  (摘自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进学解》)

  对于问题的思考,人们或者按常情、常理、常规去想;或者按事物发生发展的客观顺序去想,比如从前到后,从上到下,从近及远等等,也就是按常规所言——顺着想。

  这样想问题容易找准切入点,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效率也会比较高,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交流也较容易理解和沟通,便于产生共鸣。

  这也是人们从古至今一直沿袭的思考方式。

  但万事有利便有弊,顺着想固然有众多的好处,但我们过分地痴迷于此,必然会只注意此端,而忽略彼端,造成顾此失彼、以偏概全的错误。长此下去,势必会影响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创新思维的发挥。

  有没有其他更行之有效的方法呢?

  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司马光不仅在文学上有令人叹为观止的成就,而且他在童年时代的机智果敢也给后人留下了千古佳话。

  孩童时的司马光,和许多孩子一样,十分活泼,经常和小伙伴一起游戏玩耍。

  一天,他们玩起了捉迷藏。你追我赶,东躲西藏的小伙伴像撒了欢儿的兔子,有些得意忘形了。一个平时就非常调皮的小孩为了躲避别人的追赶,慌手慌脚地爬到一口盛满水的缸上,一不留神,“哧溜”一声,掉进缸里。

  因为水缸很大,掉进缸里的小孩怎么“扑腾”也爬不出来,急得在缸里大哭大叫。

  水缸外面的孩子们不但力气小,而且个头也矮,踮着脚举着手也够不着缸沿儿。有的脑门上急出了冷汗,有的吓得像小老鼠溜之大吉。

  此时大家怎么喊也没一个大人的身影出现。情况已万分危急,人命关天,怎么办?

  正在大伙束手无策心急如焚的时候,只见幼小的司马光抄起一块石头,飞快地奔向水缸,用力地砸过去。

  “哗啦”一声,水缸被砸破了,缸里的水立刻喷涌而出,顷刻间流了满地。

  被淹的小孩得救了。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对司马光砸破水缸智救同伴的故事津津乐道,无不叹服他小小年纪的非凡智慧。但对于司马光为什么砸缸的心理并没有深入分析。

  如果按着常情、常理、常规的顺序,一个小孩掉进水里,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设法将他捞出来,也只有使人离开水,小孩才能脱险。这无疑是对的。但是,因为水缸很高大,实施营救的人员又都是够不着缸沿儿的孩子,旁边又没有一个大人。如果还沿用原先的老办法来对付这突然出现的新问题显然是不行的,是会酿成大祸的。

  怎么办?司马光情急生智,瞬间掉转了思考方向,既然“人离开水”能得救,为什么就不能“水离开人”呢,它不也能救人吗?于是,在千钧一发的危急关头,司马光采取砸缸放水这一绝招,使同伴获救。

  这就是逆向思维。

  对于比较复杂的创新问题,如果顺着想使我们陷入困境,那么我们不妨试着司马光教的那招倒过来想,它可能会使你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直至出奇制胜呢。

  2

  矛盾转化引起思维变化

  人生下来不是为了抱着锁链,而是为了展开双翼。

  (摘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九三年》)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的矛盾性是不同的,解决矛盾的方式也必然会多种多样。而这些解决方法不是谁的头脑里凭空想象和杜撰出来的,逆向思维同其他思考方法一样,也是亿万人民实践的结果,是人类思维实践的经验总结和提炼,归根结底,它也反映着事物的客观规律。

  下面我们先看一下这种思维在战争中的应用实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世界战争形势发生根本性转变,德国希特勒的军队全线溃败,只能退到德国首都柏林,负隅顽抗。同盟军决定全线出击,痛打落水狗,从而取得二战的最终全面胜利。

  指挥这场战役的是苏联著名军事指挥家朱可夫元帅。

  这天晚上,苏军本来想利用黑夜作掩护向德军发动突然袭击。

  但非常不巧的是,那天夜里天上偏偏星光闪烁,大部队出击很难做到高度隐蔽而神不知鬼不觉。难道为此而改变这次作战计划吗?

  朱可夫元帅独自一人紧皱眉头,慢慢地踮着步想:利用黑夜进攻,是为了让部队具有高度隐蔽性。所谓隐蔽,就是不让德军发现苏军,可这种利用黑夜让德军什么也看不见的做法,显然不能奏效。又有什么办法能达到同样的目的呢?想着想着,朱可夫灵机一动,有了!

