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书籍 > 《年轻可以犯错可别犯傻》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4章 人生感悟篇: 放下不等于放弃,执著不等于坚持(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年轻可以犯错可别犯傻》 作者:问道

第24章 人生感悟篇: 放下不等于放弃,执著不等于坚持(2)

  人生随时都可能遇到逆境,逆境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使人紧张,也会使人脆弱,从来没有人能在经历磨难后而毫无改变。只是有的人能够战胜和超越逆境并站得更直,而有些人则被逆境击垮。在逆境中站起来的是强者,被逆境击垮的是弱者。弱者在逆境面前只看到困难和威胁,只看到所遭受的损失,只会不断后悔自己的行为或怨天尤人,因而整天处于焦虑不安、悲观失望、精神沮丧的情绪之中,而强者却能勇敢地面对困难,并且战胜逆境。正如鲁迅所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古今中外,强者战胜命运的感人事迹不胜枚举。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经历了风雨,才会看到美丽的彩虹。

  在法国里昂的一次宴会上,人们对一幅究竟是表现古希腊神话还是历史的油画发生了争论。主人眼看争论越来越激烈,就转身找他的一个仆人来解释这幅画。使客人大为吃惊的是:这个仆人的说明是那样清晰明了,那样具有说服力。争辩马上就平息了下来。

  “先生,您是从什么学校毕业的?”一位客人很尊敬地问这个仆人。

  “我在很多学校学习过,先生。”这年轻人回答,“但是,我学的时间最长、受益最大的学校是苦难。”

  他为这苦难的课程付出的学费是很有益的,尽管当时他只是一个贫穷低微的仆人,但是不久,他就以其智慧震惊了整个欧洲。他就是那个时代法国最伟大的天才哲学家和作家卢梭。

  巴尔扎克说:“苦难对于一个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而对于庸人却是一个万丈深渊。”有的人在厄运和不幸面前,不屈服,不后退,不动摇,顽强地同命运抗争,因而在重重困难中冲出一条通向胜利的道路,成为征服困难的英雄、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而有的人则在生活的挫折和打击面前,垂头丧气,自暴自弃,丧失了继续前进的勇气和信心,于是成了庸人和懦夫。梦想成功的人,应拿出勇气来,坚强地从逆境中走出来!

  一个人身处顺境固然好,它可以让你毫不费力地到达自己理想的彼岸,但如果一个人处于逆境之中该怎么办呢?只要秉着信念之灯继续前进,一定能到达阳光地带。正如大多数成功者所坚信的那样:“我知道我不是境遇的牺牲者,而是它们的主人。”

  我们还可以这样认识顺境和逆境:人们固然乐于接受顺境,不欢迎逆境,但是,逆境也可以磨砺人生,增长人的才干,使人通过破除障碍和不良情绪而得到新的突破与发展,心理达到更高层次的平衡,而顺境则也可能使人怀安丧志,一事无成。

  人生的沉浮,对于一个人来说,正是一种磨炼。因此,浮在上面的,不必骄傲;沉在底下的,更用不着悲观。只要保持谦虚的态度,乐观进取,你的人生就没有败局。

  进退之间有艺术

  退一步自有妙处

  现实生活中,如果不能看清形势,该退的时候就退,而是时时逞强,只会使自己陷入孤独的境地;做事如果不能量力而行,退让一步,可能会错误地投资,使损失惨重。

  不要事事、处处争强好胜,不要遇事就和人硬顶,应该明白“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处处和人硬来,最终可能导致双方都头破血流,懂得退让并非是示弱的行动,而是智慧的表现。

  南方的河里有一条豚鱼,游到一座桥下,撞在桥柱上。它不怪自己不小心,也不想绕过桥柱,反而生起气来,认为是桥柱撞了自己。它气得张开嘴,竖起颚旁的鳍,胀起肚子,漂在水面上,很长时间一动也不动。飞过的老鹰看见它,一把将它抓起来,把它的肚子撕裂。这条豚鱼就这样成了老鹰的食物。苏东坡就此议论说:“世上有的人在不应该发怒的时候发怒,结果遭到了不幸。就像这条豚鱼,‘因游而触物,不知罪己’,不去改正自己的错误,却妄肆其忿,以至于磔腹而死,真是可悲!”

