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评论 > 《读懂安身立业的围炉夜话》在线阅读 > 正文 第7章 辑二 安贫足以养性,积善可以兴家(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读懂安身立业的围炉夜话》 作者:阿龙

第7章 辑二 安贫足以养性,积善可以兴家(2)

  点|睛|智|慧

  成功者所拥有的品质都是相通的,勤劳与俭朴无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两项,如果说俭朴是砥砺我们性情的磨刀石,那么勤劳便是人生路上坚实的基石。因为勤劳,我们可以建造摩天大楼,可以架设桥梁,可以修筑宏伟大礼堂……有了这两项美好的品德,我们会发现许多事物都变得触手可及,不再是梦想。

  §§§第六节 害身的事不做,累心的事不为

  老祖宗说话

  守身必谨严,凡足以戕吾身者宜戒之;养心须淡泊,凡足以累吾心者勿为也。

  保持本身的操守必须谨慎严格,凡是会损害自身操守的行为都必须戒除;修养自己的心灵必须维持宁静淡泊,凡是能够使得心灵疲累的都必须抛弃。

  过来人的故事

  从大禹王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例,我们知道他是个责任心很强的人,这样一个劳动模范般的人物自然十分重视自身的操行。

  某年春天,大禹王的女儿出门游玩,经过一个叫仪狄的人家门口。仪狄是个酿酒师傅,手艺在当时来说应该是一流的,加上那时候环境好、无污染,各种材料也都是纯天然的,这酿出来的酒便透着些不同凡响的味道。

  当时仪狄看是大禹王的女儿来了,本着推销自己手艺的想法,就将自己精心酿造的好酒给她品尝。大禹的女儿一喝这酒,顿时生出“一杯在手、别无所求”的感觉,身心俱是舒畅无比,喝了还想喝。

  于是,大禹的女儿就把仪狄请回去,请他给自己的父亲大禹酿酒。大禹喝了仪狄的酒后,同样感觉到了那非同一般的感觉,当真是一杯在手,天下我有,好酒!当真好酒!于是大禹就多喝了几杯,喝着喝着,不知不觉就醉了。

  这一醉,醉了整整两天。等到酒醒之后,大禹猛然觉得这事不对,整整两天啥事也没办,实在是误事,这对严格要求自己的大禹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于是他立刻做出决定:戒酒!并且还说:“酒虽好喝,但能误事,作为一个有操守的人绝不能沉溺于其中。”

  这便是历史上为操守发布的第一道戒酒令。

  为操守能戒酒,为淡泊能辞官,陶渊明在行为上一点不逊色于祖先。

  东晋时期,大诗人陶渊明经他叔父推荐,当上了彭泽县的县令,到任八十一天时,碰到了浔阳郡督邮。都说小官屁事多,这位督邮便十分傲慢地对陶渊明说:“洗洗干净,整好衣冠,出来迎接本大爷。”

  陶渊明本是恬淡性子,官场上这种迎来送往、拜谢长官的事情,让他深恶痛绝。每次不得不参与这种应酬的事,都让他觉得心里压抑得很。这次的经历,陶渊明说出了一句千古名言:“做人岂可为区区五斗米而折腰啊!”“五斗米”就是他作为一县之长的工资,为了一点工资,累心成这样,太不值了!

  不久后,陶渊明彻底厌倦了官场上的尔虞我诈,便毅然决然地辞官回家,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点|睛|智|慧

  守身与养心,是塑造人格道德的重要方面,应该严谨严格。既然严谨,那么任何有害于守身养心的事情都要谨慎,要毫不犹豫地将其戒除掉、抛弃掉,千万不能犯了一时心软的毛病。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道德操守毁于不谨,唯有一丝不苟地严格要求自己,才能真正完成修身养心的目标。

  §§§第七节 贫不必自寻烦恼,恃强乃自取灭亡

  老祖宗说话

  守分安贫,何等清闲,而好事者偏自寻烦恼。持盈保泰,总须忍让,而恃强者乃自取灭亡。

  保有本分安贫乐道,这是何等的清闲态度,而有些喜欢惹是生非的人,偏偏要自寻烦恼;守住富足与安泰的日子,应该凡事多多忍让,那些恃强凌弱者,其实是在自取灭亡。

  过来人的故事

  有两户人家相邻而居,一家贫穷,一家富足。原本两家日子都还过得去,却各自因为小事而招来祸端。

  贫穷的一家姓张,世代耕田为生,虽然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的,但还不至于饿肚子。张家的女主人因为长时间过着这种清贫的日子,久而久之便心生不满,总想着能够有所改变。

