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书籍 > 《发掘你的创造力》在线阅读 > 正文 第4章 变幻视角看世界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发掘你的创造力》 作者:张贤亮

第4章 变幻视角看世界

  非凡的创造力也是一门艺术,

  但大多数人并没有掌握这门艺术,

  聪明的人懂得,

  从众心理是一个极大的误区,

  换个角度,

  或可得到意外的惊喜。

  1

  观察角度的变换带来认识的变化

  不要停在平原,不要登上高山,从半山看,世界显得最美。

  (摘自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的《世界的智慧》)

  人们常说:“人在哪里站,就往哪里看。”

  是的,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角度有别,所得到的感受当然也就不一样了。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曾说,人的财富超过了1亿美元,金钱变得毫无意义。对于生活在贫困线上的人们来说,能有这样的视金钱如粪土的感觉吗?我不相信。对于他们,一二百元也许能解决一年的生计呢。

  请看下面一段相声。是著名相声表演大师侯宝林先生说的一个段子。

  一个小青年看见邻居大娘手里拿了一张灶王爷的画像,心里好奇,上前问道:“大娘,您买的这张灶王爷像多少钱呀?”

  老大娘听了不高兴了。“年轻人不会说话,这灶王爷像能说买吗?得说请!”

  小青年一听,忙改口:“对!对!不能说买,得说请。那大娘您请这张灶王爷像花了多少钱呐?”

  老大娘把手里的灶王爷像一抖:“就这么一个破玩意儿,八毛!”

  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是看灶王爷像的角度变了:老大娘从迷信的角度看它,灶王爷像是神的象征,对它的态度应该是虔诚、恭敬,应该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从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角度来看,老大娘认为它只是一张小小的不值几个子的印刷品,不但没有了崇敬,反倒勾起了对商贩的怒火。

  这段相声生动、形象地启示我们:对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它,获得的认识是不一样的。

  另外,从人的心理因素来看,对同一事物,不同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状态,也会使人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认识。

  比如,一个酒瓶里只剩下了半瓶酒,有的人会认为“真倒霉!只剩下一半了”,于是就垂头丧气情绪低落。另一些人会说“太好了,还剩下半瓶哩”的角度去看,认为剩的很多,于是精神振奋情绪激昂。

  又如,国外有一个罪犯,当听到法官宣布判处他5年徒刑时,他竟在法庭上高兴得手舞足蹈,嘴里还不停地欢呼:“太好了!太好了!”因为他们认为,按他们犯的罪行,重判得死,轻判也该是无期。他一直认为自己“这一辈子完了!”现在只判了他5年徒刑,重新做人,来日方长,这怎么能不令他欣喜若狂呢?

  看来,转换角度看问题,不但是一种创新发明的方法,同时也是一剂排遣苦恼,驱散忧愁的良药呢。

  事物的某些方面或某个特点,从一个角度来看,可能是对我们不利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许对我很有利。解决具体的问题也是一样,从一个角度看,会觉得困难重重,难以逾越,从另一个角度看,解决起来可能会易如反掌,不费吹灰之力。

  让我们转换个角度去看待问题吧,处理一些难缠的问题,通过转换“角度”也许会从“焦头烂额”而变为“胜似闲庭信步”呢。它会使我们更加悠闲从容。

  2

  认识角度不同导致事物形态各异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摘自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的《题庐山西林壁》)

  不知您看过这样的魔术没有,这也是马戏团的保留节目,具体操作如下:

  魔术师拿出一只箱子,经观众检验后,让舞台上的一个少女钻进去,然后把箱子吊起来,这时魔术师打开吊着的箱子两端,分别露出少女的头和脚,然后魔术师用锯子从箱子的中间锯下去,直到锯成两半为止。最后,少女从箱子里笑吟吟地走出来而且毫发无伤。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观众明知魔术是假的,可又看不出假在哪里,难以得知其中奥妙。在我们知道答案之前,先谈谈角度转换对观察事物的影响。

  1.事物自身都有不同的侧面,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它,它所呈现给我们的形象各不相同。

