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书籍 > 《欢喜》在线阅读 > 正文 植物的智慧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欢喜》 作者:吴伯凡

植物的智慧

植物的智慧

我们在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不能仅仅看到它好的一面,还要意识到它不好的一面也是常态,然后要意识到好和不好是一个整体,要接纳好的,也要接纳不好的。这个叫包容,就是把一件事情的好与不好作为一个整体全部地接纳过来,并且与这种状态共存。因为只有拥抱这种状态,我们才有可能去改变它。接受不代表放弃,不是无所作为,反而是在承认现状的前提下主动地寻求改变。

有一本书叫《疾病的希望》,是德国的一名心理学家和一位医师共同写成的,它特别强调了这一点。书中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尽管病症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痛苦,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疾病是我们的朋友,它如实反映了我们身上的种种业障。业障一种心理状态,是说当我们对某些东西有障碍的时候,我们不能全然看待它,我们不愿意接受它,在内心里起了冲突,结果就生了病。

书里面举了一个例子,许多哮喘病人或肺有问题的人都有一种心理模式,就是说这种病产生的原因是病人不得不与不喜欢的人待在一起。人和人待在一起,一个人呼出的空气会被另一个人吸进肺里,从一个人细胞里出来的东西会进入另一个人的细胞里,这是一种深层次交流。许多哮喘病人不喜欢他身边的人,觉得他们很讨厌,他十分抗拒,但又不得不与不喜欢的人同处一个时空。这样,他的肺就接受了两个指令,一种指令是“我讨厌这个人,不应该和他发生关系”,另一种指令是“我要吸入空气,我要进行血液和呼吸的循环”。这种挣扎和纠结就产生了哮喘,实际上它不是病,而是人在心智冲突下的一个自然生理反应,这就有如在开车的时候,同时踩着刹车和油门,车就会抖动。

这有点像“星期一综合征”,很多人一想到周一要走进办公室就会非常恐惧,甚至会胃疼,一方面是内在的抗拒,另一方面又是不得不去上班。心理上的不良反应就引发了生理上的不良反应。刚开始的时候,这种感觉只会在星期一出现。后来,由于星期一不舒服,状态不好,工作又不出成绩,导致星期二压力很大,结果星期二也很难受。就这样扩散到了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久而久之,生理和心理上就产生了病变。

这种病变就是胃病,很多胃病都是精神性或神经性的。人们常常把观念、想法、爱好、情绪与自己的身体割裂开,认为疾病是氨基酸和蛋白质的问题,或者是由病毒和细菌引起的。但是在临床上,人们的生理和心理的问题难以完全割裂开。

比如说,有一位老先生被诊断出了肺癌,而且医生告诉他,他大概只能活五个月了。他的子女都很孝顺,说既然这样,那就好好伺候他,多享受享受吧,于是他们决定请一个保姆。结果这个保姆不光有良好的职业技能,而且情商很高,在伺候老人的时候营造了一个非常温暖的氛围,她不是简单地、机械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而是让自己服务的动作举止散发出温暖和关爱。于是,这位老人觉得非常幸福,由此激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这位老先生由于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和爱护,从而对那位照顾他的保姆产生了依赖,这不是感情的出轨,而是非常依赖她。老先生的老伴看了有些吃醋,不高兴了。后来,子女们劝老太太说,反正他也活不了多久了,就让他在这种幸福和温暖中离开这个世界吧。于是,他们就让老先生和保姆搬出去,在另一套小房子里住。就这样过了五个月,什么事儿都没有发生,老先生还健在,在确诊患肺癌后又活了两年多了。

有一种说法是,癌症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自我掩饰的自杀。有的人对生命已经产生了厌倦,但又不愿意做出自杀的行为,或者是因为缺乏勇气,或者是怕对家人造成伤害。有一部外国电影中就有类似的情节,一个富翁得了抑郁症,专门请一个杀手来把他杀掉,但是制造了他杀的假象。有些癌症就是针对自我的阴谋和诡计,当周围的环境发生变化,使他改变了想法、放弃了内心的抗拒时,病症就消失了。因为在他的潜意识里,他已经不想死了,而是想尽可能多地活。