  事情发生后总是责备别人,当然会有很多气受了。豚鱼错就错在不会退避,不能退一步想一想。

  大海里有一种马嘉鱼,其肉质鲜美,甚为渔人所爱。马嘉鱼常潜藏于深海之中,不易捕捉,但是在春夏两季生产幼鱼时,它会随着潮水浮现于水面,这是渔人捕捉的好机会。

  马嘉鱼行动敏捷,聪明异常,若有一点儿风吹草动,它就会立刻逃之夭夭。但马嘉鱼有个致命的弱点,便是生性倔犟,不知进退。渔人深知马嘉鱼的弱点,就将其赶往一张网中。

  马嘉鱼游过来,一旦碰到网,就愈朝着网往前行;愈陷愈深,就愈恼怒,于是鳃也张开了,鳍也展开了。就这样,它被挂在网的眼孔上,无法挣脱,只得束手就擒。

  生活中人们每时每刻都在面临着选择,进和退、利和弊、远和近、好和坏、得和失,是经常挂在人们心头的难题。聪明的人,能够以独特的思维方式,见人所未见,知人所未知,随机而动,适时进退,总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人为万物之灵。人和动物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具有智慧。然而,同属于智慧之列的人,彼此之间的差距又非常大。中国有两句老话,一为“鼠目寸光”,一为“远见卓识”,就是对这一差距的反映。有的人似乎天生的短视,他们一叶障目,不知泰山之大,常常在生活中跌跟头。与此相比,另一类人则能由小见大,由近知远,知人所未知,见人所未见。他们能够不被眼前暂时的、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他们能洞察事物发展的动向,预测未来的趋势,调整自己的行为,该进的时候进,该退的时候就退。

  一个懂得生活的人,并不代表就需要一味地争强好胜。在必要的时候,宁可退后一步,作出必要的牺牲来成就自己。退一步海阔天空,凡事不要意气用事。三思而后行,不但是一种自保的方法,也是一种很好的生存策略。“进”固然重要,但“退”有时亦是方略。“退”一步是为了“进”十步。有道是:“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如果每个人都能为他人多想一些,都能相互退让一步,世界将会变得更加广阔!

  适时隐退才能保住根本利益

  春光虽好,但总有尽时。人生也是如此,每个人都会有坦途与困境,所谓“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在困境之时暂时隐退,不是懦弱的表现,而退却并非失败,相反是转为胜利的关键。

  武则天年方十四,便已艳名远播,被唐太宗召入宫中,不久被封为才人,又因性情柔媚无比,被唐太宗昵称为“媚娘”。当时宫中观测天象的大臣纷纷警告唐太宗,说唐王朝将遭“女祸”之乱,某女人将代李姓为唐朝皇帝。种种迹象表明此女人姓武,而且已入宫中。唐太宗为子孙后代着想,把姓武之人逐一检点,做了可靠的安置,但对于武媚娘,却由于爱之刻骨,始终不忍加以处置。

  唐太宗受方士蒙蔽,大服丹药,虽一时精神陡长,纵欲尽兴,但过不多久,便身形枯槁,行将就木了。武则天此时风华正茂,一旦太宗离世,便要老死深宫,所以她时时留心择靠新枝的机会。太子李治见武则天貌若天仙,仰羡异常。两人一拍即合,山盟海誓,只等唐太宗撒手,便可仿效比翼鸳鸯了。

  当唐太宗自知将死时,还想着要确保子孙的皇帝位置,要让颇有嫌疑的武则天跟随自己一同去见阎罗王。临死之前,他当着太子李治之面问武媚娘:“朕这次患病,一直医治无效,病情日日加重,眼看着是起不来了。你在朕身边已有不少时日,朕实在不忍心撇你而去。你不妨自己想一想,朕死之后,你该如何自处呢?”