  后来,张氏不知从什么地方听来这么一个消息,说是麻布过一段时间会短缺,家中最好存下一些来,免得到时候换不到。张氏觉得这是一个赚钱的好机会,穷苦了那么久,总算是老天爷开眼,送了这么一个大好机会到眼前,这可真是风水轮流转,好运到我家啊。

  于是张氏也没跟人商量,兴冲冲地就将家中的所有存粮全部换成了麻布囤积了起来,就等着它价格高涨起来的时候好一举卖出去,赚它一笔。

  谁成想,人算不如天算。十天、半个月过去了,麻布的价格却像是沉了底的秤砣——一点动静也没有,这下可把张氏急坏了。家中已经没多少余粮了,又是自己擅作主张,若是如此下去,恐怕家里就得闹饥荒了,当家的也决计饶不了她。

  张氏盼望的涨价局面终究还是没有来到,丈夫在知道这件事后,气得将张氏一顿好打,然而却已经是无济于事了,张家自这年开始陷入借贷的困境之中。

  与张家的自找麻烦不同,隔壁的李家是当地有名的富户,米面油粮样样充足。张家陷入困境后便是向李家借的粮,口头上约定借十出九还十一,意思就是借十斤粮食的话,李家实际上只给九斤粮,而回头还的时候要还十一斤。

  毕竟求人的是张家,李家手中有粮,自然只能按李家说的来,张家只好咬咬牙答应了这个条件。

  很快,过了一个收获季,到了张家归还粮食的时候,李家却忽然翻脸,要求张家按照借十还十三的标准来还粮。若是张家真的按照这个标准来,那么还得继续借粮才能过活,张家自然不干,与李家理论。但是,当时借粮的时候并没有签下纸面文书,因此李家死咬住不放,硬说当时约定的就是借十还十三,还说如果张家想赖账就要去衙门见个分晓。

  张家无奈之下只能妥协,再次勒紧了裤腰带,靠借粮度过难关。

  又一个收获季过去后,又该张家还粮了,这次李家更加得寸进尺,竟然要求借十还十四,这已经是把张家往死里逼了。张家当家的本来就对上次李家要求多还粮食心有不满,这次李家得寸进尺让他更加不满。于是他把心一横,提了把铁锹便冲进李家,见人就打,当场打死了好几个人,李家当家的也在其中。

  由于这起事件,张家算是彻底破败了,李家也由此而衰败了下去。

  点|睛|智|慧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其实清贫的生活又有什么不好呢?所谓知足常乐,只要能够填饱肚子,有衣穿,有屋住,其他又有什么好追求的呢?人本来就不需要太多的物质便能够活下来,而那些追求其他多余外物的行为实在是自寻烦恼,不但打破了闲适的生活,而且还会招来不必要的祸事。

  已经拥有富足生活的人应该谦虚谨慎,若是仗着自己得势而骄横欺人,那么很快就会招来别人的报复,平白给自己找不自在,又是何苦呢?若是能够忍让一些,那么富贵的基业就能够保持得长久,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第八节 俭可养廉,静以致远

  老祖宗说话

  俭可养廉,觉茅舍竹篱,自饶清趣。静能生悟,即鸟啼花落,都是化机。

  勤俭可以培养一个人廉洁的品性,即使住在茅草竹篱的家中,也有清净趣味在其中;在静心的状态下能够有所明悟,就算是鸟儿鸣叫,花开花落,都是造化生机。

  过来人的故事

  有个高官年事已高,遂请辞回家养老,什么要求也没提,只要了块有山有水的住所。

  每日里,不是品茗,就是钓鱼,偶尔会去山中的寺庙中拜拜佛,日子清净悠闲得很。

  有从前的学生专程来看望他,见到他所住的简陋茅舍,眉头紧皱,说:“老师,您虽然如今已经致仕,但声望仍在,那些人竟然就拿这样的破茅屋打发您,实在是欺人太甚,待我回去便写了奏折参上一参。”

  老头却摆摆手说:“先别急着要去参谁,此事是我自己的要求,与别人无关。”

  学生不解道:“老师为何要做如此要求?凭您多年的功劳,即使是向皇上要座金山银山恐怕也不是什么难事,何苦住在这等简陋的住所自找苦吃呢?”

