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书籍 > 《舍与得的人生智慧课》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0章 修身课:适时放弃,走向完美生活(4)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舍与得的人生智慧课》 作者:李治欣

第10章 修身课:适时放弃,走向完美生活(4)

  人生本来就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过程,在得失之间,患得患失的滋味最令人回味无穷。在充满得失的世上,人类生而获得,却无处不失落。既然得失是人生寻常事,那么,在得与失之间,我们就无需不停地徘徊,更不必苦苦地挣扎,我们应该用一种平常心来看待生活中的得与失,要清楚对自己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然后主动放弃那些可有可无、不触及生命意义的东西,求得生命中最有价值、最必需、最纯粹的东西。要知道,人,是不能什么都占为己有的,特别是不该得到的、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要主动“放弃”。不懂得“放弃”,终将自寻烦恼。

  世上万物,从来就不会有绝对的利益,也不会有绝对的害处,得与失也是一样的道理。不能舍弃别人都有的,便得不到别人都没有的,懂得生活的人失去的多,得到的更多。英国的伟大诗人弥尔顿的最杰出的诗作是在他双目失明后完成的;德国的伟大音乐家贝多芬的最杰出的乐章是在他的听力丧失以后创作的;世界级小提琴家帕格尼尼也是个用苦难的琴弦把天才演奏到极致的奇人。他们——被称为世界文化史上“三大怪杰”的人,居然一个是瞎子,一个是聋子,一个是哑巴!他们之所以有那样的成就,正是因为他们有一颗平常心,不计较利害得失。所以,当你身处逆境时,不要感叹命运多舛不公。命运向来都是公正的,在这方面失去了,就会在那方面得到补偿。当你感到遗憾失去的同时,可能有另一种意想不到的收获。得和失永远是并存的,就像是一对永远也不可以分开的亲兄弟,关键是自己如何把握住机会,如何正确看待得和失这一辩证关系,让自己在失去什么的同时得到比失去更多的好东西。用赏识的眼光对待得与失,用良好的心态对待得与失,用长远的眼光对待得与失,当你想明白了,想透彻了,你的心会感觉非常透亮,非常轻松,非常快乐!

  得与失在我们心中,可能只有一线之隔,所以,对于得失,我们要认识分明。在生活中,有的得不是想得就能得的,有的失不是想失就可失去的;有的得是不能得的,有的失是不应失的。谁得到了不应得到的,就会失去应该拥有的。当贪婪者取得不义之财的同时,就失去了不应失去的廉正。因此,当得者得之,当失者失之,坦然面对得失。得之,不要大喜,不可贪得无厌;失之,切勿大悲,不可失去精神。得与失,不要看得太重,一切付之于笑谈中。正确看待得失,要时常提醒自己,无论得到了什么,得到之后都有可能会失去,让自己在得到时懂得加倍珍惜,失去的时候也不至于无所适从。不必为“失去”而难过,因为世间万物本来就是来去无常的。我们所能做、所应做的,只是在“得到”时珍惜它。

  与其抱怨,不如努力

  生活中,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能够听到抱怨,男人的抱怨,女人的抱怨,老人的抱怨,孩子的抱怨,富翁的抱怨,穷人的抱怨等等。但大多数人都没有想过:抱怨只是让自己徒增烦恼而已,它并不能解决本质问题。如果你不想再继续目前的生活,那么就不妨用行动来代替抱怨,将抱怨的心情转化为力量,只有这样你才能看到新的希望。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有的人在不如意时只会一味地抱怨,整天怨天尤人,于是他们终日郁郁寡欢、牢骚满腹。而有的人在不如意时不烦躁、不抱怨,平静对待,努力改变,因为他的心里时常装着希望。一味抱怨的人常常只能在原地徘徊,自以为是地咒骂眼前的“阴暗”,却不知道那“阴暗”正是自己的影子。而努力去改变的人,总能用智慧发现机会、把握机会,使本将是无奈的人生过得精彩而美好。既然抱怨和眼泪都不可能挽回失去的一切,那就笑着从头再来吧。

