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书籍 > 《每天读点曾国藩全集》在线阅读 > 正文 第31章 曾国藩的治家方圆绝学(3)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每天读点曾国藩全集》 作者:安忆

第31章 曾国藩的治家方圆绝学(3)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当宰相后,仍睡木板床,铺旧棉被,用旧瓷器,吃家常饭,一次他生病,皇帝前去探视,看他太清苦,特赏给他一套精美的睡具和器皿,他没有用,皇帝问他为什么,他说:“我身为宰相,俸禄很多,我一铺张,下面的官员就会效仿,朝廷风气会变坏。”皇帝听后夸他:“真宰相。”

  明代清官海瑞死后,点其行囊,只有“俸金八两,葛布一端,旧衣数件”。其俭素之德,令人赞叹。而周恩来总理又以“简朴”为座右铭,成为令人敬佩的领袖。不难看出,节俭对于修身养德是大有裨益的。

  孔子主张“食无求饱,居无相安”,自认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他甚至认为,一个人一旦崇尚节俭,以节俭为荣,就会主动控制自己无限生长的欲望,实现真正的自我控制,而不是随心所欲地去追求奢侈豪华的生活,从而把注意力转换到开创事业、追求成功上来。

  可以看出来,节俭得到了人们的共识,也因此很多人用自身的实践来践行节俭这种美德。不得不说,曾国藩是这方面的榜样。

  一个人很少有这种幸运,从生到死不为生计愁,一辈子都发达、亨通,一帆风顺。他总有拮据的时候,总有艰难和困苦的时候。因此,人们就该理性地去生活,居安思危,从长计议。曾国藩认为做到了这一点关键在于持家以节俭为主。

  曾国藩出身农家,一直不忘俭朴之家风,即使身居高官,也从不奢侈。他曾说:“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他深知,“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曾国藩深知这一点,因此做官几十年,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生活非常俭朴。他自己衣着朴素,布袍鞋袜,都是其夫人所做。吃的也是粗茶淡饭。即使是官至大学士,每次吃饭也仅一个荤菜,如果不是有客人来,从不增加。

  曾国藩衣着简朴,三十岁那年,曾做了一件青缎马褂,但在家时一般不穿,只到新年时才拿出来穿一下。这件马褂收藏了三十年,几乎和新的一样。对此,他幽默地说:“古人云:‘衣不如新,人不如故。’然以吾视之,衣亦不如故也。试观今日之衣料,有如当年之精者乎?”

  在江南总督署时,李鸿章请曾夫人和小姐吃饭。而两姐妹只有一件绸裤,为这件绸裤两个人争得哭哭啼啼。曾国藩知道了,也仅说了一句:“明年如果我还做总督,一定为你们再添一条。”两个孩子这才破涕为笑。

  俭朴的曾国藩自然是和那些生活奢侈的人不愿意过多来往的。他的小女儿曾纪芬要出嫁了,那个时候的婚姻讲究门当户对,曾氏家族为湘乡第一显赫门第,按理所结亲家不说是豪门显族,至少也是达官贵戚,但是,曾国藩更重要的却是从家风和生活习惯上去考察亲家。

  湖南有一家姓常的显贵家庭,几次都想和曾国藩结为儿女亲家,但是曾国藩并不乐意,因为曾国藩听说这位常家公子生活习气骄奢跋扈,不可一世。他所穿的衣服极为华贵,他的仆从也气焰嚣张,更令人厌恶的是他倚仗父亲的势力作威作福。曾国藩担心常家儿子有官宦人家的骄奢习气,如果结成亲事,不仅会败坏曾氏家规,还会引诱曾家子弟好逸恶劳。于是对这门亲事明确给以拒绝。

  对于弟弟家的婚事,曾国藩说,我不敢做主,但是亲家的为人如何,也必须从四方街邻那里去察清。如果是吸鸦片的,就绝对不能结亲;如果没有这种事,你们听听老人的意见,自己做主就行了。

