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书籍 > 《领导智慧和人生追求》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章 领导的素质提升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领导智慧和人生追求》 作者:翁礼华

第2章 领导的素质提升

  启迪智慧,驾驭知识,与睿智者同行,我们才能走得更远!

  有德、有才、有表率,是领导的素质要求。有德,指的是领导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道德风尚;有才,指的是自身要具备领导才干;有表率,要求领导时时处处以身作则,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成为群众的楷模。

  (一)关羽是历史上有德的领导

  东汉末年的关羽,属于神州大地尽人皆知的有德之人。他原籍山西解州,在亡命中与刘备、张飞桃园三结义,排行老二。从此,他挥舞着82斤青龙偃月刀跟随刘备东征西讨。在虎牢关温酒斩华雄,徐州城破后不得已投降,为报曹操不杀之恩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得知刘备的下落后,他过五关斩六将,挂印封金,千里寻主,连曹操都为之感动。刘备平定益州后,封关羽为五虎上将,任其为荆州地方长官。关羽起兵攻曹,放水淹没七军,威震华夏。围樊城关羽右臂中箭,幸得名医华佗刮骨,治愈战伤。但好景不长,孙权军队袭击荆州,关羽父子败走麦城,突围中被捕杀。曹操得知噩耗,以其忠义封关羽为荆王。由于历史上的关羽以忠义闻名于世,竟获得各行各业的赞誉:明清时期商人供其为武财神,用来保护他们的财产安全;佛教也将关羽尊为伽蓝神,成了护法的警卫局长。

  (二)诸葛亮是有才能也有表率的领导

  诸葛亮则属于有才能也有表率的领导者。他机智地预测气象,火烧赤壁,取得了抗击曹操大军南侵的辉煌胜利;他在三国争霸的艰难时刻,一直保持着廉洁奉公的优良品德,以丞相的带头作用,率领不足百万的蜀国军民主动六出祁山,抗击强大的曹魏势力,成为彪炳史册的名相。诸葛亮在给后主刘禅的一份奏章中,申报的家庭财产仅仅是薄田十五顷和桑树八百株。

  诸葛亮在五十四岁时写了《诫子书》教育他年仅八岁的儿子诸葛瞻:“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也就是说: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

  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的才能是从不断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功夫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 ,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使节操高尚。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壮志随时日消磨,人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他对儿子的要求。尤其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以坚定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诸葛亮对儿子的严格要求与殷切期望。这句名言,时至今日,仍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辉:领导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可能实现远大的人生目标。

  (三)领导要通过读书写作开启智慧

  1.书籍是领导的知识之源

  人类的总体知识来源于直接的实践和经验,人类的个体知识则主要来源于书本知识和其他形式的间接经验,所以书本是知识之源。

  书籍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有一定的符号(文字和图画)表达的内容;二是有一定形式的专用载体;三是具有广泛的移动和传播功能(简、帛、纸、树叶、动物皮)。由于文字必须通过思考才能理解,所以读书除了有利于思想传递外,还有利于思考。如果说,电视是直接把画面告诉你,让你不动脑筋一目了然地被动接受的话,书本则需要通过文字转换,形成形象与意念,促使你开动脑筋思考,从而变得更聪明更睿智。

  2.读书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读书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首先,读书要广博。因为,只有在广读博览中才能找到自己专的方向,也就是说,要专得深非广读博览不可。但反过来,天下书籍浩如烟海,不选择阅读也不行,只要在广读博览的基础上选择,任何书都是开卷有益的。

  其次,读书要精深。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眼到,意味着书本中的字字句句看得真切,而不是浮光掠影,以致误读误解。口到,指应背诵记忆的精彩语句,要通过放声朗读,强化记忆,印入脑海。心到,就是指读书要专心,注意力要集中。因为阅读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只有专心致志,做到意念高度集中,才能提高阅读效果。手到,就是阅读至重要、精到处,须及时拿笔在书中加以标注,或以笔记本记下其中之要点,“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样,心得体会才能日积月累。

  再次,读书要讲究效率。读书既不是为收集平日谈资而读,更不是为标榜自己博学而读,而是为了吸收知识充实自身提高内涵而读,所以读书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一鼓作气,讲究效率,通过辨析书中内容,使其入脑入耳,让知识为己所用。

  第四,读书要融会贯通。在阅读过程中,要随时随地对所阅读的内容进行归纳、概括、整理、提炼,使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这样,不但有利于我们抓住读书要领,而且能帮助自己进一步理解和消化书中的内容,使之从厚到薄,越读越薄,不断升华,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

  第五,心静才能读书。读书讲究的是心静,再好的书,阅读者心静不下来,就不可能读好。现在的人都很忙,不仅是身忙,更重要的是心忙。身忙总有闲下来的时候,心忙则一辈子不得闲。如何能静下来看书?要向古人学习。汉代大学者董仲舒能做到“三年不窥园”,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为了让自己专心读书,连近在咫尺的花园都不去看一眼,多不容易啊!