  所有的失败都是在为成功做准备。抱怨和泄气,只能阻碍成功向自己走来的步伐。放下抱怨,心平气和地接受失败,无疑是智者的姿态。抱怨无法改变现状,拼搏才能带来希望。真的金子,只要自己不把自己埋没,只要一心想着闪光,就总有闪光的那一天。

  罗斯福小的时候,不但外表其貌不扬,而且还患有严重的气喘症,说话也含混不清,几乎没人听得懂。但就是这样的一个男孩,后来竟成为了美国第二十六任总统。

  别人问罗斯福成功的秘诀时,他说:那就是不抱怨,多努力。天生的缺陷没有使他自怨自艾,而且,它还造就了罗斯福的奋斗精神。他经过长期的锻炼和学习,不仅克服了气喘的毛病,而且拥有了一副好体魄。更让人吃惊的是,以前说话含混不清的他,通过刻苦自励和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社交能力和口才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上大学后,他还常常利用假期,到亚历山大去追逐牛群,到洛杉矶去捕熊,到非洲去捉狮子。这些,使曾经缺陷明显的罗斯福获得了勇敢和强壮,为他以后成功竞选总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幸的是,中年的罗斯福却又得了小儿麻痹症,但坐在轮椅上的他,依然是那么地坚强和自信。他说:“我就不相信这种娃娃病能够击倒一个堂堂男子汉!我要战胜它!”后来,在自己的积极努力下,他终于站了起来。几年后,罗斯福竞选纽约州州长成功。

  纵观古今中外,很多人生的奇迹,都是那些最初拿了一手坏牌的人创造的。不要总是埋怨生活,不要总以为生活辜负了你,其实,你跟别人拥有的一样多。如果你想抱怨,生活中的一切都会成为你抱怨的对象;如果你不抱怨,生活中的一切都不会让你抱怨。要知道,一味地抱怨不但于事无补,有时还会使事情变得更糟。所以,不管现实怎样,我们都不应该抱怨,而要靠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现状并获得幸福。

  上帝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给了你此,便不会给予你彼;给予了你彼,便不会给予你此。总之,十全十美的事情是没有的。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这个世界里。我们所取得的一切,都是我们自己努力的结果。有的人努力多,得到的就多;有的人努力少,得到的就少。所以,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不需要抱怨什么。对自己现状不满意的时候,与其抱怨,不如仔细检讨自己什么地方不如别人。所谓“求人不如求己”,正是这个道理。

  生活中的很多人都这样抱怨:有的人生下来的时候就含着金钥匙,他们才是这个世界上的天之骄子。我们穷其一生也达不到的目标,他们却可以轻松地达到。提干的时候,真正能够得到升迁的人,往往是那些精于体察上意的人,而不是精于业务的人。相同的事情,往往因为犯错的人不同,犯错的时间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我们该抱怨生活吗?其实,我们不应该这样,因为我们也曾迫不及待地收下它惠赐给我们的一切,但当它变得不再轻松愉快的时候就立刻抱怨它。生活由酸甜苦辣咸五味组成,当品尝过它的甜美后,你将不得不再去品尝一下它的辛酸与苦涩。甜美的日子固然让人高兴,但如果生活中只有甜,那甜就无所谓甜。辛酸与苦涩的味道固然不佳,但却能让你意志更加坚强,思想更加成熟。