  比如我们走在大街上,看到前面一个身材非常苗条的姑娘,信步款款,一头靓丽的长发瀑布般飘泻下来,春风轻拂,丝丝缕缕的秀发弥散过来阵阵清香,引起我们极大的好奇,心想,前面这位准是一位绝色佳人。当我们急赶几步超过她去,回头一看,不禁大吃一惊:原来此人满脸雀斑,而且只有一只眼睛。其实人与物同,很多事物也是如此。

  2.世上的万事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都是矛盾世界的一部分,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产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研究甲事物,可能从它周围的乙事物中找到切入点。

  英国著名的侦破推理小说《福尔摩斯探案集》中,曾描述了这样一个情节:在检查一个作案现场时,有一条狗总是静静地躺在那里,助手华生见它很安详什么也没干,便认为与案件无关,完全忽略了它的存在。福尔摩斯根据嫌疑人的心理和意图思考分析后认为:狗是不易安静的动物,尤其是生人出现的时候,它能够长时间地静卧,本身就是一种反常,它很可能是作案人有意捣的鬼。后来的事实表明,福尔摩斯的判断是非常明智和正确的。

  3.事物的发展趋势一般都存在很多可能性。一般人观察和思考事物,大都会着眼事物发展趋势的比较明显的特征,因为它容易被看出来。我们管它叫常规角度。对于很难注意和捕捉的事物发展趋势的不明显的可能性,就要采取非常规的角度来观察和认识了。

  因为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您可以自己去回想一下自己所经历的事,就会很快明白。

  4.一个人对某个领域里的同类事物或问题,因为人们对它观察和思考得多了,已经形成了前面我们所知道的思维定式,它对我们获得新的认识起了很大的妨碍作用,所以更需要寻求更多的新的角度,因前面的章节对此已经详述,这里一笔带过。

  掌握了角度转换的方方面面,对我们了解和利用事物的本质,找到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突破口,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也许上面这些枯燥的叙述太长了,好,我来告诉您魔术师巧锯活人的答案:

  实际情况是,箱子的下面有块活动的门板,或者说是条暗道。观众检查完箱子后,另一位少女经暗道悄悄地潜入在箱中。箱子露出的头和脚,实际上已是两个少女了。魔术师的锯子并没锯到少女的身上,而是她们两个人的中间。

  您明白了吗?

  3

  用新的视角触击新的惊奇

  人类最高的欲求,是在时时创造新生活。

  (李大钊,摘自姚晓静主编的《名人名言录》)

  过去有句古话,叫“一巧破千斤”。

  一千斤的重物,任我们是个彪形大汉,也是不能将它搬起移走的,但用“巧”了就不一样了,比如在它的下面放上轮子,用杠杆,用滑轮等等都是用“巧”。

  对于现实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也应该如此用“巧”——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研究和分析它,最后事半功倍地圆满解决它。

  美国著名科学家沃森,当时年仅20多岁,对生物化学和量子化学都很有兴趣,并做过一些研究,并系统地听过关于核酸和蛋白质的专题讲座。

  英国的克里是一位学识和经验都极丰富的物理学家,同时他也对生物学研究兴趣颇浓。

  相同的爱好使他们走到了一起。

  广阔的科学视野和知识背景,给他们创造了优越的条件,能够用一种全新的角度去审视和探索生物的奥秘。

  他们从一开始建立DNA大分子的模型时,就和其他的科学家截然不同:其他科学家只在自己专业范围内从单一的途径去进行研究,或者只局限于DNA的化学结构本身来研究DNA,他们却始终把功能和各种综合信息结合在一起去探索DNA的结构。

  他们这种用全新的角度——通过DNA大分子的模型结构及其活动特点,来研究和描述生物“自我复制”的遗传行为的做法,本身就是一种空前的大胆的创造。

  他们找到了迅速获得成功的捷径,在短短的18个月里,便成功地创造了DNA大分子的双螺旋模型。

  也就是这两个生物学界的无名小辈,将本来走在前面的一批著名科学家远远地抛在了后面。

  接着我们再看一个饶有兴味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太平洋的某个岛上。

  一天,一前一后来了甲乙两个陌生人,他们分别是属于两个国家的两家皮鞋厂的推销员。

  他们都在岛上逛了一圈,对岛上的市场作一番调查。第二天,这两个推销员分别给各自的厂里发回了电报。甲的电文如下:

