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青春校园 > 《孤独要趁好时光》在线阅读 > 正文 第14章 柏林(二)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孤独要趁好时光》 作者:张朴

第14章 柏林(二)

  犹太屠杀不堪回首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是一定要去的。我之前很挣扎,到底去不去呢?室外是风雨,所以走进博物馆是旅行唯一的选择。我来到柏林著名的犹太人博物馆,在这座充满了线条和结构感的现代建筑里穿梭。它的外表看似一个巨大的科幻工厂,连通了此前的旧犹太人博物馆,设计者为美国建筑师丹尼尔·里柏斯金(Daniel_Libeskind),初建于1992年11月9日,1998年底竣工,全部设施到2000年10月才安装完毕,2001年9月9日正式开馆。此处犹太人博物馆作为解构主义建筑的代表作,无论从空中、地面、近处还是远处观看,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博物馆不再是照片展览的代言词,而是更多地通过建筑的设计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震撼。

  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情绪,让整个柏林和德国人负罪修建这么一个犹太人博物馆呢?那种历史罪行一定是深深烙印在日耳曼民族心中,即便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罪行依然横躺在原地,伤口定期会发作,悲悯不会泯灭。参观间隙,惊觉窗外不知何时已经飘起雪花。要感谢博物馆里的欧洲学生们,这些参观者充满了生气的面孔让这个外表冰冷的博物馆不至于让我不寒而栗。

  此前,我曾看过一部名叫《穿睡衣的男孩》的电影,看完后,在朋友家大哭了一场。电影场景、异地经历,可能真能让人百感交集,产生惊人的情感波澜,所以很害怕那些真实亡灵物件摆在你面前。写这篇柏林纪行之时,又看了法国电影《隐藏的恋情》,当美好的东西被罪恶粉碎,目睹残酷和人性丧失,不啻一次精神煎熬。如果不是身在欧洲,我不会切身了解当年犹太人被屠杀的惨状,亦不会感觉历史隐藏的恐怖面貌。虽无缘踏足奧斯威辛集中营,看到这些光影画面,已如身临其境。参观柏林犹太人博物馆真是一次考验,猝不及防的切肤之痛,如坐电椅,又似乎是针扎十指。

  博物馆多边、曲折的锯齿造型像是建筑形式的匕首,为人们打开了时光隧道,全面展示了德国犹太人2000年的生活历程,他们对德国艺术、政治、科学和商业做出的卓越贡献,以及在20世纪经历的屠戮历史。博物馆里那些空荡荡的过道,让我陷入无限惊恐(想一想,我参观过很多欧洲的博物馆,有时无法消受艺术熏陶,反而后怕,在无人的博物馆空间里,可以瞬间遁入一个黑洞,偶然的脚步声、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叹息,又会加重这种无端恐惧)。我鼓起勇气推开那个高耸的模拟处决犹太人毒气室的展室,走进去。整个处决室没有光亮,只有天顶一处刀片般的空隙透进光线,暖气到这里就断掉了。你不会在这个黑暗的空间待上超过5分钟,更不能想象真正集中营里的处决室会是怎样的恐怖,而犹太人站在黑暗中等待预定的死亡。这真是一个相当沉重的博物馆,沉重到我连喘气都觉得那么费力。在走廊倾斜和分割的线条里,我在墙壁上看到了“Shanghai”(上海)字样。为躲避大屠杀,“二战”期间犹太人迁徙到世界各地,他们也有人到了中国,在上海避难,犹太人至今感激中国的上海。

  这座博物馆,凭学生证门票只要2.5欧元,很关怀,而室内工作人员都围着一条红色围巾,上面有好似蜡烛的图案。一位英国游客问工作人员围巾是什么意义,他们回答:“我们在心底做祈祷。”

  此外,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群值得一去。大屠杀纪念碑群位于柏林市中心,与德国联邦议院和勃兰登堡门近在咫尺。从外观来看,纪念碑群由2711根长短不一的灰色碑柱组成。从远处望去,黑灰色的石碑如同一片波涛起伏的石林,让游客不由自主产生一种不稳定的、迷失方向的感觉。走进这处造型类似众多墓碑、棺木的纪念群落,道路bi仄,空间狭小,越往里走,路越狭窄,你会陷入一种深井般的窒息空间,无处自拔。

  旅行tips:

  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地址:The_Holocaust_Memorial,Cora-Berliner-Strae_1,_10117_Berlin

