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评论 > 《于丹论语感悟》在线阅读 > 正文 孝敬之道(4)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于丹论语感悟》 作者:于丹

孝敬之道(4)

孔子的学生有若就曾经解释过孝悌的重要性,他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有若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孝敬自己的父母,敬爱自己的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一个人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作乱,这种人从来没有过。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工作,根本建立了,"道"也就有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有若说,"君子务本"。什么是"本"呢?大家看,木头的"木"字底下加一短横,这就是"本"吧。这个短横在什么位置?就在树根。什么叫"本"?就是大树的根。
人生可以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但是一切源自于这个根系。本要是牢固,树就可以长得好,所以很多东西要务本。"孝"在《论语》里就是作为这样一种根本的道德而存在。
我们今天已经远离了产生孝道的宗法社会。在今天的社会中,父子的关系已经不存在跟君臣关系的对应了。
是不是在今天这样一种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会里,"孝"就不是做人的根本了呢?
其实,如果我们静心而思,考虑什么是我们的核心道德,那么就会发现,一个人在处理自己跟亲人的关系上真正做好,也许不经意间会对整个社会都可以辐射出一种强大的力量。
大家可能都知道,中央电视台有一个特别节目叫"感动中国"。就在2006年,"感动中国"中有一个人物叫林秀贞。她是河北省衡水市一个非常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入选"感动中国"的理由非常简单。
她不是我们想像中的英雄,没有惊人的事迹,她无非就是从嫁到这个村子开始,就义务赡养村里所有的孤寡老人。她自己去一家一户认门,看到刘爷爷刘奶奶瘫在床上,她跟他们说,我以后天天来给你们做饭,反正我们家喝稀饭你们就跟我喝稀饭,我们家吃窝头你们就跟我吃窝头,但是我一定不会让你们断顿。
两位老人听到一个新嫁来的媳妇说了这样的话,都没有太在意。但是,就从这天开始,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去做,一直到了第八年,刘奶奶从破炕席底下掏出一个烂纸包,说,妮儿啊,这包里是安眠药,这是我原来留着跟你刘爷爷有一天实在是动不了了时才吃的,这就是我们老两口的归宿。我们听你说了要照顾我们,还真这么做了,一年两年我们不踏实,三年四年不放心,现在都八年了,我们觉得确实是用不上这个了。八年了,我们看你的心还没有变,现在这包药我可以交出来了。
林秀贞不光是养这一户,她在村里是见一个养一个,见一家养一家。她前后赡养了六位这样的孤寡老人,而且一定是养老送终。短则七年八年,长则十几二十年,每一位老人都这样养过来。
在这三十多年中间,她自己的四个儿女陆续出生,孩子们就把村里这些老人都看成自己家的爷爷奶奶,都帮着妈妈去这家剪剪指甲,帮那家拾拾柴火,大家就这样过来了。
这就是林秀贞全部的事迹,那你说她够感动中国吗?"感动中国"的推委会在写到林秀贞这个人物推荐词时有这样一句话:如果富人做这样的事,叫做慈善;而穷人做这样的事,她就是圣贤。
孔子曾经说过:"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意思是说,仁爱真的离我们很远吗?我心中想到这样做的时候,仁爱就到我身边了。我们想想,做慈善容易吗?做慈善也需要条件,没有钱你就做不了。但是,做圣贤,有时候比做慈善还容易,因为你有心就够了。
林秀贞最后当选为2006年"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之一。当时节目舞台上有一座一座的丰碑,每个人物都有一个评语镌刻在各自的碑上。林秀贞的那个碑掀开后是四个大字,叫做"温暖世道"。颁奖词说,三十年来,善良流过村庄,她用自己的心温暖了世道。
其实,林秀贞最后所做到的境界已经是仁爱了,但是她最初的起点,不过就是一个普普通通农村妇女的孝敬之心,无非就是把别人家的老人当成自己家的老人,如此而已。
我们人类走到今天,也许社会制度在变,但"孝"就不是为人之本了吗?也许这个理念可以不变。《论语》里说,"君子务本"。一个人去伪存真,能够在最朴素的地方见出做人的核心价值,那么在一片纷乱迷茫之中,或许他就不会走得太乱,或许他不至于走得太远。
孔子曾经说过:"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论语·子罕》)他说,一个人出外则面对公卿,为社会做事,回到家里,面对父兄去尽心,有丧事不敢不尽心竭力,而对自己的生活有节制,可以饮酒,但不会被酒困扰,对我来讲,做到这些事有什么难处呢?
