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书籍 > 《职场二规则》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章 序言 我为什么写这本书(代序)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职场二规则》 作者:黄晓阳

第1章 序言 我为什么写这本书(代序)

  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写作就是他的工作,他的生活。

  作者可写的东西很多,许多选题就像交通堵塞的十字路口,哪个选题先放行,得有个计划,有个整体思考。

  这本书是计划外的,或者说是插队的。

  写一本与职场规则有关或者介绍职场规则的小说,我有计划。我的计划是将一些职场规则,融进人物故事中,让读者读故事的同时,感受一下我对职场的某些领悟,让年轻的读者从中受益。但在此前,我还真没有想过直接将这些感悟写出来,以一种规则解读的方式而不是故事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每一个人都曾经年轻,所有的年轻人和职场或者说得更广一点和社会,一直矛盾着,冲突着,却又无所适从。

  职场需要大量的具有职业精神的从业人员,许多单位许多老板,都在感叹,招不到人。同时,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却又陷入毕业就是失业的怪圈,每年进入夏天,各大媒体都在公布,今年有多少万毕业生,又有多少人可能加入失业大军。

  大学生认为自己一切都准备好了,只要一跨入社会,跨入职场,就有一个美好的远大的前程在等着他们,因此满怀期待,满腔热情,又无比激动,希望快点进入职场,大干一场,让这个美好的未来,早点实现。职场却认为他们什么准备都没有,比一张白纸还白,认定他们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给他们的自信,迎头一盆冰水。

  遇到这种情况,大学生又会心里不服,一下子将自己从一切都准备好了降回到学生状态,心中暗暗地说,你要的是人才,我自然不是。如果是,我还去你那里就业?早已经被那些好单位抢走了,或者自己创业了。你要人才,也不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你出的那点可怜的薪水,能招到高水平的人才吗?

  职场不在乎付出高额的薪酬,只在乎付出的薪酬,是否物有所值。

  相反,大学生认为自己不是人才,本身,就是对自己的自践,思路错了。同时,还是为自己没有准备好找借口。

  职场很清楚,年轻的大学生,可能是未来的人才。那也仅仅只是可能。是不是,还需要未来长时间的历练。所以,他们招人的时候,肯定不会傻到从大学生中选择人才。他们希望招到的,仅仅只是那些有一定职场准备的人,或者也可以说,是那种更具有领悟力的人。

  什么样的职场准备?领悟力是什么东西?年轻的职场人或者大学生们一定迷惑。

  一些介绍成功学的书,也从未涉及这一点。

  对此,我是有些感受的,这种感受,源于这些年,我一直在职场带团队。我所带的团队不大,十几个人。为了能够使得我的团队充满战斗力,我也一直希望有新鲜血液加盟,所以,我每年都在招人。

  正是带团队和招人过程中,我对职场需要什么样的人,越来越清楚,同时,对于大学生们缺少什么,也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我自己的总结是,职场需要具有职场心态的人。而年轻的大学生们,他们的心态,还停留在学生时代,所拥有的,是一种错误的心态。我给这种心态,取了一个名字,叫学生心态。

  这些年来,我一直跟我的团队讲职场心态和学生心态。

  我甚至可以说,我和学生心态战斗了多年。年轻的时候,我和我自己怀有的学生心态战斗,而现在,我和年轻的职场同事们所持有的学生心态战斗。

  同时,我还不得不承认,我是一个失败者。我甚至不知道,我对我的团队成员一再强调的职场心态,是否真的对他们产生了作用,我也不知道,我所强调的这一切,是否在未来的某个时候,对他们起作用。

  相反,我和很多董事长、总经理或者职场高层人士谈过职场心态和学生心态这两个概念,在他们之中,我找到了共鸣。通过交谈,我意识到,我们的认识是相同的,我们对职场的领悟,也是相同的。但另一个不幸的相同是,我们对绝大多数年轻的大学生或者年轻的职场人士的认同,也是共同的,他们缺少的,就是职场心态。

