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书籍 > 《心态决定命运的秘密》在线阅读 > 正文 第51章 肉体和灵魂的安宁是健康的保证——好心态才有好健康(3)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心态决定命运的秘密》 作者:静涛

第51章 肉体和灵魂的安宁是健康的保证——好心态才有好健康(3)

  5.文字排遣法

  一时找不到可靠的人诉说,可以把发怒的地点、原因和经过详详细细地写下来,描绘那个惹你生气的人的百般丑态,你会发现他并不如你想象中的那么可恶,甚至还有一些可爱之处,从而消解了怒气。

  6.自我超脱法

  自己提出的工作方案,可能会遭到半数以上的人的反对,包括上司和同事。也许是对你期望值太高,也许是认为你工作能力差,这都是正常的现象,不必忧虑和生气。

  7.积极沟通法

  当争吵双方都心平气和的时候,利用午休时间聊聊天,谈谈各自的爱好,或许你会发现你们之间并没有什么重大的“阶级”仇恨。另一方面,大家都是为了工作,不要把工作中的矛盾延续到生活之中。

  8.提高修养法

  平时多做一些提高修养的事,种种花草,养养鱼,学学书法,练练画,为人会变得谦和有礼,不容易暴躁和动怒。

  保持心理健康重在自我调节

  据专家介绍,由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

  人的盲目行为增多,加之过分追求短期效益,因而失败的几率较高,内心失去平衡,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心理专家认为: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常常直接影响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响到他的某个具体行为。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卫生比生理卫生显得更为重要。

  从理论上讲,一般的心理问题都可以自我调节,每个人都可以用多种形式自我放松,缓和自身的心理压力和排解心理障碍。面对“心病”,关键是你如何去认识它,并以正确的心态去对待它。虽然我们找心理医生看病还不能像看感冒发烧那样方便,但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学会心理自我调节,学会心理适应,学会自助,每个人都可以在心理疾患发展的某些阶段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

  首先,是掌握一定的心理卫生科学知识,正确认识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其次,是能够冷静清醒地分析问题的因果关系,特别是主观原因和缺欠,安排好对己对人都负责任的相应措施;另外,是恰当地评价自我调节的能力,选择适当的就医方式和时机。最后一点,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处世观,拥有正常睿智的思维,避免走入心灵的误区。

  1.要加强修养,遇事泰然处之

  要清醒地认识到生命总是由旺盛走向衰老直至消亡,这是不能抗拒的自然规律。应当养成乐观、豁达的个性,平静地接受生理上出现的种种变化,并随之调整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主动地避免因生理变化而对心理造成的冲击。事实上,那些拥有宽广胸怀、遇事想得开的人是不会受到灰色心理疾病困扰的。

  2.要合理安排生活,培养多种兴趣

  人在无所事事的时候常会胡思乱想,所以要合理地安排工作与生活。适度紧张有序的工作可以避免心理上滋生失落感,令生活更加充实,而充实的生活可改善人的抑郁心理。同时,要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广泛者总觉得时间不够用,生活丰富多彩就能驱散不健康的情绪,并可增强生命的活力,令人生更有意义。

  3.尽力寻找情绪体验的机会

  一是多想想你所从事的事业,时时不忘创新,做出新的成绩,跃上新的台阶;再者要关心他人,与亲朋、同事同甘共苦,无论悲欢、离合,都是对心理的撼动,它会使人头脑清醒,心胸开阔;三是多参加公益活动,乐善好施,为子孙造福。最好是学会一门艺术,无论唱歌弹琴,写作绘画,集邮藏币,都会使你进入一种新的境界,产生新的追求,在你的爱好之中寻找乐趣。

  4.保护心理宁静

  面对大量的信息,不要紧张不安、焦急烦躁、手足无措,要保持心情宁静,学会吸收现代科学信息的方法,提高应变能力。还要尽量多地设想出获取它们的可行途径,并选择一个最佳行动方案,从而减轻个人的心理负担,又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5.适当变换环境

  一个人在一个缺乏竞争的环境里容易滋生惰性,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过于安逸的环境反而更易引发心理失衡。而新的环境,接受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生活,可激发人的潜能与活力,变换环境进而变换心境,使自己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避免心理失衡。

  6.正确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

  要根据社会的要求,随时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为,使之更符合社会规范。要摆正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对待个人得失、成功与失败。这样,就可以减少心理失衡。

  怎样调节虚荣心理

  虚荣心就是以不适当的虚假方式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简单地说,所谓虚荣心就是扭曲了的自尊心。

  人为什么会产生虚荣心呢?这与人的需要有关。人类的需要有很多种,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

  需要等等。一个人的需要超过了自己的担负能力,就会想通过不适当的手段来达到自尊心的满足,这就产生了虚荣心。虚荣者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往往只追求面子上的好看,不顾现实条件,最后造成危害,有时甚至产生犯罪动机,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虚荣者的内心其实是空虚的。他们表面的虚荣与内心的空虚总是不断地斗争:没有满足虚荣心之前,因为自己的现状不如他人而痛苦;满足虚荣心之后,又惟恐自己真相败露而受折磨。虚荣者的心灵总会是痛苦的,完全不会有幸福可言。虚荣心男女都有,但总的说来,女性的虚荣心比男性强。有的少女甚至为了满足物质的追求而牺牲自己最宝贵的贞操,这是值得深思的。虚荣心带给女性的痛苦比男性大得多。

  总之,虚荣心是要不得的,应当加以克服。

  1.提高自我认知

  提高自我认知,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分清自尊心和虚荣心的界限。

  2.做到自尊自重

  诚实、正直是做人最起码的要求。我们绝不能为了一时的心理满足而丧失人格。只有做到自尊自重,才不至于在外界的干扰下失去人格。我们要珍惜自己的人格,崇尚高尚的人格可以使虚荣心没有抬头机会。

