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作者:南怀瑾

140

再如前几年,美国「嘻皮」圈中,很流行崇拜寒山和拾得,据说他二人一个是文殊,一个是普贤的化身。寒山作的一首偈子: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

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更是广受学禅的人所喜爱,你打坐用功能到达这个境界,就了不起了。但是这个境界是声闻心,小乘的境界。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澡雪精神」,干净如白纸,一粒灰尘都没有。我们都很希望能到达这样的境界,可是纵然到了,还是声闻心,不足以入菩萨道。

福建漳州保福本权禅师,见到许多人喜欢寒山这个偈子,就对大家说,这偈子所表达的是清净面,是法身一边的事,够不上圆满报身和千百亿化身。旁人听了不服气,就请他说说自己的境界。他就说:

吾心似灯笼点火内外红

有物堪比伦来朝日出东

这个偈子表面看是反寒山,是二法门,实际上,灯笼和明月是不二的,真悟进去了,可以把二首偈子合拢来。寒山讲的是法身的清净面,这位禅师讲的是法身起用的一面。道家有位成仙的人,他仙逝之前写了首诗给他的弟子,最后一句是「心头热血比丹红」,我当年读了这句诗,非常佩服,这是一个得道之人应该有的心。

妙臂菩萨在这里说,大乘的菩萨心,与小乘的声闻心是对立的,是二。可是不论大乘小乘,起心动念之际反观内照,没有一个真实的东西。正如《金刚经》所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没有大乘小乘的分别,这样就入不二法门。

(八)弗沙菩萨──善与不善

「弗沙菩萨曰:善、不善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无相际而通达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弗沙是译音。对这些菩萨们所作的报告,大家可以参考老古新出版的《维摩诘经集注》,里面收集了传统注解。我介绍的方式是用现代的观念,使大家容易修证。

其它的经典或者会用「善、恶为二」,此处鸠摩罗什法师却翻成「善不善为二」,这是《维摩诘经》常见的笔调。不善就是恶,但是不用对立的「恶」字,而用否定的「不善」,意思是比恶还坏,文学上也比较美。你们搞翻译的同学,要留心佛经上这些句子的文学技巧。

我们一般人的心理,都是将善恶分得很清楚,例如小孩子看电视,常会问父母剧中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其实这个善恶的观念,只存在形而下的世间,但是在形而上的道体上,不但没有恶,也没有善的存在。真正得道的人,善恶两头都不起。若能不起善与不善的念头,就进入空无相的本际,而通达佛道,进入不二法。

所以,有时我们到有些宗教团体或是教育团体时,原本以为是很清净的,哪知道更烦,听的都是人我是非。为什么如此?因为没有做到无相,仅在外表追求道德行为。中国宋朝时理学发达,理学就像是佛教的律宗,讲的是作人的道德规矩。可是宋朝后来积弱不振,党争不断,与理学的发达不无关系。都是君子与君子,小人与小人之争。究竟谁是君子,谁是小人,搞不清楚。结成许多派别,互争学术和行为善恶的意见,国家也完蛋了。后世对这些理学家的评语讲得好:「平时无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一点用也没有!平日道貌岸然,头头是道,到国家出了大事,一点办法也没有,只有上吊投海的份。

(九)师子菩萨──罪与福

「师子菩萨曰:罪福为二。若达罪性,则与福无异,以金刚慧,决了此相,无缚无解者,是为入不二法门。」

师不是狮子,是人天之师。罪就是普通讲造业,福是修福报。人有福报是善行来的,遭遇烦恼是宿世业力和今生的行为来的。罪与福相对,同善与不善有密切关联,人活着都是受罪,尤其是年纪大了,更会受生老病死之苦。完全无病无痛,心境永远是快乐的,这是最大的幸福。能这样就是福报中人,福报不一定是钱多或是地位高,钱财愈多、权力愈大,他的烦恼可能比一般人更多。

所以什么是罪,什么是福,很难下定义。中国儒道两家的观念看来,什么是幸福?知足常乐就是。人能安于现实就是幸福,但是人类的心理,不论古今中外、男女老幼,统统是不安于现实的,这是人的通病,所以统统没有幸福。真正的幸福在哪里?就在禅宗讲的,「当下即是」,就在现在这一剎那。你现在有张椅子坐,手中有本《维摩诘经》,不管它是二是不二,就把心一放,那管你是讲佛经也好,歌星唱歌也好,安于现实马上就舒服了,这一下就是福,就在一念之间,这就是不二。

