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书籍 > 《职业精神》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7章 不找借口找方法(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职业精神》 作者:陈浩

第17章 不找借口找方法(2)

  刘辉是一名“海归”,曾在美国一家知名公司做经理助理,工作相当出色,回国后被一家软件公司聘请做总裁助理。在这里,他充分运用了在国外养成的工作习惯,使得工作进展得非常顺利。同时,他也看到公司的员工在工作任务的规划上存在着极大的弊病,那就是做事不分主次,不分轻重缓急。他常常看到很多员工下班之后依然在焦头烂额地工作,而白天的时候这些人并没有怎样忙碌。对于这个现象,他觉得很是不解,他认为员工的工作任务其实并没有那么重,但他们为什么总是喜欢在下班之后工作呢?难道是白天的时间真的不够吗?他决定在公司举办一堂“如何正确安排工作并更好地执行计划”的讲座,以教给这些可怜的“加班族”不再加班的诀窍。

  刘辉在讲座时开始就问:“我想问一问大家,你们觉得每天加班有必要吗?”大家都说:“当然有必要了,不然完不成任务呀!”

  “真的吗?”刘辉接着说,“我有一个方法可以让大家从此摆脱加班的枷锁。我会在10分钟后给你们一样东西,这东西能把公司的业绩提高50%。”之后,他递给每人一张白纸,说:“请在这张纸上写下你明天要做的6件最重要的事。”

  大家很快在5分钟内写完了。刘辉接着说:“现在用数字标明每件事情对于你和公司的重要性次序。”这又花了5分钟。

  刘辉说:“好了,把这张纸放进口袋,明天早上第一件事情是把纸条拿出来,做第1项最重要的事,直至完成为止。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对待第2项、第3项……直到你下班为止,如果只做完第一件事,那不要紧,你没有耽误最重要的事情。”

  最后,刘辉说:“只要每一天都这样做,你们就可以摆脱加班的命运了。如果你们觉得这个方法可行,不妨运用到工作中去,我想大家不会失望的。”

  一周之后,刘辉又开了一次会,他想知道那堂讲座是否起到了作用。结果,所有的人都表示,他们从此再也不用加班了,他们的工作轻松了很多,而且也快乐了很多。

  一年之后,公司效益大幅度上升,总裁认为这里面有刘辉很大的功劳,因为他告诉了大家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方法,那就是如何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

  其实,任何工作,只要找到了窍门,找对方法,做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优秀的职业人会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每一个任务,懂得该把哪个任务放在第一时间完成,也懂得该把哪个任务放在最后完成。他们具有良好的判断力,能够审时度势,安排好优先顺序,先做最重要的事。

  思考与训练

  1.为什么说任何事情都要分清轻重缓急?

  2.刘丽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3.工作中你是先处理要事还是先处理急事呢?

  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到位

  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要尽力一次性把工作做到位,这是公司对员工最基本的职业要求。

  但在工作中,有时即使是最简单的工作,还是有人一再出错。

  曾有一家广告公司的员工就犯过这样的一个错误,在为客户制作宣传广告时,将客户的联系电话中的一个数字弄错了。当他们把制作的宣传单交给客户时,由于客户时间紧,第二天就要在产品的新闻发布会上使用它,所以没有详细审核就接收了。直到新闻发布会结束后,在整理剩下的宣传单时,才发现关键的联系电话有错误,而此时这样的宣传单已发放了5000多份。

  客户一怒之下,向广告公司要求巨额赔偿。由于错在己方,再加上客户召开新闻发布会的费用的确巨大,无奈之下,广告公司只好按照客户的要求进行了赔偿。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这件事情传开后,广告公司便在客户中失去了信誉,渐渐没有生意可做了,因为没有人敢把自己的业务再交给他们去做,害怕再出差错给自己带来麻烦和造成损失。这就是小事情没做好埋下的祸根。

  这样一次看似小小的失误,就把一家本来极有前途的广告公司击垮了。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假如广告公司的员工在工作时能细心点,能一次就把工作做好,做到位,那么,结局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也许有人会说:“第一次没做到位不要紧的嘛,我可以做第二次、第三次。”是的,第一次没做到位是可以做第二次,甚至是第三次,但是这样做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假如没有及时发现错误,就会像上文中的广告公司那样,给自己和他人都造成巨大的损失,那我们还有第二次机会吗?

