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书籍 > 《富士康管理模式》在线阅读 > 正文 第3章 谁是富士康(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富士康管理模式》 作者:史末

第3章 谁是富士康(2)

  虽说公司起步很难,但郭台铭从未放弃过他的理想。他在公司一成立的时候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将鸿海打造成台湾地区第一、亚洲第一、世界第一。多年后,当郭台铭谈企业成长的时候,他说:“阿里山上的神木之所以大,4000年前种子掉到土里时就已经决定了,绝不是4000年后才知道的。”富士康能有今天,绝对不是一个偶然,那是郭台铭奋斗、追逐梦想的结果。据说当初创业的时候,郭台铭为了忙生意,经常不回家,有时忘记了,好几个月都不给家里钱。为了不让丈夫担心,妻子林淑如,只能给孩子喂米汤,导致孩子经常哭闹不停。而且在公司规模很小的时候,妻子还会和郭台铭一起下工厂打拼,为员工煮饭。如果郭台铭资金周转不利,她也会主动回娘家筹钱。由于看到女婿是一个干事的人,岳父也非常支持他。

  总之,创业阶段虽说很艰苦,可是是郭台铭还是咬牙挺了过来。并且创业期间的不易,锻炼了他强大的心理承受力,为他以后战胜经营中的困难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4.从“模具起家”到“瞄准连接器”

  做生意有很多种选择,为什么郭台铭选择了制造业,而且直至今日依然坚守?房地产、互联网、风险投资,这么多挣钱快的行业,富士康为什么不涉足?因为在郭台铭看来,制造业才是经济的根本,是基础。

  在创业前,郭台铭在航运公司工作了一年,主要从事海外贸易工作。按道理,即便是创业,他也应该从自己熟悉的行业入手,但他并没有选择贸易行业。他看出了贸易背后的东西:几乎所有的贸易物,不是工业品,就是农产品。人们的物质生活离不开这些东西。于是,他决心从事制造业,从事物品生产。即便后来也遇到了其他行业的诱惑,他还是坚守自己的选择。

  1977年,鸿海的资本额增加到50万元人民币,他准备投资模具机器,盖一间属于自己的模具厂。可就在郭台铭筹集资金建模具厂的时候,一个土地掮客(即土地经纪人)找上门来,向他兜售一块地。那是一块在土城永福宫后面的土地,1平方米才卖290元人民币。当时郭台铭手中有50万元,他可以买下这块地,然后进入房地产业,可是他经受住了诱惑,选择用50万元建立了模具工厂。试想,当时郭台铭如果没有坚持住,也就没有今天的鸿海了。郭台铭认为,一个企业的创业者,一定要具备不受外界干扰的傻劲。

  既然郭台铭选择了建模具厂,也就意味着他准备深深扎根制造业,并且同样意味着鸿海的成功也许就从模具开始。郭台铭知道,机器行业比拼的就是模具,只有做出好的模具才能有竞争的资本。传统的模具行业都是师傅带徒弟,都凭手工操作,速度也很慢,常常耽误交货的时间。看到模具行业的问题,郭台铭认为必须作一些改变。他从大学招进了一批机械专业的学生,提出要按照标准化生产流程来开发模具,改变原有师傅带徒弟的经验传承模式。可是标准化就意味着经验公开,这样一来很多人就怕丢了饭碗,于是集体抵制。最后郭台铭一横心,干脆一律聘请刚毕业的学生,全部重新教起。这样做虽说成本很高,但经过了6年时间,鸿海就拥有了自己的模具技术,而且还有了自己的塑料模具机器,具备了与更大的公司合作的条件。当然,模具技术水平的提高,也为企业打开了一片更广阔的天空。即便到了今天,富士康的模具实力也是企业最强的优势之一。

  鸿海用6年时间锻造了自己的模具,然后又用6年的时间专注于连接器,使自己又上了一个台阶。1980年,郭台铭在日本的大阪度过了他30岁的生日。为了向日本企业学习,郭台铭经常去日本“偷师学艺”并购买先进设备。就在去日本买机器的时候,他发现电子游戏机和电脑很有发展前景。鸿海如何才能切入游戏机和电脑行业呢?郭台铭将目光聚焦到连接器上。他作出判断:“我们估算在计算机连接器的制造过程中,鸿海至少有40%~50%的相同技术。”他鼓励员工,“从50%出发,和从零出发做比较,我们选择至少已经掌握了一半关键技术的连接器。”

  鸿海开发连接器时正好赶上台湾信息产业急速成长的时期。而且自从1981年IBM推出第一台个人计算机后,行业内对连接器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使得鸿海的业绩越来越好。短短几年时间,鸿海在企业规模、员工数量、技术能力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资本额也从1982年的400万元人民币,一下子增加到了1983年的1150万元人民币,增长了两倍之多。而且凭借着连接器,鸿海开始与计算机厂商建立起业务关系,正式进入了PC领域。