  他立即发布命令,将全军的所有探照灯都集中起来,在向德军发起进攻时,苏军的140台大型探照灯同时射向德军阵地。

  极强的亮光把隐蔽在防御工事里的德军将士照得睁不开眼,什么也看不见的德军,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而无法还击。苏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破了德军的防线。

  朱可夫元帅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著名的战绩。

  从上面这个特殊的战例中,我们可以对倒过来想总结出它的几点特性。

  1.事物之间关系的所谓“顺”也好,“倒”也好,其实都是相对的。

  在庞大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中,事物之间互为条件,互相依存而不能孤立。从一个角度去看,甲事物与乙事物可能是“顺”关系,从另一角度看,他们之间也可能是“倒”的关系。如利用黑夜袭击德军使他们“什么也看不见”是“顺”的关系,而利用140台探照灯照射,达到使德军“什么也看不见”这同一目的便是“倒”的关系。

  2.客观世界的许多事物,存在着转化关系,甲能产生乙,乙也能产生甲。

  例如:电能生磁,反过来磁也能生电。再比如,说话声音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能引起金属薄片产生相应的颤动,倒过来,金属薄片的颤动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引起说话声音发生相应的变化。

  3.客观世界的许多事物,在相反的条件下会产生同样的结果。

  例如,睡眠过少,人的头脑会发昏,精神状态会不好;相反,睡眠过多,人的头脑也会发昏,精神状态也会不好。

  4.有的事物之间,当它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原有的关系会发生颠倒。

  例如,我国改革开放以前,长期以来都是“以产定销”。产品与市场的关系是“产品——市场”。即:工厂根据上级下达的计划决定和安排产品的生产,然后由商业部门送到市场上去出售。而现在则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产品与市场的关系倒过来成为“市场——产品”,也就是工厂根据市场的需求“以销定产”。

  所以,因事物的矛盾在发生变化,我们解决矛盾的思想也应随之变化,不能墨守成规。在“顺”着解决问题不太顺利的情况下,不妨“倒”着来一回,人们不是常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吗?

  3

  逆势谋事谱新曲

  大自然赐给我们的是知识的种子,而不是现成的知识。

  (摘自古罗马塞涅卡的《致鲁西流书信集》)

  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任何问题的产生和解决,都要依赖于一定的内外因条件的制约。内外因条件的相互制约与改变,必然会引起事物结果的相应改变。

  我国宋朝时的潭州城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个非常阔绰的财主姓魏,他有一个宝贝儿子。一次他儿子见邻居的孩子用渔勾引钓小鸡的游戏非常有趣,便学着小鸡的样子用嘴去叼鱼钩。可一不小心,鱼钩卡在了他的喉咙里。这下可急坏了他的家人,大夫们看后均束手无策,一时间魏家慌了神。

  后来经人介绍,请来一位姓莫的经验丰富的老人。莫老人叫魏家准备了一个蚕茧、一串佛珠和一些猪油。他先将蚕茧剪下一块,搓软并注了猪油,然后在蚕茧上开了一个小孔,用小孩嘴边留下的鱼钩线把它穿上,命令小孩张开嘴,将蚕茧塞入小孩口中,紧接着如法炮制,将佛珠依线穿上,令孩子吞下,这样串紧的佛珠如一条硬棒,直抵喉中的鱼钩,莫老人用力向下一按佛珠,鱼钩便从喉咙处退了下来,因涂了猪油的蚕茧已将鱼钩紧紧地包住,莫老人便轻轻地顺利地将渔钩从孩子的喉部提了上来,众人见了,无不惊叹称奇。

  从喉咙里取出鱼钩,一般人都会想到往上提这个想法,但往上提势必会刺破孩子的咽喉。而莫老人先用蚕茧裹鱼钩,然后“向下按”,把鱼钩轻轻地从喉部退下,再将它顺利地“提出来”,解决了别人未能解决的问题。

