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书籍 > 《瞬间打动人心的88个说话技巧》在线阅读 > 正文 第30章 给人面子瞬间让谈话轻松自如(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瞬间打动人心的88个说话技巧》 作者:杜启龙

第30章 给人面子瞬间让谈话轻松自如(1)

  中国有句俗话: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面子问题,中国人历来重视,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道非常奇妙的精神景观。面子是荣誉的一种形式,当然是最初的形式;面子也是一种尊严,也可以说是一个人最后的尊严。“花花轿子人抬人”,这是人际交往中的原则。你给我方便,我才给你方便。

  技巧70. 给他人一个台阶下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位禅师在晚上到院子里散步,当走到墙角边的时候,他发现平时很平整的地面上多了一块石头。他立刻明白是他那个总是不守规矩的徒弟违反寺规爬到墙外去玩乐了。这对于寺院来说是很严重的事件,要么禁闭一年,要么勒令出寺,或者杖击一百。禅师很气愤,但是当他正要叫其他人来监视的时候立刻停住了。他想也许有更有效的方法,既可以惩罚徒弟,又可以让他从此不会再犯。

  禅师没有离开,他就坐在那块石头上等徒弟归来。半夜时分,徒弟回来了,徒弟摸着黑从墙外翻进来,双脚正好踩在禅师的肩膀上。禅师把惊魂未定的徒弟轻轻放下,对他说:天这么晚了,快回去睡觉吧。

  第二天徒弟满脸羞愧地见到禅师的时候,禅师的脸上却一如平常,就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

  从此成为寺院里最刻苦用功的徒弟,当禅师故去的时候,这位徒弟接替师傅的位置成为寺院的住持。

  其实,重要的倒不是徒弟成为了住持,而是禅师给徒弟的那个台阶。

  必要的时候,给别人一个面子,不要不识相,以至于最终造成彼此的尴尬与不愉快。本来,这就是一件小事情,朋友之间,碍于面子,给他人一个台阶,大家皆大欢喜。相反,如果你得理不让,让对方下不了台,从此便彼此心存芥蒂,甚至反目成仇,恨你一辈子。

  鲁国大夫公父文伯在一次宴会上,特别请大夫露睹父作为贵宾。然而,在上菜的时候,放在露睹父面前的一只鳖,不知怎么,竟比别的客人的鳖小了些。露睹父看着四周的鳖,大为恼火,在众宾客面前大声说:“等这只鳖长大以后再吃罢!”说完便拂袖而去,搞得公父文伯十分尴尬,好好的宴会不欢而散。

  为了一只鳖的大小,导致主客翻脸,露睹父这样做真是太不给公父文伯的面子了,而且在众目睽睽之下。这不仅在与主人交往之间砌了一堵墙,而且在与宾客以后的交往中也砌了一堵墙。

  俗话说,人无完人。每个人不可能一辈子不做错事,对于那些不违反原则、无关大雅的小事,我们应该给别人一个机会,给别人一个面子,给别人一个自尊。那么别人会感激你的理解、包容、大度,从而会使他记住这次的教训,改进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也会加深你们之间的友谊。由此也会更加体现你的心胸宽阔、坦荡容人的博大的胸怀。否则,不给他人面子,让别人在公共场合下不了台,那就是做人的最大失败了。

  我们不但要尽量避免因自己的不慎造成别人下不了台,而且要学会在对方可能不好下台时,巧妙及时地为其提供一个“台阶。”:既能使当事者体面地下“台阶”,又尽量不使在场的旁人觉察,这才是最巧妙的“台阶”。

  一次,一位外国客人在天津水晶宫饭店请客,请10个人要3瓶酒。饭店女服务员小丁知道10个人5道菜起码得有5瓶酒,看来客人手头不那么宽裕。于是,她不露声色地亲自给客人斟酒。5道莱后,客人们的酒杯里的酒还满着。这位外宾脸上很光彩,感激小丁给他圆了场,临走时表示下次还来这里。如果小丁想让这位外宾“出洋相”是太容易了,但那样就会失去一位“回头客”。

