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评论 > 《金瓶梅之谜》在线阅读 > 正文 第37章 《金瓶梅》采用历史人物人名之谜(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金瓶梅之谜》 作者:马征

第37章 《金瓶梅》采用历史人物人名之谜(2)

  蔡僚在蔡氏父子中与其父抱成一团,与长兄蔡攸情同水火,《本末》云:宣和七年(乙巳,1125年)夏四月,勒蔡京致仕。蔡僚钟爱于京,擅权用事,其兄攸嫉之。数言于帝请杀僚,帝不许。白时中、李邦彦亦恶僚,乃与攸发僚奸私事。帝怒,欲窜之,京力丐免,乃止勒停侍养,因安置韩稆于黄州,褫僚侍读,毁赐出身勒,欲以撼京,而京犹未有去志。

  其末,史臣日:蔡京见利忘义,“兄弟为参、商,父子如秦、越”。以上历史掌故即是《金瓶梅》故事中有关人物的底蕴。

  5.何诉(何沂)

  何诉在《金瓶梅》中误抄误刻作“何沂”。他的故事在书中的主要情节集中在第七十、七十一回,重要精彩。焦点是他要安插他的侄儿何永寿在山东作提刑官,与西门庆、夏提刑争抢提刑官的职位。他的后台是宋徽宗专宠的安妃刘娘娘,西门庆的后台是蔡京,夏延龄的后台是徽宗的大红人“国师”林灵素。争夺的结果是西门庆为“掌刑”,何永寿“贴刑”,夏调走。何沂转而巴结西门庆,献尽殷勤。他在书中的身份是“内府匠作太监”,“见在延宁第四宫端妃马娘娘位下近侍”。何永寿之所以能得官,源于何沂在为皇帝运迎花石纲、奠安艮岳的差事中有“功”,工完后,徽宗嘉奖“功臣”,何沂等五位太监各赐莽衣玉带,且“荫弟侄一人为副千户,俱见任管事”。皇上既开了金口,这些老奸们自会钻营,为子侄们捞个有油水的官儿当。能挤走的挤走,不能挤走的巴结。

  《金瓶梅》中“何沂”的故事极具原创性,但其骨骸仍然取诸历史。

  何诉是徽宗时代显赫而有势力的宦官,许多史籍都记载着他的故事。据《宋史》卷二四三《刘贵妃传》载:

  时又有安妃刘氏者,本酒保家女。初事崇恩宫,宫罢,出居宦者何诉家。内侍杨戬誉其美,复召入……遂有宠……生……嘉国公椅……加贵妃。朝夕得侍上,擅爱专席,嫔御为之稀选……林灵素以技进,目为九华玉女安妃,肖其像于神霄帝君之左。宣和三年薨,年三十四……加册赠为皇后。……帝悼之甚,后宫皆往唁,帝相与啜泣。崔妃独左视无戚容,帝悲怒……

  上文主要记述安妃刘氏的故事。安妃刘娘娘、嘉国公、林灵素等亦皆是《金瓶梅》故事中的人物。何诉是这个网络中的一根线。根据惯例,作者凡取诸骸骨于历史人物者,皆用原名,何沂即何诉,不会改作沂。两字偏旁草书易混,至误。

  何诉是什么样的人物?与童贯、杨戬乃一丘之貉。据《宋史纪事本末》卷五十《花石纲之役》载:政和四年(甲午、1114年)八月,新作延福宫,宫在大内北拱宸门外。初,蔡京欲以宫室媚帝,召内侍童贯、杨戬、贾详、何诉、蓝从熙五人。讽以内中逼窄之状,五人乃请因延福旧名而新作之。五人分任工役,视力所致,争以侈丽高广相静尚;各为制度,不务沿袭。及成,号“延福五位”。……其间殿阁亭台相望。凿池为海,疏泉为湖。鹤庄、鹿砦、文禽、奇兽、孔翠诸栅,蹄尾动以千数。嘉花名木,类聚区别。怪石岩壑,幽胜宛若天成,不类尘境。既成,帝自为文以记之。其后又为村居野店、酒肆青帘于其间……寻又跨旧城修筑,号“延福第六位”。……