  这并不是说,我们就对此感到寒心。不是。相反,我们对这些年轻的大学生们是充满信心的,认定他们的前途,一定会超过我们。

  原因很简单,我们也曾年轻过,我们也曾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并不具备职场心态,我们同样是抱着学生心态进入社会的。正是这种学生心态,使得我们错过了很多的人生机会,也让我们一度迷惑,觉得这个职场太难适应了,各种关系太复杂了,一些看似小而又小的事,让我们碰得头破血流。

  从学生心态到职场心态,这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你能不能走通这条路,在于你的悟性,你用多少时间走通这条路,同样在于你的悟性。也就是我说的领悟力。

  与我们相比,现在的年轻人是幸福的,是幸运的。在起点差不多完全一样的情况下,今天的年轻人,能够读到很多总结经验、启迪思维的书。而我们还很年轻的时候,却没有这样的书。换句话说,我们那个时候,没有多少人总结过与此有关的东西。社会无法提供给我们相应的教材。

  即使如此,我也没有想过要写这样一本书。

  在我看来,社会上这类书已经实在太多了,用汗牛充栋,不知是否夸张,但在新华书店,整柜整柜都是这类书,却是事实。我犯不着在一个我并没有优势的领域,干一件很费力却不一定被叫好的事情。

  今年三月,我所任职的湖南华声在线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找到我,希望我给员工讲一堂课。这是一个主题培训的内容之一,主题就是做一个优秀的华声人。

  一个主题培训,只是一两个小时,不可能讲太多。所以,我一开始想到的是讲职业忠诚。可提笔写这个讲稿的时候,我的脑中冒出来的,却是职场心态和学生心态。这两种心态,在我的心中打架已经多年,印象实在是太深了,想说的话也多。于是,我改变了主意,着手写下了标题:职场心态与学生心态。

  我匆匆写就了讲稿,两万字。

  讲稿刚刚写好,我接到参加在海南举办的第二十三届图书博览会的邀请,其中在海南大学有一场演讲。我将这个稿子拿到了海南,在那个神圣的大学讲堂上讲了一次。

  我对海南大学的同学们说,我知道你们准备毕业,为了进入社会,你们做了很多准备,考了很多这个那个证书。你们认为你们早已经准备好了,踌躇满志,斗志昂扬。但是,我要告诉你们,职场根本不认你们准备的那些东西,那些东西,在职场根本不值钱。职场要什么?职场要职场心态,你们不仅没有,甚至完全不知道什么是职场心态,自然就不知道从什么方面去准备。

  事后,有海南大学的大学生和我聊天,说,黄老师,听了你的演讲,我觉得很有道理。可是,我越来越困惑了。你说我们考的那些证没用,可职场就认那些东西,我们怎么办?

  我回答说,职场是不是认那些,我还真的不知道。至少,我所接触的一些职场人士,他们是不在乎这个的。就我个人的理解,职场需要的是定人定岗,是专才,不需要什么都会一点什么都不精的人。所以说,职场根本不需要你们考的那些证。至于你会得出职场需要这些证的结论,我猜测,可能是你们的老师传达的这个信息,也可能是那些拉你们去考证的机构传达的这个信息。他们是经营单位,需要业绩需要高额的利润,一句话,需要赚大量的钱,这些话背后,是商业利益。另一方面,职场或许觉得,你们目前还是零,多一个证书,是在零之上加了一分,有一分比没有分要好。可你们不知道,那些专业证书,确实能给你们加分,但其分值很低,一个专业证书,可能值零点一分,至多零点二零点三分。而职场心态,却能让你们获得大分值的加分。每加一项,可能是一分,也可能是二分,甚至可能是五分十分。

  大概正是因为大学生们的这种困惑,这次演讲的效果,我个人认为并不好。

  不好是因为对于职场心态的理解,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需要一生的修炼。仅仅一堂课,别说改变年轻人的学生心态,就是让其有一点点领悟,都是难事一件。也因为人是急功近利的,他们需要的是更具针对性的东西,是可以立即去做的东西,是他们正在思考或者正在困惑的东西,我所讲的东西,绝大多数不在他们的这种需求之列。

  相反,有一位我的读者,大学毕业后有了几年的职场经历,得知我去海南大学演讲,专程赶来听了。事后和我聊天,非常激动。他对我说,如果我现在是大学生,我也不能理解你所讲的内容。但是,工作了几年之后,我的感受就深了。

  从海南回来的第二天,我的一位原部下来找我。他说,“黄老师,我遇到难题了。”

  我问:“什么样的难题?”