  柏林,到底是这样一座让人揪心、悲凉的城市……再多旅行的兴致都似乎被浇了冷水,快乐不到哪里去。柏林人也是黑色装扮,不多笑脸。哀愁四起,做了柏林之行的底色。

  柏林东部嬉皮地带

  为潮流杂志写文章似乎是可以让我暂时忘掉柏林伤痛的一个出路。寒风冷雨中,柏林人在庆祝柏林墙倒掉20周年。在庆祝的人声鼎沸中,我却努力寻找现代柏林的潮流指标、时装乐趣,我觉得相当没有头绪。什么是德国设计?包豪斯?严谨思维下的整饬?电子乐的冒险乐园?独立杂志的急先锋?多亏此前阅读那期《Nylon_Guys》杂志,获悉柏林新兴的三个时装创意品牌,我去柏林前和他们的公关联系,两家品牌答复了我,并email来设计的单品和各自店面图片。那些都不算是能让人一下子喜欢上的设计,到了柏林实际店观摩,样子冷冷静静。不过,因为要造访这些时装店铺,却找到了柏林的潮流街区Weinmeister(魏恩迈斯特),这是额外的收获。

  魏恩迈斯特地处柏林东部,亚历山大广场附近,从亚历山大广场坐地铁一站即可以到达,地铁站名即是“Weinmeister”。以魏恩迈斯特地铁站为中心,辐射周围的三条街道的区域就是柏林的一大嬉皮区域,这些街道包括Alte_Schnhauser、MünzStrae。涂鸦满墙,精致的设计小店布满整个区域。在这里,你可以漫步欣赏设计小店,也可以完成你的潮流采购;潮人可以一次逛足American_Apparel、A.P.C、Diesel、Vans、Fred_Perry等专营店,还能找到柏林本土设计品牌Bless和柏林朋克女教父克罗蒂娅·斯古达(Claudia_Skoda)的设计专营店;连瑞典高端设计品牌Filippa_K.都把自己在柏林的两层楼店安顿在Alte_Schnhauser街。如果你是喜欢古着服装的人,也可以在这里找到一家叫Made_in_Berlin(柏林制造)的Vintage古着服饰店。

  信步走进一家Vans_品牌专营店,除开欧洲典型店面的外壳吸引我(我喜欢店的外观,似乎是家常的风貌),进店后发现店内货品相当齐全,男女装,主打单品,从Vans波鞋到小童服饰、内衣、滑板一一呈现。这是一家相当温暖的Vans店,店员决不会cha手你的观摩,店主精心呈现一种有关品牌历史、文化和态度的情趣。在Weinmeister随处可见类似这家Vans的设计品牌店铺。

  先讲一讲柏林当代时装文化代表Bless。在Alte_Schnhauser街道的一个小巷口右拐,拐进一条叫Mulack的街道,就能看到相当低调的Bless在柏林的设计店。Bless由两位德国女设计师打理。10多年前,定居巴黎的Desiree_Heiss和定居柏林的Ines_Kaag成立了Bless,名字的来源是她们常常走过的一家面包店。两人来自设计氛围截然不同的两个地方,一位师承时装传奇人物Helmet_Lang,一位则是柏林一所名气不大的设计学院的毕业生,是“要为现实中发现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这个思想带领着两人慢慢走上今天的道路。“简单舒服,很日常,却又具有非凡的视觉效果”,这是陈列在店内的设计产品给人的第一印象,这印证了设计师之一的Ines_Kaag对于Bless所要传递的信息的表达。

  正如两位所言,她们的创作不想被界定在某一个领域,所以她们所做的事情涉及艺术、时装、家品等多方面。因为她们的创作来源是真实的生活,所以形式上的艺术xing与功能上的实用xing在她们的作品中得到兼顾。印有情侣睡姿的床单套是让人莞尔的。从编号0号的皮草翅膀、编号4号的塑料手袋,到编号26号主打计算机周边产品的Cable_Jewellery(线材珠宝),以及编号28号的家具系列,甚至是美容产品——一只连着头发的梳子,都是市场上无法重复的优秀创作。人们常常将Bless与比利时设计师Martin_Margiela(马丁·马吉拉)放在一起对比,说今天的Bless是10年前的马丁·马吉拉。这种说法其实不正确,尽管两个设计单位都不喜欢把自己的样子公开于众,也都喜欢用号码来命名自己的设计系列。马丁·马吉拉是以艺术的心态从事时装创作的时装设计师,时装是他最终的归宿;而Bless二女,却是以设计的心态从事不同类型的创作,时装只是碰巧是其中一部分而已。Bless的设计更多地融入了生活的层面和思考在里面,马丁·马吉拉的设计则是一种破坏力持久的反时装行为。Bless_2009年春夏系列的楼梯过道秀让去过的人都念念不忘,而能去的也都是Bless的朋友们,他们可以在那里看到自己朋友的设计,并且找到满足自己服装需求的作品。Bless将一种柏林墙倒掉后的谐谑和幽默感或者趣味感带到设计中,如果硬要问Bless和马丁·马吉拉有什么相同,那就是这种消解的意味,彻底改变了我们对于德国艺术严肃风格的一贯观点。

