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书籍 > 《每天进步多一点》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章 写给女儿:照亮你自己(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每天进步多一点》 作者:刘墉

第2章 写给女儿:照亮你自己(1)

  学习需要努力才能进步,

  努力,并非仅是体力、脑力的付出,

  还包括心情的调整、心态的转变。

  有时候,内在的转变,

  能够产生不可思议的力量。

  当你感到难以进步时,

  不妨暂时放下负担,用“心”向前。

  向原始人学习

  人的体力有限,但是脑力无限,只要你用脑筋、用工具,静下心,一步一步做下去,许多困难的事都能解决。

  今天你在窗外捡到一块黑色的小石头,拿来问爸爸,为什么草地上会出现一块奇怪的石头呢?

  爸爸把你带到外面,要你抬头看,看我们家的屋顶,上面都是一片片的石瓦,然后告诉你,那块小石头就是由瓦上剥落的。

  爸爸又说,这种石头在亿万年前,可能是一层一层沉积,又被压在地底下形成的,所以它们从侧面看是一层又一层。经过夏天的烈日晒,冬天的冰雪冻,就会一片片剥落。大概昨天风大雨也大,把这剥落的小石片冲到了草地上。

  我们把那块小石片拿进屋里,爸爸坐在书桌前又说了一个故事给你听:

  很多年前,有一次爸爸和朋友到郊外玩,看见溪边开满了姜花,我们都好喜欢这种花,就跳下车去采。

  过了几分钟,爸爸抱了一大把姜花回到车子上,那朋友却两手空空。

  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带刀,而姜花的茎很坚韧,他怎么折、怎么扭,都弄不断。

  爸爸也没带刀,但是爸爸在下车时,顺手从路边捡了一小片这样的石头,就用这石头当刀,轻松愉快地采了许多姜花。

  接着,爸爸拿出一张纸,再用你捡到的石头边缘划过去,你叫了起来:“哇!好锋利哟,好像刀片一样!”

  可不是嘛,那纸立刻被划开了。

  这就叫作工具。

  “使用工具”是人类能超越其他动物最重要的原因。

  想想!我们的力量哪有大象大?我们的牙齿和指甲哪有老虎厉害?我们跑的速度哪能比得上猎豹?

  我们就是靠着工具,一步步创造了人类的文明。

  再让爸爸说个故事:

  在很早很早以前,一个原始人的小孩生病了,小孩的爸爸到水边,用手捧了水,走回他住的山洞,还没进门,水就从手的缝隙漏光了。

  幸亏小孩的妈妈,手缝比较小,去水边捧回水来给小孩喝,捧了一次又一次,小孩的病终于好了。

  原始人爸爸心想,下次小孩还可能生病,为了取水方便,不能住在山洞里,还是选择水边吧!于是他们一家搬到水边住。

  可是水边不但没有山洞里温暖、安全,还会淹水。一场大雨,他们的家就被冲不见了。

  直到有一天,他们在烤肉的时候发现被烤过的泥土变得很硬。于是用泥巴捏成碗的样子,放上去烤,制成了第一个“陶碗”。

  接着又把“陶碗”改进,成了“陶壶”。

  他们的生活一下子改变了,他们又搬回山洞,而且找了一个高高的、更好的山洞住。

  因为他们再也不必天天到溪边取水。他们可以用陶壶装很多水,放在山洞里备用。

  当你想到这些,下次去博物馆,看到那些土里土气的陶器时,就会有另一种感觉了。你甚至能深一层想,那些有着三条腿或四条腿的“鼎”是怎么造成的?为什么南美洲的印加人跟中国人老祖先做的“鼎”会那么像?

  这是因为大家都是人类,大家也都会思想。

  当老祖先们把陶做的锅子架起来,下面点火煮东西吃的时候,他们起先在锅子下面垫石头,但是后来想,多麻烦,每次都得垫石头!何不直接做几条腿,连在锅子下面?