  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古代有个小村子,有一年闹旱灾,有一家人,家里穷得什么都没有了。小儿子瘦得皮包骨头,爸爸妈妈没有办法,只好带着孩子来到街口乞讨。可是一整天都过去了却毫无收获,小男孩饿得快晕倒了。爸爸妈妈非常着急,用比祈祷更虔诚的心央求上天救救他们的儿子。于是,上天派遣使者来到人间。使者对他们三个人说,我可以帮助你们每人实现一个愿望,这一家人听了将信将疑。先是孩子的妈妈迫不及待地对使者说:“我要你为我们变出一车面包,我要让我的儿子吃得饱饱的。”刚说完,眼前就真的出现了一车面包。孩子的爸爸先是非常惊奇,转而又特别生气,不断抱怨妻子没头脑,浪费这么好的机会只换来一车廉价的面包。当使者问他有什么愿望时,他很愤怒地说:“我不要这些廉价的面包,请你将这个笨女人变成一头蠢猪。”刚说完,面包神奇地消失了,孩子的妈妈也真的变成了一头猪。这可把孩子吓坏了,他边看着眼前的“猪”伤心哭泣,边对使者说:“求求您,我不要猪,我要妈妈。”孩子的话音刚落,妈妈就真的变了回来。使者很无奈地说:“我已经给了你们希望,但就因为抱怨,你们把机会全都浪费了。”说完使者不见了。一家人还是回到了使者出现前的状态,没有面包、没有猪,孩子依然饿得直哭。

  是的,是因为他们的抱怨,让他们回到了最初的状态。其实,有时候,我们的抱怨只是徒劳,世界并不会因为我们的抱怨而改变;甚至有时候,我们的机会也会因为我们的抱怨而悄然溜走。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种生活是完美的,也没有一种生活会让一个人完全满意,我们做不到从不抱怨,但我们应该让自己少一些抱怨,而多一些积极的心态去努力争取。别人也许拥有比你多得多的财富,不必羡慕,也许你正拥有比他多得多的健康;别人也许拥有比你高得多的职位,不必羡慕,也许你正拥有比他多得多的快乐。别人收获爱情的时候,也许你仍孤身一人,承受寂寞的煎熬,不必羡慕,看看你自己,是不是比他多一份事业成功的希望呢?

  与其在不如意时一味地抱怨,不如尝试着去改变,改变自己、改变现状,将生活变得如意起来。因为,如果抱怨成了一个人的习惯,就像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于人无益,于己不利,生活就成了牢笼一般,处处不顺,处处不满;反之,则会明白,自由地生活着,其实本身就是最大的幸福。

  舍弃“旧”我,得到“新”我

  或许每个人都喜欢回顾过去,畅想未来,回顾那令人激动的辉煌时刻,也惋惜那些惨痛的失败。可是很少有人想过:过去的已经成为永久的历史,不可能重演一遍,而未来还那么遥远,自己手中可以掌握的只有现在。

  人总会变旧的。新人变成“老人”,新娘变成“老娘”,不仅外貌、年龄会变,精神世界也会变。令人遗憾的是,绝大多数人总是越变越“旧”——保守、世故、偏执、自利。用一个褒义词,这是成熟;用一个贬义词,这叫陈腐——成熟的东西离陈腐总是不远了。

  身体为旧,那是没有办法的事。头脑为什么变旧呢?是因为太多知识、经验、观念堆积的缘故。知识、经验变旧了,观念落伍了,头脑也就陈旧了。

  但凡事都有例外,有的老人家,年纪老思想并不老,说话、办事、想问题,比年轻人还要前卫。今天的许多时尚潮流,是一些老年人在引领着。他们的特点在于,能够随时清洁自己的头脑,使思想常变常新。

  更新思想,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超越:

  一是德性的超越。人人生具美德,没有贪欲,没有偏执,没有狭隘自私的念头,喜欢每一个人,逢人面带三分笑。

  随着年龄渐长,欲望越来越强,人便开始变坏了,嫉妒、厌憎、仇恨,各种坏念头都冒出来了。体现在行为上,见不得人的事也渐渐多起来了。如果平时不注意清洁清扫,到了三四十岁,头脑就像一个用了几十年的抽油烟机一样,不坏模样也很吓人了。正常情况下,随着年纪渐高,欲望减弱,思想也会渐渐变得单纯——“复归于婴儿”。但人们未必按正常情况成长,如果顺应自己的坏,丝毫没有恢复德性的自觉,也可能带着满脑子“油烟”躺进棺材。这样的人都是可怜人,一辈子没有好好活过,没有活出一个“人样”来,甚至根本不知道活着是为了什么。

