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评论 > 《红楼梦的人生智慧》在线阅读 > 正文 第5章 老一代女强人的两大典型(3)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红楼梦的人生智慧》 作者:周锡山

第5章 老一代女强人的两大典型(3)

  贾母对人生有着正确的认识,她生则尽力、充分、合理、舒服地持家和享受,死则视死如归,绝不可怜地哀叹和无谓地追求长生之术。正像季学源先生所说的:人死观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最后一环。她的死,虽不是前人说的那样“贾母之死令人羡”,但是她的死是体现了她的进步人生观的。她似乎已经领悟了人生的真谛,故能泰然面对人生的终结,没有死的恐惧。她不是曾对凤姐说过:人都是要老要死的,别人死了,只留下她们,岂不成了老妖精。她只要做人,而不愿作妖精,所以面对死,她是那么大气,确实视死如归。临终前,她将自己天则范围内的事作了有条不紊的安排,面面俱到又轻重主次有别,爱憎体现得明明白白。但作为一个老祖母,她对所有的儿孙都是倾注了母亲之爱的,特别是散余资时,她是有区别的,但又让所有的儿孙都得到了母爱的最后滋润。待一切该做的事都做好了,她便“脸变笑容”而去,真可谓鞠躬尽瘁,她的死和她的生一样,是美的。(季学源《贾母:中国文学史上之第一母仪》)我们来看贾母的临终场面:

  贾母在临终时坐起说道:“我到你们家已经六十多年了。从年轻的时候到老来,福也享尽了。自你们老爷起,儿子孙子也都算是好的了。”她是在自感满意的心理状态下离开人世的。她对最钟爱的三个人,做了特别的嘱咐:“就是宝玉呢,我疼了他一场。”说到那里,拿眼满地下瞅着。王夫人便推宝玉走到床前。贾母从被窝里伸出手来拉着宝玉道:“我的儿,你要争气才好!”宝玉嘴里答应,心里一酸,那眼泪便要流下来,又不敢哭,只得站着,听贾母说道:“我想再见一个重孙子我就安心了。”他已经有了重孙贾芸,这是希望她最宠爱的宝玉能尽快生个孩子。又问:“我的兰儿在那里呢?”李纨也推贾兰上去。贾母放了宝玉,拉着贾兰道:“你母亲是要孝顺的,将来你成了人,也叫你母亲风光风光。”接着再问:“凤丫头呢?”凤姐本来站在贾母旁边,赶忙走到眼前说:“在这里呢。”贾母道:“我的儿,你是太聪明了,将来修修福罢。我也没有修什么,不过心实吃亏,那些吃斋念佛的事我也不大干,就是旧年叫人写了些《金刚经》送送人,不知送完了没有?”凤姐道:“没有呢。”贾母道:“早该施舍完了才好。”她对这三个人的临终遗言,针对性都非常强,都讲到了要害。宝玉读书不用功,希望他争气并早生贵子。兰儿从小丧父,全赖母亲一人含辛茹苦带大,希望她孝顺母亲,他读书用功,不用叮嘱,只是祝福他将来有出息,为母亲争光。凤姐做人忒凶,贾母说她“太聪明了”,委婉地给以批评,提醒她“将来修修福”。顺便督促她将自己安排的送佛经的事办妥。

  贾母对没有来到的三个人又做了评论:“我们大老爷和珍儿是在外头乐了。”这是批评贾赦和贾珍犯事被发配到远处,弄得没有资格回来奔丧。又指责“最可恶的是史丫头没良心,怎么总不来瞧我。”鸳鸯等明知其故,知道史湘云不能前来的苦衷,她们怕老太太知道了伤心,都不言语。

  最后,贾母又瞧了一瞧宝钗,叹了口气。她对宝钗的未来命运洞若观火,但她已经无法补救,只能无言,而叹气之中隐藏着千言万语,无限隐情不言中。

  这时,只见贾母脸上发红,贾政知是回光返照,即忙进上参汤,贾母的牙关已经紧了,合了一回眼,又睁着满屋里瞧了一瞧。王夫人宝钗上去轻轻扶着,邢夫人凤姐等便忙穿衣,地下婆子们已将床安设停当,铺了被褥,听见贾母喉间略一响动,脸变笑容,竟是去了,享年八十三岁。

  贾母临死前,头脑还十分清醒,尽管门庭已经衰落,遇到和见到了不少不愉快、令人忧心的事情,还有子孙发配在远方边地。她能够现实、平静、坚强地对待,死时沉着镇静,保持心地的安宁。她对心爱的后辈做了最后的富于智慧的嘱咐,然后微笑着离开人世。西谚说:“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贾母不是这样的一位智者吗?