  “鼎”就这样发明了。

  工具就是这么妙!它能使我们一下子办到以前办不成的事,它能改进我们的生活。

  记得有一次爸爸带哥哥到香港去,进餐馆点了两只著名的大闸蟹。

  爸爸和哥哥都没吃过那种螃蟹,我看看你,你看看我,不知怎么动手。

  餐馆的服务生见到了,过来教我们吃,他先用剪刀把螃蟹脚上最尖的爪子剪下来,再把脚折断。接着,妙极了:他用那尖尖爪子的一头插进折断的蟹脚当中,蟹肉就从另一端被挤了出来。

  还有一次,爸爸在纪录片里看见非洲部落的一群妇女,到山里捡柴。

  她们看见一棵倒下的大树,想要抬回家。

  爸爸当时心想,树那么粗、那么重,她们又没带斧头,怎么办得到呢?

  但是,接着看她们先把小枝子折断,用小刀把枝子的尖端削成楔形,也就是像扁头螺丝刀的样子,再将那枝子插进树干的小裂缝,然后用石头把小枝子用力敲进去。

  咔吧一声,那树就裂开了。

  就这样,她们把大树一块一块分解,一人背几块,高兴地带下山。

  你知道爸爸为什么因为你捡到一小块石头,而说这么多吗?

  爸爸要告诉你,人的体力有限,但是脑力无限,只要你用脑筋、用工具,静下心,一步一步做下去,许多困难的事都能解决。

  你也要尊敬我们老祖先的智慧,甚至有时候跟他们学,学他们求生的技术,学他们使用最基本的工具。

  说不定有一天,就像爸爸采姜花时,你会使用那百万年前原始人使用的工具——?一块小石片,而满载归来。

  你舍得吗?

  年轻朋友,请不要怪我居然浇冷水,也千万别说你硬要“全A”!

  女儿从图书馆抱回一大摞书,砰的一声丢在地板上哭丧着脸说:“才两个礼拜,怎么读得完?”又说英文老师早讲了,她要给他们“上吨”的书去读,还说天天会留作业,就算十题中只有一题没做,也要扣一半的分数。

  接着她又抱怨物理老师,说他教得太快了,害得她回家要花好多时间一点一点想,才想得通。

  开学才三个礼拜,我发现女儿已经瘦了,而且总在夜里两三点钟,还听见她的脚步声。

  几乎每个刚进高中的学生,都有这种不能适应的问题。很多初中功课很好的孩子,突然发觉成绩不再那么好拿了,课本的内容加倍了,就算不看电影不上网,都难应付。也可以说,他们的时间一下子不够用了。更可以讲,他们不得不改变过去用时间的方法。

  不久以前,我看了一本由女医生艾伦·罗丝曼(Ellen Lerner Rothman,M.D.)所写的《白袍》(White Coat),讲她在哈佛医学院的经历。整本书四百多页看下来,我印象最深的是她提到准备参加国家医师执照考试,同学们都紧张得要死。有位学长教大家在空白的表格上精确地列出复习每一科要花的时间,也就是根据距离考试所剩的日子来做读书计划。譬如“组织学”第三章只需要二十九分钟,但是“心脏血管病理学”则要花三小时又五十八分钟。每算好一科要花的时间,都得严格遵守,绝不多花一分钟,也不少念一分钟。

  乍看,多呆板哪!他居然会算出来三小时五十八分钟,何不写四小时?不过两分钟之差嘛!

  但是细想想,到考试的时间已经在那儿,上帝不会为任何人把太阳下山延后一秒钟。要读的书也已经在那儿,不可能不读还考得好。这两大条件既然都那么没伸缩性,读书计划当然也就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于是可以猜想,那些医学院的学生,在面对一摞又一摞的教科书、参考书和嘀嘀嗒嗒的时钟以及攸关前途的考试时,他们的焦虑一定非常严重。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怎么办?

  当然是作取舍!

  假使“组织学”的资料是三百页,准备的时间只有二十九分钟,只好用这点时间大略地翻翻以前写的眉批和重点,甚至看看索引和目录,从那里回想一下上课时学到的东西。

  我是学艺术的,每次出去写生,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可画的东西太多了,我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先整个绕一遍,接着选好一个“景点”写生。写生之前又得先看看有多少时间。如果是三个小时,我可以用铅笔起稿,勾好构图,再细细画。相对地,如果只有十分钟,只好连草稿也不打,拿起笔就“速写”;而且大笔挥洒,只画大概,不画细节。

  同样的道理,当高中老师开出一堆书单时,难道也要像在小学一样,把每个字都背下来吗?

  当然不行!