  老头哈哈笑道:“看样子你的修养还不到家啊,我便再指点你一二吧!你看我住竹篱茅舍,便觉得我日子凄苦不堪,可是真的是‘苦’吗?在我看来却是其‘乐’无穷啊。俭朴的生活纵然是少了很多物质上的享受,但却是多了很多品性上的收获。最直白地说,俭可养廉,清淡的日子可以培养廉洁的品性。要我说,为官者都应该来过一过这种清俭的生活,如此才能振官场廉正之气。有此正气环身,即使身处环境再艰苦无味,也能品出清幽情趣来,并甘之如饴。你认为我所说可对?”

  学生一躬到底,说:“多谢老师指点,学生明白了。”

  老头兴之所至,继续说道:“趁着你过来,我便再多说几句吧,也不枉你我师生一场。”

  学生顿首:“愿听老师教诲。”

  老头略思忖片刻,随后朗声道:“既然说过了俭以养廉,那么再来说说静中求悟吧。世间万事万物皆变化无端,其间道理很难一一看清,而人体悟这些道理的难易也因人而异。其实所谓的因人而异不过是各人心境不同罢了,在人所有的体态中,唯有静心的状态最适合领悟道理。若是能够时时保持心静姿态,那么原本纷繁无比的世界就会变得完全不一样。花亦非花,鸟亦非鸟,而皆是世间生机道理,甚至自己也不再是过去庸俗的自己了,那些以前常挂心间的烦心事也就不再太过看重了,做起事来便能达到更理想的结果。”

  老头说完便自顾自带着钓竿钓鱼去了,不理会犹在深思中的学生。

  点|睛|智|慧

  过惯了勤俭的生活,对于物质上的要求便少了,自然不会再去行贪妄之事,这就是俭能养廉的道理。其实,俭朴的生活并不意味着不快乐、不幸福,相反,俭朴的生活更加亲近自然,更加悠闲自在。远离了物质的包围,反而少了许多纷纷扰扰、熙熙攘攘,淡泊中得见自我之真性情,自有一番快乐在其中。

  而生活在淡泊中,心情也便宁静下来。不为杂事所扰,则更加能够体悟世间道理,世界顿时就变得不同,见诸物皆有其生机造化,是为“宁静以致远”。

  §§§第九节 钱是福,也是祸

  老祖宗说话

  钱能福人,亦能祸人,有钱者不可不知。药能生人,亦能杀人,用药者不可不慎。

  钱能够给人带来福祉,也能够给人带来祸患,有钱的人必须对此有所了解;药能够救人也能够杀人,用药的人对此不能不谨慎。

  过来人的故事

  有个乞丐,每日里浑浑噩噩过活,吃了上顿没下顿,日子过的是昏天暗地,不知道前路在何方。

  这一天,乞丐照例去城北城隍庙讨吃的,同样又是没有什么收获。本以为又该如以往一般饿着熬过一夜,不曾想,傍晚时出了意想不到的变故。

  原来,竟是有人找上门来,告知他有个远房亲戚因故去世,给他留下了一笔不薄的财产。被这个“天上的馅饼”砸得晕晕乎乎的乞丐,就这样稀里糊涂地变成了一个有钱人。

  在度过了开始的一段不适应期后,乞丐终于开始习惯自己有钱人的身份了,也终于见识到金钱的强大力量了。原本只能在梦里想念的昂贵食物,现在也能随意吃上了;以前经常羡慕别人身上华丽的衣服,如今也穿在了自己的身上;而原本对自己敬而远之的一些人,如今也都跑来巴结自己了。

