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儒家的处世之道》在线阅读 > 正文 第6章 为人仁义,把握做人的根本(1)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儒家的处世之道》 作者:王贵水

第6章 为人仁义,把握做人的根本(1)

  中华民族是一个礼孝仁义的民族,儒家强调立身立心,以孝为先。孝道作为人伦道德之根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的生活规范。父母之爱、手足之情,是世上最纯洁高尚、不计功利的感情,友情是人世间最真切最朴素最珍贵的感情,是维系关系的纽带,也是社会人际交往的基础。在物欲泛滥、人情淡漠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固守心灵的这片净土,做一个守礼知孝的人。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成仁者浩然之气

  【子曾经曰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

  【智者感悟】

  子夏说:“一个人,面对贤者能肃然起敬,用尊敬贤能的心,来替代爱好美色的心,侍奉父母能尽心尽力,服事君主时贡献心智不遗余力,和朋友交往,能做到诚信不欺,这样的人,纵使他谦虚地说没有读过书,我也必定肯定他很有学问。”

  儒家学说十分注重与人交际之道。生活在社会大家庭中,每个人都无法隔绝与外界的联系,与人交往也需要注意方式和分寸。

  诚信,是个人道德修养的最基本内容,有了诚信,人才可立足社会。《论语颜渊》曾记载子贡向孔子问政,孔子回答:“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并且明确告诫子贡,如果在这三者中去其二,则只取“信”,因为在孔子看来,“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一直是社会交往中最为基本的原则之一。要想获得别人的信任,只有自己先对别人讲诚信,建立起互信的桥梁。

  在千变万化的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更多的理解,友谊,真诚。巴金说:“友情是生命中的一盏明灯,离开它,生存就没有了光彩;离开它,生命就不会开花结果。”所以友谊永远是崇高的、万古长青的话题之一,古今中外流传着无数的伟大友情故事。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千古流传,妇孺皆知。李白与杜甫的浪漫之交,令人称羡,千古佳话。从鲍叔与管仲到钟子期与俞伯牙、再从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伟大友谊到鲁迅与瞿秋白,这些伟大的友谊都被后世所仰慕!古人推崇“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主张以义择友成就君子之交;若以利结朋则为小人之交。每个人都对友谊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儒家思想也不例外,将朋友之交定为五伦之一,交友之道是最基础的命题。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夏也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可见言而有信是交朋友的第一要义!道理很简单,“人无信不立”,如果一个人没有信用,就得不到他人的信任,也很难自立,要交到真正的朋友就更不可能了。只有达到信誉著于四海,才能朋友满京华。但在实际生活中,虽然很多人很想做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可是做起来却是十分困难。

  曾子是孔子的一个学生。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儿子哭闹着要跟去,妻子就哄他说:“你在家等我,回来给你杀猪炖肉吃”。孩子就信以为真。妻子回来,见曾子正磨刀霍霍准备杀猪,赶忙阻拦说;“你怎么真的要杀猪给他吃啊?我只是哄哄他的”。曾子认真地说:“对小孩子怎么能欺骗呢?我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影响,我们说了不算数,孩子以后也会这样去对待别人”。他果真把猪杀了。曾子用言行告诉人们,哪怕对孩子,为了做好一件事,也应言而有信,无欺无诈,身教重于言教。曾子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广被为后世传颂。

  我们应该怎样才能与朋友更为融洽的相处呢?每个人都有与朋友相处的方式方法。子贡就曾经问过他的老师,孔夫子告诉他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勿自辱焉。”(《论语·颜渊》)意思是说,看到朋友做了不对的事,就要真心地相劝告,善意地引导,如果他实在不听就算了,别再说了,不要自取其辱。所以,与好朋友相处也要讲究分寸和尺度,不是说朋友之间就可以毫无顾忌的随便乱讲,什么样的事情都可以大包大揽。也就是说,交朋友不仅要讲究信用,相互信任,还要讲究方法,不要过分亲近!这样的友情才不至于一朝一夕,朝聚夕散,才能永葆活力。

  一九三六年,鲁迅先生逝世。四天后,林语堂就写下了这样的文字:“鲁迅与我相得者二次,疏离者二次,其即其离,皆出自然,非吾与鲁迅有轩轾于其间也。吾始终敬鲁迅:鲁迅顾我,我喜其相知;鲁迅弃我,我亦无悔。大凡以所见相同,而为离合之迹,绝无私人意气存焉。”鲁迅是中国文坛最英勇的斗士,他以手中的笔为投枪、为匕首,对当时社会的人或事进行无情的批判和揭露,以期拯救国民的麻木与无知。在他身后,有人敬畏他,费尽心思只为获得他的认同;也有人憎恶他,认为他只不过是献身于文坛的一个“骂将”。但林语堂却不同,他敬鲁迅,却不盲从;渴求与他相交,却不强求。他只是以一颗平常的心站在鲁迅旁边,不狂妄亦不自卑,更不会因为鲁迅或顾或离而改变自己的立场、见解。他心里充满了善良和智慧,所以他能以幽默善待人生,他的幽默使他淡然、超脱,不俗,大凡文人,或因惺惺相惜而为知己、为友人,或因见解不同而为文敌、成骂友,互信诋毁。虽然大都是以“所见相左相同而为离合之迹”,但其间亦不乏“意气存焉”,而林语堂却能始终心平气和地正视与鲁迅的相交:他不因鲁迅的相顾而得意忘形,亦不因鲁迅的相去而自惭形秽,指责抱怨。不禁令人想到范仲淹的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一种超越了个人得失的交友原则,也是一种为人处事的大智慧、大境界。一句“绝无私人意气存焉”,坦坦荡荡,毫无做作之态,包含着一颗何等宽广的心胸,也许正是因为他包容一切的雅量,才能使他同时立于中西两种文化之上,兼容并收,成为当时东西文化交流的“一代名师”。

