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书籍 > 《CEO都在干什么》在线阅读 > 正文 第31章 心理学精要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CEO都在干什么》 作者:兰茨伯格

第31章 心理学精要

  百年来关于人类行为背后动因的思索之精要

  阿历克斯慢吞吞地走进了报告厅。他把进场时间调整得恰到好处,既不是太早,以便他能混迹于报告厅后边他的同事之间;也没有晚到让他不得不坐在前排的程度。

  能聆听这场关于心理学精要的讲座,这可真让他很好奇和兴奋。他想,这些心理学知识会和他最近萌生的对激励的兴趣联系到一起。他是通过公司的人力资源部来报名参加这次讲座的。现在他正翘首以盼,想听听比·开普兰博士———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公司的顾问能给大家带来些什么。

  当开普兰博士讲完了之后,他发现她的讲授是如此的引人入胜,以至于他要带走的讲座纲要的笔记竟然有十页纸之多。

  心理学精要入门

  比·开普兰博士(文学硕士、医学博士)心理学是研究人们行为背后动因的学问。对于各种职业来说,经理人员或者领导者对此领域需要最为透彻和深入的理解。经理人员身边永远围绕着大量个性极为不同的人,而且他们相互之间通常并没有选择和对方一起共事。另外,对于这些人来说,经理人员必须用范围和种类格外广泛多样的方式来交往,这些方式包括指引、建议、询问、告知、教导、社交、训练、恭贺和激励。

  所以,本文旨在帮助你理解心理学精要的最新认识,这样一来,你就可以更加有效地和别人交往并激励别人。这些认识以如下方式编排:首先出场的是绝大多数心理学学派所共同接受和认可的理论体系。其次是特定的心理学流派(如弗洛伊德学派和荣格学派)所分别强调的不同重点对心理学发展的贡献。第三点是关于激励的比较有影响力的理论,主要讨论它们在工作场合的应用。本文以对以下两个论题的更详细的阐述作为结尾: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防御机制。

  绝大多数心理学家一致认可的理论

  绝大多数流派的心理学家对下面五项基本原则一致认可。

  1.行动比语言更有说服力

  我们应对特定情境(刺激)的方式,或者说,我们陷入种种不同环境中时争取主动的方式,就表征和昭示了我们的个性特征。只有在极其稀罕的情况下,我们才能够如此透彻地认识自我,以至于单单用语言就能够向我们自己或者其他人准确描述我们的个性特征。

  2.折中的痛苦

  在决定采取何种行动之时,我们往往取折中方案。我们的目标是,满足自己的欲望,但是我们又不想给自己惹上太大的麻烦。具体如下:

  ◎ 我们的此类行动可以分为两种:通常它们或者是创造性行为或者是破坏性行为,每种行为都可能被导向内部(指向我们自己)或者导向外部(指向其他人或者事物)。这些行为或者是“积极的”,或者是“消极的”,通常它们让我们更接近一个人或者事物,或者让我们远离这个人或者事物。(参见图表1)

  ◎ 推动这些行为的强烈欲望源自于我们希望使我们自己或者其他人更接近于我们在头脑中为自己或者其他人设定的形象。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些欲望来自于如下愿望:(1)在生命力上长生不老,永垂不朽;(2)在魅力上无法抗拒;(3)在影响力上无所不能。

  这些愿望依靠爱的力量(=力比多[1ibido]——创造)或者憎恨的力量(=莫的多[mortido]——破坏)来转化为欲望和行动。(参见图表2)

  ◎ 因为要避免给我们自己找麻烦,我们喜欢能够提高安全性、增加愉悦感并且减少焦虑和痛苦的结果。

  有些时候,我们有意识地注意这些因素,而在另外一些时候,这些因素是依仗诸如否认、抑制、不当文过饰非等防御机制,通过我们的潜意识来起作用的。

  3. 承受压力时的心理倒退

  当我们面对的环境存在巨大到一定程度的压力时,我们就会倾向于后退(倒退)回那些在过去帮助我们应对这种情况的行为。在极端的情况下,我们最后就会表现得像儿童一样。在心理倒退之前不同的人可以承受不同程度(以及不同数量)的压力。

  4. 在因循中成长还是在变化中成长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以及当我们经历新的或者显然很熟悉的情境时——我们会辨认出熟悉的模式,因循我们过去应对这些情况或者作出决定的方法。这些“因循”、自动产生的习惯能让我们节省时间和精力。不过,更为理想的情况是,我们还应该保持开放的头脑,以便能够学会和掌握与我们的周遭环境打交道的新方法。

