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书籍 > 《每天读点曾国藩全集》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4章 曾国藩的造势选才绝学(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每天读点曾国藩全集》 作者:安忆

第24章 曾国藩的造势选才绝学(1)

  曾国藩很缺乏指挥才能,而湘军则是他最大的资本,湘军也成就了他。之所以能够澄清宇内,要归功于他的知人之能。曾国藩善于识别那些能帮助自己的人,也善于用人以长来补己之短,借助别人的力量来成就大业。他的识人之术、知人之智、用人之略和树人之道,都是想成大事者必须学习的法宝。

  不独揽功劳,学会推功让贤

  曾国藩语录:功不独居,过不推诿。

  任何时候,一个团队想要取得更高的成就,光靠一两个英雄人物是不可能的。现代社会讲求互助合作,个人英雄主义在现代社会成就不了大事,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即使在古代,那些有大智慧者也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中国人讲求“和”,儒家提出了“自立立人,自达达人”之道。立人,就是培养锻炼人才,使其成材;达人,就是帮助人才去功成名就。

  社会是一个金字塔,那些身处高层的位子总是越来越少的,对于身处高层的领导者来说,很多成绩的取得显然离不开手下人员的共同努力,但是作为“出头鸟”,如果不懂得“立人”和“达人”,如果总是把功劳独占,把责任推给大家,那挨打的日子就不远了。

  《黄石公兵法》中有一项“推恩施惠”的主张,非常有见地。意思是:有功劳的时候,要懂得将功劳往上推;有利益的时候,则要懂得施惠给下面的人。

  曾国藩尤为推崇孔孟的“自立立人、自达达人”之道,他还把是否施于人的问题当作识量大小的高度来认识。他认为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孟子所说的“取人为善,与人为善”,都是“恕”和“仁”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懂得这个道理则说明这个人见识广博胸襟广阔,否则就是见识短浅肚量狭隘。

  曾国藩认为:“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所谓立也;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谓达也。”曾国藩把这种信念用在自己的事业中,就是功不己居、名不己出。

  比如在对待湖广总督官文上,因为长江水师改制的问题,曾国藩总是将官文的功劳摆在最前面。这样做是深谋远虑的,官文这个人很复杂。他既仇视湘军,又沾了湘军的光。不是湘军的胜利,哪有他的一等伯爵?但他是个聪明人,背地里陷害你,表面上却恭恭敬敬,还要说湘军的好话。这个人的特点就是贪名贪利,无定识,无风骨,你给他点好处,他就会站在你这边。曾国藩这次给了官文一个大大的好处,在给太后、皇上的折子里,他建议改制后的长江水师统领让官文做,他们都做他的副手。这样一来,官文自然会站在湘军一边,还帮着曾国藩的湘军做事。后来的事实证明,推一个满人出来做领导的做法是极为明智的。这体现了曾国藩的“推功让贤”和“与人为善”的思想。

  对手下那些英勇杀敌、拼死疆场的将领,曾国藩更是充满了溢美之词。每每谈到收复安庆的事,曾国藩总是归功于胡林翼的筹谋划策及多隆阿的艰苦战斗;谈到后来攻下金陵,则又归功于各位将领,而没有一句话提及他自己以及他的弟弟曾国荃。谈到僧格林沁进攻捻军的时候,赞扬他能吃苦耐劳,说自己比不上他的十分之一二;谈到李鸿章、左宗棠,称他们是一代名流,不是说自愧不如,就是说谋略莫及,这往往从他的奏折和信函中表现出来。

  曾国藩不光嘴上夸奖,还会实实在在地为他们争取功劳。自担任两江总督后,曾国藩对患难与共的有功者多次上疏,请朝廷给他们上次,予以提拔。攻陷天京后,曾国藩兄弟封侯荫子,湘军的诸多将领也得到了很大的荣耀。但是此时曾国藩更想的是为那些死去的以及活着而“有功未赏”者讨个说法。

  光同治三年(1864)八月十三日一天,他就三次上疏。第一次是为攻打天京时阵亡伤残的501人恳请朝廷“议恤”。对准备“荣归故里”的数百人,他请求朝廷能够让他们衣锦还乡。第二个折子是对吏部的批评,因为他之前上疏为部下请功的保荐案被压下了22个之多,这些都是“积年有功之士,所保官阶,悬而无薄(兑现)”,这将使他们有被朝廷抛弃的感觉。但是办理这些案子需要很多年时间,这本身对他们就是不公平的。于是,他请皇帝下旨发交吏部,“将臣营自(咸丰)十年起所保各案,均免加考,报部核议,即照原单一体注册”,让现在仍在军营中的人感受到激励。第三个折子是密呈皇帝和慈禧太后的,他讲了几个自己内疚的人,认为这些人都是有“冤屈”的,当然这些“冤屈”和他自己有关,他请求能够允许为这些人正名。这些人包括李元度、江忠源、何桂珍、刘腾鸿、毕金科五人。申请对他们的奖励和抚恤。最后,朝廷基本都满足了曾国藩的请求,使曾国藩对和自己出生入死的湘军将士有了安慰。