  武媚娘知道,此时只要能保住性命,就不怕将来没有出头之日。于是她赶紧跪下说:“委蒙圣上隆恩,本该以一死来报答。但圣躬未必即此一病不愈,所以妾才迟迟不敢就死。妾只愿现在就削发出家,吃斋拜佛,到尼姑庵去日日拜祝圣上长寿,聊以报效圣上的恩宠。”

  唐太宗一听,连声说“好”,并命她即日出宫,“省得朕为你劳心了”。原来唐太宗要处死武媚娘,但心里多少有点儿不忍。现在武媚娘既然敢于抛却一切,脱离红尘,去当尼姑,那么对于子孙皇位而言,活着的武媚娘等于死了的武媚娘,也不可能有什么危害了。

  一旁的太子李治听后犹如遭到晴空霹雳,借机溜出来,去了媚娘卧室。见媚娘正在检点什物,便对她呜咽道:“卿竟甘心撇下我了吗?”媚娘道:“主命难违,只好走了。”“了”字未毕,泪已如雨下,泣不成声了。太子道:“你何必自己说愿意去当尼姑呢?”武媚娘镇定了一下情绪,把自己的计策告诉了李治:“我要不主动说出去当尼姑,只有死路一条。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殿下登基之后,不忘旧情,那么我总会有出头之日……”

  太子李治佩服武媚娘的才智,当即解下一块九龙玉佩,送给媚娘作为信物。太子登基不久,武媚娘果真再次进宫,之后成为中国历史上声名赫赫的一代女皇。

  人生不会时时都一帆风顺,困境随时都有可能遇到。在困境面前,如果无法解脱,就应该舍弃既得的利益而保住自己的根本。这是明智者的聪明抉择,也是以退求进的处世之法。把利益抛出,损失虽然惨重,但不足以致命;即使损失了既得利益,但根本利益不会有所损害。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保全根本,就不会是最坏的结果。

  隐藏自己才能全身而退

  别人想要的东西,要顺着他的想法给予他;自己想要的东西,却要想办法掩藏起来,不让人知道自己的想法,才好全身而退。

  冯道在后晋石敬瑭手下担任宰相,因为石敬瑭为求得契丹出兵援助自己打败后唐,夺取天下,不仅割卢龙一道和雁门关以北地区为厚禄,而且自称臣、称儿。事定后,需要派一名重臣为礼仪使到契丹,为契丹主耶律德光和萧太后上尊号。

  石敬瑭心中的理想人选是冯道,但考虑到此行很可能有去无回,感到难以启齿,便叫几名宰相商议决定。

  捧着诏书的文书小吏一到中书省便哭出声来,因为自己的皇帝对外藩称儿、称臣实在是太屈辱了。

  冯道正和几名同僚商议政务,见状大惊。待明白来意后,几名宰相都吓得面无人色,唯恐这桩既危险又屈辱的差事砸到自己头上。

  冯道看出了大家的意思,也不说话,只是很镇静地在一张纸上写下“道去”两字,其他人看后既感到解脱,又替他难过,有人甚至当场落泪。

  冯道出任礼仪使到了契丹后,契丹主对他很重视,本想亲自出去迎接,后因有人劝他“国君不应迎宰相”才作罢。

  给契丹主和太后上过尊号后,冯道便被契丹主留下来为官,契丹族的风俗只赐给贵重大臣象牙笏,或在腊日赐牛头,有一样就是特殊宠幸,冯道却全得到了。他还为此做诗一首:“牛头偏得赐,象笏更容持。”

  契丹主知道后大为高兴,暗示要长期留他在契丹为官,冯道说:“南朝为子,北朝为父,我在两朝做官,没有什么分别。”契丹主听了更是喜欢。

  冯道把得到的赏赐都用来买木炭,对人说:“北方寒冷,我年纪老了,难以忍受,不得不多做些准备。”摆出一副扎根契丹的架势。

  契丹主开始唯恐留不住冯道,见他如此,不仅不再怀疑他的忠诚,反而觉得自己的儿皇帝那里更需要这样忠诚有名望的大臣辅佐,便让冯道回石敬瑭那里。

  冯道三次上表推辞,表称自己眷恋上国,不忍离去,契丹主一再催促强迫,冯道才显得百般不情愿地上路了。他先在驿馆中住了一个月,然后才慢腾腾向回返。一路上到一个地方便停下来住宿,一点儿也不着急,契丹主派人查探后,愈加放心。冯道一直走了两个月,才出了契丹国境。

  冯道身边的人问他:“我们能逃出虎口,返回家乡,恨不得身生双翅,您却走走停停,却是为何?”