  将事物的依存条件倒过来想,从而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国外也屡见不鲜。

  岛国日本兵库县有个叫因波的小村子,在已经非常富足的日本,是个非常贫穷的地方。

  因为村子土地贫瘠,什么出产都没有,加上交通闭塞,既不通铁路,又不通公路,到处是一片荒凉的景象。

  多少年来,村里的人都想尽快地摆脱贫困,但谁也没有致富的法子。为此,他们从首都东京请来了一位专家,帮助他们来出点子。

  专家从左到右,从东到西对全村进行了实地考察,按照“要想出售得多,才能换回得多”的顺着想的思路思考,却怎么也想不出一个切实有效的良方来。出售什么?村里什么都没有,搞旅游开发吧,又没有任何景点可供游人游览,有的,只是彻头彻尾,实实存在的穷。穷——对了,何不从它入手,专家灵机一动。于是他向村民提出:你们要想富起来,又没什么产品和可利用资源可供出售,那就只有出售你们的贫穷和落后。从现在起,你们就不要再住房子了,要住到树上去;不要再穿布做的衣服了,要披树叶穿兽皮,像几千年前的老祖宗那样生活。这样城里人就会来参观旅游,你们的日子就会富裕起来。

  “太荒唐可笑了!”村民们大惑不解。

  经专家的一再解释、说服,大家才勉强同意一试。

  后来,经过媒体和记者的报道宣传,这个小村很快便引来了无数的好奇者,一来二去,村里真的富了起来。

  这位专家的致富思路,听起来非常离奇,但实际上却非常简单,他不过是把致使村子落后的原因:“无人关心”和“无人帮助”,倒过来想,将它颠倒过来变成“众人瞩目”和“众人支援”而已。也就是这看似简单的颠倒,竟然能解决了“村里真的富了起来”这个大问题。

  任何事物,随着矛盾的主观与客观的制约转化,也必定会给结果带来变化,可谓物极必反,“顺着”不能化解的矛盾,也许在“倒过来”时就能迎刃而解了。

  4

  相反相成出华章

  变像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

  (摘自中国古代谋略名著《鬼谷子·卷上》)

  事物的普遍存在,并不是孤立的。事物间都存在各种各样的作用。既可以起正方面作用,也可以起反方面作用。事物和人的关系也是如此,此时是有利作用,彼时可能就是不利作用。

  人们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往往能使事物的性质、特点发生改变,从而起到同原有作用正好相反的作用,比如把对人不利的作用转变为对人有利的作用,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避害趋利。

  下面是两个这方面的例子。

  格德约是加拿大一家公司的普通职员。一天,他不小心碰翻了一个瓶子,瓶子里装的液体淹湿了桌上一份正待复印的文件。文件非常重要。

  格德约很着急,心想这下可闯祸了,文件上的文字可能看不清了。

  他赶紧抓起文件来仔细察看,结果让他暗自庆幸,文件上被液体浸染的部分,其字迹依然清晰可见。太出人意料了。

  当他拿去复印时,又一个意外情况出现了,复印出来的文件,被液体污染本来清晰的那部分,竟变成了一团黑斑。不由得他转喜为忧。

  为了消除文件上的黑斑,他绞尽脑汁也一筹莫展。

  突然,头脑中冒出一个针对“液体”与“黑斑”倒过来想的念头。自从复印机被发明以来,人们不常为文件被盗印而大伤脑筋吗?为什么不以这种“液体”为基础,化其不利为有利,而研制一种能防止盗印的特殊液体呢?

  格德约利用这种逆向思维,经过一段艰苦努力,最终把这种产品研制成功,但他最后推向市场的不是液体,而是一种深红色的影印纸,并且销路很好。

  上面是将“作用颠倒”用于科研方面的例子,下面是它作用于人的故事。

  在过去,中国的公安局也好,外国的警察局也罢,抓到了盗窃汽车的惯偷后,一般都是采用监禁的办法,不让他们的偷车技术再发挥作用。

  国外某地的一个警察局,有一次抓到了一个专门偷汽车的大盗。据说此人18岁开始偷汽车,一般的高级汽车到了他的手中,最多1分钟就能偷走。他偷过的汽车总价值已达5亿元以上,也因此成了警察局的常客,11次“进宫”。

  对于这样一个惯盗,警察局局长认为,让他这么“高超”、“精湛”的技术闲置不用或永远消失,未免“可惜”,经过一番慎重考虑,这位局长动了恻隐之心,想出了一个发挥他偷车特长的办法:聘请他担任该局的“汽车防盗技术指导”,并成立一个技术小组,专门扬长避短研制汽车防盗设备。