  ●傲眼识人,史太君的用人智慧

  史太君看人,不以地位、穷富、男女区分,她看重的只是对方本身的素质、品格和才华。

  她慧眼识人,能够鉴别人才,在贾府中做统筹安排。

  贾母看重平儿这样聪慧通达的通房丫头,让平儿作为凤姐得力的助手在贾府内四处奔走活动。她最爱孙子宝玉,将美丽出众而又才华杰出的晴雯送给宝玉使唤,并准备长留她,给宝玉作终身之伴。又将老实尽心的袭人派给宝玉,让她无限忠诚地为宝玉服务。

  晴雯、袭人和鸳鸯是贾府中最杰出的丫头,事实证明,将晴雯、袭人安置在宝玉身边,是极为妥当的。

  贾母自己身边则重用丫头鸳鸯。以她的眼光,由鸳鸯照顾生活是最最称心和合适的,更且,鸳鸯是贾母身边的总管,贾母个人所有的财产都有鸳鸯保管。对整个贾府来说,尽管名义上是王夫人管家,凤姐做帮衬,实际上是凤姐在总负责,但如有不周到之处,要靠鸳鸯帮助。贾母在反对贾赦逼嫁鸳鸯时,对邢夫人说:“如今你也想想,你兄弟媳妇本来老实,又生得多病多痛,上上下下那不是他操心?你一个媳妇虽然帮着,也是天天丢下笆儿弄扫帚。凡百事情,我如今都自己减了。他们两个就有一些不到的去处,有鸳鸯,那孩子还心细些,我的事情他还想着一点子,该要去的,他就要来了,该添什么,他就度空儿告诉他们添了。鸳鸯再不这样,他娘儿两个,里头外头,大的小的,那里不忽略一件半件,我如今反倒自己操心去不成?还是天天盘算和你们要东西去?我这屋里有的没的,剩了他一个,年纪也大些,我凡百的脾气性格儿他还知道些。二则他还投主子们的缘法,也并不指着我和这位太太要衣裳去,又和那位奶奶要银子去。所以这几年一应事情,他说什么,从你小婶和你媳妇起,以至家下大大小小,没有不信的。所以不单我得靠,连你小婶媳妇也都省心。我有了这么个人,便是媳妇和孙子媳妇有想不到的,我也不得缺了,也没气可生了。”“这会子他去了,你们弄个什么人来我使?你们就弄他那么一个珍珠的人来,不会说话也无用。我正要打发人和你老爷说去,他要什么人,我这里有钱,叫他只管一万八千的买,就只这个丫头不能。留下他服侍我几年,就比他日夜服侍我尽了孝的一般。你来的也巧,你就去说,更妥当了。”贾母深感鸳鸯要比儿子还孝顺、有用和忠诚,又善于辞令,聪明灵巧,得心应手。

  如果没有贾赦强娶鸳鸯的事件,鸳鸯就不会在贾母病故后自杀,鸳鸯就会是继凤姐之后总管贾府的最佳人选。鸳鸯也很可能被许配给宝玉,所以贾赦说鸳鸯不肯嫁给自己,是喜欢宝玉,这不是无故的猜测而是“情敌”的惊觉。