  5. 神圣的三位一体

  我们的头脑、身体和灵魂是有机联系着的。心理上的(头脑的)健康是和生理、精神健康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不同心理学流派的分歧之处

  尽管绝大多数心理学流派(甚至包括古希腊的心理学流派)对上面所阐述的原理都一致认同,但是他们还是在许多领域有着不同的侧重点——而且这种分歧经常是根本上的不同。

  有些心理学流派强调意识清醒之头脑的重要性,而其他学派则着重于无意识状态。有些学派强调幼年时期经历所产生的难以磨灭的显著影响,而有些学派则认为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的成长是以更为均匀的节奏进行的。差异最为巨大的领域大概是帮助他人进行改变的方法了(不论这些人是相对“正常”还是需要更为实质性的咨询帮助,或者是心理治疗)。某些学派,比如弗洛伊德学派强调对幼年经历的深入分析,而其他学派则致力于研究成年人“如何表达自我”。

  1.西格蒙窑弗洛伊德渊1856~1939冤是近百年心理学历史上最为显著的人物。他最终还是赋予无意识状态以特别的重要性。在他看来,无意识状态是受到抑制或者被遗忘经历的藏身之处,而这些经验却是我们许多方面行为的驱动力。他试图采用他的心理分析方法来深入透彻了解无意识状态,该方法格外倚重自由联系。另外,他还强调(也许强调得有点过头)性驱动因素(力比多)的重要性。

  他的关于人格结构的模型(包括不同的表现形式)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本我”(Id)代表所有的本能冲动。“本我”是原始的、由生理决定的本能冲动,按照“唯乐原则”(趋乐避苦)活动。没有得到满足的欲望则催生紧张状态,而这些则最终会需要经由行动或者疯狂来加以释放。“本我”位于头脑的无意识区域。

  ◎“自我”(Ego)位于头脑的无意识和有意识区域。“自我”按照现实原则活动,能够认识到外部世界的种种限制,而且会把我们满足欲望的行动延迟到一个合适的时机来进行。“自我”扮演的是自我管理者的角色。

  ◎“超我”(Superego)部分在意识中活动,但大部分在无意识中活动。“超我”代表的是我们的“正确”行为(理想的自我)模式,而且是试图通过呼唤“良知”来阻止我们行动中“不合适”的部分。当“超我”没能够成功地阻止这种行为时,我们就会有“负罪感”———那些有强有力“超我”的人比其他人有更多的负罪感。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这三个组成部分大部分在六岁以前就已经形成了(到这个年龄,我们已经通过了弗洛伊德学说里的口腔、肛门和生殖器阶段)。作为成年人,我们的责任就是认清我们自己的伪装并且对付它们。如果有必要,可以动用健康的“防御机制”(参见下面的讨论)。

  2.卡尔窑荣格渊1875~1961冤与弗洛伊德的联盟最终还是破裂了。荣格认为弗洛伊德过于强调性驱动力以及对压抑体验侧重得过多。

  荣格相信,人格由主观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这三个相互作用的体系组成。主观意识通过感觉、直觉、情感和思考的混合来感知和体验世界。个人无意识与弗洛伊德学说中的无意识很类似,不过荣格认为个人无意识对我们的影响要更加良性和温和;而且荣格还强调梦境在评估个人无意识时的作用。集体无意识是某种典范(诸如神、英雄、圣母)的载体。这些典范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不论我们成长的环境有多么不同,我们大家都拥有一个汇集这些典范形象的相类似的宝库,这些典范形象不知何故根植于我们所有人的心理和头脑中。

  荣格关于主观意识的四个组成部分的学说,加上他的关于“内倾”和“外倾”的理论,都反映在目前广泛使用的许多心理学评估工具上———诸如梅耶斯—布里格斯人格类型测试表。【参见本部分第十一章论述和和附录11】

  3.其他心理学派

  弗洛伊德和荣格奠定了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基础。他们把心理学从19 世纪中期的阶段催眠术的实验中提升了出来,并且把它和人脑生理的科学研究结合在一起。

  他们的同时代人和紧随其后的晚辈充实和填补了这门科学的其他角落———安娜·弗洛伊德精练了防御机制理论,简·皮亚杰集中研究了儿童心理学,等等。(参见图表3)