  这是皇家享乐生活的真实记录!北宋的灭亡即源于宋徽宗君臣享乐这一根本的原因。何诉在此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罪不可卸。

  《金瓶梅》中多处浓墨重彩地叙写朝廷新盖艮岳,建上清宝篆宫、会真堂、璇神殿,在江南湖湘采取花石纲,船队由山东河道而来,起八郡民夫牵挽等,皆系史实。《金瓶梅》第七十回写神运届京,皇帝奖赏功臣,说:

  奉圣旨:这神运奉迎大内,奠安艮岳,以承天眷,朕心嘉悦……内侍李彦、孟昌龄、贾祥、何沂、蓝从熙,着直“延福五位宫”近侍,各赐蟒衣玉带,仍荫弟侄一人为副千户,俱见任管事。……

  且看这段文字中说的事情是何等精确的史实!这宫名叫“延福五位”;内侍五人的姓名与史载亦完全相符(除诉误抄为沂不算)。

  历史上的何_沂,其后有了与童贯、谭稹、蓝从熙等太监一样的殊荣,竟然充当了掌握军权的节度使。据《宋史》卷三四七《吴时传》载:

  张商英罢相,言者指时为党……童贯经略北方,每访以边事,辄不答。还为大晟典乐,擢中书舍人、给事中。内侍何诉谪监衡州酒,犹领节度使,时奏夺之。

  何诉充节度使的事,尚未发现更详细的资料,但有这一条也足够了。

  在《金瓶梅》故事中,何诉的后台靠山是安妃刘娘娘。结构这一情节的逻辑根据应是当初安妃宫罢,出居何.沂家,于妃有恩故。但另据《续资治通鉴》卷九十四载,安妃与何诉有仇:

  ……妃本酒保家女。父宗元以女贵,为兴宁节度使。初入宫颇被顾遇,后以事囚于宦者何诉家。杨戬奏取归,复得入宫。

  由才人累迁至贵妃。……始妃囚何诉家,诉不礼焉,及得志,遂陷诉以罪。至是薨,年三十三。

  《金瓶梅》作者或者没有看到末段所说的资料,或者不予采纳,反弹琵琶,都是有可能的,姑录于此备考。

  除此之外,何诉的事还见诸其他史籍。唯《大宋宣和遗事》中解说“延福五位”宫掌故特详:

  (政和四年)……时蔡京欲以宫室媚上,一日,召内侍童贯、杨戬、贾详、何诉、蓝从熙,讽以禁中逼窄之状。五人听命,乃尽徙内酒坊诸司;又迁二僧等并军营于他所。五人者,既有分地,因各出新意,故号“五位”。“五位”既成,楼阁相望,引金水天源问……

  史书都是叙事性的,小说《金瓶梅》却将何诉这一类有深厚背景和底蕴的历史人物高度地形象化了。犹如一部《水浒》之于高俅产生极度的放大作用和造成广泛的社会影响一样,《金瓶梅》对历史人物蔡京、何诉者之流的塑造,同样在潜移默化地唤起人们对那段历史的关注。

  6.六黄太尉——黄经臣

  六黄太尉是《金瓶梅》中一个重量级的人物,他的身份是太监,但不是一般的小太监,而是掌握实权,封了太尉的宦官,他直接代表皇帝,是朝廷的象征。

  《金瓶梅》的作者在结构小说的故事时,为了给主角西门庆这个当初尚处于社会底层,竭力往上爬的小商人搭建一个可供其展示身手的辉煌舞台,亦将六黄太尉的游丝牵到了清河县。于是便有了他的侄女黄氏嫁给清河县王三官,王三官两口儿到东京给他拜年,他赏一千两银子给两口儿过节;王三官嫖妓,与西门庆争风吃醋,西门庆滥用刑法,迫使王三官拜他为义父,“饶贴亲娘还磕头”等故事发生。这些故事显然出自作者的虚构。