  柏林召唤电子迷音

  如果你看过德国电影《柏林召唤》,你可以感xing获知现代柏林的城市风貌及其电子乐景观的庞大和生机盎然。柏林,它俨然成为一座夜场文化最为发达的欧洲城市,而遍布在这些夜场中的电子乐场所让人深深感到现代柏林的躁动、**,此情此景和白天、和历史真是截然不同!《柏林召唤》演绎出一种迷幻电音的城市节奏,让这个柏林露出了可供消遣和玩味的侧面!大概出于对于柏林夜场文化的敬仰,我专程去探访了有着柏林地下文化“教母”之称的克罗蒂娅·斯古达(Claudia_Skoda)的时装店。

  克罗蒂娅·斯古达一直作为柏林地下夜场文化的标志xing名字而存在。在20世纪70年代,她就已经和摇滚视觉人物David_Bowie(大卫·鲍伊)、Iggy_Pop(伊基波普)成为知己。投身于时装设计后,克罗蒂娅·斯古达把摇滚色彩带到针织作品中,让传统的针织作品产生一种变异和夸张的视觉效果。这些针织作品往往有80年代繁复的巴洛克色彩感觉,但是穿着异常舒适,克罗蒂娅依然贯彻了实用主义的原则。在20世纪80年代,克罗蒂娅已经把自己设计的针织作品销售到伦敦、纽约,人们重新认识了战后复兴的西德设计。20年前,柏林墙倒掉后,克罗蒂娅·斯古达从纽约回到柏林,开始自己的崭新创作。从20年后的2009年系列中,我们看到了一种理xing思维的回归,黑色、白色和灰色成了主要的色系。这似乎是一个悖论,既印证了克罗蒂娅骨子里的德国血脉,又体现出在剪裁上,克罗蒂娅·斯古达始终没有放弃的那种创立之初的对于形式感的追求。

  在Alte_Schnhauser街上的这家克罗蒂娅·斯古达专营店,拥有男女装齐全的系列。戏谑的是,克罗蒂娅·斯古达不改当年的朋克搞怪风格,我在这家店里看到斯古达女士亲自上阵,穿着太空服拍摄的图片。这些图片和她的时装看似没有任何关系,却挂在店内,让人感受到一种飘忽的太空感或者是一种未确定的未来态度。这可能是克罗蒂娅·斯古达想告诉我们的,正如20年后的这个柏林,依然年轻,一切都未确定。

  旅行tips:

  Claudia_Skoda_柏林店:Alte_Schnhauser_str._35,10119_Berlin

  愁煞人的冬日寒风雨水,让这次的柏林之行平添遗憾。最为遗憾的要数我错过了去参观柏林的Helmut_Newton(赫尔穆特·纽顿)摄影博物馆的机会。等我恍然大悟,已没有时间前往。作为我热爱的摄影师,赫尔穆特·纽顿的很多作品可以是现代柏林文化的一种视觉读解。我倒不是讲赫尔穆特·纽顿的很多作品是在柏林拍摄,反映了柏林风情;相反,他的很多作品显示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意味,那些裸露和近乎执拗的镜头里,爆发出一种无法言表的**情绪,似乎是挣扎着的柏林情态。后来获悉,当时该博物馆正举办关于赫尔穆特·纽顿当年出版的一本巨型摄影集的展览,遗憾更甚。

  至于其他的柏林记忆还有:德国的餐馆,结账的时候,侍者会问你们,是分开算还是一起算呢,很理xing。如果分开算的话,侍者会耐心地把每个人点的咖啡和甜点,一一勾勒出来,好让你们一个一个地埋单,所以德国是把一个AA制贯彻得很好的地方!在柏林行走,随身带了一个三脚架,自己给自己拍的照片可以搞怪,可以忧郁,可以天马行空。我亦在柏林找路人帮我拍照,自己只能露一个腼腆或温暖的微笑——这样也很不错。我的表情有喜有忧,像天气,也像旅行本身,人生总是有很多起伏的高低回旋……

  大概柏林就是这么一个理xing的思考型城市,哲学和艺术可以砥砺,也许等我再成熟一点,再来柏林,又会多出新的领悟。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张朴作品集
孤独要趁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