  但有的人不然,他们也会萌生坏念头,但会有意识地加以控制,并通过自省而减少坏念头,让善的念头不断增长,常想别人的好处,长存助人之心。经过这样的大脑清洁,渐渐的,灵魂也就变得越来越干净了。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做这样的修炼,灵魂的净与秽,全在于自我的意愿。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切罗基族老人告诉他的孙子,他心里一直有两只狼在搏斗:

  一只是邪恶的狼,充满愤怒、嫉妒、悲伤、遗憾、贪婪、自大、自怜、负罪感、怨恨、自卑、傲慢、自私。

  另一只狼是善良的狼,充满喜悦、和平、爱、希望、宁静、谦卑、善意、仁慈、同情、慷慨、真诚和信念。孙子想了一会儿,问爷爷:“那到底哪一只狼赢了呢?”切罗基族老人淡淡地回答道:“我喂养的那一只。”

  德性靠自觉,不是外人可以帮忙的。那么,你希望哪只狼获胜呢?

  二是智性的超越。人的知识和经验,是智慧的组成部分,同时又会伤害智慧。真正的智慧只是一片白地,好像一无所有,却蕴涵着无限可能性。你可以在这片沃土上栽种任何作物,你可以让它硕果累累、花繁叶茂,也可以让它一片荒芜。知识和经验都是你栽种的作物,究竟是经济价值高的作物还是很普通的作物,就难说了。有些人栽种的,甚至只是荆棘和有毒作物,专门用来害人的。不管你种上了什么,显然难以栽种新东西了,什么都往上面堆,最后变成一片乱草岗。许多“秀才”和“行家”正是如此,他们的麻烦不是知识、经验太少,反倒是太多了,乱成一团。知识、经验应该种一茬换一茬,随时淘汰旧的,更换新的,这样智慧才清明,知识和经验才真正会变成你的财富。

  三是道性的超越。“道”,在古人笔下,既有规律之意,又有信仰的含义。

  大凡人的年龄、阅历不同,对待世界的观念不同,处理事务的方式也不一样。幼年时跟着天性走,少年时跟着喜好走,成年后,渐渐开始分野,一部分跟着感觉走,一部分跟着理性走。跟着感觉走的人,也许从事感性化的工作会有出息,如文娱、体育等;如果从事其他工作,基本上是庸人一个,在他人眼里,属于没有头脑的那类人。

  跟着理性走的人,又会随着年龄、阅历的不同而改变行为方式。一般而言,25岁左右,按知识办事;35岁左右,按经验办事;40岁左右,按品格办事。人过30岁,如果不能实现自我超越,还是只会运用知识,没有切实的经验,没有切身的体验,那是“书呆子”一类人,悟性不高。人过35岁,如果不能实现自我超越,还是只会用知识、经验,不知道品格的可贵,那是福缘浅薄的一类人,无论事业有无成就,都享受不到成功的乐趣,对人、对社会充满疑虑,自我评价也不高。有人哀叹“穷得只剩下钱了”,无疑是属于这一类人。穷得连钱都没有,那就更不用说了。

  人过了40岁,就要开始追求道性的超越了。一方面,按信念办事,注重自我认知,不太希求外界的评价,境界高的,“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一方面,按规律办事,懂得智慧有穷而事物的变化无限,很少抱绝对观念,并且乐于探求真知。但是,能否实现道性超越,一方面要靠机缘,一方面要靠持续的修炼。有的人很年轻时就实现了道性的超越,多数人至死不悟。但是,一旦你实现了道性的超越,世界已经没有什么可以让你困惑了,再也没有什么贫穷、痛苦可以困扰你了,你也觉悟了人生的最大幸福。

  告诉你一个富人的生活智慧:人生是一个空杯,不断倒空、装满,即是收获。

  舍得是最高境界:成就“大我”

  从古至今,凡是成功的人士,他们都是胸怀大志、目光高远的仁人志士,无不是开放为怀、置区区小利而不顾,因为他们都知道一个道理:宽厚待人,容纳非议乃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美满之道。

  我+我们=完整的我。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李治欣作品集
舍与得的人生智慧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