  第六,随时都是读书好时光。即使在如厕之时、舟车之中,甚至身陷囹圄也要抓紧读书。汉代有个儒生叫夏侯胜,汉武帝死后,他讲了汉武帝的许多坏话,被关进死囚牢房。当时有个叫黄霸的官员,因为不肯随大流参劾夏侯胜,结果与夏侯胜同罪,一起关进了监狱。黄霸是吏员出身,没有读过什么书,最初的官职也是拿钱买来的。他崇仰儒学,在狱中请求夏侯胜传授他《尚书》。夏侯胜对他说,这一次恐怕我们都要判死罪,生命都不复存在了,你又何苦读书学习呢?黄霸就以孔子的话回答夏侯胜:“朝闻道,夕死可也。”于是,被感动的夏侯胜便全心全意指点黄霸读书,到了第二年冬天,关东49个郡因灾死了六千多人,汉宣帝认为这是上天报应,被迫宣布大赦,夏侯胜和黄霸侥幸获释,后来夏侯胜做了太子太傅,黄霸也因学识渊博、政绩卓著当了丞相。

  第七,不为炫耀藏书。古代书籍缺乏,读书不易,文人名士都以藏书为时尚,私人藏书成了个人有学问的标志。如北宋晏殊之子晏幾道,就以藏书多而闻名,以至于家道中落以后,每次搬家,他的妻子都要为搬书而烦恼。当今,随着公共图书馆的普及,人们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改变,特别是电脑、互联网和功能越来越丰富的手机的迅速普及,电子图书、数字图书馆以及手机版本电子书的涌现,私人除了必要的工具书以外,已经用不着大量收藏图书了,私人大量藏书只是个人的喜好或炫耀者的标志。

  读书不但使人怡神,更能使人益德,思善、为善,以德作为心灵的岗哨,不断清除内心不良的欲望,使自己不越轨,不信邪,永远保持一颗火热、赤诚、思进之心。人们要生存要发展离不开物质条件,在以利益为诱导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完全否认名利,割裂读书与名利的关系是不现实的,但仅仅为了追逐名利而读书,也太渺小了,对于想做一个有修养的领导者来说将是一大缺憾。

  3.写作是读书的深化和提升

  领导通过写作不仅能提升自己的阅读质量,而且能够更加用心地去品味生活,洞察世事,帮助自己梳理思路,恰如培根所说:“写作使人精确。”写作还能帮助自己深化认识,提升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身的生活品位。杜甫诗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贾岛名句:“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每当付出无数心血写就的文稿变成铅字时,谁都会有一种收获的快慰。作家埃

  ?米?齐奥朗就曾深有感触地说:“假如没有写作本领,我不知道我会成为什么。”对身在领导岗位的人来说,当官仅仅是短暂的过程,总有一天会结束,而通过读书更好地做人,则会与生命共始终。通过作品延续的思想火花,更能传承千秋万代,留下永恒的辉煌。

  (四)以人为师是提高自身能力的捷径

  世界上,每个人成长的过程,都是学习、实践、积累的过程,是一个去粗存精、去劣存优并逐步内化为良好思维理念和行为方式的过程。因此,领导要善于以人为师,向比你高明的人学习。尤其是你周边的同事和上级,他们能够走到今天的岗位和职位,既有机遇因素,也是人生道路上千锤百炼的结果,他们的人生历练,他们的感悟,他们的行为方式就是一本“无形”的书,对我们具有非常现实的借鉴意义。如果我们平时善于观察、用心揣摩,从他们的举止言行、思维方式中吸取经验教训,对提高自身的思维层次和能力水平,不失为一条捷径。

  (五)超越自己,攀登人生境界高峰

  直到唐代,中国人倾毕生之精力还可以把天下的书念完,唐代以后中国的书太多,念不完了。21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互联网上有多少知识,你都能下载吗?你都能装进脑子里去吗?当今,知识是最低层次,干部教育不能再停留在知识阶段,要进行智慧教育,其方针可以是:……智慧是永恒的真理,像北斗星一样,照耀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知识是基础,比知识高的是文化,比文化高的是思想,比思想高的是境界。举茶叶作例子吧,种茶叶,采茶叶,制茶叶是知识,当成品茶叶进了茶道馆,就成了茶文化。茶道是一种表演,