  如果说郭台铭选择生产模具证明了他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那么郭台铭将目光盯住了电脑连接器,证明了他是一个目光远大的人。从模具到连接器,鸿海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不过前面的路还有很长。

  5.“FOXCONN”的由来

  随着郭台铭大量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鸿海的加工能力进一步提升,但在面临战略转型的问题。郭台铭经常在想,现在的鸿海提升了管理技术,也进行了产品转型,为什么鸿海的发展只局限在台湾地区呢?最后他得出结论,原因是鸿海没有直接同海外大客户直接接触。这从根本上影响了鸿海的发展。为此,1985年,郭台铭决定自创品牌“FOXCONN”,以此品牌直接在国外市场进行销售。

  “FOXCONN”有特定的含义。“FOX”代表模具,“CONN”代表连接器。“FOXCONN”则代表鸿海的两个拳头产品。“FOX”在英文中也有“狐狸”的意思,这也预示公司像狐狸一样聪明狡猾。“FOXCONN”音译为“富士康”。郭台铭进军大陆以后,就将公司命名为“富士康科技集团”。

  究竟何谓“富士康”?郭台铭自己的解读是:“富士则康,聚才乃壮。”这是也2004年郭台铭写的一副春联,旨在与刚进富士康的员工们共勉。当然,“富士康”还有另外的解读,比如说有人将其解读为“财富”,也有人说这个名字是在预示企业布局很深、策略灵活,像狐狸一样。无论怎样解读“富士康”,这个名称的诞生表明了鸿海的战略转型已经开始了。

  自从,1985年“FOXCONN”品牌确立之后,鸿海开始了国际营销。郭台铭首先去美国开辟市场。没用多长时间,就陆陆续续地接到不少美国客户的订单,鸿海真正迈出了国际化的第一步。后来,当郭台铭谈起当初鸿海走国际化道路要冒的风险时,他说:“当你决定要做一件事时,一定要有执着、冒险、犯难的精神!如果能在台湾开车,就能到全世界开车。”

  “FOXCONN”品牌的诞生不但开启了鸿海国际化的序幕,而且对于它进军大陆市场也有着重要的意义。1988年,郭台铭正式进军大陆,首先在深圳设厂。同时,他还将在大陆成立的企业名为“富士康科技集团”。1993年,郭台铭加快了在深圳的布局,在深圳龙华买下大片土地,兴建起来了目前富士康集团最大的工业园区——龙华工业园。直到今天,这座巨大的工业园区依然在不断建设,不断完善。总之,布局大陆,成为了富士康最重要的转折,企业从此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6.富士康的核心竞争力与成功秘诀

  自从进军大陆市场后,富士康就像驶进了快车道,发展速度快得惊人。

  有人好奇,代工领域门槛很低,很多企业都可以轻而易举地进入这个领域,竞争也异常激烈,富士康为什么能脱颖而出,接到做不完的订单?为什么它能揽到苹果、戴尔、英特尔等这样的客户?富士康何以如此强势?经过总结,富士康的4项核心竞争力,以及5个成功秘诀就是它崛起的关键。

  富士康的4项核心竞争力分别是模具IT化、零件内制化能力、快速的交货能力以及多元化的事业发展。

  首先,模具IT化。富士康对模具业务很重视,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培养了大批模具人才,单单在大陆就成立了3所精密模具职业培训学校,一年培养2000名左右的技术人员。学生经过1年的模具设计与制造训练,只要毕业考试合格,就直接送入富士康位于大陆各地的工厂,进行实战练习。与此同时,富士康实行24小时轮班制。这与模具数据库化相辅相成,只要一星期就能将模具批量生产,而行业对手们大多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而且富士康采用人海战术,模具的研发生产24小时不间断。如此快速的模具设计、生产能力不但击败了竞争对手,而且加速了企业自身的提高。

  其次,零件内制化能力。富士康生产的产品以质优价廉闻名于世。而低价格取胜的秘诀就在于零件内制化。以伟创力为例,出货额内制率约为10%~15%,但是富士康高达到30%,展现了低成本优势。

  再次,快速的交货能力。在富士康,凡事都讲求速度。速度甚至已被植入了富士康的企业文化。关于速度这一点,富士康从未让客户失望。从接单到交货一气呵成,让客户抢得先机。尤其富士康的客户都属于6C产业,属于消费性电子领域,产品的生命周期短。企业能否不断以新产品占领市场,取决于代工厂的交货速度。

  最后,多元化的事业发展。富士康的代工业务不但涉足数码相机、液晶电视,而且还将很多资金投资在了乙醇产业与镁合金原料上。

  富士康的5个成功秘诀是:

  第一,垂直整合内制。富士康代工所需要的零件几乎全都内制化,包括软件都能内制。富士康并购“奇美通讯”的目的就是为了建立内制化软件研发与资讯流。而且,同其他普通的电子代工企业不同,富士康的经营范围,除了零件研发之外,研发重点正在逐步向上游延伸,包括镜头等光学仪器的制造技术、汽车零件的制造技术、生产线的无人化技术,都被富士康列为了未来内制化的重点。正是这种垂直整合,连材料都自行生产的能力,让富士康成为了“代工之王”。