  随着年龄的增长,要学习的东西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会发现,面对大问题时,第一件要做的就是取舍。

  小学时,课本薄薄的,可以把每个字都背得滚瓜烂熟;中学时,课本已经厚得多,又可能“一纲多本”,老师叫大家参考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已经不能全部精读。等有一天,进入大学,选了科系,读文科的不必再念理科,不是自自然然就作了舍弃吗?至于进入社会,又可能因为职业的关系,有了更大的专精与更多“一生再也不会碰”的东西。

  人不能“超现实”,当时间有限、工作无限的时候,就得像那哈佛医学院的学生——不能不舍得。

  “舍得”这个词用得太妙了,如果不“舍”,怎么“得”?当你手上拿不下了,只好舍弃一些。

  这好比许多考试,题目多到即使你都会,也可能做不完,这时如果遇上不确定的,要“卡”在那儿想,还是立刻跳过,做下一题?

  又好比,当数码相机记忆卡已经满了,却发现珍贵的景物时,只好把前面拍的“次要”的东西删掉,留出空间,抓住眼前千载难逢的画面。

  更好比最近《读者文摘》上的报道——

  一个加拿大的农民,被曳引机压住了左手。四野无人,为了保命,只好用随身的小刀,把被压住的拇指和食指切断。

  多惨哪!一刀刀切开手掌,但那舍不是真舍,而是为了进一步地“得到”。

  得到生命!

  所以为了使自己能在某些科目上有特别杰出的表现,每个学生都必须知道舍。选择性地阅读、跳跃式地学习,甚至在必要时,退选一些没有必要的科目。

  年轻朋友,请不要怪我居然浇冷水,也千万别说你硬要“全A”!

  这世界是公平的,你不能样样都拔尖。

  每个人的时间和体力差不多。在未来,只有懂得取舍的人,才能站到巅峰;只有能狠心割舍的人,才可以历劫归来。

  人人可以一石二鸟

  成长是学习用时间,成熟是懂得用时间,成功是能够掌握时间。

  今天午餐后,我和太太坐在客厅看报,女儿走过来靠在沙发后跟她妈妈聊天,聊了好久好久,又开始抱怨该买运动衣了。我就问:“该买为什么不去买?”

  女儿不以为然地说,因为她和妈妈都没空去买。

  我又问:“那为什么有空聊天?”

  她则一瞪眼,说因为有事要告诉妈妈。

  听起来似乎她很有理。但我又接着说:“既然你和妈妈都有时间聊天,为什么不用那时间去买衣服呢?你大可以在车上跟妈妈说话,然后到店里立刻挑,买好就回家。”

  可不是嘛,算一算,以她下午跟妈妈聊天和抱怨的时间加起来,如果“立即行动”,非但不会误了聊天,而且已经买回了衣服。

  我发现大多数时间不够用的人,都因为他们不懂怎样在同一时间做两件事。

  我儿子在这个年龄也一样,举个例子——

  有一天,晚上十二点半,他说功课少,能早一点睡觉。

  我听了很高兴,因为史蒂文森高中的功课压力很大,常搞到两三点才能上床,他实在需要抓紧时间,补充一点睡眠。

  跟着我听到他开微波炉的声音,隔两分钟又听到他切东西,刀叉在瓷盘上的声音,又隔了好一阵,听见放洗澡水的响声。

  再隔了半天,听见他开收音机的声音。

  又隔大约二十分钟,突然听见砰的一声。

  我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吵醒,看看钟,已经接近两点了,很不高兴地出去骂他。

  他居然理直气壮地说他一点都没浪费时间。开微波炉是为了热火腿,用刀叉是为了把奶酪切成小块。后来水声很吵是因为白天上体育,身上痒,要放缸洗澡水泡一泡,开收音机是因为外面已经下了好几个钟头的雪,要听听明天停不停课。后来发现不停,于是收书包。收完书包扔在地板上,所以发出砰的一声。

  乍听,他说得一点都没错。问题是,碰上懂得“一时两用”,甚至“一时三用”的人,可能只要用一半的时间,就完成同样的事。

  他按好微波炉之后,如果不站在旁边等,而立刻切奶酪,东西切好,火腿不是也热了吗?