  果然,经过他的指导而研制出的汽车防盗设备,质量非常过关,效益也相当可观。

  当然,这个惯盗也终于改造成了一个能将其“特长”服务于社会的守法公民。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不用我解释,大家也知道它的含义。同样,从文件上出现“黑斑”这件让人“闯祸”的事上,格德约并没有垂头丧气,而是马上转变思维,变不利为有利,开始着手发明防止盗印的影印纸;警察局局长“动恻隐之心”,利用小偷惯盗的“特长”,使其成为“守法公民”,都是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对事物发生作用的方向发生改变,从而带动事物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因此,通过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使矛盾的性质、特点发生改变而起到同原作用相反的作用,或使它对人们的不利作用变为有利作用,这其中的差距用天壤之别来形容,当不为过吧。

  5

  对立的极致是统一

  自然是由联合对立造成最初的和谐,而不是由联合同类的东西。

  (亚里士多德,摘自张南的《名人名言》)

  事物之间相互起着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事物自己的“起作用的方式”又都不尽相同,它是事物的一种基本属性。

  事物起作用的方式,同事物本身的性质与作用有密切地联系。

  我们根据某种特殊的需要使某一事物起作用的方式有所颠倒,那就可能会引起该事物的性质、特点或作用也相应地向我们需要的方向改变。

  下面是两则“颠倒作用方式”取得成功的实例。

  古往今来,人们从中药中提取有效成分的方式,一直都是采取“热提取工艺”。

  古典医书中记载中药青蒿中含有抗疟症成分。但采取热提取工艺却怎么也不能将青蒿素提取出来,这令众多的研究人员百思不得其解。

  中医研究院的研究员屠呦呦,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反复思考研究,悟出了这条:过去惯用的热提取法之所以不能成功,很可能就是高温水煎破坏了有效成分。“顺着”对热提取工艺颠倒的思路,他改用“乙醇冷浸法”这一新的提取工艺,经过反复实验,对青蒿这种中药的有效成分的分离提纯,终于获得巨大的成功,得到了青蒿素这种具有世界领先意义的抗疟新药。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造其化学结构而得蒿甲醚、蒿乙醚、双氢蒿素等衍生物。为世界范围内的中医中药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日本科学家熊田长吉对传统锅炉所做的重大改进,也是沿着“方式颠倒”的思路进行思考的。

  过去工矿用的工业锅炉及日常生活的锅炉,大都采取在炉内安装许多水管,用给水管加热的方式使热水上升产生热蒸汽。但这种锅炉的热效值并不高。

  熊田长吉很早就想对这种锅炉加以改造,他把主要思路放在如何进一步实施炉内加热,以提高热效。但很长时间以来,没有取得大的进展,致使这方面的研究钻进了牛角尖。

  后来,他将给水管加热的思路倒过来思考,想到了它的相反的另一面,就是让水管子吸热。

  改变思路的熊田长吉察觉到,炉内水管子加热的水只能向上升,这对热水和冷水的循环不利,也会影响锅炉热效的发挥。

  接着他又进一步深想,假如把众多热水管中的一根加粗一些,并在粗管内再安装一根使冷水向下降的细管子,这样,粗管里的热水上升,里面的细管使冷水下降,这样不就能使水流和蒸汽加速循环,从而大大提高热效了吗?

  果然,按他这一设想而生产的锅炉,一经实际使用,热效一下提高了10%,熊田长吉对锅炉的改进,不但改变了锅炉史,也为自己赢得了崇高的国际声誉。

  我们知道,矛盾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对立亦即相反。利用相反的作用方式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也是众多解决问题方式中的重要一种,它的目的是为了使事物产生和谐,或者说是产生统一这样的结果。

  基于事物与其起作用的方式之间,存在着彼此依赖、相互转化的关系,那么我们把对事物起作用的方式给以颠倒,对矛盾的解决将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

  6

  逆向思维出新意

  世界上最重要的事,不在于我们在何处,而在于我们朝什么方向走。

  (摘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海上劳工》)