  其实,不仅仅是员工应该树立“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到位”的观念,公司的经营者同样也应该重视这个观念。无论是在做一件普通的工作,还是像经营一个企业这样的大事,都要抱着这样的态度,唯有如此,才能尽量避免错误发生。

  不少员工认为这个要求太苛刻,不近情理,因为“我们都是凡人,怎么可能不犯错误呢”。有的员工甚至认为在工作中出现一点小错误,是很正常的。比如,生产工人认为一个零件不合格,对公司并不能造成什么明显的损失,没有必要小题大做。

  但是,在很多成功的公司里,“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到位”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

  在麦当劳,炸鸡腿、鸡翅的时间都是用秒来控制的。多一秒,鸡肉会变老;少一秒,鸡肉没熟透。也就是说,无论多一秒还是少一秒,都会影响鸡肉的口感。因此,每个麦当劳员工都必须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对,因为顾客还在服务台前等着呢。

  福特公司也如此要求员工。在整条流水生产线上,每一个零配件生产出来之后,马上就被送去组装。因为没有库存,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导致全线停产,所以必须要求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对,对此,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

  不过,我们在力求“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到位”时,也应多注意一些细节,比如在分工合作时,用词一定要准确,切忌含糊、笼统,否则,模糊的语言就有可能影响工作的有效执行。

  在一次工程抢险中,技术员小刘和同伴们在紧张地工作着。这时,他急需一把螺丝刀,于是便对离自己最近的小张喊道:“快,去拿一把螺丝刀来。”小张飞奔而去。但小刘等了很久,小张才气喘吁吁地跑了回来,他手里拿着一把小号的螺丝刀,“我认为你最需要的是这把,所以就拿来了。”

  小刘接过来一看,生气地说:“谁让你拿小号的,我是要最大号的!你怎么连这都不知道呢?”

  小张没有申辩,但显然地,他心里很不高兴。此时小刘突然意识到,自己让小张去拿螺丝刀时,并没有明确地告诉他自己需要多大号的。小刘知道出现错误的根源在自己,于是,小刘便缓和了语气,抱歉地对小张说:“我要的螺丝刀是工具箱内最大号的那把!”这次,小张很快地就拿着小刘要用的螺丝刀回来了。

  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工作中,如果我们要想一次就把工作做对,只靠某个员工的努力是不行的,还需要整个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比如尽量使用具体的、准确的工作语言等,然后再加上全体成员的努力,第一次把工作做对这一目标才能成为现实。

  思考与训练

  1.广告公司的案例说明了什么?

  2.你觉得在工作中不犯错误是否现实?

  3.你觉得怎样才能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到位?

  把复杂的工作简单化

  同一件事情,让不同的人去做,做出来的结果也不一样。

  有的人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用很简单的方法就完成任务;有的人则借助各种工具,借鉴各种资料,用了很长的时间但还没有解决问题。这又是为什么呢?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两者的思维方式不同:前者遇事喜欢简单化,喜欢用最简单、最快捷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而后者则拘泥于形式,以为复杂就是完美,就是智慧。其实不然,只有将复杂的工作简单化,学会砍削与本质无关的工作,抓住问题的根本,用最简略的方式解决问题,才是每一个职业人最应该具备的工作技能。

  有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故事:

  一次,爱迪生让助手帮助自己测量一个梨形灯泡的容积。事情看上去很简单,但由于灯泡不是规范的图形,而是梨形,因此测量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