  有时遇到意外情况使对方陷入尴尬境地,这时,你在给对方提供“台阶”的同时,如能采取某些妥善措施,及时为对方面子上再增添一些光彩,那是最好不过的了,会使对方更加感激你。如果把别人的失误当成笑柄,自己也就有了制造笑柄的失误。比如有些象棋高手,在连赢几盘棋后,往往会有意走错几步,让对方最后赢一两盘。其实,作为社交活动,并非正式比赛,对输赢不必那么认真,主要目的还是交流感情,增进友谊,满足文化生活的需要;否则,计较起来,会给对方造成不佳的心情。

  国民党元老胡汉民极爱下象棋,又把输赢看得很重,在一次宴会后与棋艺不凡的陈景夷对弈时,本来已一比一平局,却要下第三局,在残局时被对方打了个死车,顷刻间胡汉民脸色苍白,大汗淋漓,又急又恼,当场晕厥,三天后竟因脑溢血死亡。

  作家冯骥才在美国访问时,一位美国朋友带着儿子到公寓去看他。他们谈话间,那位壮得像牛犊的孩子,爬上冯骥才的床,站在上面拼命蹦跳。如果直截了当地请他下来,势必会使其父产生歉意,也显得自己不够热情。于是,大冯便说了一句幽默的话:“请你的儿子回到地球上来吧!”那位朋友说:“好,我和他商量商量。”结果既达到了目的,又显得风趣。冯骥才用幽默的言语,巧妙给对方一个台阶。

  我们在生活当中几乎无时无刻不面临台阶的问题。邻居的孩子考的学校不如自己的孩子考得好,坐到一起怎么说呢?如果你说:你的孩子那个专业好,将来找工作没有问题。这就是给邻居一个台阶下,让邻居也感觉有一些面子。一个总是不好意思张口的朋友遇到了难处,你想借给他钱帮助他渡过难关,如果你说:我这些钱在家里用不着,闲着也是闲着。这样的话语就会让朋友不好意思的心理多一分宽然。

  台阶是为了让人行走得方便而修建的,我们的精神生活中也时刻需要这样的台阶,我们如果注意给他人也给自己修建这样的台阶,你会发现生活一下子轻松美好起来。给他人一个面子,是为人处世应遵循的原则之一。

  技巧71. 固显愚笨,增强对方的优越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普遍有一种自我优越感,“你的愚笨,便是他的骄傲;你的聪明,便是他的耻辱。”而这种优越感在对比中会得到更进一步的体现。然而真正大智大慧的人,表面上都似乎有点“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犯着这样的毛病:自作聪明,过分相信自己。就是因为这毛病,我们时常在无意中因抓住对方的缺点或错误而毫无遮拦的加以指出,而这极大地伤害了对方精心为自己构造的优越感。又或者,我们时常在无意中抓住一个显示自己聪明的地方,便迫不及待地希望对方能注意到自己的智慧,而这无疑使他的优越感感到极大的不满。而事实上,我们的“无意”也并非真正的无意,而是我们习惯了“有意”之后从而对“有意”产生的一种淡漠的感觉。这种“无意”往往就是最为深刻的“有意”。

  约翰.华纳梅克曾说:“有些人不知道,自己总是随身带着一把放大镜,当他们希望时,就用它来看别人的不完美。” “别人的不完美”往往给观察者一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满足感,而同时忘记了自己身上也有着同样的不完美。

  所以很多时候,故显愚笨,增强对方的优越感,乃是大智之术。

  在与上级相处的领域里,愚笨总比聪明好一般来说,伟大的人都喜欢愚钝的人,记住这一点是不会错的。任何领导都有获得威信的需要,不希望部属超过并取代自己。因而,聪明的部属总会想方设法掩饰自己的实力,以假装的愚笨来反衬领导的高明,力图以此获得领导的青睐与赏识。萧何便是很好的例子。

