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书籍 > 《低调做人的哲学》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3章 谦和立世益处多:学会低调处事(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低调做人的哲学》 作者:段欣宸

第13章 谦和立世益处多:学会低调处事(2)

  功成不居,谦退低调,当退则退,这是一种明智的表现。在一些人生重要的十字路口,不能一时冲动,就将事情做到极致。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该退则退。

  在帮助李渊推翻隋朝腐朽统治建有大功的刘文静,可谓是唐朝的开国元勋。而与刘文静同时的裴寂的资历要浅的多,同时裴寂也是经刘文静的介绍才加入反隋行列的,但他善于结交李渊,甚至将隋炀帝的宫女私自送给李渊,与李渊在酒桌上称兄道弟,是李渊的酒肉朋友。

  李渊称帝后,自然对裴寂非常的宠爱,每次上朝与他同登御座,退朝后相携入宫,对他言听计从,赏赐无度。刘文静因为不受宠信感到很不公平,每次上朝故意与裴寂唱反调,渐渐地两个人成了死对头。

  有一次,刘文静在朝上受到裴寂的奚落,回到家后仍然心生恨意,以刀击柱,发誓说:“我一定要杀掉裴寂。”岂料刘文静这些话被他的一个失宠的小妾听到了,并且上告了朝廷。朝廷审问时,刘文静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当初起兵时,我的地位在裴寂之上,如今裴寂被授予高官,而我的官职比他小了许多,所以心怀不满,酒醉之后说些过头的话也是人之常情。”

  李渊知道了刘文静的申辩很生气,认为他有谋反之心,决定将他处死。朝中多数大臣都为刘文静说好话,据理力争。其实,李渊觉得刘文静与自己比较疏远,总是不放心,想趁此机会除掉刘文静。裴寂看出了李渊的心思,火上浇油地说:“刘文静的确立过大功,无奈他已经有了反心,如今天下还不太平,若是赦免了他,肯定会成为后患。”李渊听从裴寂的话,立即宣布将刘文静处死。刘文静临刑时,仰天长叹:“古人说,飞鸟尽,良弓藏,真是这么一回事啊!”

  人生在世,当需糊涂之时还得糊涂。刘文静临刑前的一番感慨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是更主要的原因还是他自己太贪图名利场上的得失,不懂得及时抽身以求自保。

  学会在妥协中保全自己

  所谓妥协,指的是以让步的方式来避免两个交际者之间的冲突和争执,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使局面得到和缓,而且能够促使双方日后妥善解决问题,甚至达成良好的协议。

  不管发生在生活中哪一领域里的矛盾都有许多种解决方式,“妥协”就是其中的一种,即主动降低条件和要求,表现在主观上的高姿态及行为上的低姿态。

  妥协,对现代社会中的人来说非常重要,生活在如今这个繁杂的环境中,人们大多情绪激昂,容易做出一些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心烦头疼,以及不可理喻的事情。在与人交往中,如果你心中的不良情绪被对方激发出来,那么你们很可能大吵一架,甚至大打一场。这样做,对于问题的解决并没有一丝益处,只会使局面更加恶化,使你们之间的关系趋于僵化。然而,现实生活中,这种最不好的局面却犹如家常便饭,频繁出现;而适时妥协,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以扭转局面,却似千年冰川,无人动用。

  适时妥协,便能避免一切不良连锁反应的后果,更能使双方的问题得以很好地解决。这么一个简单的方法,一旦被掌握并且被实践,那么运用它的人将是别人眼中最有魅力的人、最有人缘的人、最成功的人。

  所以,适时妥协吧,这种低调的做人方式,不会让你成为自以为的“懦夫”,只会让你成为众人心目中的“宰相”!而拥有它,你还真的能够走出阴霾,沐浴在明媚的阳光中……

  适时妥协,赢得最多妥协,是处理分歧局面时的一种非常绝妙的方法,它不仅极具人情味,而且也的确是一种能够合理、适当地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常常被容易扯进是非的职场中人“拿来救命”。