  穿着古装的姑娘弹奏古琴,同样穿着古装的姑娘随着音乐的节奏表演着洗茶杯、倒茶叶、洗茶叶的过程,当一切准备就绪后,她们便口中念念有词地给排列在木制茶具上的小之又小的小茶杯斟茶,当茶壶水很满的时候,她会说:关公巡城。当茶壶里水很少的时候,她会说:韩信点兵。你急都急死了,她还是要和着拍子,说完若干句每句四个字的话,才会将众多盛满茶水的小茶杯放在茶托上,送到你面前请你取用。你取用后,她们让你打开杯盖闻一闻,香不香?香!然后再让你用两手夹住杯子再来回搓一搓,鼻子闻一闻更香。当你张开嘴巴一舔以后,小杯茶水一下子就没有了,这就是文化!让你喝饱那是牛饮!是黄牛、水牛在池塘里、在河里的痛饮,那绝对是没文化的表现。

  什么叫文化?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的定义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至今,文化的定义已经有几百种之多。其实,广义上的文化,就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都是文化,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狭义的文化则仅仅是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从“文”字的结构来看,上偏旁一点一画戴着帽子,下偏旁一撇一捺象征盘着腿的人,意味着文化是人类解决基本生存问题,有了游手好闲条件的精神产物。这就是我为什么把文化定义为“文化就是人化,是人由心而生的自觉”的根本原因。

  文化就是人化,是人由心而生的自觉。这就是说,凡是猪不干的事你在干就有文化,猪也干你也干那就没文化。猪不喝酒你喝酒就是酒文化,猪不喝茶你喝茶就是茶文化,猪不抽烟你抽烟就是烟文化,猪随地大小便,你也随地大小便那就没文化了,你只有上厕所才是有文化的表现,如果能把男厕所与女厕所分开,那便是更有文化的表现。平时,我们请人吃饭的时候,饮料、菜肴全是分开一样一样吃下去,然后才在肚子里混起来,这就叫饮食文化。我们吃剩下的饭菜送到养猪场给猪吃,营养跟人吃的完全一样,但吃的方式却大不一样了,是所有的东西混在一起吃下去的,那就是饲料啦。

  比文化高的是思想。思想也称“观念”,是任何人类行动的先导。中国佛教在唐代形成三论宗、瑜伽宗、天台宗、贤首宗、密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八大宗派。印度人擅长逻辑思维,因此,佛教多数宗派都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由于中国人不擅长逻辑思维,所以逻辑性太强的佛教宗派在中国就慢慢消亡了,如由唐代著名高僧玄奘根据《成唯识论》创立的慈恩宗今天已经不复存在了。而适应悟性特点的禅宗思想则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迅速发展并壮大起来。禅宗怎么产生的?是和尚、尼姑打坐时悟出来的,打坐时不能睡着,必须提神,中国没有咖啡,他们就找到了茶叶,所以最早培育茶树,传播和加工茶叶的主要是和尚、尼姑。他们喝茶、打坐,不断思考,便有了顿悟,这个顿悟就是佛教的禅宗思想。禅宗思想认为:每个人都有佛性,这个佛性就是自己的真心,所以人人都有可能成佛,要彻悟佛法的真谛,达到佛的境界,不需外求,只需挖掘到人的本心就可以了。中国著名茶圣陆羽原是孤儿,三岁时被湖北天门县竟陵禅寺老方丈收留。成长起来后,老方丈就让他学习烹茶,由于陆羽的勤勉和聪慧,成了中国历史上的茶圣,他所著的《茶经》成了经典之作。唐代饮茶不像现代用开水冲饮,而是用瓦罐烹煮后的“烹饮”。竟陵禅寺的老方丈很有学问,八十多岁的时候,被皇帝请到宫廷里讲经说法,一天早上起来饮茶,他突然大叫一声:“陆羽进宫了!”人们都很惊奇,双目失明的老方丈怎么会知道陆羽从遥远的湖北天门县来到皇宫的?原来,老方丈一尝茶水就知道这是陆羽烹的茶,从而断定陆羽进宫了。由此可见,禅宗思想使老方丈的悟性达到了令人惊讶的高度。

  比思想高的是境界。人有了境界能做到宠辱不惊,当很大的官也不以为自己了不起,只不过机会比别人好一点而已;没有当更大的官也不自惭形秽,因为大多数人都是平民百姓;把你调动到好的单位工作也不会得意忘形,到不好的单位工作就作为人生锻炼的机会。你到菜场买菜,被人家踩了一脚,结果人家反过来把你骂得狗血淋头,你想这个人无非要把臭话、脏话、不礼貌的话卖给我,我才不要呢。你一笑了之,一点也不生气,那你肯定有境界了。心态平静如水,人生波澜不惊,万事能以不变应万变,你的境界肯定不低了!

  一个人要做到有境界并不容易,需要不断超越自己。“超”字由“走”、“刀”、“口”三个部分组成;“越”字由“走”和“戉”两个单体汉字组成。戉是斧头,它意味着攀登人生境界高峰,要走在刀口上不流血,走在斧头上如履平地,比杂技团演员走钢丝还难。只有这样坚忍不拔地修炼自己,才能成为有境界的人!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翁礼华作品集
领导智慧和人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