《疾病的希望》一书里还解释了某些人在工作压力很大的情况下为什么会感冒、鼻塞。鼻塞实际上是一种隔离大脑与外界的假象——虽然我们俩面对面,我们中间也没有玻璃,但我用鼻塞隔离了我们之间的关系,鼻塞是一种躲避。再比如说,同是下大雨被雨淋了,青年男女温馨浪漫的时候淋雨了,回去喝几杯开水就没事儿了,要是失恋的时候被大雨淋了,就会引起一系列负面的感受,结果就引发了感冒、发烧等疾病,原因在于有时疾病不光有外界的诱因,还有内因的呼应,是一种里应外合的过程。

现在很多办公室白领都有亚健康的问题,工作劳累、压力大是一个原因,但是仅仅因为外在的工作压力大,还不足以对生命构成威胁。回想起革命年代,那些从事地下工作的党员,他们压力也相当大,但他们都活得很好。这说明一个道理,就是说外界让你做的事情和你内在想做的事情之间形成了共振还是对抗关系。如果外界让你做的事情是你想做的,不管外面压力有多么大,它只要能够平衡,也是合适的。但是如果外界让你做的事情和你内在想做的事情不一致,你们之间就会形成一种对抗关系。

一旦形成了习惯性的抵抗,就会造成两个结果:一是自身会陷入身心的紊乱当中,二是这种内在的抵抗会大大降低工作效率。本来在正常状态下一两个小时就能干完的事情,最后用了五六个小时还要加班熬夜才勉强干完。很多人加班并不是因为任务非常重,重到已经承受不了了,而是因为一直在拖延,拖到最后期限的来临。在临近最后期限的时候,高强度地调动所有的能量来完成任务。一两次的急中生智可能会产生一种超常发挥,但如果老是想超常发挥,就肯定会对身体造成极大的损害。

《疾病的希望》不仅是关于生理和心理方面的书,还是一个关于全然的书,书中反复强调的就是整体性,它认为一切疾病都是一个巨大的整体系统的产物。我们曾经说过“《新周刊》不再愤怒了”,有好事者于是发微博告诉了封新城。其实,从全然的角度来看,现在的《新周刊》已经不会再出现“杂乱电视”这样的标题了,因为今天的《新周刊》清楚电视行业已经到了一个新阶段了,对它表示愤怒是没有意义的。如果大家不看电视也可以获得关于世界的信息,那又何必对电视抱有期望呢?当我们能够更全然地理解这个事情时,我们会看到由于时间的流逝、事物的发展,电视已经不再是唯一或者是主流的信息传播渠道了。当一切都不在话下的时候,再说与之相关的话就没有意义了,说出的话也是多余的了,因此也就不必再愤怒、生气或着急了。说《新周刊》老了,不是说它年纪大了,动弹不了了,而是说它进步了,进入到了对本然和全然的接纳和认可。

这里有一个小故事可以提供注解。有一天,一位90多岁的老先生在外面下棋,忽然他的邻居急匆匆跑过来,说老先生家着火了。老先生问:“着了吗?”邻居说:“着了。”老先生就说:“着了还急什么。”于是继续下棋。一个人能够长寿也许跟他吃什么东西没有关系,关键在于他的心智模式是不是全然接受,连着火这种事情都能够全然接受,所以他才这么高寿。在这里,“老”就变成了一种优良的品质。

关于内在的全然状态,有两个词可以诠释它。一个是外来的词,叫幽默;一个是中国的词,叫忍。“幽默”这个词最初指的是人体的一种体液,古希腊医师希波克拉底就曾经按照体液的不同把人们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四种类型。在英文中,说一个人脾气好,会说他是“good humor”,就是好的体液,他能比较平稳地对待外界的变化,在发生冲突的时候有一个正常的反应。所以“幽默”的意思就是说,人们在面对冲突的时候有一种很好的转换机制,能够从被动的状态、弱势的状态转化为主动的、相对强势的状态。