  他说,“我现在的工作环境非常复杂,复杂得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他所说的环境,我非常熟悉。要说复杂,有人的地方,都复杂,处理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对于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确实是非常之难的。但是,你只要有良好的职场心态,就算是再复杂的职场环境,也不至于让你困惑到苦苦挣扎的程度。

  我说,“你说说看,怎么复杂?”

  他说,“第一,我的部门主管和上面的一位分管副总是死对头,两人水火不相溶,我们这些新人,夹在两人中间,无所适从。第二,我们单位进来了一个新人,是某某老总的亲弟弟。主管把一切向他倾斜,我们这些没有后台的人,怎么可能竞争得过官二代?我们失去了公平竞争的环境。”

  我一听,明白了,他这是典型的学生心态,把许多事放大了,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

  首先,他的部门主管会不会和分管副总是死对头?可能会,可能不会。

  可能会,是因为这个主管,所持的也是学生心态,没有完全明白职场规则。这种可能是存在的,毕竟,作为一个部门主管,应该年龄不大,进入职场的时间也不太长,对于职场心态的理解和把握,一定有偏颇,不全面。这位主管很可能错误地以为,只要搞好一号首长的关系,其余的,都可以不管不顾,因此和分管副总出现较大分歧。

  可能不会,是因为职场规则摆在那里,谁都不可能违背职场规则。

  职场最大的规则是什么?是程序正义。这不仅是职场最大的规则,也是社会最大的规则。

  具体到职场,所谓的程序正义,也就是规则的正义。再具体一些,职场的管理,靠什么来维持?靠等级制,也就是金字塔形权力结构。这个等级制必须是顺势的,而不是逆势的。一级管一级,分工负责,相互协作,由上向下,既不能反向而行,由下级管上级。职场规则最大的敌人是越级,下级越级上报,上级越级管理。如果不遵循这种程序,职场就乱套了。

  如果大家都明白这一规则,部门主管,就不可能和分管副总产生巨大矛盾,更不可能成为死对头。分管副总是部门主管的直接上司,对于部门主管的任用,有第一发言权。分管副总若真和这位部门主管是死对头,分管副总完全可以直接将此人降职,甚至辞退,没有必要将个人情绪带进职场,使得职场关系异常复杂。

  当然,也还有一种可能,这位部门主管是大老板喜欢的人,或者职场结构中,分管副总并没有直接的人事权。

  即使如此,分管副总一定不用这个人,大老板必须在这两个人中选择的话,会选择谁?肯定是分管副总而不是部门主管。两人必须二择一的时候,牺牲部门主管,损失相对较小,牺牲分管副总,除非这个副总已经对公司失去了作用。

  如果理解了这种职场规则,我们便可以知道,部门主管如果确实和分管副总成了死对头,有三种可能。其一,他们之间,确实可能存在矛盾,但这种矛盾,是工作中的矛盾,就像足球比赛一样,属于合理冲撞。下面的员工认为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可副总和主管,均不这样认为。所谓主管和部门副总是死对头,是部门员工的一种错误猜测,是典型学生心态的产物。

  其次,他们的矛盾,确实超越了工作,已经上升到了更高的矛盾。但是,对于分管总副来说,这种矛盾,还在他的可控范围之内。否则,他一定要采取措施了。他既然没有采取措施,就说明,他认为自己还能掌握局面。

  既然还能掌控局面,这个矛盾,就没有大到影响所有员工的程度。

  其三,这种矛盾确实严重影响了工作,而分管副总也确实对此无能为力,那就只有一种可能,即这位副总的位置不稳了。不是因为和主管的矛盾导致他的位置不稳,而是他的存在,对于整个企业,意义已经不大,甚至小得超过了部门主管。若真是这种情况,他在这个单位的时间一定不会长。

  既然他的时间已经不长了,你又有什么必要担心?