  反过来,曾国藩对极力想得到一个人打下南京大名的曾国荃多次写信相劝。劝他“不要代天主张”,认为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对于名利二字,要看得淡一些才行。他说:“古来的大事业之所以能够成功,人的谋划只占十分之三,天意要占十分之七。往往是出力的人并非就是成名的人,成名的人并非就是享福的人。这一次行动,像克复武汉、九江、安庆,出力之人就是成名之人,在天意已经算是十分公道了,但这是不可靠的。我们兄弟但在尽心尽力上下工夫,成名这两个字则不要管了,享福这两个字就更不必问了。”

  曾国藩同时告诫老九,即使攻克了南京,也应该明白不要居功的道理,因为“富贵功名,都是人世间的浮荣”,只有“胸襟开阔”,才是“真正的财富”。最终攻下天京后,曾国藩却在上疏中将攻克南京之功完全归于朝廷,表现得十分理智。

  曾国藩推崇“自立立人,自达达人”的主张,同时他还懂得“利己利人,达己达人”的道理。这体现了他对人性的彻悟。人的本性上都具有趋利避害的本能,适当的欲望是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而欲望太盛就变成了一个陷阱。对帮助自己成功的人来说,一定要明白没有他们的帮助就没有你的成功,所以你的成功中有对方的功劳,千万不要独揽功劳。如果都揽到自己头上,难免会压得自己抬不起头来,还会把自己压垮。

  一日一心得

  《老子》中有一句话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原意为任其自然存在,不占为己有。后用来表示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如果一个人明知道干下去不可能得到任何利益,他怎么会情愿再干下去呢?如果手下众人明知道跟着自己东征西杀没有发展,什么也得不到,他为什么要白白地跟着你玩命呢?

  宽于待人,不可求全责备

  曾国藩语录:概天下无无瑕之才、无隙之交。大过改之,微瑕涵之,则可。

  “人无完人”这是谁都知道的道理,因此,与人相处时,不必苛求对方,应该以宽容接纳的心态看待对方,容许对方的缺点存在。“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格了,就没有伙伴。我们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不要用放大镜看对方的缺点,而应该用放大镜看对方的优点。如果过分地追求完美,不断指责他人的过错,就会失去朋友和合作伙伴。只有包容别人的缺点和过失,才能赢得人心。尤其是身处高位者,更应该有容人之心,唯有此才能使人愿意追随在左右,心甘情愿地为之出生入死。

  曾国藩说:“概天下无无瑕之才、无隙之交。大过改之,微瑕涵之,则可。”意思是说,大抵天下没有完全无缺的人才,也没有完全无缝隙的交情。只要能将大的缺点改正,小的缺点包涵,也就可以了。

  曾国藩提倡“恕”,其中心内容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应该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做到“恕”就可以容人之短,甚至可以接受旁人不可容忍之事。

  曾国藩初办团练时,没有任何的根基,没有一兵一卒,但是他能够突破深厚的宗族观念、地域观念,敢于重用有识之士,使得好多人愿意为他忠心效劳,这些都得益于他坦荡的襟怀和识才善用的本领。曾国藩常告诫他的幕僚和兄弟说,断不可轻视有一技之长者,“人才难得,恐因小瑕而遽去有用之才也。”

  曾国藩说:“敬以持身,恕以待人”,就是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交友方面,他提倡交友要有雅量,如果朋友间出现意见不一致的情况;双方应该宽宏大量,这样才不伤和气。

  在《答欧阳勋》的信中,他这样写道:“……我曾经思虑自己心胸不够宽宏、器量狭小的话就不能博取天下的美德,因此不敢拿一个标准来强求他人。哪怕是一点长处、一点善行,如果它有益于我,都广泛吸取以求培养自己的德行;那些以正大之词、劝勉之论前来告知我的人,即使不一定投合我的心意,也从来都没有不深深感念他的厚意,认为他对我的关心,和其他人的泛泛之词迥乎不同。去年秋天和陈家二位兄弟见面,……觉得像这样的人实在是朋友中不可缺少的,丝毫不敢以私心偏见掺杂其中。平时我之所以不断勉励自己,并且大体上还能相信自己,原因就在于此。要做到交诤友,颂雅量。”

  曾国藩提出待人要做到“恕”,不可怀有偏见心理,不可求全责备,要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道人善,即是善:扬人恶,即是恶。”要与人为善、宽于待人应该尊重和关怀他人。

  待人以诚恕、宽容的思想在给其弟的信中也曾有这样的表述,他说:“今日我处顺境,预想他日也有处逆境之时,今日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亦以盛气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孙,常以‘恕’字自惕,常留余地处人,则荆棘少矣。谁都有顺境和逆境之时,得意时以谦让宽恕之心待人,就会为自己今后留下一条出路。”

  曾国藩与左宗棠的关系经历了几次波折,从中体现出曾国藩“待人以诚以恕”的精神。

  曾国藩与左宗棠两个人的性格反差很大,因此,经常意见不一致,容易起分歧。尽管如此,但曾国藩从来没有因此对左宗棠不满,甚至记恨他。相反他认为左宗棠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不遗余力地向朝廷举荐左宗棠,这也显示出他大度待人的精神,他说左宗棠“深明将略,度越时贤”。因此,他的保举才使左宗棠能够一展抱负与胆识。曾国藩对左宗棠始终有赞扬、无贬词,甚至说:“横览七十二州,更无才出其右者。”