  如今感受着这美好得有些不真实的生活,曾经的乞丐,也就是如今的老爷领悟到一个真理:这世上所谓的幸福不过是由金钱带来的,只要有了钱,想要什么都可以得到。

  然而幸福的日子没有持续多久,所谓因钱而起,因钱而败,丰厚的钱财在带给乞丐老爷舒适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不怀好意之人的觊觎。

  某一日,乞丐老爷正悠闲地躺在家中院子里纳凉,忽然从门外闯进来一群衙役打扮的人,凶神恶煞地开始四处抢值钱的东西。乞丐老爷想阻止却无奈不是他们的对手,最后反而被一通好打,手脚也被各打断一只。这还没完,抢完东西的衙役们又把瘫在地上的乞丐老爷扔出了门外,在他的房门上贴了一个大大的“封”字。乞丐老爷哭喊着要求衙役们给个说法,其中一个看起来像是头儿的人告诉他说,有人状告他偷盗他人财产。县老爷调查后发现他原本只是个流落街头的乞丐,如今突然变得如此有钱,情况十分可疑,于是认定他人的状告有理,便派人来查封了乞丐老爷的家产。

  乞丐老爷听完后大喊冤枉,言称财产乃是继承自亲戚。衙役头子听后却嗤笑说,一个穷乞丐哪来如此有钱的亲戚?若真是亲戚,为何一开始不接济你,却反而死后将财产赠予你?说完这些,衙役头子及一帮衙役带着丰厚的“收获”,扬长而去。

  乞丐知道这事恐怕是说不清楚了,清点了一下自己,发现不过是回归到从前贫穷的时光罢了。所不同的是,和那时比较起来,现在还各断了一只腿和手。经由此事,乞丐又得出一个结论:钱能带给人好处,也能带给人灾祸。

  从此以后,街上又多了一个穿着破破烂烂、拖着断手残腿行走的乞丐。

  点|睛|智|慧

  钱财虽是好东西,可是随着钱财一起来的,往往还有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烦、风险。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对人有益,另一方面就一定对人有害。不弄清楚这一点,就不能谨慎地对待自己手中的事物,对于那些看起来对自己十分有益的东西便不能保持应有的警惕。这样一来,在事物展现其有害的一面时便不能很好地做出反应,从而遭受巨大的甚至是生命中不可承受的损失。正所谓福兮祸之所伏,讲的便是这个道理。

  §§§第十节 心静则明

  老祖宗说话

  心静则明,水止乃能照物。品超斯远,云飞而不碍空。

  心静下来就能保持明亮通彻,就像水止住不动才能倒映清楚物体一样;品格高超就能心境悠远离俗,就好像云朵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飘荡。

  过来人的故事

  某个姓宋的推官,对于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十分厌烦,然而身在其中,有些事却是身不由己,心力交瘁之下便称病请了长假,回老家散心去了。

  虽说暂时远离了人际关系纷繁复杂的官场,但是宋推官也十分清楚,假期终究有限,到时始终是要回去的,因此在享受闲散生活之余,心中常常觉得堵得慌。

  这一天阳光明媚,适合出游。宋推官带上渔具去湖边垂钓,顺便也感受一下美丽的湖光山色。到了地点后,发现有一只小舟正要离岸,忽然想到或许乘着小舟在湖心垂钓也许不错。于是喊住了船家,讲明理由后便上了船。

  小舟晃晃悠悠地在湖中行走,船家优哉游哉地摇着桨,待到湖心之处时,船家便停了下来,自舟中抱出一把大网便用力甩了出去。

  宋推官也不去管船家如何,他要撒网捕鱼便由他去,自己便安心垂钓即可。于是坐到船尾,一竿子鱼线甩出老远,然后静静地坐等鱼儿上钩了。

  本来,宋推官也不在乎能不能钓上鱼来,只要能品味到泛舟湖心垂钓的意境便也知足了。不过,船家接下来做的事却也让宋推官感到有些不和谐,不仅搅乱了他的鱼,也乱了他的闲适心境。原来,船家在抛出渔网后没多久,又从船舱里抽出一根长长的竹篙,用力往水里一插便搅动起来,一时间,平静的湖水变得支离破碎。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阿龙作品集
西汉那些事儿学会涵养心性的小窗幽记明白为人处世的菜根谭洞察社会人生的增广贤文读懂安身立业的围炉夜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