  贾母的识人,还表现在她不受奸人的欺骗。赵姨娘暗算凤姐和宝玉,利用马道婆的巫术暗害他们,要让他们发疯而死。这个方法果然灵验,凤姐和宝玉的毛病一日比一日重,后来已经奄奄一息。赵姨娘、贾环等在外面假作忧愁,心中称愿。到了第四日早晨,贾母等正围着宝玉哭时,只见宝玉睁开眼说道:“从今以后,我可不在你家了!快收拾了,打发我走罢。”贾母听了这话,如同摘心去肝一般。赵姨娘在旁劝道:“老太太也不必过于悲痛。哥儿已是不中用了,不如把哥儿的衣服穿好,让他早些回去,也免些苦,只管舍不得他,这口气不断,他在那世里也受罪不安生。”这些话没说完,被贾母照脸啐了一口唾沫,骂道:“烂了舌头的混账老婆,谁叫你来多嘴多舌的!你怎么知道他在那世里受罪不安生?怎么见得不中用了?你愿他死了,有什么好处?你别做梦!他死了,我只和你们要命。素日都不是你们调唆着逼他写字念书,把胆子唬破了,见了他老子不像个避猫鼠儿?都不是你们这起淫妇调唆的!这会子逼死了,你们遂了心,我饶那一个!”一面骂,一面哭。(第二十五回)贾母尽管不知是赵姨娘耍的阴谋,但她对赵姨娘盼望宝玉早死和幸灾乐祸的心理,非常清楚,对她平时调唆贾政对宝玉严厉处置的言行也一嘹然。她平时厌恶赵姨娘,是有着深刻的原因的。

  ●享受生活,知福惜福的美丽人生

  《红楼梦》中的史太君已经进入人生的晚景,她自年近古稀直到髦耋之年告别人世。贾母的高超智慧还表现为她坦然对待自己的老境,对自己的生活环境和条件相当知足,追求的是现实的人间幸福、人生乐趣。她既不同于愚昧拜物的“老地主婆”(王朝闻《论凤姐》第139、603、411页,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也不做吃斋、苦行的禁欲主义者,更不同于一味骄奢淫逸、暴殄天物的享乐主义者。贾母到晚年依旧金银满箱,养尊处优。但是她的生活享受显得既随意、自然,又讲究、考究。随意、自然表现在:有时端坐,有时歪着,有时短暂说笑,有时日夜连续看戏玩乐。做人懂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她在与刘姥姥相遇交谈中,自然地比较出自己境遇的优越,但也明智地看出自己的不足,且看两人的生动对话:

  刘姥姥便知是贾母了,忙上来赔着笑,福了几福,口里说:“请老寿星安。”贾母亦欠身问好,又命周瑞家的端过椅子来坐着。那板儿仍是怯人,不知问候。贾母道:“老亲家,你今年多大年纪了?”刘姥姥忙立身答道:“我今年七十五了。”贾母向众人道:“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健朗。比我大好几岁呢。我要到这么大年纪,还不知怎么动不得呢。”刘姥姥笑道:“我们生来是受苦的人,老太太生来是享福的。若我们也这样,那些庄稼活也没人作了。”贾母道:“眼睛牙齿都还好?”刘姥姥道:“都还好,就是今年左边的槽牙活动了。”贾母道:“我老了,都不中用了,眼也花,耳也聋,记性也没了。你们这些老亲戚,我都不记得了。亲戚们来了,我怕人笑我,我都不会,不过嚼得动的吃两口,睡一觉,闷了时和这些孙子孙女儿玩笑一回就完了。”刘姥姥笑道:“这正是老太太的福了。我们想这么着也不能。”贾母道:“什么福,不过是个老废物罢了。”说的大家都笑了。

  她用非常平等的口吻与刘姥姥交谈,精心寻找刘姥姥身上的优点与自己的缺点相比,让对方感到偷快,抹平双方境遇的优劣。最后她坦然地说:“怕人笑我,我都不会,不过嚼得动的吃两口,睡一觉,闷了时和这些孙子孙女儿玩笑一回就完了。”还嘲笑自己是个“老废物”,以贬低自己来抬高刘姥姥,诚心地要让刘姥姥也心境愉快。但其中也充分反映了贾母知老服老,以自然坦然的心情来度过风烛晚年的健康心态,是她老到高明的智慧的体现。