  《论语·季氏》中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子的意思是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可靠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这几句话我们大家都十分熟悉。“友直、友谅、友多闻”,是有益处的好朋友。第一种友直,是直话直说的朋友,这种朋友为人正直,坦荡,刚正不阿,顶天立地。这样的朋友可以映校你的人格,可以在怯懦的时候给对方勇气;第二种友谅,是比较能原谅人,性格宽厚的朋友。也就是有宽大胸襟的朋友,当一个人犯了错误,如果能得到朋友的宽容,就会给他一种自省的力量,比批评来得更有效;第三种友多闻,是知识渊博的朋友。从你的朋友那里收获很多你所不知道的知识,让他的经验传授给你。在朋友中有三种对己有害的朋友。第一种友便辟,就是性格怪癖,荤素不吃,和他相处随时都会有被责难的可能。对于陷阱,你还在观望的时候,这种朋友会先冲动,导致你犯错误,对于机会,你还在犹豫的时候,他先愤怒,导致你失去机会;第二种友善柔。就是性格软弱,依赖性太强,处处都迎合你,即使你有不对的地方,他也不反对,成事不足,败事也不足。这个跟第一种相反,这样的朋友不会冲动,却过分的优柔寡断,这样的朋友在你面对真正的机会的时候,也会给你一种制约的力量,使得你放弃机会从而变得过于保守,失去本该有的状态。第三种是友便佞。这种人专门拍马阿谀,逢迎趋附,绝对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这种人是最不可交的人,心怀叵测,不择手段去谋取个人利益,这种朋友,是万万不能交的,一旦认清了就马上当机立断的处理。

  (管鲍之交,是指公元前7世纪中国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字夷吾)和鲍叔(字叔牙),他们俩是好朋友。完美的诠释了“友直、友谅、友多闻”,慎交友的重要作用。鲍叔直率、能原谅宽恕人,诠释了“友直、友谅”,而管仲的才能则诠释了“友多闻”。管仲比较穷,鲍叔比较富有,但是他们之间彼此了解、相互信任。管仲和鲍叔早年时合伙做生意,管仲出很少的本钱,分红的时候却拿了大部分。鲍叔毫不计较,他知道管仲的家庭负担大。有好几次,管仲帮鲍叔出主意办事,却反而把事情办砸了,鲍叔也不生气,他知道只是管仲的运气不好而已。管仲曾经做了几次官,但是每次都被罢免,鲍叔认为不是管仲没有才能,而是因为管仲还没有碰到赏识他的人。管仲参军作战,临阵却逃跑了,鲍叔也没有讥笑管仲怕死,他知道管仲是因为牵挂家里年老的母亲。后来,管仲和鲍叔都从政了。当时齐国朝政非常乱,王子们为了避祸,纷纷逃往别的国家等待机会。管仲辅佐在鲁国居住的公子纠,而鲍叔则在莒国侍奉另一个齐国公子小白。不久,齐国发生暴乱,国王被杀死,国家没有了君主。公子纠和小白听到消息,急忙动身赶往齐国,都想抢夺王位,自立为王。两支队伍正好在路上相遇,管仲为了让纠当上国王,乱军中一箭射向小白,谁知正好射在他腰带上的挂钩,没有伤到小白。后来,小白战胜了纠和其他王子成为齐国国王,也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齐桓公一当上国王,就让鲁国把公子纠杀死,把管仲囚禁起来。齐桓公想让鲍叔当丞相,协助他治理国家。鲍叔却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胜任当丞相之职。他大力举荐被囚禁在鲁国的管仲。鲍叔说:“治理国家,我不如管仲。管仲宽厚仁慈,诚信忠实,能制定规范的国家制度,还善于指挥军队。这些都是我不具备的,所以陛下要想治理好国家,就只能请管仲出马当丞相。”齐桓公不同意,他说:“管仲当初射我一箭,差点把我害死,我不杀他就已经很仁至义尽了,怎么还能让他当丞相?”鲍叔说:“我听说贤君明主是不记仇的。更何况当时管仲是为王子纠效命。一个人能忠心为主人办事,也一定能忠心地为君王效力。陛下如果想称霸天下,没有管仲就不能成功。您一定要任用他。”终于齐桓公被鲍叔说服了,把管仲接回齐国。管仲回到齐国,当了丞相,而鲍叔却甘心做管仲的助手。在管仲和鲍叔的合力治理下,齐国成为诸侯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齐桓公成为诸侯王中的霸主。鲍叔死后,管仲在他的墓前痛哭不止,想起鲍叔对他的理解和支持,他感叹说:“当初,我辅佐的公子纠失败了,别的大臣都以死誓忠,我却甘愿被囚,鲍叔没有耻笑我没有气节,他知道我是为了图谋大业而不在乎一时之间的名声。生养我的是父母,但是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儒家认为,交朋友是人生的一大乐趣!“朋”,专指志同道合的朋友。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与自己谈天论地,解答不可释惑的难题,难道不是人生的一大乐事!《论语》中孔子还说:“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意思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以节制礼乐为快乐,以宣扬别人的优点为快乐,以广交贤良的朋友为快乐,是有益的。以骄恣淫乐为快乐,以放荡无度为快乐,以宴玩荒淫为快乐,都是有害的。”可以看出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相处确实是儒家推崇的一种快乐!但能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实际上很难,也有人感慨说:“一生能交一知己足矣!”钟子期就很幸运,交到了一位难逢的知音,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流传至今!