我们看到,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事公卿"和"事父兄"是连在一起的。我们想一想,在今天是不是也一样?我们可以在这个世界上创造很多的辉煌,但是永远也不能忘了脚下的起点,那就是父母对儿女的心。
对于孩子,父母有着太多的牵挂,比如怕他念书念得不好了,怕他为人不够正直了,惦记他没有钱买房子,惦记他的车不好被同事笑话了,惦记孩子的孩子要去受什么教育了??父母对儿女的牵挂不一而足。但是,做儿女的问问自己,我们该让父母操这么多心吗?
孟武伯曾经跟孔子问什么是孝顺,孔子回答了这样一句话:"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什么叫孝顺?父母对儿女的牵挂,应该只有一件事,就是儿女得病了,只有这件事可以让他们真正担忧。如果说儿女病了,还能让父母不担忧,这在人之常情上说不过去。儿女都是父母心头肉,不管是儿女四十岁还是五十岁得了病,老爸老妈那也是心如刀绞,老人说还不如让我替你病呢。所以得病不让老人担忧,你是做不到的。
孔子的言外之意是说,除了得病这件事我们无法担保,别的事情你就不该让父母担忧,这才是孝敬的孩子。也就是说,你的学习就应该让父母操心吗?做人正直不正直,总要让父母念叨吗?与朋友交往,自己买房子,做生意,干工作,这些事情做得好与不好,都得让父母不断操心吗?这些都不应该让父母担心。
《论语》里面讲的道理非常朴素,记住这一句,就是儿女能让父母牵挂的只是得病这件事而已。这是你躲不开的,但别的事情能不让父母操心,你就已经是孝敬了。
《论语》往往就是这样用一句最简单的话告诉我们至深的道理。
我们都知道,人这一生步步行来,点点滴滴,父母能做的,往往是一些背后的小事。父母从来不会对儿女说嫌烦,父母也从来不在儿女面前表功。
有一个美国的小故事很有意思。一个小男孩,从小得了脊髓灰质炎,腿瘸了,这个病还导致他长了一口参差不齐的牙齿,很不好看,所以这孩子从小就备受冷落。小伙伴们都觉得他又瘸又不好看,就都不跟他在一起玩。
有一天,他的父亲拿了一把小树苗回来,跟他的多个儿女说,你们一个人拿一棵树苗去种,看谁的树种得最好,我就给他买礼物。
这个小男孩跟他的哥哥姐姐一起拿了树苗种下去。这个孩子呢,由于老受冷落,就有一种自暴自弃的心态。他给那棵树苗浇了一两回水以后,心里就有一种很消极的想法。他想,我不管了,还不如让我那棵树早早死了吧,我反正是不受人喜欢的孩子,我再想要礼物,也不会得到它的。他就再也不给那棵树浇水了。
可是,后来他却发现,他那棵树就是长得比别人的好。那棵树长得特别快,树叶长得特别鲜亮。这是一棵特别茁壮的小树。
父亲不断地对他说,天啊,儿子,你长大会成为一个植物学家的。你真是天才,你的树怎么这么好呢?