  “此岛无人穿鞋,皮鞋无销售市场,我于明天返回。”

  以下是乙的电文:

  “此岛目前无人穿鞋,皮鞋销售前景看好,我将在此住一段时间。”

  第三天,甲推销员带着遗憾匆匆离岛而去。

  乙留下后,制作了一个颇富创意的广告,在广告上画了一个当地壮汉,浓眉大眼,虎背熊腰,肩上扛了一大串的猎物,脚上穿了一双乌黑发亮的崭新皮鞋,样子十分的英俊神武,很有诱惑力。

  岛上的人看了这幅广告,纷纷询问画上的那个壮汉脚上穿的是什么东西,哪里能够买得到。

  就这样,这位推销员很快打开并占领了这个岛上的皮鞋销售市场。

  人们可能要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是甲推销员从常规角度看问题,认为“岛上无人穿鞋”,于是便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岛上的人也必然无人买鞋。乙推销员对此却用新的视角看:无人穿鞋的岛蕴藏着无限的商机,开发此岛大有可为。这种新的视角,也是用“巧”的一种方式,巧妙地打开了岛上的市场,为工作创造了佳绩。

  对于一个事物或问题,从众多的全新的角度去观察它,思考它,求得对它有一个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将会为最终解决问题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4

  创造条件 服务目的

  杀了“现在”,也便杀了“将来”。

  (摘自鲁迅《鲁迅全集》)

  对所有的事物而言,都是由若干个要素有机结合的产物,构成事物的要素,尤其是起决定作用的要素,它们因外界作用发生改变,必然会引起事物的存在、发展和性质相应地发生变化。

  充分地思考和研究一个事务所包含的要素及这些要素在事物中所起的作用,采取适当的措施,改变某些决定事物要素的量的大小强弱,就能使事物朝人们希望的方向发展。

  我国明朝著名作家冯梦龙在《智囊》一书中讲了这样一件事。

  明朝的时候,盐非常的珍贵,一般都是从很远的海边运回来。

  而那时的陵州这地方恰巧有一口盐井,从井里打出的水经过晾晒,就能晒出盐来,非常的稀奇。但这口井很深,达50多丈,要用很长的绳子才能把井水取出来。井底是用石头砌的,井壁是用坚硬的柏木围成。井壁的柏木露出井口,由于年代久远,风吹雨淋使柏木腐朽了,急需更换,否则这口稀奇的井就废了。

  要想修复它,又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因为这口井里不断地有股怪异的气往上冒,下井的人闻到这股气就会立即死掉。

  后来人们发现,下雨的时候,井里的怪气就会潜回水底,这时下井去更换朽木就不会有生命危险了。可是又不可能天天下雨呀,怎么办?

  当时在陵州做官的杨佐对天下雨能制服怪气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思考,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他叫木工制作了一个大木盆,并在大木盆的底部凿了许多小孔,然后把大木盆架在井口的上面,通过不断地向木盆内倒水,水从孔内源源不断地往下流,就像下雨一样。木盆孔里流下的水柱,同样能使井里的怪气向下沉。

  这样一来,民工们可以踏实地在井中更换朽木了。

  杨佐将“天下雨”便能安全下井这一要素,巧妙地变换为“人工降雨”,起到了和“天下雨”同样的作用,终于解决了问题。这在科学尚不发达的明代,的确是非常聪明之举。

  第二个例子是一个女中学生的小发明。

  烈日炎炎的盛夏,女学生们穿一条漂亮的裙子是件多么惬意的事啊。但许多学校规定,上体育课时,一律不准穿裙子。

  这样一来,上体育课前,女生们都得匆忙跑进卫生间去改穿运动裤,无形中给女生增添了许多麻烦。更有甚者,早晨到校来得匆忙,忘了带运动裤,还会受到老师的批评。

  为了改变这一难堪,上海市一位女中学生下决心为女同学解决这一难题。

  当时她正参加上海市少年科技站创办的少年发明学校学习。她结合老师传授的知识想,最好设计出一种能够变化的服装,让衣服可以随着某种要素的改变而改变:有了某种要素,它是一条裙子,改变了这一要素,它又是一条与上衣配套的裤子。