我们说“忍字头上一把刀”,在一般的理解中,“忍”就是“打掉牙齿和血吞”。当一件事情冲我而来时,就算它是冒犯、侵略甚至是侮辱,我都能全然地接受下来,这是最粗糙的忍。真正的忍是什么呢?是在弱势的状态下获得一种超常的主动性。在佛教的“六度”里,第一是布施,其次是持戒,然后是忍辱。这里的“忍辱”不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垃圾桶,或把糟糕的东西吞下去,忍是消灭,辱是被动、低下、弱势,忍辱就是要消灭弱势状态。一个很经典的段子就是歌德与文学批评家让路的故事。文学批评家说:“对不起,我从来不给蠢货让路。”这就是辱,文学批评家已经先发制人了。那该如何忍呢?最粗糙的忍就是什么话都不说,生生地受着,这是没有智慧的。歌德的反应是忍辱,他要消灭这种状态,变被动为主动,变卑下为高贵,于是他反唇相讥:“对不起,我跟您刚好相反。”然后给那个批评家让路了,这就叫作忍。

面对外来之辱,有一个转换机制的问题。就好像内心里有一个轴承,外力来了之后,不会让它伤害到自己,不会把这个力吃到肚子里,把自己打成内伤。有的人表面上看似很镇定,其实已经受内伤了,这很不划算。要把这股攻击力给消化了,让它伤不到我,也伤不到你,最后消于无形,甚至变成对彼此都有帮助的东西。如果能做到这样,那就是高级的智慧了。

所谓的全然接受,并不是要含垢忍辱,而是要用内在的机制去化解它。就好像好的汽车和坏的汽车,关键就在于发动机不一样,用的都是同样的油,但体现出来的速度却不一样。同样,植物有很好的内在转换机制,这是一种智慧,植物的生长就是忍辱的过程。肥料对植物来说是好东西,对人来说却是最糟糕的东西。植物吸进去的是二氧化碳,排出来的是氧气。植物能通过内在的转换机制,把那些看似非常负面的东西变成正面的东西,这就是成长。

为什么佛教喜欢用莲花作为标志性的东西呢?因为莲花是所有花里最干净的,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花生长在淤泥里,但生出来很高洁,虽然长在水里,但是它没有水性,不妖。它能够把淤泥和水都转换成一种美好的状态,这就是莲花的品格。荷叶是不依附的,水会停留在荷叶上,它意味着荷叶对水不是逆来顺受,也不是对抗破坏,而是把它转换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柔道的逻辑也是这样。它把对方的力量技巧性地转回去,用对方的力量来消解自身。很多小公司之所以能够胜过大公司,就是因为它有这样的机制,把大公司强大的、攻击性的、打压的力量以意想不到的逻辑回击过去,从而把大公司打倒。所谓企业成长,就是指企业要有一种机制,能够吸收各种能量,把这些能量转换成生长性的力量。

有这样一个人,他有很好的前瞻性,国外刚有某种商业模式露头,他就会在中国做一家类似的公司,他一共做了四五家这样的公司,但每一家最后都不了了之,有的破产了,有的低价卖给别人,结果被别人买去之后,公司的价值就有了成千上万倍的提升。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个人就缺乏转换机制,他爱憎分明,有很强的辩论欲望,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结果由于缺乏内在的转换成长机制,他一直做得很难,没有办法成长。

在生活中,那些辩论能力很强、逻辑思维很强的人最后都会有这种问题。所以,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就在于,当我们能够看到事物的全然景象的时候,我们就会在内心中保持从容。这种从容会帮助我们用一种巧妙的机制,把那些表面上看起来是伤害性的、侮辱性的东西转换成有助于自身的力量。当我们掌握了这种机制之后,天下就没有什么事情能够真正伤害到我们,很多破坏性的力量也都能够转变成建设性的力量。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吴伯凡作品集
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