  更退一步,就算这种矛盾,影响到了内部的各种关系,也只可能是暂时的,普通员工,没有必要陷入这类矛盾之中。置身事外的惟一办法,不是站队,而是将自己分内的工作做好。处于这种矛盾之中,若是急于站队,或许能够获得一时的利益,却很难获得长久的利益。

  把分内的工作做好,就是最简单的处理方法。

  再看第二件事。职场可能存在特殊关系,比如他提到的某老总的亲戚受到重用,但这种关系,并非职场的常态,只是特殊状态。

  年轻人抱持着学生心态,会觉得这种关系搞乱了职场,失去了公平原则。而实际上,年轻人所认为的公平原则,也就是绝对公平,在任何一种社会,都是不存在的。哪怕再规则化的职场,也是由人在领导,人是有感情的,规则内的某种感情取向,决定着用人原则。这类感情侧重,属于规则允许范畴,也属于合理冲撞。

  设想,你的业务能力如果超强,强到了无可替代的程度,你的主管,会重视你还是重视他?两种情况之一,要么,将你和他全都当成爱将,要么重视你更胜于重视他。

  你之所以觉得不公平,原因在于你和他处于同一竞争地位,甚至弱于他。你和他处于同一起点,数值都是零或者都是一。一旦出现竞争,局面变了,他的手里比你多一张牌,感情牌。也因此,他获得了加分,数值和你不一样了。

  你所要做的,不是抱怨社会的不公、职场的无序,而是想尽办法,增加自己手中的牌,获得更多的加分,使得他所获得的那点感情分,与你相比,不值一提。

  社会上富二代官二代这类词极其之热,为什么热?就是源于绝对公平说。因为有官二代富二代的存在,社会便失去了公平。可很少有人意识到,你所强调的这个公平,是一种狭义的公平,是一个小区域的公平,是一种非积累的公平。可你没有意识到,这种不公平是怎么产生的?是你的父辈甚至祖辈没有想明白二八现象,没有给后代带来积累造成的。

  人家确实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他们的金钥匙,给他们的人生,带来了诸多好处,能他们的职场生涯,带来了顺利。是因为前人栽了树,后人在乘凉。也就是说,他们确实是一出生,就获得了一个职场分值,而你没有,你的职场分值是零。

  是不是所有穷二代的职场分值都是零?不尽然。确实有些人,没有从父辈祖辈那些获得职场加分,但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这种加分,他们的分值,就不再是零,甚至超过了那些官二代富二代。

  怎么获得加分?第一件事,调整好职场心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当然,另一种可能,并非完全不可能存在。即主管十分偏心,无原则地重视他。若真是如此,说明你的主管同样没有完全理解职场规则,他在处理职场关系方面,还欠火候。这样的人,同样是走不远的。一个走不远的职场领导,你是不需要站他的队的。相反,只要你明白了职场规律和规则,将自己做到最好,总有一天,你会被人看到、发现,你会脱颖而出,没有任何人能够压制你。

  说不定哪一天,你就不是和那个拥有职场关系的同事竞争,而是和你的主管竞争,甚至成为主管的主管了。

  由此,大家或许可以明白我的职场观点:做好你自己,是你职场致胜的法宝。

  你之所以在职场混得不尽如人意,既不是你运气不好,碰到了不好的领导,也不是职场或者社会到处都是不公平,一切的根本只在于一点,你没有做好你自己。

  即使如此,我仍然没有想到要将此写成一本书。

  这两次的经历,却让我想到更多,也明白此前写的那两万字,还有很多东西没有写进去。于是,我写了第二稿,这一稿,成了四万多字。

  四万多字,已经不再是一份讲稿,一堂培训课,根本讲不完。

  几天之后,有一位博友在我的微博上问:“黄老师,我想请你给我介绍几本适合大学生看的书,可以吗?”