  贾母的高明还表现为她非常懂得生活的辩证法,她在随意、自然的同时,又非常讲究生活享受的数量(多样性和丰富性)、质量和层次。研究家归纳和总结:她的生活情趣十分饱满而广泛,对于一切人生乐事,她都兴味十足。看戏、品诗、观画、听音乐、赏月赏雪、品茶饮酒、猜谜语、说笑话、游览园林美景、评说居家摆设、人物服饰,她都颇有独特见识。她的人生享受有两大特征:一是层次高,在享用生活物质时,从内容到形式,她都是着意追求精神化、审美化和完美的;二是与人同享,而不是独享。大观园中的宝玉和女孩子们是她的一个重要的人生幸福之源,她有意识地置身于他们中间,从他们那里获取生活乐趣;同时,她又与他们共享人生幸福,而不是旁若无人,唯我独乐。这样的共享思维,是非常难得的,我们读宋代杰出的政治家、史学家、大文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和诗词,其中所表现的与民同乐的高尚境界,可以体会贾母的这个崇高风范。

  她对生活享受的讲究和考究,再以美食为例,我们可以领略她精于此道和适可而止的生活态度。作为一位高龄老人,研究家曾经总结她的吃有四大特点:一、爱吃。她始终保持着很好的食欲,对于生命的第一需要,她很坦然,绝不扭捏。她适口为珍,并不只求山珍海味。在形式方面,她并不拘泥于陈规旧套,对贾宝玉提出的分食制,她也欣然表示赞同。二、与人同吃。她吃她爱好的食物,总是想着这个又念着那个,吃红稻米粥,想着送点给凤姐吃;她爱吃红枣泥馅山药糕,也让人送点给秦氏吃;李纨、尤氏等等均得到此类关爱。有一次晚餐中她竟想到六七个人。对家人如此,对外人亦如此,刘姥姥来了,她没有忘记把自己的菜拣了派人送去给她吃;对演戏、吹笛子的小女孩,她也没有忘了给她们送节日食品去。最令她心情畅快的事,就是“看着多多的人吃饭”,看着年轻人津津有味地吃喝,显出青春的活力,比她自己吃喝更能使她获得美食的快感、美感。七十五回写众人在她那里吃饭,她“负手看着”,觉得这是“最有趣的”,仿佛别人吃和她自己吃的价值是完全相同的。这也是她对年轻人的爱心的充分体现。三、善吃。她不是那种一味追求大鱼大肉的酒肉崇拜者,她已相当讲究吃理。螃蟹宴中,众人无不兴高采烈,但她没有忘记蟹味虽美,但性寒,不可多吃,所以她适时教导孩子们:不要因为好吃而多吃,“吃多了肚子疼”。两宴大观园时,凤姐、鸳鸯捉弄刘姥姥,拿大杯让她吃酒,但贾母适时阻止说:“说是说,笑是笑,不可多吃了,只吃一杯罢。”又关照刘姥姥:“慢些,别呛着。”这里边都是蕴含着饮食经和爱心的。纵观她的美食观,主要是美在心上,而不是美在口中。她总是在吃中追求心理上的满足,物欲的满足已退居次要地位。四、审时度势,自我节制。她不是那种“穷吃”——“吃穷”,陷入享乐主义而不能自拔的人物。当贾府经济危机日渐显现时,她能主动以“克己”为原则,严于自律。她几次要各房把送的菜送回去。最后,她曾作了这样的归结:要能“享得富贵”,“也能受得贫穷”。她将自己的这一体验作为人生金箴传授给儿孙。透过这一切,我们看到了一位令人亲又令人敬的中国老祖母。她的幸福观是进步的,是和时代精神同步的,也是具有永恒的爱和美的精神。王夫之说:“饮食男女之欲,人之大共也”(《诗广传·陈风》),这样的文化思想在贾母这里得到切实的体现。贾母得到大观园和贾府中年轻人的由衷爱戴,绝非她仅仅是“老祖宗”而已。

  贾母喜爱文艺欣赏,也喜欢热闹地与大家一起享受看戏、听乐的无穷乐趣。

  对于女孩们的文学艺术创作和欣赏活动以及各种游艺之事,她都给予热忱的支持、鼓励和赞助,她没有“女子无才就是德”,看杂书有害等陋俗的观念。所以大观园内屡兴诗社,女孩子们的创作才华得以焕发,美丽的大花园中洋洋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使大观园成为爱和美的天外桃源。

HTTP://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周锡山作品集
红楼梦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