  淤参见本部分第十一章论述和和附录11。

  图表3 主要心理学流派

  人本主义学派。卡尔·罗杰斯(1902 ~ 1987)以及其他心理学家。强调对于个人现存问题的设身处地的、整体为重的治疗。

  罗杰斯:以客户为中心的治疗法

  弗利兹·佩尔斯:格式塔(完形)治疗法

  埃里克·伯尔尼:调和分析

  认知疗法学派(20 世纪50 年代末期)。主张人类作为有意识的生命个体,并不完全受无意识和外在世界所控制。

  贝克:认知行为治疗法

  爱丽斯:理性情绪治疗法

  凯丽:个体建设治疗法

  存在主义学派。维克多·弗兰克尔,R.D.Laing 和其他心理学家。主张病人在怀疑、焦虑和确定无疑的死亡面前寻求意义。

  海恩斯·考胡特。主张人成年以后坚持理想化其父母(并被他们认可)的需要。

  亚伯拉罕·马斯洛(1908 ~ 1970),人性本善。激励指向自我实现。

  目的联系学派。D.W. 维尼科特等。研究重点集中在个体和外界目标(以及其他人)的联系上。

  埃里克·埃里克逊(1902 ~ 1994),主张由幼年时期起整个生命进程中不断发展;在每个阶段都有需要解决的特定问题。

  行为主义学派。埃文·巴甫洛夫(1849 ~ 1936),B.F. 斯金纳。主张行动——而不是激励或者无意识——是关键所在;人类对外界的条件反射可以被调谐并且降低反射的灵敏度。

  安娜·弗洛伊德(1895 ~ 1982),提出了防御机制,主张个体自律,强化本我

  简·皮亚杰(1896 ~ 1980),主张对儿童的成长采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和研究。

  卡尔·荣格(1895 ~ 1982),提出无意识、典范、内倾与外倾;强调梦境。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 ~ 1937),主张把个体作为一个整体而非仅仅是部分之和来对待和治疗;强调群体和社会交往的重要性;提出源自于幼年时期的自卑情绪。

  西格蒙·弗洛伊德(1856 ~ 1939),现代心理学的奠基者。详情参见正文。十八世纪晚期: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疯病可以治愈。对催眠术、颅脑构造和大脑解剖学展开研究。

  古希腊时期:希波克里特(精神上的失衡是由心理原因造成,而非源自于神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大脑在凝结心脏产生的热蒸汽方面的作用)。

  心理学方面的随后发展是在西方世界所发生的更广泛的变化的紧密镜像映射。随着20 世纪曙光的出现和工业革命的繁荣昌盛,人类的大脑本身也逐渐被越来越多地当做一部可以被调试和调谐的机器来对待:行为主义心理学繁荣于世。部分源自于此,20 世纪中期出现了卡尔·罗杰斯和人本主义学派。他们的侧重点在于真正的、对于个人的设身处地的理解。随后90 年间,各种心理学流派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学派的区别主要在于他们寻求让个体更“健康”的方法不同。

  关于激励的理论

  自从亨利·福特提出的新颖的生产线概念(1896 年)把我们带入了20世纪以来,商业世界是对激励研究最多的地方。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比以前更加紧密地在一起工作,或者在更大的团队里工作,或者做着更具有可比性的工作,对于怎样激励工作者以便实现商业目标来进行科学研究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最初,行为主义学派占据统治地位。巴甫洛夫和斯金纳的原则被引入了工作场所。人类的行为趋向于“胡萝卜”(让自己快乐的事物),而远离“大棒”(令自己痛苦的事物)。如果给某一特定任务的完成配备以足够的“胡萝卜”,工作者就应该能被激励以有更佳业绩。

  部分是为了纠正这些过于简单的理论,爱德华·托尔曼和其他认知心理学家逐渐成为了历史舞台的主角。他们确信人类基本上是理智的,能够选择自己的目标并且能够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托尔曼的研究导致了预期理论在20 世纪30 年代的诞生。这种理论指出:我们是为对于如果我们做了某些特定事情之后所发生的事情的有意识的预期所激励的。(V.H.弗洛姆在预期理论诞生之后试图把这些激励因素定量化,在20 世纪60 年代提出每种激励因素的强度等于结果的“原子价”或者吸引力乘以我们给结果事实上发生的情况所确定的概率。)

  弗里德里克·泰勒结合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的方法,但是他可能更多地倾向于行为主义阵营。他在1947 年的论文《科学管理的原理》颇受该时期所涌现的大型企业组织的青睐。该论文写道:“选取15名技巧格外出色的工人……研究基本操作和工具使用的精确结果……利用秒表来确定完成每一件基本工作的最最迅捷的方法……”