  冯道笑着说:“急有什么用?我们如果走快了,契丹主用快马一天就可以把我们追回去。我们走得慢,他们难以觉察我们的心思,这样才能安全返回。”

  左右的人听后,都恍然大悟,钦佩不已。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只有隐藏起自己的真实想法,才能如愿以偿地抽身而退。进退之间,虽然只有一尺,却需要付出很多超乎想象的努力。

  把握好进退的时机和尺度

  该进则进,当退则退,聪明人都知晓进退时机和尺度的把握。当退不退,于人于己都没有好处。

  几个世纪以来,米提人一直处于亚述人的统治之下,公元前8世纪,米提人终于奋起反抗,获得了自由,并建立了新的政权。

  但是,长久以来受统治和折磨的米提人为了避免专制,拒绝将权力托付给任何人,他们也不愿意把希望寄托在某一个人身上。这样一来,国家很快陷入了混乱,纷争四起,不久便分裂成了好几个小王国,各个王国之间也是争战不休。原有的法律在混乱状态下已经不起作用了,人们找不到一个可以约束社会的规则。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个名叫狄奥西斯的人,他以公正的判决及解决纠纷的本事开始崭露头角。

  他总是以公正的姿态出现在大家面前,人们遇到任何法律纠纷都会请他帮助解决,他的权力也变得越来越大了。

  然而,出乎人们意料的是,有一天,位于权力巅峰的狄奥西斯却突然引身而退了。整个社会迅速复现以前的无政府状态,一切约束又不复存在了,犯罪率因此而剧增,对法律的践踏愈演愈烈。

  于是,困惑的米提人召集所有的城市开会,商讨如何走出困境。“我们必须要一个人来统治我们的国家,我们必须有一个秩序井然的政府。”有人说。

  他们最希望的统治者是公正的狄奥西斯,但狄奥西斯表示再也不想插手城市之间的战斗与争执。在米提人的再三恳求之下,狄奥西斯最后同意了他们的要求。他住在人民为他建筑的宫殿里,只有几个重要的人能够见到他。人们对他的尊敬逐渐转变成崇拜,他们相信,他并非凡人,而是神之子。

  在别人抛弃自己之前先行引退需要很大的勇气。明智的人明白自己应该在什么时候退出舞台,不懂得这个进退规则的人就会把自己的一世默默消磨在无声的岁月之中。

  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被人称为16世纪最伟大的统治者。然而就在他达到权力的巅峰时,他突然引退了。这一举动令所有人迷惑,就因为他的这一行为,人们只称赞他的伟大,而忽略了他的过失,在人们眼中,他成了一个完美的圣人。

  世上的一切事物,认真去琢磨,都有其规律可循,极好地把握进退的时机及尺度,充分地吸取进退规则的精髓,不失为智者。

  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暂时的让步不是吃亏,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进。为下一个目标做准备,这就是做人的道理,赢在结果,不强调过程。

  李渊任太原留守时,突厥兵时常来犯,突厥兵能征惯战,李渊与之交战,败多胜少,于是视突厥为不共戴天之敌。

  部属都以为李渊这次会与突厥决一死战,可李渊却是另有打算,他早就欲起兵反隋,可太原虽是军事重镇,却不足以成为号令天下之地,而又不能离了这个根据地。如果离太原西进,则不免将一个孤城留给突厥。经过这番思考,李渊竟派刘文静为使臣,向突厥称臣,书中写道:“欲大举义兵,远迎圣上,复与贵国和亲,如文帝时故例。大汗肯发兵相应,助我南行,幸而侵暴百姓,若但俗和亲,坐受金帛,亦惟大汗是命。”

WWw.xiAosHuotxt.Netxiaoshuotxt。com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问道作品集
最喷饭的幽默笑话年轻可以犯错可别犯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