  这其实是给我出了个大难题。什么书,才是适合大学生看的?我认为,历史和哲学,是人生必要的准备,是最应该读的书。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让你获得诸多借鉴,让你明白,今人玩的很多东西,在历史上早已经有人玩过,只不过是稍稍变换了一下而已。哲学却是一门可以增加你思维的高度和广度的学问,你人生中遇到任何难题,最终帮助你突破的,都是哲学而不是别的。哲学是人生的梯子。

  但他需要的显然不是这两方面的书,更像是我正在讲的学生心态和职场心态之类的书。也就是为就业以及未来的人生做初级准备的书。这类书,我没有看过,一本都说不出来。当然,我也知道,有关成功学之类的教材很多,每次经过书店,都会看到视频中推销这类书。

  归结起来,与成功学有关的书,大概主要有两种,一是成功者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讲述成功的经历,或者别人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和经历,二是由那些成功学者或者成功学演讲者汇编的别人的成功经验和经历。

  比如说,李开复讲他是怎样成功的,马云讲自己怎样做火了阿里巴巴。也可能由别人讲李嘉诚怎样成为了李嘉诚。这类书,显然属于第一种。而书店反复播放视频,推销书或者音像视频的,则属于第二类,由某些作者或者成功学演讲者汇编别人成功经验。

  这两类书可学吗?我的观点是不可学。

  你如果看李开复成功的经验,可能激情澎湃,豪情万丈,觉得你得到了成功学的精髓,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了。然而,等你冷静下来,仔细想一想,你才意识到,你还是你,李开复还是李开复。你永远都成不了李开复,也成不了马云,更成不了李嘉诚。你既不可能像李开复那样具有洋学历,也不可能像马云那样再去开个阿里巴巴,自然也不可能像李嘉诚那样去卖塑料花。

  更退一步,那些声嘶力竭地推销所谓成功学的人,他们推销的东西,可学不?

  坦率地说,我不知道,因为我从来都没有看过。不过,我认识几个写这类书的人,也听说过一些这类书的操作过程。

  某个教授,将他的几个研究生召集在一起,给出一个成功学的选题。这些研究生于是去市场上找来很多成功学的书,你来写这一章,我来写另一章。说得好听点,这是写,说得不好听,这是抄。因此,你去看那些所谓成功学的书,全都似曾相识,某个经典案例,在这本书里有,在另一本书里,换了个马甲,再一次粉墨登场。

  我还知道有些年轻人,被某些书商召集起来,关在一个地方写这类成功学的书。写一本,书商给他们付五六千的稿费。五六千块钱,如果需要写两个月,你会干吗?你肯定不干。然而,一本书几十万字呢。一个月半个月,恐怕写不出来,若是想写得很好,还需要修改。怎么办?很简单,我的电脑里有很多这一类的文字,大段大段地往上搬好了,一本成功学的书,十天半个月,就出笼了。

  我有一个简单的心理,若是这类书真的能够将一个人导向成功,这些人,还会坐在家里写这一类成功学的书,或者如此卖力地频繁出入各种场合,去贩卖兜售他的成功学吗?他们早已经到欧洲某个岛国享受阳光去了。

  对于书中所讲的观点,思维方法,涉及的案例,那些写作者、演讲者,比读者要领会得深刻全面得多,既然这类东西,不能引导他们走向成功,又怎么可能引导你走向成功?

  我知道几个这类人推销的经典案例。

  比如说,一个很受追捧的案例是怎样把梳子推销给和尚。

  梳子的实用价值是用来梳理头发的,和尚没有头发,不需要梳理,所以,对于和尚来说,梳子的实用价值等于零。某个营销人员,若是能把梳子推销给和尚,他不是大师就是骗子。从营销学的角度来看,若是能把梳子推销给和尚,那也就可以推销给任何人。这个案例,最为一些成功学演讲者所喜爱,被一次又一次引用。

  我不知道是不是真有这么一个营销大师存在。但我估计,普通人去学这个,成功率大概会低于彩票中奖率。

  一个完全不可能学会的技能,你为什么要去学?