  曾国藩因为李元度有倾向王有龄分裂湘系的企图而弹劾他,结果遭到了很多人的指责,说曾国藩忘恩负义。李鸿章“乃率一幕人往争”,声称“果必奏劾,门生不敢拟稿”。曾国藩说:“我自属稿。”李鸿章表示:“若此,则门生亦将告辞,不能留侍矣。”曾国藩闻此,非常气愤地对他说:“听君之便。”李鸿章便负气离开了祁门。后来,几经辗转波折,他又想回到曾国藩的门下,曾国藩不计前嫌,大度能容,并且写信恳请李鸿章回营相助。

  关于曾国藩的宽和大度还有这样一件事:新宁的刘长佑由于拔取贡生,入都参加朝考。当时曾国藩身份已很显贵,有阅卷大臣的名望,他索取刘的楷书,想事先认识刘的字体,但刘坚持不给。以后刘长佑做了直隶总督,当时捻军的势力正在兴旺,曾国藩负责分击,刘负责合围,刘以草写的文稿,将要呈上,有人说:“如果曾公不满意我们怎么办?”刘说:“只要考虑事情该怎么办,他有什么可以值得怕的呢!”曾国藩看到了这个文稿,觉得这样是非常正确的。刘长佑知道后,对幕客说:“涤翁(曾国藩)对于这个事能没有一点芥蒂,全是由于他做过圣贤的工夫才能达到的。”

  曾国藩虚怀若谷、雅量大度,深深影响了他身边的人。同时,曾国藩也因为他的宽容大度获得了他人的支持和真诚相助,少树了一些敌人。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具有海纳百川的气度和超人的气量,做大事,要能容人,能容天下难容之人,更要能包容不同的意见和看法,能与不同性格的人相处,互补缺失,共创大业。

  一日一心得

  宽容是人生的一种智慧,更是建立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法宝,一个拥有宽容美德的人,能够对那些在意见、习惯和信仰方面与你不同的人表示友好和接受,宽容不仅对你的个人生活具有很大的价值,而且对你的事业有重要的推动意义,一个人经历一次宽容,就可能会打开一扇通向成功的大门,借助宽容的力量,你才能实现自己伟大的梦想,成就自己的事业。

  多结交良朋益友

  曾国藩语录:择友乃人生第一要义。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贤否,不可不慎也。

  俗语说“一个好汉三个帮”,正是由于朋友弟兄的通力合作才让曾国藩成就了一番事业。我们也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尤其古时候人交友和现在不同,古人交友如同求师。贾岛曾经说:“君子忌苟合,择友如求师。”曾国藩择友,注重的是对自己是不是有所裨益,结交的大都是高明之人,博雅之士。他反复嘱咐兄弟:“但取明师之益,无受损友之损。”

  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益友有三种,损友也有三种。与那些待人耿直、宽容,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有益处;与那些走邪门歪道、谗媚奉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选择朋友对一个人的一生是非常重要的,结交益友,会促使你进步,在你陷入危难时,益友会鼎力相助;反之,结交损友,会让你堕落,当你陷入困境时,损友会落井下石,让你的处境雪上加霜。

  曾国藩深知朋友的重要,因此,他说:“择友乃人生第一要义。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贤否,不可不慎也。”他认为择友是人生最重要、最关键的一件事。一个人一生是成功还是失败,跟他所结交的朋友是否才华出众、品性优良紧密相关,因此,选择朋友这件事情我们必须得非常慎重!

  曾国藩交友如此慎重,那自然就有择友的原则和标准,他说:“若果威仪可测,淳实宏通,师之可也;若仅博雅能文,友之可也。”就是说一个人若举止威仪,诚实通达,可以尊之为师;一个人若博学典雅,擅长诗文,可以待之为友。无论是尊为师,还是结为友,都应当长存敬畏之心,不能视为与自己平等的人,渐渐地怠慢不敬,如果这样就再也不会从他身上获得教益了。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唐鉴和倭仁两位理学大师对曾国藩的帮助是非常大的。唐鉴告老还乡后,咸丰帝连连召他入京,垂问军国大计。唐鉴向咸丰帝举荐曾国藩,请皇上任命他为湖南团练大臣,授给他便宜行事之权;并且详细地向皇上讲述了曾国藩的出身、学问、为人、才干,说“曾涤生才堪大用,为忠诚谋国之臣”。他还以自己的一生名望作担保,请咸丰帝坚信曾国藩将来必成大事。1853年1月8日,曾国藩接到帮办湖南团练的命令。而湘军的崛起、强大称为曾国藩之后倚重的主要力量。

  倭仁点拨了曾国藩很多的为人处世之道,和修心养性之法,这些虽然没有唐鉴的举荐来得直接,但却最是让曾国藩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这两位对曾国藩来说,就是可以尊之为师的人。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安忆作品集
每天读点曾国藩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