  六黄太尉本人的故事集中在第六十五回和第七十回。主要事件是他作为皇帝宋徽宗的钦差大臣到山东迎取装载着“卿云万态奇峰”——所谓“神运”石的大型船队——花石纲。

  “花石纲”是徽宗朝著名的历史掌故,它是方腊起义的导火线,它的素材是《水浒传》故事好汉们被逼上梁山的开头。

  《金瓶梅》在第六十五回中所写的花石纲故事亦是取材于历史,它的素材在《宋史·朱劢传》等若干史料中都能找到出处。那么,六黄太尉是否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呢?答案应是肯定的。让我们来找出他的下落。《金瓶梅》在第五十一回中说:

  王招宣府里第三的,原来是东京六黄太尉侄儿女婿。从正月往东京拜年。老公公赏了一千两银子,与他两口儿过节。

  这里交代了六黄太尉是朝廷太监的身份。可是这位黄太监究竟叫什么名字呢?作者卖关子,让我们自己想。这就像前文讨论过的蔡僚,书中只道蔡五老爹。

  人们已经注意到某些史籍中同样提到“六黄太尉”这个人名,如《大宋宣和遗事》亨集中写宣和六年正月十四日夜,上元节看灯,宫中“先赏”,圣旨“宣万姓”,百姓出游,人山人海。

  ……却去宣德门直上有三四个贵官,金捻线扑头,舒角紫罗窄袖袍,簇花罗,那三四个贵官姓甚名谁?杨戬、王仁、何霍、六黄大尉。

  “大尉”即“太尉”。但太尉的真名?还是未说。

  也许,《金瓶梅》所写的六黄太尉就是这个被称作贵官的六黄大尉吧,但其真实的名字呢?它甚至连其宦官的真实身份也不能证实。

  《金瓶梅》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作者虽然常常用些“烟云模糊”的手法来卖一下关子,但在缜密的艺术结构中,它还是要给答案的。这答案就在书中第七十回。

  六黄太尉的真名实姓是黄经臣。

  请看该回中圣旨对“神运”奉迎大内的嘉奖。圣旨一开篇天花乱坠地扯了一通,乃至抬出时臣蔡京、李邦彦等一干人叙功,这都是花架子,落到实处的唯朱劢、黄经臣二人。奖赏的理由是“督理神运,忠勤可嘉”,然而在书中。我们真正看到的“督理神运”者,实乃彼时尊为钦差,人称“六黄太尉”,而此时位为人臣,故直书其名日黄经臣的人。若不作是解,请问,这篇圣旨对所有该奖励的人都奖励了,怎么会偏偏遗漏了这个不远千里,亲赴山东迎取“神运”的大员呢?这岂能说得过去吗?

  其次,请再看该圣旨奖给黄经臣的职位:

  经臣加殿前都太尉,提督御前人船,各荫一子为金吾卫正千户。

  经臣姓黄,”经臣太尉”就是“黄太尉”。《金瓶梅》第六十五回就多次未冠“六”,而直接称“黄太尉”,如:“忽报宋御史老爹差人来送贺黄太尉一桌金银酒器”;“黄太尉穿大红五彩双挂绣蟒,坐八抬八簇银顶暖轿”等等。所谓“六”,是尊为“老大”之意。前文“蔡五老爹”已说过,是当时贵族们的时髦游戏。

  那么,历史上的黄经臣是否是太监,是否位高至太尉呢?答案亦基本能肯定。

  黄经臣在《宋史》中无传,但从其他一些人的材料中,仍能觅到关于他的许多信息。《宋史》卷三六三《陈禾传》载:

  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胥用事,御史中丞卢航表里为奸……(禾)首抗疏劾贯,复劾经臣:“怙宠弄权,曹衍朝列。每云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得与?臣之所忧,不独经臣,此涂一开,类进者众,国家之祸,有不可遏,愿亟窜之远方。