  还有一个被说成是哈佛商学院经典教材的案例,说是一个人赶子多少头猪去卖,路宿一个寡妇家,不仅和那个寡妇上了床,也把她家的几头猪赚走了。

  故事很精彩,也很色情。同样,你去学,你能学会吗?就算你真的想学,你该从何处入手?找不到途径。

  我可能是因此得出了一个有些偏激的观点,所谓的成功学,根本不可信,不可学。

  于是,我在微博上回答这位年轻朋友:“不好意思,我觉得现在那些写给大学生的书,都不具可操作性。有时间多读点历史和哲学,辩论唯物主义很值得一读。”

  尽管如此,这位年轻大学生的问题,却在我的脑中挥之不去,一连多天,我都在思考。成功学真的不可学吗?为什么不可学?

  理论上,所有的学问,都是可以学的。且不说成功学,比成功学深奥得多,博大得多的学问也有,科学方面,物理学化学,不也有人学得很好,研究得很深?还有哲学、宗教这一类学问,那可真叫一个深奥,不一样有人学得很好吗?我曾试图读过易经,坦率地说,我读不进去,太深奥了。可是,不一样有人学得很好?

  为什么那些更为艰涩深奥的学问都可以学,成功学不可学?

  渐渐地,我开始想到一点,所谓成功学不可学,是学习的方法和思路错误。人们学习李开复,学习马云,学习李嘉诚。最迫切希望学到的,是他们怎么做的,怎么做到的。那些贩卖成功学的人,恰恰是掌握了这一规律,不断地告诉人们,你应该这么做。你被他们鼓动的时候,觉得这样做,其实很简单,世间的事,原来是如此简单,只要掌握方法,根本没有难做的事。可是,你真的去做呢?你会发现,书上的那些方法,你一件也用不上。就比如把梳子卖给和尚。

  李嘉诚是卖塑料花起家的,你也去卖塑料花试试。再往前推一步,李嘉诚卖塑料花之前,自己开工厂生产塑料制品,再之前是在茶楼当跑堂。你沿着李嘉诚的人生之路走一遭试试,你能成就什么?可能什么都不能成就。

  显然,成功学教你的,不是领悟,而是复制。他们在给你洗脑,试图让你相信一个错误的观点:所谓成功,就是复制一个李嘉诚,复制一个马云。

  现在中国人太喜欢复制了,什么东西好卖,复制商一哄而上。

  复制能让你成功吗?

  我对出版界相对熟悉一些,讲一讲出版界复制的例子。

  几年前,有一本书卖火了,这本书叫《狼图腾》,于是,市场上形成了狼灾,整个书店里,摆满了与狼有关的书。人们误以为复制也可以成功。事实上呢?几年之后,那些与狼有关的书还在吗?早已经连狼影都没了。多少人在这一波复制浪潮中亏了钱,我不知道,我惟一知道的是,《狼图腾》直到今天,仍然卖得很火,每个月都在开卷畅销榜上。而那些复制品,别说是卖钱,连名字都没人记住。

  《侯卫东官场笔记》这套书卖得火,非法出版商便开始复制,人家正版书才出第三部第四部,盗版书商,已经出到了五部六部七部八部。紧跟《侯卫东官场笔记》之后,我的《二号首长》火了。一开始,我还有点奇怪,过了三个月,没有看到盗版啊。正当我这样想的时候,有朋友告诉我,盗版的早出来了,不过,不敢堂而皇之地进入书店,而是在一些百货卖场内的书柜中。我的《二号首长》才出到第二本,那些盗版商,却已经出到了第十二本。

  我得承认,复制可能让一部分人赚到一点小钱,却无法让这个人成功。相反,更多的复制者,结局恐怕是失败。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做,才能学到人家成功的经验?

  从某种意义上说,贾平凹写《废都》成功了,莫言写《丰乳肥臀》成功了,姜戎写《狼图腾》成功了。我如果再来写一本《废都》,写一本《丰乳肥臀》,或者写一本《狼图腾》,自然就是复制或者模仿。我也同样来写小说,是不是模仿?如果你说不是,那我问你,为什么不是?