  当年与刘邦共打天下的各位有功之臣,都非平庸之辈,而最后皆被刘邦和吕氏疏远和加害,唯有萧何能安度晚年,为何?萧何确实有一幅难得的愚笨。他从来对一些大事持漠不关心的态度,这样刘、吕便放松了对他的注意,从而聪明地保全了自己。

  上级毕竟有他的权力,一旦你表现出才智超过他,他便有一种不安全的感觉,他不会让你长期这样下去的,可以说这是人性的必然,一旦你是位特聪明的人,你就更应该注意保护自己,不要处处张扬你的聪明和才智,要尽量装得愚笨一点,装得不如你的上司,让他获得一种优越感,让他陶醉于他的成就之中,而你则小事糊涂一点,大事注意一点就行了。这样的愚笨,并非显示出了你的无知。

  有时候,适当地把自己安置得低一点儿是明智的,这样就等于把别人抬高了,当被人抬举的时候,谁还有放置不下的敌意呢?要知道,只有当领导对别人详加教导的时候,他的自尊心与威信才能很恰当地表现出来,这个时候,他的虚荣心才能得到满足,而你的机会也就不远了。

  竞争激烈的场合,愚、拙、屈、讷是人为营造的迷惑外界的假象,目的是为了要减少外界的压力,或使对方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如果要克敌制胜,就应在不受干扰,不被戒惧的条件下,暗中积极准备、以奇制胜,以有备胜无备;如果意图在于获得外界的赏识,愚钝的外表可以降低外界对自己的期待,而实际的表现却又超出外界对自己的期待,这样的智慧表现就能格外出其不意,引人重视。“故显愚笨”是在平凡中表现不平凡,在消极中表现积极,在无备中表现有备,在静中观察动,在暗中分析明,因此它比积极、比有备、比动、比明更具优势,更能保护自己。

  在更多的时候,上司需要并提拔那些忠诚可靠但表现可能并不是那么出众的下属,因为他认为这些人更好管理,更有利于他的事业。

  当领导阐述某种观点后,“愚笨”的他会装出恍然大悟的样子并且大声叫好;当他对某项工作有了好的可行的办法后,不是直接阐发意见,而是在私下或用暗示等办法及时告知领导。处理上司交办的事情,一定要尽可能地争取时间快速完成,而不要过分纠缠于办事的细节和技巧。有时还会故意犯一点儿小错误,因“恰当”的错误反而会缩短上司与你之间的距离。

  格拉西安在《处世之道》说:利用假装的愚笨。最聪明的人有时会使出这一招。有时候,大智若愚。你并非真的愚蠢,只是装作愚蠢。对笨人显得聪明,或者对聪明人显得愚笨,都没有什么好处——应该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假装愚蠢的人并不蠢,为此受苦的人才愚蠢。地道的愚蠢,而非假装如此,才是真正的愚蠢——假装愚蠢是如此聪明。要想大受欢迎,你必须披上一张驴皮,看起来最纯朴。

  “故显愚笨”,重在一个“故”字,这种甘为愚钝、甘当弱者的低调做人术,实际上是顾及他人的面子,它鼓励人们不求争先、不露真相,让自己明明白白过一生。

  人应该学会聪明,学会生存之道。但不是学小聪明,小聪明的人能聪明一时而不能聪明一世。大智若愚,表面上愚笨的人,虽不计一时的得失却能聪明一世,明哲保身,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在人性的很多领域就是这种现象。

  技巧72. 说话要把握好分寸

  一天,刚参加工作的刘华被派到外地去出差。在车厢内,她碰到一位来华旅游的英国姑娘,对方很热情,主动向刘华打了一个招呼。正所谓“礼尚往来”,如果不与对方寒暄几句,实在显得不够友善。于是刘华便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大大方方地随口与对方聊了起来:“小姐,你今年多大岁数呢?”不料对方面露愠色,答非所问地予以搪塞:“你猜猜看。”刘华转而又问:“到了你这个岁数,一定结婚了吧?”这一回,那位英国小姐居然转过头去,再也不搭理她了。一直到下车,她们两个人也没有再说上一句话。