过了一段时间,父亲说,大家都看见了,在这些树苗中,只有这个孩子种得最好,我的礼物得买给他。于是父亲给这个小男孩买了一个他特别喜欢的礼物。
后来,这孩子不断受到鼓励,他就想,这是天意。有一天半夜,他睡不着觉,心想,书上说植物都是在半夜生长,我去给我的树再浇点水吧。
他跑出来的时候,惊讶地发现,他父亲在那棵树边正一勺一勺浇水呢。他突然明白,他的父亲每天夜里都在悄悄地为他浇着这棵小树。这棵小树就是父亲在他心里种下的一个意识,让这个孩子自信起来。
看见这一幕以后,这个孩子的生命态度就改变了。后来,他没有成为植物学家,而是成了美国总统。他就是富兰克林·罗斯福。
这则小故事自然是虚构的,因为历史上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是在三十九岁时才因病致残。就跟众所周知的"华盛顿与樱桃树"的故事一样,故事本身不一定真实,但是却反映了某些令人深思的哲理。那么,"罗斯福与树苗"的故事说明了什么呢?
我们想一想,这就是父母对儿女的爱啊,这种爱永远不需要走到阳光底下,永远不需要让儿女知道。你可以撞破这样一个秘密,你也可能终生都不了解。但是,有几个儿女愿意点点滴滴为父母默默做点事呢?很多儿女做点事就要嚷嚷出来,要让父母知道,孩子是爱他们的。
我还看到过一个让人很感动的儿女尽孝的小故事。有一帮朋友在一起聊天,有一个人说,我在外面时间这么长,我要给爸爸妈妈打个电话告诉他们一声。然后,他拨了一遍号码,停了一下挂断,又拨了一遍号码,拿着听筒等着,接着跟他父母说话。
他的朋友们很奇怪,问,拨第一遍占线啊?他说没有。朋友问,那为什么要拨两遍呢?
这个人淡淡地说,我爸爸妈妈年纪大了,腿脚不好,他们只要听见电话就觉得是我的,每次都是不顾一切往前冲,恨不得扑在电话机上。我妈因为这样就经常被桌子腿绊了。后来我就跟他们说好,我会经常打电话,但前提是你们一定不要跑,我第一次拨通电话就响两三声,然后挂上,你们慢慢走到电话机边等着,过一会儿我一定还会打过来的。
这个故事,说实在话,是比较少见的儿女孝敬父母的故事。朋友们在一起要聊起父母对儿女的爱,大家可能随口说出一大把,但是儿女有如此之心对父母的,往往少见。其实,我倒真希望这样的故事能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家里,发生在我们身边。
翻翻《论语》,有那么多关于"孝"的说法,说到最后,我觉得有一句话是需要我们每个人记住的,那就是:"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
我们为人儿女者,可以在心里问一句,我们父母的生日是哪天,他们今年多大了?不见得每个人都能说得很准确。但是,做父母的要是想,我孩子哪天生日,多大了,没有几个人想不清楚。
我们有时候觉得,老人不像孩子爱过生日,孩子过生日都是成长,他高兴,而自己的生日老人有时候忘了就忘了,淡了就淡了,他觉得自己长一岁也没有什么好。
对我们儿女来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不知,知道以后,那就是"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喜的是父母高寿,得享天年,做儿女的现在还有机会孝敬他们;但惧的是父母年事又高了一岁,我们还有多少时间能够陪在父母身边尽孝呢?我们还能够有多少心愿真正来得及完成呢?
可以说,父母之年在我们的心里可能永远是惧大于喜的,因为我们能做的太少,父母能给的太多。所以,这个世界上,有一种至深的悲怆叫做"子欲养而亲不待"。如果真是到了那一天的话,我们就是捶胸顿足,涕泗滂沱,再三追悔,父母在的时候少顶一句嘴多好,多做一件事就来得及啊,但是一切都过去了,来不及了。
只要父母还在,就是儿女的福分。天下儿女心,就是在这个时刻,想一想父母之年,以及在有限的岁月中,我们还来得及做什么,那么一切都有可能。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天下儿女心,我们都记住这一句话吧。也许从今天开始,我们的父母就快乐了,我们自己的心就得到安慰了。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于丹作品集
于丹论语心得论语力于丹论语感悟于丹庄子心得于丹-游园惊梦于丹趣品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