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书籍 > 《做不可替代的人》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7章 小格子间中的繁重工作 (4)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做不可替代的人》 作者:赛斯·高汀

第17章 小格子间中的繁重工作 (4)

  倘若你不能精确地定位出面向的受众群,那你的艺术作品必然将面对千夫所指的批评;然而另一种做法也是徒劳——只关注自己选择的客户,只倾听他们的声音,完全无视其他人的看法,埋头工作只为了取悦这一部分特定的顾客,至于其他人,管他呢。

  博客和推特创始人艾夫·威廉姆斯曾经说过:

  “关键就是要把事情干得漂亮,尽量别把自己困在回声房里。如果你想有所突破或者做些原创性的事情,那这很可能是最困难的。

  很多东西都是逐步发展的,我们很容易就会陷入到反常的次文化的思维方式中去,我们可以进行诸多有价值的商业活动,但是有很多人在这里劳而无获——我之前就曾陷入这种困境。但当我取得了更大的成功之后,我开始思考了:‘回到最基本的出发点,我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我想在这个世界上看到的究竟是什么?’然后,再为了这些进行创造。”

  艾夫和他的推特在创立之初并没有成功,人们对它根本不感兴趣,问题出在哪儿呢?哪儿有现成的商业模式呢?然而之后,随着一传十、十传百,推特变成了史上发展最迅速的通讯工具。推特的成功不在于它效仿了什么商业模式,恰恰相反,是因为它打破了原有的模式。

  有的艺术家在创造。

  有的艺术家在寻找赞助商,以便让自己在工作的时候有人替他们付账单。

  有的艺术家寻思着自己还是应该找个老板。这样的话,不仅有人给自己发工资,也有人告诉自己应该怎么做——而这种情况一旦发生,艺术家也就不复存在了。

  作为一个艺术家,他的工作就是要改变我们。一旦你有了老板,那么你工作的主要目的就变成了取悦老板,而不是改变老板。当然,你有一个为之工作的对象还是不错的,他可以监督你、养活你。但是如果你把这个人当成老板一样去看待,他可以支配你的行为,控制你的工作成果。一旦你们的关系变成这样,那你就不再是一个艺术家了,而是一个小齿轮似的人。

  没人在乎你到底工作得多努力

  这场竞争比的不是努力程度,而是艺术。作为顾客来说,我们在意的是我们自己的感受,关注的是我们得到的产品、服务,看到的演出,产生的互动,所有这些都是关于是否能让我们自己变得更好。

  至于这些东西是在哪儿生产的、怎么生产的或者生产它有多么困难,对于顾客来说都是无关紧要的事情。这也是情绪劳动比体力劳动价值更高的原因所在。情绪劳动可以给受众带来改变,这恰恰正是我们所关心的。

  MBA谜题

  这真是个让人不安的消息。

  你所在的组织的未来要依赖那些有积极性的员工,他们无私奉献,付出情绪劳动,不求回报。更糟糕的是,你越想去量化和把握整个流程,越感觉无能为力。

  组织里的大部分高层和这种情况抗争为时已久。如果你为公司的商业发展而聘请了一个副总裁,那他当然不可能只是一个跑腿儿的角色,不可能只去负责下发你写好的检查清单,不可能事事都要先问过你的意见之后再作决定,当然不是。改革创新才是他的工作任务,他要不断发掘新的机会,去和那些难以接触到的人沟通,懂得放长线、钓大鱼。

  尽管如此,在组织结构的底层,管理层仍然认为更少的薪水=更少的人性化。

  事实证明了这种想法的错误。从美国陆军到当地麦当劳的主管,都证实了更多的人性化能带来更好的结果。伊拉克战争是美军遇到的最艰巨的任务之一。这场战争也教会了美国大兵怎样把伊拉克平民当成潜在的合作伙伴来对待,面对未知的危险时怎样才能表现出人性化的一面。教会一个人发射导弹很简单,教会他们如何冒险去面对恐惧很困难。

  数字化的工作让那些工商管理硕士很高兴。这些东西都是可以输入电子数据表中处理的,但是你的竞争对手用的也是一样的电子数据表,这就麻烦了,想要增加数量以及主导市场优势的机会就变得微乎其微了。

  越容易量化的东西,越不值钱。

  工作VS你的艺术才华

  工作就是让你干什么就干什么。工作就是准时出勤,按照工作说明和操作手册干活,乖乖地接受管理。

  总会有人和你干一样的工作,比你更快更好更便宜。

  工作也许会很有难度,会要求某些技巧,但它照样还是一份工作。

  而你的艺术才能应该表现在,当没有人告诉你应该怎么做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你的艺术才能应该表现为敢于承担个人责任的行动上,要敢于挑战现状,改变他人。

  我把你的这种表现艺术才能的过程叫做“劳动”,而在工作中付出这种“劳动”是有可能做到的。实际上,这就是你成为关键人物的方法。

  工作并不就是劳动。

  你的工作能变成一门艺术吗?

  你在工作的时候,可以做到赠给他人礼物、建立新的客户关系,有所发明创造,并从中发现快乐吗?

  需要改变什么才能真的实现这些呢?——是改变外在的一些东西,还是依赖于内在的决策?

  我遇到过各行各业的艺术家,有服务员、作家、音乐家、医生、护士、律师,他们都在自己的劳动中进行着艺术创作,工作并不等于你的劳动,劳动是要用心去面对的。

  关于情绪劳动的几个问题

  你在自己家里面的位置是不可取代的吗?如果没有你,这个家就会垮了吗?