  但是,认知心理学家逐渐占据了上风。到20 世纪40 年代晚期,道格拉斯·麦格雷戈关于采用Y 理论、摒弃X 理论的倡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追随。(X 理论是指,绝大多数人天性厌恶工作,所以,若想让他们对整个组织的目标有所贡献,就需要对他们进行控制和强迫。绝大多数人希望被人引导,极少人有进取心或者希望承担责任。Y 理论是指,工作、脑力劳动和玩耍一样是自然而然的;人类如果致力于整个组织的目标时会自我引导和自我控制;这种对于工作的投入是一系列和工作相联系的回报的函数,随这些变量变化而变动;在这种环境下,个体确确实实是在寻求承担一定的责任;绝大多数人都具备相当的创造潜力,但是这种潜力绝大部分没有被开发和挖掘出来。)

  埃尔顿·迈耶在20 世纪30 年代对于美国山楂工厂的研究工作将为人们所牢记:生产效率更多地受到社会压力、团队激励以及某人让他们感到自己很重要的事实的影响,而非仅仅是随着休息时间长短和泰勒的“科学管理法”中其他要素而变动。

  在20 世纪40 年代,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参见后面的论述)。而在60 年代和70 年代弗里德里克·赫兹伯格的理念也问世了。赫兹伯格考察了在某些企业中特别高的雇员周转率,创造了“工作满意度”的概念(该概念是指满足雇员更为高级的成就、认可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还帮助确认了“卫生”的因素(即是指那些在某些基本的层次上必须得到满足的需要)的存在,而对于这些需要,即使给予更高的、更多的相应回报或者犒劳,也不可能创造出更多的努力。赫兹伯格认为薪水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一种“ 卫生”的因素。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对于个体激励方面的研究更加明确地从组织战略和结构的视角出发来进行。对此作出重要贡献的有阿尔弗雷德·斯隆的分散化理论(由他于1963 年在担任世界上最大的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达23 年之久后明确提出),以及汤姆·比德斯和鲍勃·华特曼的《追求卓越》。

  心理学家们在上个世纪已经建立了许多框架和模型。图表4 和5 总结了其中两种应用最为广泛的模型。

  马斯洛指出我们皆为满足五种基本需要而被激励,详情如下所述。这些需要以一种等级森严的层次结构而相互联系。其中生理需要是最强有力的,如果这些最强有力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那么它们就会对我们的能量和努力施加垄断控制。但是,人类的欲望是永远没有止境的:一旦某种欲望得到满足,那么我们的注意力就会转向下一个更高层次的需求。而且,某种需要永远得不到满足的看法会催生焦虑和不正常的行为。安娜·弗洛伊德和西格蒙·弗洛伊德建立了“防御机制”的概念。我们利用这种机制来保护自己免于遭受痛苦的焦虑之煎熬。这种焦虑可能来自于外界的威胁,或者是来自于我们内心冲动或者信仰之间的相互冲突。长期依赖于这些防御机制被认为是不健康的。你已经受到过警告!在我们研究如何激励自己和他人的过程中,上面提到过的绝大多数方法对我们来说都不乏可取之处。不论我们发现哪一种理论学说最吸引自己、最具有实际应用的可能性,很显然,这种理论都会随我们自己的心理变化而变动!

  人类天性中两项原理说一不二:

  自爱催生欲望,理性提供自律。

  ———亚历山大·波普(1688~1744)

  图表4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自我实现:我们可以做什么,以及我们必须做什么

  尊重:来自于自己和他人

  爱:来自于他人,并且给予他人

  安全:健康,保护自己不受暴力和灾难伤害

  生理需要:食物、水、睡眠、性、纯粹的活动

  图表5 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

  否认“我没有被解雇”(而事实上你被解雇了)

  压抑“和她在一起太美妙了”(而事实上并非如此)

  投射“他憎恨我”(而事实上是你憎恨他)

  换位“你为什么这么难相处?”(而难相处的是第三方)

  升华“我喜欢拉小提琴”(但是罗马正在失火)

  退缩“别伤害我,我只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孩子而已”(成年人如是说)

  强词夺理“我打你是因为你脸颊上有一只苍蝇”(!)

  应激反应“这不是一只老虎,这只是一只可爱的猫而已”(但它确实是老虎)

  无私忘我“我将成为忘我助人者”(所以我能忽视自己的麻烦)

  幽默“那个无情嘲笑我的笑话真是太有意思了”(真的如此吗?)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兰茨伯格作品集
CEO都在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