  我们再来看看曾国藩是怎么为家里的理财之事做出严格的限定的吧。他说:“从节俭到奢侈,跟下水一样容易;由奢侈返回到节俭,就像登天一样难。我在任两江总督时,还存下朝廷给予我的两万两银子。我当初没有料到竟有这么多,但像今天这样放手用去,转眼就会马上用光。他们以后持家,要学陆梭山的办法,将每月要用多少银子限定一个固定的数目,另外封好称出来。本月用完,只准有节余,不准有亏欠。衙门奢侈之风气,不能不彻底改变。我带兵之初,就立下志向,不取军营钱财来肥私囊,今天所幸这件事我基本做到了。但我也不愿子孙过于穷困,低三下四地去求别人施舍,只要靠你们大力推崇节俭的美德,善于操持以后的生活。”

  他不但自己一生注重节俭,还不断地告诫后辈,一定要一边种地,一边读书,以保持先人的老传统,千万不要沾染半点官场习气,他说:“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或许还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习气,则难望有成。”他曾对儿子约法三章:不许坐轿,不许使唤奴婢做取水添茶的事情;拾柴收粪之类的事情,必须一件一件去做:插秧除草之类的事情,必须一件一件去学。这样才能避免骄奢淫逸。才算抓到了根本!

  曾国藩在家训中,时时强调一个“俭”字。俭而不奢,家道恒兴。俭而不奢,居官清廉。这是中国的古训,也是曾国藩谆谆告诫子弟的重要方面之一。他赚国潢弟一联:

  俭以养廉,直而能忍。

  为了做到俭而不奢,曾国藩对子弟做了许多具体规定。例如:

  弟每用一钱,均须三思。至嘱。

  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多财则终为患害。

  后辈子侄,总宜教之以礼。出门宜常走路,不可动用车马,长其骄惰之气。一次姑息,二次、三次姑息,以后娇惯则难改,不可不慎。

  四轿(指四人抬的轿子)一事,家中坐者大多,闻纪泽亦坐四轿,此断不可……即弟亦只可偶一坐之。常坐则不可。篾结轿而远行,四抬则不可。呢轿而四抬,则不可入县城、衡城,省城则尤其不可。

  可珍之物固应爱惜,即寻常器件亦当汇集品分,有条有理。竹头木屑,皆为有用,则随处皆取携不穷也。

  “俭”字功夫,第一莫着华丽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

  衣服不宜多制。尤其不宜大镶大绣,过于绚烂。

  如此等等,不尽列举。

  过去生活艰难,如今走入了富人之列,亦或是位高权重,享受的条件充足了。于是,很多人放弃了坚持的原则和底线,忘掉了自己曾经历的苦难,抱着补偿的心理全身心地投入到享受之中。然而,一旦习惯了奢华的生活,那些优良的品质都会随着渐渐淡化,当有一天浮华散尽,留给自己的就只有令人反感的恶习了。因此,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人,一个能够成就大事的人,无论自身的地位和条件发生怎样的变化,他都能够做到严以律己,富而不奢,贵而不骄,不沉溺于眼前的富贵,遵循自己良好的处世原则,让辉煌的道路走得更长久、更稳当。

  一日一心得

  通常人们认为,节俭这两个字的含义应该是“省钱的方法”。其实不对,节俭应该解释为“用钱的方法”。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怎样把钱花在最恰当的用途上。总而言之,如何把钱用得最为恰当、最为有效,这才是真正的节俭。

  耕读是咱们的传家宝

  曾国藩语录: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

  曾国藩不是什么教育家,但是他留下的《日记》《家书》《书札》中却留下了不少咀嚼有味、掷地有声的教育思想,值得后人研究和学习。比如:他认为,“人才随士风为转移,信乎?曰是不尽然,然大较莫能外也。”他认为环境对人的影响也很大,因而不愿家人住在长沙,宁愿住在偏僻的湘乡老家,理由就是(长沙)“风俗华靡,一家不能独俭”。但同时他认为人是可以改变士风和环境的,只要引用一班正人,培养几个好官,以此为种子即可。正如《原才》一文中所说,“风俗之厚薄自乎一二贤者智者之心所向而已”。如此即可以转移习俗,陶铸一世之人。