  这段文字后面还很长,大意是宋徽宗不耐烦听陈禾的论奏,“拂衣起”,陈禾拉住皇帝的衣襟,一定要他听完,由此,不难看出宋徽宗的态度。文中说“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得与?”黄经臣乃宦官无疑。

  除此而外,《宋史》卷三五一《郑居中传》里亦记有其事:郑居中,字达夫,开封人。登进士第。……初,居中自言为贵妃从兄弟,妃从藩邸进,家世微,亦依居中为重,由是连进擢。……明年……同知枢密院。时妃宠冠后宫,于居中无所赖,乃用宦官黄经臣策,以外戚秉政辞。改资政殿学士、中太一宫使兼侍读。

  居中厚责报,京为言枢密本兵之地,与三省殊,无嫌于用亲。经臣方持权,力抗前说,京言不效。居中疑不己援,始怨之,乃与张康国比而间京。……妃正位中宫,复以嫌,罢为观文殿学士。

  这段文字讲述了郑居中与蔡京、黄经臣、郑贵妃等人的关系。从中可以知道:第一,黄经臣确实是宦官。第二,黄经臣“持权”,能“力抗前说”使“京言不效”,其官职应与蔡京不相上下。虽然这些材料没有指明他的官职就是“太尉”,但具有“太尉”之高位、资格,是不成问题的。(也许《金瓶梅》作者著书时还有别的根据。)且其与郑贵妃连手“妃正位中宫”,黄经臣为宫中大红人,权势之大,非同寻常。

  正因为历史上的黄经臣“持权”位高,所以《金瓶梅》采撷他人书时调动了三司八府的全体官员来为他捧场。第六十五回所写在西门府上为欢迎他的到来,在所摆开的宴席上,前来捧场的官员之多、场面之盛大,令人咋舌。试想,这个“六黄”倘若只是个小太监,撑得住这个大场面么?相反,他虽然是个太监,但“持权”,所以必有此等威势和做派。

  从史料记载看,黄经臣在朝中不走蔡京这条路线,故对蔡京刻意陷害的正臣尚有侧隐之心。《宋史》卷三四五《陈璀传》就有一段这样的信息:

  正汇在杭,告蔡京有动摇东宫迹。杭守蔡疑执送京师,先飞书告京俾为计。事下开封府制狱,并逮罐。尹李孝称逼使证其妄,罐日:“正汇闻京将不利社稷,传于道路,罐且得预知?以所不知,忘父子之恩而指其为妄,则情有所不忍;挟私情以符合其说,又义所不为。京之奸邪,必为国祸。璀固尝论之于谏省,亦不待今日语言间也。”内侍黄经臣莅鞫,闻其辞,失声叹息,谓日:“主上正欲得实,但如言以对可也。”狱具,正汇犹以所告失实流海上,罐亦安置通州。

  文中所写的陈瑾、陈正汇父子,也皆采进了《金瓶梅》小说中。黄经臣虽在《宋史》中无传,但他的死却在青史中留下了不灭的一笔。因为他死于东京沦陷那个火光冲天的夜晚,是为北宋殉葬而亡,颇有几分悲壮。《宋史》卷二十三《钦宗本纪》载:

  靖康元年十一月闰月丙辰……兵大败……金兵登城,众皆披靡。金人焚南薰诸门。姚仲友死于乱兵,宦者黄经臣赴火死,统制官何庆言、陈克礼、中书舍人高振力战,与其家人皆被害,秦元领保甲斩关遁,京城陷。

  《宋史》是元代人修的书。时间的久隔将六黄太尉的荣华富贵都湮灭了;唯能留下一点不灭之迹的是那个最后肯为北宋赴汤蹈火的“宦者黄经臣”。

wWw。xiaoshuo 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返回列表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马征作品集
金瓶梅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