  想到这里,我开始有点明白了。通向成功的经验,确实是可以学的,但是,你不是学人家做什么,怎么做,而是要学人家想什么,怎么想。

  你只有想到了,才会做到。你连想都没有想过的事,怎么会去做?

  很多年前,我还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时,曾经和几位同事一起做过一件事,利用星期天时间去卖软包装饮料。那时候,我的工资是三十四元五角。我们几个同事卖了一天饮料,事后一算账,每个人赚了十七元多钱。是我半个月的工资收入。

  这件事,做了也就做了,我没有去想,我的另外三个同事也没有去想。可以更进一步说,那时的我们,根本就不知道去想。我们的思想,被定位在一个既定的思维模式之中,卖软包装饮料的经历,仅仅只是一次思想的离经叛道,一次目光斜视。这次经历,仅在我的脑中留下记忆,再没有别的。我们根本不知道此事还可以从别的角度别的方向去想一想。

  大约二十年后,我到温州采访,接触到一个故事。某一位成功人士,和我有过差不多类似的经历。当然,他卖的不是饮料,而是服装。

  这个人的名字,我就不说了,大家如果看过很多成功学的书,可能知道这个故事。

  他大学学的是美术,毕业后,分配到一家与美术有关的研究机构。那时候,进入这类国家机构,都是公务员,也就是当时所说的干部。温州的情况和全国其他地方不同,那里是战区,国家一直担心台海两岸打起来,所以,在沿海一带,除了工资投入之外,再没有别的投入。温州基本没什么工业,就业机会远远少于全国其他地区。因此,能够进入国营企业,对于温州人来说,是一种奢望,能够进入机关当干部,那简直就是天大的惊喜。

  可这种公务员单位,平平淡淡,每天都差不多是在混日子,每个月也就拿那么点工资。身在这样的单位中,难免胡思乱想。当时,牛仔裤很畅销,随便什么人,都买一件牛仔裤。谁如果去深圳去广州,必须带回来的礼物,一定是牛仔裤。某次,他和朋友聊天,谈到市场上卖的牛仔裤。他说,如果我设计,肯定样式更好,更受消费者欢迎。朋友说,真的吗?那我们何不弄点试试?说弄就弄,他们几个人凑了几百元钱,跑到商场买了几匹水洗布,又找了一个缝纫师傅,谈好价钱,按照他设计的式样加工。

  第一批牛仔裤做好后,他和另外两个合伙人白天上班,晚上跑出去摆地摊。

  前后干了半个月,将这批牛仔裤卖出去了。事后一算账,半个月时间所赚的钱,顶他们上班三个月。

  事情至此,他和我的经历,几乎是一模一样。不同只在于他卖牛仔裤,我卖软包装饮料,他晚上摆地摊,卖了半个月,我们利用星期天去做生意,只做了一天。

  更大的不同却在于,事后,我们什么都没有想,甚至没有想过要多赚点钱,再去干那么几次。他却想了。

  他们算了一笔账,如果像现在这样干一个月,收入和在原单位干半年同等。而他们只是晚上赚职,若是专职呢?现在干兼职,每晚只干两个小时,若是专职做这件事,每天就可以干十个小时。那么,专职干一个月,会不会顶原单位五年的收入?且不说顶五年,就算是顶三年,那么,他们只要专职干一年,就是在原单位干一辈子的收入。

  人们之所以不敢辞职下海,是因为单位有一些保障。比如医疗啊住房啊什么的。如果你知道,你干一年,可以拿到在国营单位干一辈子的总收入,那么,你再干一年,医疗住房等保障,岂不是全有了?只要干上两年,就能把一辈子的事全都干了,把一辈子的钱全赚了,这样的事,谁不干?