  3.树立崇高理想,追求真善美

  人应该追求内心的真实的美,不图虚名;一个人追求真善美就不会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炫耀自己,就不会徒有虚名。很多人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就是因为有自己的理想。同时,要正确评价自己,既看到长处,又看到不足,时刻把实现理想作为主要的努力方向。

  4.正确对待舆论

  要正确对待舆论,正确看待他人的优越条件,不要影响自己的进步,而应该作为自己前进的动力。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满足自己的需要。只有这样的自信和自强,才能不被虚荣心所驱使,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5.克服盲目攀比心理

  横向地去跟他人比较,心理永远都无法平衡,会促使虚荣心越发强烈,一定要比就跟自己的过去比,看看各方面有没有进步。

  怎样调节空虚心理

  空虚,是指百无聊赖、闲散寂寞的消极心态,即人们常说的“没劲”,是心理不充实的表现。空虚心理其实是一种社会病,存在极为普遍。当社会失去精神支柱或社会价值多元化导致人们无所适从时,或者个人价值被抹杀时,就极易出现这种不良心理。

  心理空虚的人不思进取,没有人生的奋斗目标,自然不会有奋斗的乐趣和成功的欢愉。他们无所事事或不愿做事,感到生活无聊、心灵空乏虚无、寂寞难忍。空虚者常常寻求刺激,比如抽烟、喝酒、赌博、闹事等等,以此来排遣时间、摆脱心理寂寞。严重情况下,空虚者会偷盗、抢劫、奸淫等,走上犯罪道路。

  人们通常是因为下述两种情景而空虚:

  第一、物质条件优越,没有生活忧虑。此类人习惯了满足与享受,看不到或懒得思考人生意义所在,没有也不想有积极的生活目的,从而整日安逸奢靡、无所事事、空虚度日。

  第二、人生目标不切实际,遭受现实打击。有的人心比天高,目标不切实际却又不屑追求,当目标无法实现时,感觉饱受挫折,心灵便虚无空荡,一蹶不振。

  如何矫正空虚心理呢?

  1.社会认知要现实

  社会既有积极的方面,又有消极的方面,要看主流发展方向,不能以偏概全,只看到消极面,而不求上进、萎靡不振,要接受现实、正视现实,并改造现实。

  2.要有一定的志向

  有志向才会有追求和拼搏,才会体验到拼搏的乐趣和成就感,才会珍惜生命。但是要注意志向的现实性:志向太低了无需努力,也不会去努力;志向太高了难以实现,也无从奋斗,到头来仍然是没有成功,空虚度日。所

  以志向一定要与自身的实际能力相符合。

  3.要改变懒散习惯

  因为懒散,不想有所追求,无所事事或不愿做事,就会胡思乱想、寻求消极刺激,自然会感觉空虚。因此要在生活中消除不切实际的幻想,逐渐养成勤劳习惯,从劳作中获得乐趣,心灵才会充实而不空虚。

  4.要磨炼意志

  通过磨炼意志提高战胜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把握自己命运的能力。“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正确对待失误和挫折,在逆境中锻炼成长。

  5.要培养读书兴趣

  读书能使空虚者从中获得智慧、汲取力量,空虚的心灵不断得到充实,摆脱狭隘经验的束缚,从而情绪高涨、精神饱满。要多读名人传记,以名人的奋斗史作为人生的楷模,确立“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

  6.要多与人交往

  与人交往,相互启示、相互激励、相互帮助,心灵将受到熏陶和充实。但要注意,交际对象不能也是空虚者,这样的人只能使自己更加空虚,甚至造成不良的后果。

  7.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学习琴棋书画

  在社会交往中能够拓展眼界,充实自己,而琴棋书画无疑是陶冶性情的最好方式。怎样调节自私心理

  处处以自我为中心,无视社会道德、法律规范、良心风尚和他人感受及利益,不顾大局,只知道满足自己的各种私欲的人就是具有自私心理的人。自私者只讲索取,不讲奉献,争名夺利,甚至损人利己。自私是一种较为普遍的不良心理现象。严重地讲,自私是万恶之源,贪婪、嫉妒、报复、吝啬、虚荣等很多其他不良心理都是自私的衍生。

  自私是一种近似本能的欲望,处于一个人的心灵深处。自私心理潜藏

  较深,它的存在与表现便常常不为个人所意识到,有自私行为的人并非已经意识到他在干一种自私的事,相反他在侵占别人利益时往往心安理得,所以,我们可以将自私看作一种病态的社会心理。

  各种复杂的原因造成了人的自私心理。缺乏满足个人需求的资源,是自私的本质原因。病态文化的积沉和社会控制不严,也是客观原因。个人的自我敏感性、价值取向与社会行为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所谓自我敏感性,是指一个人关心他自己的问题,感到需要别人的帮助,以及的确得到别人的帮助后的心理感受。高度的自我敏感性可以外化为对他人的敏感性,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但也可能成为一种只顾自己的倾向。自私自利之人往往自我敏感性极高,以自我为中心,对社会及他人的依赖与索取性也高,但却缺乏责任感。

  可尝试下列方法调适自私心理:

  1.自我反省。依据社会公德与规范的客观标准,经常对自己的心态与行为进行自我观察,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强化社会价值取向,总结改正错误的方式方法。

  2.回避性训练。凡下决心改正自私心态的人,只要意识到自私的念头或行为,就可用缚在手腕上的一根橡皮弹环弹击自己促使自己纠正。

  3.多做一些利他行为,通过行为改变心态。

www.xiaoshuotxT.NETTxt小xiaoshuo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静涛作品集
心态决定命运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