  那在工作中呢?

  为什么你在这个地方很容易被取代而换个地方情形就不一样了呢?

  出去约会或者在派对上遇见一个英俊小伙子的时候,你是迷人的吗?

  上班开会的时候你也同样迷人吗?

  我很想弄明白为什么我们总是在不工作的时候比较容易付出情绪劳动,而上班的时候就偏偏这么困难。

  艺术家都是乐观主义者

  原因很简单:艺术家能让一切变得更美好。

  除此之外的其他人都是时代的牺牲品,流离失所,命运多舛,被时代的滚滚洪流吞没。直到他们下决心要当一个艺术家,才能重新浮出水面。

  艺术家明白他们自己拥有一种力量,可以通过自己的天赋、创新和爱,去创造新的故事,比原来更美好的故事。

  乐观是人类性格中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它可以让我们不断地改进想法,改变环境,对更美好的明天心怀期待;乐观的品质在所有艺术家的身上都可以看到,因为他们可以坦诚相告地说,他们的工作就是为了让一切变得更加美好。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重重压力之下的组织总是容易垮掉,其实里面的人都能清楚地看到现有的体制根本没有用,但他们就是没法去接受一个新的变革,因为他们想当然地认为新变革不会比现在的强到哪儿去,同样不会有什么作用。重压之下的组织之所以寸步难行、无法前进,是因为这种痛苦让他们很难去相信还有什么未来。

  乐观主义是属于艺术家、变革者、关键人物以及最后的赢家的;相反,牢骚满腹以及畏首畏尾的作风,才是那些重压之下的组织自作自受的下场。

  撒播激情

  激情对于艺术创作来说尤为重要,你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几乎都需要付出它——充满激情地去赠给别人礼物,充满激情地去改变别人。

  一部分激情能够以其执著和韧性来改变你的艺术作品以及传递作品的方式。对于艺术的热情其实也就是把艺术传播出去的激情,这就意味着你要甘愿有所取舍地放弃一些你喜欢的部分以保证其他部分能够得以迅速发展和广为传播;同时,激情也意味着你一定要执著于那些真正有意义的部分。

  当然,这个说法看上去有点儿似是而非的矛盾。如果要真实面对你的艺术创作,就必须牺牲掉其中会妨碍到艺术传播的那部分。

  学会取舍应该成为你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一部分。我认识的一个作家,就曾经希望他自己的书卖不出去最好,因为在他看来,他宁肯如此,也不要被迫改变书的主题思想。

  他的激情献给了他自身的才华,并不是为了要把作品传播出去。但如果艺术家的思想无法为他人知晓,没法带给别人礼物,那么也就谈不到什么艺术了,充其量只是努力的结果而已。

  如果艺术家在他人了解自己的作品之前就半途而废停止了,那他的工作目的也就没能实现。

  对艺术创作的恐惧

  你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的影响力能有多大?先天基因、后天教育以及文化需要会迫使你放弃对传播有价值的艺术作品的渴望吗?

  哈柏·李[56]是生来就能写出《杀死一只知更鸟》(To Kill a Mockingbird)的吗?她是因为与生俱来的天赋和父母的教育才写出了这本里程碑式的艺术作品的吗?

  让我们再重新看看这本书的开头部分吧。

  每个人,每个独立的个人,一生当中都至少能当一次天才;都至少有一次凭借自己的创造,来摆脱困境的经历。

  如果你做成一次,那么也能做成第二次。

  艺术,至少我所定义的这种艺术,是一种运用人格力量给他人带来改变的一种有意而为之的行动。而你从事艺术活动的地点和方式则是由所处时代的文化选择决定的。1000年前就没有人写小说,30年前没有人拍电视节目,3年前也没有人在推特上发表自己写的诗。

  毫无疑问,某些形式的艺术作品更容易创造出来。在恰当的时候,对飞机上的陌生人露出一个温暖的笑容,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都很容易做到吧;相反,像拍一部能赢得奥斯卡大奖的电影这样的事儿,才是留给一小部分人去干的事儿。一个伟大的小说家是天才加上培养产生的,对于这个说法,我愿意接受;但是我从不相信你只能做一个艺术创作的门外汉。

  我无意强迫你非要成为一名了不起的电影导演;但我热切地想知道对于那些你本可以创作的艺术作品,你为何会畏缩不前呢?

  昨天的会议上,为什么你没能畅所欲言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你面对一个本可以伸出手和同事相互配合的机会,而且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改变一切,是什么让你踌躇了呢?你给那个新项目写的建议已经在你的硬盘上存放了一年之久啊……

  那些等待的人们为什么对自己如此喜欢等待不会感到惊讶呢?

  我认为这些都是害怕惹的祸,我还认为我们甚至都连谈论这种“害怕”都会觉得害怕——害怕去进行艺术创作,害怕被人笑话,害怕引人注目。

  但是,现在的经济形势迫使我们必须要去面对这种恐惧,它会因经济形式受到残酷的惩罚,而那些有勇气去创作艺术并慷慨传播出去的人,则会从中受益匪浅。

  [56]哈柏· 李(Harper Lee),美国女作家,1960 年发表的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出版便获得 了极大的成功,荣获当年普利策奖,成为美国现代文学的经典。——译者注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赛斯·高汀作品集
做不可替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