  对事物发展起作用的是过程,而过程又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它能显示出事物发展的趋势。当矛盾着的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因人的认识角度的改变,必然会影响其发展方向。这种发展过程方向的改变,有时能使人们处理矛盾的结果发生积极的变化。

  比如,我们坐在电影院里看电影。我们坐在那里,相对地说处于静止状态,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通过放映机使画面移动来展开的。画面的移动变化,把人们带进感人的剧情之中,画面是动的。这种动与静的完美结合,给我们以美的享受。

  而现在某些发达国家正在把这种习惯倒转过来,发明了地铁电影或者叫隧道电影。

  这种电影的画面是静止不动的,是画在地铁或隧道两边的墙上的。同时像电影胶片那样,把每个具体动作画成24幅画,让地铁列车以每小时70公里的速度运行,那么人们看到的画面正好和电影里每秒钟放映30个画面相等,再配上壁画顶部的灯光和车厢里的音响,一部形象逼真的电影就这样被我们而不是放映机“放映”了出来。

  再如,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一个人去洗澡间洗澡,为了能够清除后背上的污垢,只能拿毛巾反复在背上来回拉动。有人倒过来思考,改变用手来回拉动毛巾这个过程的方向,而是将毛巾固定在墙上,让人的后背在毛巾上上下左右地移动,这样不但省力而且更加舒适自在。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小例子很多,在科学发明创造方面,也是屡见不鲜,请看下面的一个真实例证。

  对于隧道的挖掘,传统的方法是:先挖洞,挖过一段距离后,便开始栽木桩,用以支撑洞壁,然后再继续往前挖,有了一段距离后,再用木桩支撑洞壁,这样一段一段的连接起来,便成了隧道。

  这样的挖法,要是碰上坚硬的岩石算是走运,一旦碰上土质疏松的地段,困难就大了。有时还会造成塌方而把已经挖好的隧道堵死,甚至会有人员伤亡。

  对于这样的难题,美国有一位工程师,对原有的挖掘方法采取了“倒过来想”的思考方式,对挖掘隧道的过程采取颠倒的做法:先按照隧道的形状和大小,挖出一系列的小隧道,然后往这些小隧道内灌注混凝土,使它们围拢成一个大管子,形成隧道的洞壁。

  洞壁确定以后,接下来再用打竖井的方法挖洞。实践证明,这种先筑洞壁,后挖洞的新的隧道修筑法,不仅可以避免洞壁倒塌,而且可以从隧道的两头同时挖掘,既省工又省时,效果非常显著,被世界上许多国家采纳。

  按照传统的也是所谓的“正宗”的隧道挖掘方法,应该是“先挖洞”,然后“栽木桩”……这种做法不但进度慢、效率低,而且有时因塌方而造成“人员伤亡”。但通过美国一位工程师用先挖出“小隧道”“围拢”成“大管子”,再用“打竖井”的方法,也就是将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的方向加以改变,既能两头开掘,又安全且进度快,可以说一举多得。

  事物起作用的过程具有确定的显著的方向性,显示着事物的某种发展趋势。当事物的发展趋势发生了方向逆向的重大改变,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态度也就自然需要随之作相应的调整。因此,在某一创新问题的思考过程中,如果将问题的原发展过程倒过来思考,便有可能引发和促成头脑中产生与问题的新发展趋势相适应的新念头。

  对事物起作用的过程一旦方向有所颠倒,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态度也要随之有所改变,新的解决矛盾的方案也会随之而萌生。

  7

  易位思考开创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智者创造的机会比他得到的机会要多。

  (摘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随笔集》)

  两个(含多个)事物之间,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位置关系,或两两相对,或一上一下,或一前一后,或一左一右……事物的这种位置对应关系,决定着事物的存在形态。相反,改变事物位置的对应关系,同样也会造成事物存在形态的改变。

  简单地说,人呈倒立状态,就会出现天空和白云在自己脚下这种感觉;让一个犯了校规的学生坐在校长的办公椅上,校长站在他的对面,犯规的学生会很快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他的态度也会比较端正;让一个肇事的汽车司机去医院里当护士,负责照顾被他撞伤的伤员,体会被汽车撞伤的痛苦,对司机今后的安全行车都大有好处。请您看通过位置颠倒开发新产品的事例。