  有一位很优秀的艺人,在她还没有出名之前曾为一家广告公司拍了一部广告片。在拍片之前,双方约定好要付给这位艺人50万法郎,并且签订了合约。这部广告片如约拍摄并上映,结果出人意料的好,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广告公司非常高兴,这位艺人也因此一夜成名,从默默无闻走向了万众瞩目。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合约规定的付款时间到了,这家公司的资金方面却突然出现了很大的麻烦,一时间,无法按时履行条款。这位艺人强调,对方必须按照合约规定支付这笔片酬,当然,这也合情合理合法。于是,这家广告公司提出以公司不动产的方式向艺人支付片酬的想法,可这显然不是这位艺人心中所愿。就这样,双方陷入了冷战的尴尬局面。

  不过,这位艺人非常聪明,她知道与其与这家公司打官司,又不能够立即得到现金,还不如接受公司的建议,这样不仅省去了打官司所要耗费的金钱、时间、精力等问题,而且还能够保持双方之间原本非常良好的感情。

  考虑过后,这位艺人做出了妥协:不要求马上得到现金,而是给予广告公司3年的付款时间,以连本带息的方式长期支付。而广告公司也非常高兴,因为以目前情况来看,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解决方式,给了自己喘息的时间,可以接受。

  结果,这位艺人不仅得到了自己的片酬,而且还可以得到一定的利息,更重要的是与广告公司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可谓再好不过的结果了。

  其实,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妥协是在双方陷入两难境地的时候一种最佳的出路,从始至终都闪耀着智慧的五彩光芒。

  当交际双方发生矛盾的时候,每个人都非常想要保持最优雅的姿态、收获最良好的果实,而其中优雅的姿态占有非常大的比例。所以在发生矛盾以后,人们总想要让对方服从于自己的意愿,而一旦这种意愿未能被满足,很可能就会大发雷霆。这个时候,如何得到最大利益就成为人们首先考虑的问题,而且为了这个目的甚至能够完全忘记优雅。这个时候,人们的一切行动就会完全按照追求利益,从而赢到一口气,或者说是从赢得所谓的“面子”的出发点执行了。然而,事实上,这样的方式不仅没有使我们得到我们最想要的优雅姿态,而且也没有得到我们很想要的最大利益,甚至最后连一点可怜的面子都得不到。真是得不偿失!

  妥协,可以赢得扭转不利形势的机会。对方提出妥协,表示他有力不从心之处,他也需要喘息,说不定他是要放弃这场“战争”;如果是你提出,而对方也愿意接受,并且同意你所提出的条件,表示他也无心或无力继续这场“战争”,否则他是不大可能放弃胜利的果实的。因此,妥协可创造“和平”的时间和空间,而你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来引导“敌我”态势的转变。

  妥协,可以维持自己最起码的“存在”条件。妥协常有附带条件,如果你是弱者,并且主动提出妥协,那么虽然可能要付出相当的代价,但却换得了“存在”。存在便是“留得青山”,没有存在就没有明天、没有未来。或许这种附带条件的妥协对你不公平,让你感到屈辱,但用屈辱换得存在、换得希望,相信也是值得的。

  当然,“妥协”也并不是没有原则的妥协,而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1)要看你的大目标何在。也就是说,你不必把精力浪费在无益的争斗上,能妥协就妥协,不能妥协,放弃战斗也无不可。但若你争的本就是大目标,那么决不可轻易妥协。

  (2)要看“妥协”的条件。不必把对方弄得无路可退,这是为了避免逼虎伤人。

  可见,适时低调一点,妥协一下,问题就可以得到最好的解决,或许我们还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所有东西!