  第二,活用汽车业的knowhow架构生产线。业内人士都知道,富士康的总经理戴丰树是郭台铭本人亲自从汽车零件大厂AISIN精机公司挖过来的,而且费了不少力气。郭台铭亲自出手的原因,就是他看中了汽车业生产线的knowhow模式。

  富士康代工PS2的时候,由日本协助建立生产线。等到了代工PS3,富士康已有能力自行建构生产线了。富士康除了请来机器制造业的日籍技术人员之外,还重金请来了戴丰树,目的就是为了让汽车业生产线的knowhow模式在富士康实行。而且,富士康不想自己只做电脑代工,或是手机代工,他们希望成为全能代工企业。

  第三,短期交货的供应链管理。在龙华工业园中,深圳海关人员安排了一个科的人员,目的就是使富士康报关手续能够尽快办理。在政府的大力帮助下,富士康多年来一直是中国出口额最高的企业。

  第四,设计模具的能力与速度。富士康靠模具起家,对模具的开发技术具有深厚的基础。比如说,富士康于2000年在东京成立的关系企业FineTech公司,就是由对于精密模具与铸型相当有研究的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中川威雄管理。

  而说起速度,手机的塑胶框体射出成型用的金属模具,富士康7天就能交出货。金属框体的金属模具,富士康10天也能交货,最快的甚至3天就交货。富士康的速度为什么这么快?数据库的支持是其具有模具优势的原因。郭台铭说过:“模具不受景气影响,掌握模具生产速度就是掌握前制作业时间。”所以,富士康自行开发FRT软件,让模具研发与生产可以24小时运作。

  第五,郭台铭独特的领导力。很多人都说富士康的掌门人很独裁,但郭台铭自己却说他那是“独裁为公”。郭台铭说:“非效率的民主主义,不如合理的集权主义。”这也是富士康成功的秘诀所在。有人说富士康像军队,也有人说富士康像监狱,可是郭台铭在实行刚性管理的同时,也有很多柔性管理措施。这些亦刚亦柔的做法,展现出了郭台铭独特的领导力。

  既然富士康有如此多的核心竞争力和成功秘诀,那么大陆企业效仿过来就能取得成功吗?郭台铭对此说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在他看来,一个电子代工企业如果具备了与富士康相同的竞争力,它也一定能够成功,但如何让企业在没有成功前避免夭折,或者说如何在企业弱小的时候挺过来,也是经营者必须重视的问题。

  有一次,郭台铭去新加坡参加亚洲模协大会,与新加坡劳工部长一起吃饭。劳工部长对台湾中小企业强势的发展劲头感到既惊讶又好奇,于是向郭台铭问起:“台湾中小企业为什么会这么强?”郭台铭的回答是:“因为新加坡政府太好了。这就好像一个小孩,一岁的时候吃奶,3岁以后除吃奶外还要吃维生素,一切的生长过程都由父母照顾保护,没有机会受到刮风下雨的锻炼。新加坡的工业好像机场旁的两排大树,都是从马来西亚深山里运来移植的,没有向下扎根。新加坡没有台风,没有地震,要不然那两排树早就倒了。”

  郭台铭的这番话很实在。因为他深知,只有在艰苦的环境中打拼出来的企业才是“武功高强”的强者。那么中小企业如何靠自己的力量打拼壮大呢?郭台铭讲提到了三点:毅力、傻劲和智慧。《数位时代》杂志的张殿文先生对郭台铭的观点进行了总结:

  所谓毅力,就是说商界环境变化迅速,经营者必须随时有能力去应付、接受这些突如其来的冲击。

  所谓傻劲,郭台铭说过:“一个工厂,既然已经投资下去了,就算是花一生的精力去经营,也未必能保证经营得好或经营成功,更不是说公司经营者做到什么时候,或是公司的技术达到什么水平就算完成,它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明而不断改进和成长的。所以,我敢说,一家公司一辈子是改善不完的,经营者必须有继续经营的执著观念。”

  所谓智慧,并不是指聪明。在郭台铭看来,“聪明”是比“智慧”差一个等级。每个人都有“聪明”的时候,但并不说明每个人都很智慧。聪明的人仅仅表现出做事敏捷、快速,具备相当程度的掌控力。但“智慧”的人却具备正确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知道什么该做,什么是不该做,而企业的经营者需要的就是这种素质。

  总而言之,在如何打造电子代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问题上,富士康给行业内的企业作出了榜样。我们大陆的很多企业之所以做得不如富士康成功,关键问题就在于企业缺少核心竞争力。所以我们有必要研究富士康,研究它的发展战略、竞争策略、经营管理、科技研发、市场营销等。在研究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后让自己的企业发展壮大起来。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史末作品集
富士康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