  我们以前见到或使用过的冰箱,冷冻室一直都在冰箱的顶部位置,因为冰箱中冷空气的比重较大,它会自动地自上而下流动,将冷冻室放在冰箱的顶部,有利于冰箱对冷空气的利用。

  人们普遍认为这样的设计是合情合理的。

  但是,日本夏普公司的科研人员却对此产生了怀疑。因为人们从冷藏室取放东西的次数要比冷冻室的次数多得多,电冰箱冷冻室的位置占据在顶部给人们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它的位置也就不太理想了。

  经科研人员分析,可以将冷冻室和冷藏室的上下位置互换,只要能把下面冷冻室的冷空气提升到冰箱的上半部就解决这个问题。

  沿着这样的思路,他们很快想出了解决办法:在冰箱内安上风扇和一些通风管道,通过它们将下面的冷空气提升到上面的冷藏室。

  就这样,市场上很快有了更方便使用的冷冻室在下面的新型冰箱。

  下过厨房煎过鱼的人都知道,煎鱼时鱼肉往往总是粘锅,煎出来的鱼东缺一块西少一块,令围桌而坐的客人大倒胃口,本想露一手厨艺的主人也会因此感到十分沮丧。

  日本有一位家庭主妇,也常为此事恼火。她经过仔细观察,发现这种情况是由于锅底加热后,鱼油滴在热锅底上造成的。怎么能不出现这种难堪呢?

  有一天她突然产生了这样一个奇怪的念头:能不能不在锅的下面加热,而改在锅的上面加热呢?她尝试了几种从上面烧火,把鱼放在火下面的做法,效果都不理想。

  经过多次试验,最后她想到了“在锅盖里安装电炉丝”这么一个从上面加热的办法,终于制成了令人满意的“煎鱼不糊的锅”。

  中国有句古话:“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通过上述的例子,我们清楚地知道位置变换了,事物的各种关系和作用也就变了。使“不在其位”的事物,改为在“其位”,更主要的是让它“谋其政”,那么,原有的某种关系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位置变化了,也就是原构成事物整体的排列顺序变化了,导致事物本该有的结局也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变化。所以,善于引导事物发展方向的人,往往会自创机会,打乱原有的排列顺序,使结局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生和发展。

  我们在看待事物、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时,积极地变换位置,做易位思考,必然会丰富我们的创新思路,找到解决问题更佳的方案。

  8

  从终点站往回走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

  (摘自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朱熹的《朱子语录》)

  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曾受医生的请求设计温度计,但一次又一次的实验都失败了。有一次他在给学生上实验课时,突然发现水的温度能引起水的体积的变化,那么反过来,水的体积的变化,也能导致水温的变化吗?沿着这条思路,他终于设计出了当时的温度计。同样,英国物理学家戴维根据化学能可转换为电能,倒过来研究发现,电能也可以转换为化学能。他们都是根据我们前面已经探讨过的,有的事物之间,甲能产生乙,乙也能产生甲这种倒过来思考问题的方法而获得成功的。

  对于具有互为因果关系的甲乙两个事物,我们把事物的结果乙作为出发点,倒回去思考作为原因的甲,往往会对甲以及甲乙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产生新的认识。

  据说有三个青年到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家去作客,三个人都认为自己聪明,争得不可开交。于是,托尔斯泰决定出一道题考考他们,谁做得快而且答案准确谁就最聪明,三个青年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托尔斯泰的问题是这样的:

  从前,有一农夫,死后留下一些牛。他在遗书里这样嘱咐:

  妻子:分得全部牛的半数再加半头;

  长子:分得剩下的牛的半数再加半头;所得的牛是妻子得牛头数的一半;

  次子:分得还剩下的牛的半数再加半头,所得的牛是长子得牛头数的一半;

  女儿:分得剩下的牛的半数再加半头,所得牛是次子的一半。

  条件是一头牛也不许杀,正好全部分完。

  托尔斯泰笑着问:“你们算算到底是多少头牛?”