  于是,他和他的两个合伙人,同时辞职,下海做牛仔裤了。

  听说这个故事后,我给自己算了一笔账。当年,我们干一天,赚了半个月工资。两天就赚一个月的工资。也就是说,如果卖一个月软饮料,顶在单位干十五个月,卖一年就顶十五年。此后二十年间,我们四个人,都没有这样想过。所以,我们还是从前的我们。而我说的这位成功人士想了,他早已经成为温州乃至全国服装界的领军者。

  年轻的时候,总在抱歉机会太少,机会不眷顾你。而实际上,机会就在你身边,机会曾经和你擦身而过,可惜的是,你懵懂不知。

  显然,成功,不是你做什么或者怎么做的问题,而是怎么想的问题。

  所谓细节决定成败,这个细节,解决的就是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把细节做到极致,你就成功了。

  问题是,你想都没有想过,怎么会去做?你不知道怎么去做。

  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两个人,同时参加工作,又一同被分到单位食堂。几年后,甲升职了,成了食堂的主管,工资涨了不少。乙心里不平衡了,凭什么?我们一起入职,一样努力,就算提拔有名额限制,我的工资,也不能比他差一大截啊。

  乙暗自在心里和甲进行了一番比较,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发现自己亏大了。甲能做的事,做过的事,乙全都做了,在许多方面,甚至比甲做得更好。乙因此认定,甲被提拔,是因为比自己更会拍马屁,是因为给领导送了礼,玩了潜规则,自己被职场潜规则给坑了。

  乙越想越觉得冤,不平则鸣嘛,终于有一天,他下定决心,找到领导。

  乙对领导说,为什么甲被提拔,又涨了工资,我既没有被提拔也没有涨工资?同工不同酬,不公平,我希望领导能够给我一个理由一个说法。

  领导说,这样吧,你的事,我们等一下再说,你先去做一件事。去市场看一看今天土豆的行情怎么样。

  乙去了市场,很快回来,对领导说,今天的土豆八毛钱一斤。

  领导问,市场只有这一种土豆吗?还有没有别的?

  乙说,我觉得八毛钱一斤的品质最好,所以没问别的。

  领导说,你再去看一看,其他品级的土豆怎么样。

  乙又一次去了市场,很快回来,告诉领导,今天市场有三种土豆,价格不同,分别是八毛一斤,六毛五一斤和五毛一斤三个价位。

  领导又说,这三种土豆,成色各怎么样?

  乙说,你没有让我看成色啊,我再去看看。

  于是,他第三次去了市场。

  回来后,不等他回答成色问题,领导就说,这样吧,你去把甲叫来。

  不一会儿,甲来了。领导对甲说,你去市场看一看,今天土豆的行情怎么样?

  甲去了,所用的时间,比乙第一次去市场的时间要长一些。乙便对领导说,去个市场哪里需要这么长时间?他肯定做私活去了。

  领导并不出声,等着甲回来。

  甲说,今天市场有三种土豆,价格分别是八毛、六毛五和五毛。我比较了一下,八毛的个大,色鲜,确实是好货。五毛的个小,放的时间也长一些。我建议买六毛五的那种,比较经济实惠,成色也不错,性价比最高。另外,我还看了一下今天的番茄,成色很不错,价格比昨天也低不少,建议买一点。

  领导于是对乙说,“你今天的问题,我是不是已经回答你了?”

  这个故事,很好地诠释了我在这本书中涉及的命题,学生心态和职场心态。

  显然,乙并没有摆脱学生心态,而甲已经很好地进入了职场心态。

  可见,细节决定成败那句话,其实是半句,前面还有半句,被大家忽视了。心态决定细节,细节决定成败。

  想明白了这些事,我做了一个决定,将这四万字的讲稿再充实,写成一本书。

  我写这本书,目的就是想告诉大家,整个社会,只有百分之二十的人能够成功,百分之八十的人不能成功。决定你成功与否的,并非你的细节做得好不好,也并非你会不会做细节,而在于你的心态,在于你怎么想,会不会想。

  心态摆正了,细节不会差到哪里去,心态不正,就算你关注细节,也可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www.7wenxue.comT:xt.小``说".天 堂
返回列表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黄晓阳作品集
二号首长京西胭脂铺职场二规则决战江湖高手过招幕僚二号首长2爱情万岁(下)梁朝伟画传爱情万岁(上)阳谋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