  助手接过后,立即开始了工作。他一会儿拿标尺测量,一会儿计算,又运用一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可几个小时过去了,他忙得满头大汗,还是没有测量出来。就在助手又搬出以前学过的几何知识,准备再一次计算灯泡的容积时,爱迪生进来了。他看到助手面前的一叠稿纸和工具书,立即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于是,爱迪生拿起灯泡,朝里面倒满水,递给助手说:“你去把灯泡里的水倒入量杯,就会得出我们所需要的答案。”

  助手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所有的工作不都是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复杂,也许最简单的解决方法就是最高效的!

  一个很简单的故事,却能给职场人士一些重要启示:第一,凡事应该探究“有没有更简单的解决之道”。

  在着手从事一项工作时,要先动脑,想想这件事情能不能用更简单的方法去做,而不是急急忙忙去动手,以致白白忙碌了半天,却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在一些人的印象中,思维方法总是与复杂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凡事总往复杂的地方想,而且认为解决问题的方式越复杂就越好,以致钻进“牛角尖”

  里。事实上,学会把问题简单化,才是一种大智慧。

  某大学的一个研究室里,研究人员需要弄清一台机器的内部结构。这台机器里有一个由100根弯管组成的密封部分。要弄清内部结构,就必须弄清其中每一根弯管各自的入口与出口,但是当时没有任何相关的图纸资料可以查阅,这显然是一件非常困难和麻烦的事。大家想尽办法,甚至动用某些仪器探测机器的结构,但效果都不理想。后来,一位在学校工作的老花匠,提出一个简单的方法,很快就将问题解决了。

  老花匠所用的工具,只是两支粉笔和一只香烟。他的具体做法是:点燃香烟,吸上一口,然后对着一根管子往里喷。喷的时候,用粉笔在这根管子的入口处写上“1”。这时,让另一个人站在管子的另一头,见烟从哪一根管子冒出来,便立即也用粉笔写上“1”。照此方法,不到两个小时便把100根弯管的入口和出口全都弄清了。

  第二,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一部分人错误地认为,想得越多就越深刻,写得越多就越能显示出自己的才华,做得越多就越有收获。他们却不知道,只有“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否则,再多,不合适,又有什么意义呢?

  美国独立之前,人们推举富兰克林和杰弗逊起草《独立宣言》,由杰弗逊执笔。杰弗逊文才过人,最不喜欢别人对自己的东西品头论足。

  杰弗逊将文件交给委员会审查时,在会议室中等了好久都没回音,于是非常急躁。这时富兰克林给他讲了个故事:一个决定开帽子店的青年设计了一块招牌,写着“约翰帽店,制作和现金出售各种礼帽”,然后请朋友提意见。

  第一个朋友说,“帽店”与“出售各种礼帽”意思重复,可以删去;第二位和第三位说,“制作”和“现金”可以省去;第四位则建议将约翰之外的字都划掉。

  青年听取了第四位朋友的建议,只留下“约翰”两个字,并在字下画了顶新颖的礼帽。帽店开张后,大家都夸招牌新颖。

  听了这个故事,杰弗逊很快就平静下来了。后来公布的《独立宣言》,的确是字字珠玑,成为享誉世界的传世之作。

  可见,“多”不一定就是好。很多时候,“多”是累赘,“多”是画蛇添足,“多”只会使你更忙,更没有章法。因此,凡事“合适”即可,不要盲目求多、贪多,否则,事情就有可能搞成一团乱麻,理不出头绪。

  在工作中,我们也应该学会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样在更好地解决问题的同时,又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何乐而不为呢!

  思考与训练

  1.爱迪生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2.你如何理解“越简单的方法就越是高效”这句话?

  3.你是怎样去解决工作中复杂的问题的?

wWw。xiaoshuo 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陈浩作品集
别找借口找方法曾国藩智慧全集执行力做最好的管理者职业精神做情绪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