  甲青年立即先假设农夫死时留下20头牛,然后按照遗嘱对妻子、长子、次子、女儿所分配的数量逐一检验、核对,发现不相符,然后匆忙进行第二种假设……

  乙青年利用解方程的办法,列了很长很长的一个方程式,颇为繁琐地运算起来。

  丙青年却采取另外一种算法,先算出女儿所得牛的数,其他人所得的牛数就一目了然了。

  丙青年是这样算的:既然一头牛也没杀,也没有剩下,那么剩下的牛的“半数”加上“半头”刚好分完,非常明显,只能是1头牛了。

  次子:女儿得的牛是次子的一半,那么次子得的牛就应该是女儿的一倍,即为2头。

  长子:次子得的牛是长子的一半,那么长子得的牛就应该是次子的一倍,即为4头。

  妻子:长子得的牛是妻子得的一半,那么妻子得的牛就应该是长子的一倍,即为8头。

  把他们四人的得牛总数相加:1+2+4+8=15头,可见农夫留下的牛的总数为15头。

  这时甲青年已累得满头大汗可仍一脸茫然;乙青年虽然运笔如飞却眉头紧锁,只有丙青年和托尔斯泰都面带微笑而神情悠然。

  三个青年谁最聪明,早已不言自喻了。

  通过上面的故事,我们得到这样一个认识:具有一般互为因果关系的甲乙两个事物之间,从作为结果的事物乙出发,倒回去思考作为原因方的事物甲,以及思考形成事物乙的发展过程,就如同我们坐车到了终点站,而往回想一样,一路上的风景很快便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为了我们的思想更加活跃,思路更加扩展,从结果处(终点站)出发,倒回去思考原因处(起点站)以及它们的发展过程,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惊人发现。

  9

  从“歪理邪说”中窥探真知

  一变则万变。

  (英国著名小说家狄更斯,摘自张南的《名人名言》)

  如果我说身着“破破烂烂”“千疮百孔”是一种美,您会认为我这是歪理邪说。

  可是君不见街头巷尾,有不少少男少女,身穿“破破烂烂”、“千疮百孔”的“叫花子衣”或“乞丐服”招摇过市而洋洋得意,美其名曰为时尚新潮?

  如果我说不完整、不对称的缺陷也是一种美,您也许会说这还是歪理邪说,会说我这人有毛病。

  是的,以事物的完整、对称为美,是自古以来代代相传的审美观,大到宏伟的建筑,小到衣着服饰,人们总是力求使其完整、对称。就连女神维纳斯雕像刚刚塑成时,人们也对她少了两只胳膊而深感遗憾,以至有不少艺术家曾多次为她做过重塑双臂的尝试,结果总是不能令人满意。重新“生出”双臂的维纳斯,反倒不如断臂时那样,令人能对其断去的双臂浮想联翩,产生一种含蓄朦胧、回味无穷的美感。

  原来是人们的观点改变了,从原先的“正理正说”,变为现在的“歪理邪说”了。观点的改变,也带动了审美观的改变,至少在传统审美观的大家族里又添加上一种“缺陷美”。

  这种观点的转变而导致的“歪理邪学”,在科学发明中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有时还有点石成金的功效呢。

  很长时期以来,世界物理学界普遍认为,能量的辐射是连续的。例如,一个物体加热后,热量就会辐射出来。这种辐射出来的热量是具有各种波长的连续电磁波。

  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经过多年的深入研究和反复实验发现,传统的能量连续分布的理论与实验结果相矛盾,他意识到,如果要与实验的结果相符合,就必须将传统的理论倒过来才与之匹配。即:假定能量的辐射不是连续的,而是像机关枪那样一粒粒地射出子弹(量子)来。

  普朗克的这一“歪理邪学”,在物理学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被视为掀起了一场现代物理学的革命风暴。

  但真正洞察到其中奥妙的是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认为,即使是在空气中传播,辐射也不是连续的。他进而大胆地推论,光也不是连续的。他提出光的量子概念。并用量子理论重新正确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辐射过程和固化比热,为此,爱因斯坦荣获了1921年至高无上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理论观点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但它归根到底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现实世界里,不但要对“正理正说”详加思考,也要对所谓的“歪理邪说”认真分析。不轻易放过任何对创新有益的东西,才会使人们有更多的发现。

WWW.xiaoshuotxt.NetT xt 小 说 天 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张贤亮作品集
习惯死亡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初吻小说编余浪漫的黑炮发掘你的创造力绿化树河的子孙一亿六一切从人的解放开始灵与肉小说中国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