  人在屋檐下,岂可不低头

  俗话说:“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所谓的“屋檐”,说明白些,就是别人的势力范围。换句话说,只要你受这势力的保护,那么你就在别人的“屋檐”下了。在别人的屋檐下,你就得遵守人家的规矩,就会受到很多有意无意的排斥和限制,以及不知从何而来的压力,这种情形任何人都会碰到,特别是想干成一番事业的人更会碰到。所以,在人屋檐下的心态就有必要调整。

  只要你已经站在了别人的“屋檐”下,就一定要厚起脸皮低下头,不必等旁人来提醒,更不要等撞到“屋檐”感觉到疼了才低头。这是一种对客观环境的理性认知,没有丝毫勉强,生存还是第一位的!

  做人“一定要低头”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与现实环境有和谐的关系,把二者的摩擦系数降至最低;是为了保存自己的能量,走更长远的路;更是为了把不利的环境转化成对自己有利的力量。这是做人的一种权变,是更高明的生存智慧。

  隋朝的时候,隋炀帝十分残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的许多官员也纷纷倒戈,转向农民起义军。因此,隋炀帝的疑心很重,对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易起疑心。

  唐国公李渊曾多次担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处,悉心结纳当地的英雄豪杰,多方树立恩德,因而声望很高,许多人都来归附。正在这时,隋炀帝下诏让李渊到他的行宫去觐见。李渊因病没有去,隋炀帝很不悦,多少有点猜疑之心。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妃子,隋炀帝向她问起李渊未来朝见的原因,王氏回答说是因为病了,隋炀帝又问道:“会死吗?”王氏把这消息传给了李渊,李渊感到事态严重,就更加谨慎起来。他清楚自己迟早会为隋炀帝所不容,但现在起事时机又不成熟,就只好缩头隐忍,等待机会。于是,他故意广收贿赂,败坏自己的名声,整天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且大肆张扬。隋炀帝知道后,果然放松了对他的警惕。

  试想,如果当初李渊不低头,或者头低得稍微有些勉强,很可能被正猜疑他的隋炀帝杀掉,哪里还会有后来的太原起兵和唐朝的建立呢?

  特别是当自己处于不利地位或者危难之时,先退让一步,采取低头的策略,不但能避其锋芒、脱离困境,还可以另辟蹊径,重新占据主动。可以说,若想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游刃有余地驾驭人生,把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的事,最后达到成功之目的,就得记得一个信条,那就是人在矮檐下,不妨低低头。

  当然,低头的前提必须首先学会低姿态。许多人放低姿态后总想着别人可能会很傲慢地对待自己或者轻视自己,有时候甚至认为别人会乘机侮辱自己,所以就打出了“万事不求人”的招牌,把事情搁置起来,宁可承受不办事的后果,也不低头,这就很有可能失去很多的机会。必要的时候学会低头,忍耐一时的屈辱是很有好处的。著名军事家张良就是凭借一时的低头和忍耐获得了不小的收获。

  据传,张良因为刺杀秦始皇失败而隐藏于下邳。有一次,他到下邳的桥上散步,遇到一个身穿粗布短衣的老者。这位老者走到张良面前,故意让自己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对张良说:“孺子,下取屦!”看到这个场景后,张良感到很惊讶,但是见到此人年事已高,便勉强忍住气,然后去桥下把鞋子拾起来还给老人。

  按理说,老人应该知足了,但是他又对张良说:“给我把鞋子穿上!”听到这话,张良更是气愤,但想到既然已经给他把鞋子拾上来了,也不差这一下,便跪下给老人穿鞋。老者穿好鞋子之后含笑而去。

  张良觉得很讶异,他看着老者离去。一会儿,老者又返回说:“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听到这,张良怔怔地答应了个“是”。

  五天后,天刚亮张良就去了。但是老者已经先在那里了。他看到张良后生气地说:“与老人期,竟然迟到,何故?”于是便离开了,他离开的时候说:“后五日早会。”