  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出名的音乐家,他的名字叫俞伯牙。俞伯牙天性聪慧,天赋极高,又很喜欢音乐,他拜当时很有名气的琴师成连为老师。学习了三年,俞伯牙琴艺大长,成了当地有名气的琴师。但是俞伯牙常常感到苦恼,因为在艺术上总达不到更高的境界。俞伯牙的老师连成知道他的心思后,便对他说,我已经把自己的全部技艺都教给了你,而且你学习得很好。至于音乐的感受力、悟性方面,我自己也没学好。我的老师方子春是一代宗师,他琴艺高超,对音乐有独特的感受力。他现住在东海的一个岛上,我带你去拜见他,跟他继续深造,你看行吗?俞伯牙闻后大喜,连声说好!他们准备了充足的食品,乘船往东海出发。一天,船行至东海的蓬莱山,成连对伯牙说:“你先在蓬莱山稍侯,我去接老师,马上就回来。”说完,连成划船离开了。过了许多天,连成没回来,伯牙很伤心。他抬头望大海,大海波涛汹涌,回首望岛内,山林一片寂静,只有鸟儿在啼鸣,像在唱着忧伤的歌。伯牙不禁触景生情,由感而发,仰天长叹,即兴弹了一首曲子。曲中充满了忧伤之情。从这时起,俞伯牙的琴艺大长。其实,成连老师是让俞伯牙独自在大自然中寻求一种感受,提高他对音乐的灵感和悟性。俞伯牙身处孤岛,整日与海为伴,与树林飞鸟为伍,感情很自然地发生了细腻的变化,陶冶了心灵,真正体会到了艺术的本质,创作了不少真正的传世之作。后来,俞伯牙成了一代杰出的琴师,但真心能听懂他的曲子的人却寥寥无几。有一次,俞伯牙乘船沿江旅游。船行到一座高山旁时,突然下起了大雨,船停在山边避雨。伯牙耳听淅沥的雨声,眼望雨打江面的生动景象,琴兴大发。伯牙正弹到兴头上,突然感到琴弦上有异样的颤抖,这是琴师的心灵感应,说明附近有人在听琴。伯牙走出船外,果然看见岸上树林边坐着一个叫钟子期的打柴人。伯牙把子期请到船上,两人互通了姓名,伯牙说:“我为你弹一首曲子听好吗?”子期立即表示洗耳恭听。伯牙即兴弹了一曲《高山》,子期赞叹道:“多么巍峨的高山啊!”伯牙又弹了一曲《流水》子期称赞到“多么浩荡的江水啊!”伯牙既佩服又激动,对子期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心声,你真是我的知音啊!”于是两个人结拜为生死之交。伯牙与子期约定,待周游完毕要前往他家拜访他。一日,伯牙如约前来子期家拜访他,但是子期已经因病不幸去世了。伯牙闻听悲痛欲绝,奔到子期墓前,为他弹奏了一首充满怀念和悲伤的曲子,然后站立起来,将自己珍贵的琴砸碎于子期的墓前。从此,伯牙与琴绝缘,再也没有弹过琴。朋友之交如若此般,生而无憾!

  儒家交友还有更高的要求就是求“仁”,《论语·颜渊》记曾子:“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君子以讲习诗书礼乐文章学问来聚会结交朋友,依靠朋友互相帮助来培养仁德。

www.xiaOShuOtxT.NetT xt ~小 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王贵水作品集
儒家的处世之道心宽是一种智慧,舍得是一种境界做人做事做官:领导干部从政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