  然而,他最为人们所称道的,还是“耕读传家”的思想。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九年(1849)四月十六日给他的几个弟弟的信中写道:“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我今赖祖宗之积累, 少年早达,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尽,故教诸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在曾国藩看来,一个家庭能够兴盛不衰,人才辈出,离不开好的家庭传统。大致而言,官宦人家的子弟多骄,多颐指气使,盛气凌人而不肯实干,因而很难有大的作为;商贾人家的子弟多奢,往往沉溺于享乐之中,乃至饱暖思淫欲,也很难振作精神,干一番事业;工农家庭的子弟由于社会地位低微,生活范围狭窄,虽多朴实却被限制了眼界;读书人家庭虽知书明理,眼界较宽,却往往缺少吃苦耐劳的品德。比较下来,似乎只有半耕半读或半工半读家庭的子弟,比较有出息。由此看来,家庭对于后代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曾国藩兄弟几个从小就在父亲曾麟书的严格训导下刻苦读书,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家学根底。父亲曾麟书反复告诫他们读书是为了光大曾家门弟,是为了尽忠报国,是为了做一个明理君子的道理。曾麟书到了晚年,由于曾国藩兄弟大都取得了功名,从而他表示要把教导孙辈和管理农事的责任继续担当起来。

  曾国藩出身农家,农业在他一生的经济和精神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曾国藩不仅将农业看作是治生之道,而且把重视农业看作是治家之道,将它视为家族兴盛的根本。

  曾国藩是从这样的耕读之家成长起来的,加上后来久游官宦之间,对于家庭和家庭传统对于后代的影响十分注意。经过比较,他认为在农、工商贾、官宦等各种家庭中,以半耕半读家庭为最优,对于培养后代,延续家业兴盛最有好处,因而决心继承祖上遗风,以耕读孝友传家。

  那么,具体来说究竟什么是耕读呢?所谓“耕”,在曾国藩看来,就是家中男子要耕地施肥,种菜(蔬)、养鱼、喂猪等;对家中女子主要是“学洗衣煮菜烧茶”、制鞋、做小菜等他规定的日定功课,如他规定女儿、儿媳每年必须做鞋一双以考其女红,必须“作些小菜如腐乳、酱菜之类”,并亲自检验。至于“读”,并不只是读四书五经,八股试帖之类为今后中举做官打基础的书,而是要读能经世致用的书。读书并不求其子孙做官发财,早日成名,只求其成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如对其诸弟,在带兵后的读书只要求能写奏稿之类就行(曾国潢除外)。而对其子,则严格一些,从读书做文到为人处世都有一定的要求,强调在博学基础上要有专攻。

  同治六年(1867)五月初五日,老年的曾国藩在官场饱经沧桑后,给四弟的家书中总结道:“吾精力日衰,断不能久作此官,内人率儿妇辈久居乡间,将一切规模立定,以耕读之家为本,乃是长久之计。”

  以“耕读”作为持家立业兴族之根本,以耕养读,以读促耕,并在此基础上加强道德修养,提升家庭文化品位,是曾国藩耕读文化思想及其治家思想的基本点。

  曾国藩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作为出身耕读世家的曾国藩,既深受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又受到近代“睁眼看世界”的文化开放意识的影响。他的耕读文化跳出了传统士大夫的耕读文化理念。在传统的中国社会,读书的目的是“跳农门”,即“学而优则仕”,而农业则一般认为是“小人之事”,以致出现了“农者不学,学者不农”的现象,读书人对农业是不屑一顾的。而曾国藩耕读文化思想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为人处事的经验,将农业视为持家兴族之道。对当今社会的治家理财和家庭文化建设不无借鉴意义。如勤俭持家,戒奢去惰,克己自律,谦让除骄,礼尚往来,解危济急,和亲睦邻,周济戚友等思想,在当代中国家庭建设中也是值得提倡的。

  一日一心得

  家庭是一个人最初受教育的地方,也是受影响最大的地方,一个家庭的教育传统和风气直接影响着生活在这个家庭里的人以后会成为怎样的人。在现在来说,“耕”应该理解为劳动、行动,甚至是锻炼;“读”的方面,曾国藩强调的“读”--成为明理的君子,至今仍然是有教育意义的。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安忆作品集
每天读点曾国藩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