  刘华与那位英国姑娘话的失败,究其原因在于,她交谈过程中向对方提出不恰当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国外纯属不宜向人打探的个人隐私。按照常规,对方是有权利拒绝回答的。

  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文字描述,都是说话的基本方式。生活中,精辟的见解往往受人欢迎,泛泛空谈则容易招人生厌。实践证明,正确把握好说话的分寸,能够给自己增添魅力、赢得更多走向成功的机会。

  春秋时期,有个叫子禽的人,有一天,他问墨子:老师,一个人话说多了有没有好处?墨子回答:话说多了有什么好处呢?比如池塘里的青蛙天天叫,弄得口干舌燥,却从来没有人注意它。但是雄鸡,只在天亮时叫两三声,大家听到鸡啼就知道天要亮了,于是都注意它。墨子的回答虽然简单,但阐述了说话既要切中要害又要恰合时宜的道理。青蛙与雄鸡的对比,形象地诠释了把握好说话分寸的利弊。

  把握好说话的分寸,关键是要说在理上。有道是“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周恩来总理在“说话”上为我们树立了典范,至今让人津津乐道。有一次,周总理在会见记者时,一个西方记者不怀好意地问总理:“在你们中国,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路’呢?”周总理不假思索地答道:“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周总理的妙语回答,既维护了国家尊严,又巧妙地变被动为主动。

  把握好说话的分寸,要掌握说的时机,不能口无遮拦、信口开河。《三国演义》中的“杨修之死”,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反面典型。杨修作为曹操身边一个直接参与机密要务、总领营帐诸事的行军主簿,在战事失利的紧急情况下,口无遮掩,自作聪明地从“鸡肋”口令中随意妄猜,并在军中肆无忌惮散布消极言论,最终落得个被曹操以“扰乱军心”罪处死。

  今天,再度品味这个历史故事时,我们姑且佩服杨修的知人论世,但更多是为他空有真才实学、说话不注意分寸、乱说瞎说招来“杀身之祸”而惋惜。

  汉代著名丞相萧何有一次向汉高祖刘邦请求将上林苑中的大片空地让给老百姓耕种。上林苑是一处为皇帝游玩嬉戏打猎消遣的大片园林。刘邦一听萧丞相居然要缩减自己的园林,不禁勃然大怒,认为萧何一定是接受了老百姓的大量钱财,才这样为他们说话办事的。于是萧何被捕入狱,同时被审查治罪。当时的法官廷尉为讨好皇上,只要皇上认定某人有罪,廷尉不惜用大刑使犯人服罪。就在这紧要关头,旁边的一位姓王的侍卫官上前劝告刘邦说:“陛下是否还记得原来与项羽抗争,以及后来铲除叛军的时候吗?那几年,皇上在外亲自带兵讨伐,只有丞相一个人驻守关中,关中的百姓非常拥戴丞相。假如丞相稍有利己之心,那么关中之地就不是陛下的了。您认为,丞相会在一个可谋大利而不谋的情况下,去贪百姓和商人的一点小利吗?”

  简单几句话,句句击中要害,分寸合适。刘邦深有感触,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鲁莽,对不起丞相的一片诚心,感到非常惭愧。于是当天便下令赦免萧何。

  俗语说:见矬人不说短话。是告诉我们,在谈话中不要议论别人的短处,即便提及的是自己和对方都很熟悉的第三者,也不要谈论其短处,因为这会给对方留下不好的印象,会担心你背后也许会议论他的短处,从而对你采取戒备心理。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要人云亦云。如果人家说东,你就跟着说东,人家说西,你也跟着说西。这样会失去别人对你的信任,同时,也体现了你自己没有主见。

  不要学“王婆”,自卖自夸,一句自卖自夸的话,往往是一颗丑恶的种子,一旦由你口中播入他人的心田,便会滋长出令人生厌的幼芽。所以,和陌生人初次交往时,应该保持谦逊的态度。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杜启龙作品集
瞬间打动人心的88个说话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