  然后,他可以先去放洗澡水,再打开收音机一边听广播,一边吃东西。再不然,他可以坐在浴缸里听收音机,并想想第二天要带到学校的东西。

  因为先想过一遍,收拾书包的时间必定可以缩短。

  整个算起来,由于在同一时间都做了两件事,甚至三件事,是不是能节省一半的时间?

  这是个高速度的时代,又是个资讯爆发的时代,有永远干不完的事、吸收不完的知识,所以只有懂得利用时间,在无形中好像比别人多许多时间的人,才能够跑在最前面。

  提到资讯,最近我太太也问我为什么做事那么快。

  当时我举了个例子,对她说:

  “你知道吗,刚才在看电视新闻的时候,我除了烧咖啡,还已经发出去五篇稿子,写了一封信,又看了全球股票市场,而且往台北办公室送了一摞传真。”

  我是这样掌握时间的——当电视播广告时,我烧上咖啡,同时按一下笔记本电脑的启动键,接着去传真机上放好文件,拨台北号码,立即按“发送”,并且头也不回地赶到电视前看新闻。这时电脑已经“无线上网”,我一边看电视,一边看邮件,并在下一次广告时段发出短信,同时把咖啡端到椅子旁边。

  广告完了,我继续看新闻,并且在不重要的新闻时,将几篇稿子转发出去,同时啜几口咖啡,看一看股市。直到新闻完了,我才回到传真机前,看看东西传出去没有,如果没有,再按“重拨”。于是在短短五十分钟的新闻时段,我既没错过新闻,也没误了工作。

  我在同一时间都做不止一件事——

  我绝不站在电脑或传真机前等它激活或拨通。也绝不守在咖啡机前,等它把水烧开化为蒸汽,往下凝结成浓缩咖啡。

  因为那些机器自己会运作,而运作要时间,绝不会因为我守在旁边而快半秒钟。懂得利用时间的人,先要知道怎么操作这些聪明的机器,让它帮你省时间。而不是守在机器旁边,让自己成为机器的仆人。

  儿子小时候不懂得用时间,现在可进步多了,我最高兴的是,在台北,有一天我和他进电梯,我先按“楼层”,再按“关门”,他居然纠正我:

  “爸爸,你为什么不先按关门,在电梯关门的时候,再利用那几秒钟的时间按楼层?这样可以省好几秒呢!”

  于是我得到个结论:

  在这飞速进步的时代,每个人都会被逼得分秒必争。成长是学习用时间,成熟是懂得用时间,成功是能够掌握时间。

  比尔·盖茨的C

  “别人学习的时候你学习,别人看电视的时候你上网”,远比“别人学习的时候你上网,别人看电视的时候你学习”来得好哇!

  最新的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出来了,想当然地,又是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蝉联冠军。

  据说比尔·盖茨在学校的成绩从来没好过,中学总均分是B;刚进哈佛的时候,因为压力太大,得了溃疡性肠炎,不得不回家疗养。第一学期平均成绩更烂,只有C。

  你大概要问他既然高中拿B,怎么进得了哈佛。

  这就妙了——

  他居然在全国会考SAT,拿了全美国前十名的高分。

  对比尔·盖茨念书的方法,我不清楚,但我相信他一定是个绝顶聪明,又知道怎样利用时间的人。举个例子,我最近看报道,说比尔·盖茨每天早上开车到办公室,并不立刻乘电梯上顶楼办公室,而是坐在车里用手机打重要的电话,以此就可以证明。

  想想,他为什么不在办公室打?

  那必定因为电话很重要、很机密,或是绝不能被打扰。他知道只要进办公室,就可能有一堆东西等着他处理,有一堆会议和访客等着他应付,或有一群职员想要见他。

  单单面对这些冗杂的事情,就会扰乱他的心、影响他的思维。所以,他进办公室之前,先静下心打重要的电话。

  这个道理我三十多年前就体会到了,所以在《萤窗小语》中写了《四个三十不等于一百二》的文章。

w w w/xiao shu Otx 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刘墉作品集
爱不厌诈点一盏心灯花痴日记漂泊的人生把世界带到你眼前学会爱人生百忌把话说到心窝里肯定自己:一位父亲写给儿子的116封信③杀手正传我不是教你诈创造自己:一位父亲写给儿子的116封信②少爷小姐要争气给世界一个微笑肯定自己超越自己跨一步,就成功人生百忌2成长是一种美丽的疼痛教你幽默到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