  又过了五天,鸡刚刚叫张良就去了,但是他发现老者又先到了那里,这次老人再次生气地说:“你又迟到了,为什么呢?”于是老人再次离开,在离开时嘱咐张良:“后五日复早来。”

  又过了五天,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他这次比老人来得早一些。老者来后高兴地说:“应当这样。”然后老人拿出一本书说:“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说完这话老人就离开了。从此张良再也没见到过这位老人。天亮的时候,张良看那本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太公,就是周文王的军师姜太公)。从此,张良不分昼夜,苦读不舍,竟把全部《太公兵法》背了个滚瓜烂熟。其后不久,各路义军纷纷扯旗造反,张良见时机已到,结交豪士,拉起队伍,扯起了反秦抗暴的大旗。

  实际上,学会在适当的时候保持“低头”的姿态绝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一种处世智慧。放低姿态是学习谦恭,学习礼让,学习盘旋着上升,这既是人生的一种品位,也是一种境界。总之,“人在屋檐下,不妨低低头”,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成就你的人生大事业。

  尽量不做出头的椽子

  古今中外,一些过分张扬、锋芒毕露之人,不管功劳多大、官位多高,最终多数不得善终,这是尽人皆知的历史教训。自以为是、卖乖弄巧者,其前途也大多是自取灭亡。

  在春秋战国时期,一次吴王乘船游于长江之中,听说附近有一座弥猴山便决定登山游玩。猕猴山上的猴子见到吴王前呼后拥地来了,立即一哄而散,躲到了丛林深处,但只有一只猕猴没有迅速逃走,它一会儿在地上得意地旋转,一会儿又纵身跳到树上,攀援荡漾。

  吴王看到那只猕猴肆无忌惮的样子,就拿起弓箭射它,但那只猕猴却从容地躲开了。吴王接着射去第二支箭,猕猴又巧妙地躲开了。吴王顿时气得脸都红了,急命人一起动手,顿时箭如风卷,那猕猴被射成了刺猬状。

  吴王回头对左右的人说:“这只不知天高地厚的猴子故意在本王面前卖弄,倚仗自己的敏捷傲视本王,所以丢了性命也是咎由自取,你们也应该以此为戒。”

  俗话说:“是龙得盘着,是虎得卧着。”才高不应自诩,位高不可自傲。才高而自诩自夸,只会自损其才,自伤其能;位高而自骄自傲,只会自贬其尊,自降其位。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喜欢扮演聪明者的角色,凡事总是强出头,以此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但是强出头的鸟儿容易被抓,强出头的椽子容易先烂,你夸耀自己聪明的同时就等于为自己埋下了危险的祸根。这样看来,必要的时候还是应该低调一些。

  汉武帝年间,雍州有个小吏叫做曹迟,因为头脑精明、办事忠诚,深得上司的欣赏,于是被升任为雍州一个县的县尉,辅佐县令处理政务。

  他刚到此县时就听到百姓在街头巷尾议论纷纷,便乔装打扮成过路客商深入百姓之中进行调查。原来百姓们都在说先前的县尉只做了短短半年就因为性格耿直、经常顶撞县令,而被县令找了个借口革职查办了。再仔细一打听,他才知道自己的上司很不得人心,虽然为官清廉,但才能有限,经常判错案。百姓们有口难言,只好在街头巷尾议论纷纷了。

  刚刚上任几天,曹迟就发现县令审事断案漏洞百出,常常把好人当成坏人,把坏人当成好人。曹迟想,明谏吧,容易得罪县令,自己的宏图之愿就无法实现了;一切都顺着县令吧,又不符合自己做人的原则。这使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有一天,他忽然想到了一条妙计,正所谓“糊涂之中隐藏着大智慧”,曹迟决定表面上稀里糊涂地顺着县令,暗地里旁敲侧击地给县令提一些建议。

www/xiaoshuotxt/n e 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段欣宸作品集
低调做人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