  在母亲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她用一块棉布反复折叠、实验。经过多次的剪裁,终于裁制出一套组合型裙服,它的下半段是西式短裤,上半段放下后,就成了一条罩在短裤外的裙子。变换这一要素,把裙子向上翻,拉上裙子两边的两条拉链,并把两肩处的带子打成蝴蝶结,就成了一件美观大方的上衣,正好与下半段显露的西式短裤配套。

  女同学们对此都惊叹不已,欣喜若狂。

  通过上面两个例子,我们知道,创造有利条件,就能使事物朝有利的方面转化。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灵活地运用这一思路,从解决问题的需要出发,主动为之创造条件,使事物朝着有利于工作和生活的积极方向转化,当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5

  问题转换使疑难迎刃而解

  奇妙的学习不但能使不愉快的事变得较少不愉快,而且也能使愉快的事变得更愉快。

  (摘自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的《真与爱》)

  人生活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上,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就像影子一样,怎么也挥之不去,令人焦头烂额,烦躁不安。

  怎样才能轻松自如地把它们打发掉呢?

  方法有很多种,“问题转换”便是其中一招。这一招就像武功一样又分三式。

  请看第一式:将不能办到的问题转化为可以办到的问题。为了简单明了,还是举例说明。

  西汉时,孙宝担任京兆尹。

  有一次一个乡下农民进城,不小心在慌乱中碰翻了一个卖油炸馓子的摊儿,馓子掉在地上,摔了个粉碎。地上有多少个馓子,已没法数清。

  农民认赔50个馓子的钱,可卖馓子的坚持不干,说他的馓子有300个左右,赔50个,没门!

  二人争得面红耳赤但毫无结果。

  围观的人很多,光看热闹,却想不出一个解决纠纷的办法。

  孙宝正好经过这里,大家便请他来处理。

  孙宝叫手下人买来一个馓子,并称了重量,然后又叫手下人把地上的碎馓子都收起来,称出它们的重量。他用这些碎馓子的总重量除以一个的重量,得出了馓子个数,最后他叫农民按这个数赔给小贩钱。

  孙宝对这件事的处理,众人无不称赞,卖馓子的小贩也佩服得五体投地。

  孙宝利用的就是将不可能办到的“馓子个数”问题,转换成了“称馓子重量”的可以办到的问题,使纠纷圆满解决。

  第二式:将复杂的问题转换成简单的问题。

  大发明家爱迪生有一次叫他的助手阿普顿去测量一个电灯泡的容积。

  阿普顿是美国一所大学数学系的毕业生,他对着灯泡量了又算,算了又量,一个多小时过去了,算得这位大学生满头是汗仍“只算好了一半。”

  爱迪生教他说:“你往灯泡里注满水,然后把水倒进量杯,不就可以测出灯泡的容积了吗?”

  阿普顿恍然大悟,如同梦醒。

  爱迪生将复杂的“测量灯泡容积”的问题,转换成“看量杯刻度”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使问题得到轻而易举的解决。

  第三式:把自己生疏的问题转换成熟悉的问题。

  19世纪末,法国园艺家莫尼哀想设计制作一种牢固坚实的花坛。

  可是如何设计制作花坛,他一窍不通。作为园艺家,对植物他了如指掌,于是他将花坛的构造转换为自己熟知的“植物的根系”来思考:盘根错节的植物根系,因为牢牢地和土壤结合在一起,才使植物枝繁叶茂成长茁壮。他把土壤转化为水泥,植物的根系转换成根根的钢筋;并将土壤包裹根系,转换成用水泥包裹钢筋。通过反复演练,不仅制成了坚实牢固的新型花坛,而且在建筑史上起着划时代意义的新型建筑材料——“钢筋混凝土”,也由这个建筑业的门外汉发明了出来。

  进行问题转换,应首先弄清面前的是什么问题,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不可冒失盲目,以防欲简更繁,欲易更难,欲速反慢。

  问题经过上面介绍的三个方式的转换,就能得到高效、便捷、轻松的解决。善于轻松解决问题的人,必然会成为事业上的强者!

WWw.xiaosHuotxt.netTxt=小_说[_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张贤亮作品集
灵与肉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绿化树浪漫的黑炮一切从人的解放开始习惯死亡小说中国及其他初吻河的子孙发掘你的创造力一亿六小说编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