刚才搭一位同学的车过来,他开上一条刚刚新修好的公路,然后告诉我这一条叫马杀鸡路,我被搞得摸不着头脑。他解释因为路修得不平坦,车子开过去,一路在颠,就像公路在给我们按摩,我听了哑然失笑。如果换一个心态,那不一边开车一边骂施工的单位才怪,这就是个安于现实的例子。由这个罪与福讲到马杀鸡,你看它明明是受罪,给人又捏又搥的,还要吩咐师傅重一点。嘿,再重一点就痛死人了,轻微的痛和刺激,我们把它当享受,在受罪当中求福。可见罪与福只是我们观念的区别,因一念感受不同而生,它们的本性是一个东西。

再举一个例子,东南亚盛产的榴莲,号称是水果之王,但是很多人连闻那个味道都受不了,不用说吃了。我生平第一次吃是二十多年前在国外,招待我的朋友极其慎重地端出来时,那个气味真不敢恭维。但是同桌一班德高望重的朋友都说这是珍品,劝我试试。既然如此,我就把心中负面观念拿开,当成是好吃的吃。头三口真不好吃,不过我装作好吃的样子,到了第四口,我吃出滋味来了。从此就敢吃榴莲了,每次碰上了也吃个一两口。这真像是北方人吃臭豆腐一样。你能把感受观念拿掉,受罪与享福都是一回事。

有位同学开始带人学静坐,他告诉我有一个问题,学静坐的人真到了空的境界,每个都会害怕的。我说,你们是穷小子发了财就忘了穷。一切众生都怕空的,都抓着个有。《金刚经》说,如果能在空的境界来临时不怕的话,这人的善根是过去生亲近了无量佛所种下的,空对他实在是一种享受。一个人单独过生活,那种寂寞和无聊,能够当成享受才能学佛。享受与不享受,罪与福,只是在一念之间,不是两样,如果当成两样就是有分别心,是不能学佛的。

能了解这个道理,就不是普通的智慧,是金刚慧。金刚是形容颠扑不破的意思。有这样的智慧,自然不受一切相对理论所束缚,连解脱束缚的观念也没有了。如此,是入不二法门。

(十)师子意菩萨——有漏与无漏

「师子意菩萨曰:有漏无漏为二。若得诸法等,则不起漏不漏想,不着于相,亦不住无相,是为入不二法门。」

现在慢慢地走入佛法修持的正题了。修持佛法得道,是得无漏果。佛法同一切外道所共有的神通有五种通:天眼通(现代有人称第三眼)、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不共有的是第六通,就是漏尽通,是外道做不到的,若是外道也修到了漏尽通,那就不叫外道了。

什么是漏?我们的六根都在漏。这一代年轻人眼漏得很厉害,近视眼特别多,在电视和日光灯影响之下,眼睛的精力损耗特别大。不知道你们怎么样,我读书非要用普通的灯不可,日光灯对我来讲,闪动得太厉害,眼睛受不了。当年我每天看二十卷经,几乎除了吃饭、上厕所、睡眠之外的时间统统在读书,真做到了手不释卷、眼不离卷,字又那么小,还要作笔记,这么弄下来,眼睛也没弄坏。当年的灯是油灯,用一小盘花生油和棉灯蕊,如此而已。现在的灯很亮,很多书用全白的纸印,这样也会伤眼。所以我们出版的书,都不喜欢用太白的纸,外行的人还问我们,为什么用比较差的的纸印书。

我们的生命就一直由六根在漏,不要以为只有漏丹叫漏。除了前五根,你的思想烦恼不能停的话,意根也在漏,当然不能成道。得阿罗汉就是得无漏之果,是真正入定,六根不动了,内外皆绝。达摩祖师在嵩山面壁有四句话,是小乘法门的极顶,也是无漏法门的境界:「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一切外缘都放下了,内在连呼吸都不动了,内外皆绝,就心如墙壁,才可以证入无漏的境界。这境界就是小乘无漏果的极果,能做得到前面三句话,至少祛病延年不成问题,而且可以由小乘入于大乘道。

大乘菩萨是入世的,其实入世的菩萨随时都在漏,无时无刻不在消耗。譬如有同学出去教书,回来后对我说,老师,我现在才知道你的痛苦,教笨学生之痛苦,真不如自杀算了!我对他说,这就像人家说,养子方知父母恩。他接着说,第二个痛苦是身体吃不消。他还不到三十岁,身体都快垮了,漏得非常厉害。道家说法是,「开口神气散,意动火工寒。」你再好的功夫,开口讲几十分钟之后,功夫就垮了。烧饭的火候要够,如果一下生火,一下灭火,自然无法成事。修道也是一样,教书不能不动思想,动了意,火工就消了,道也修不成了。大乘菩萨入世是利人,不是为了利己,全盘牺牲了自己,一直都在有漏的境界。

所以有人问我,耶稣是不是菩萨?我说绝对是菩萨!他只是表达的形式不同,所以不要用宗教外形来看人。在那个时代背景,他要劝人为善,只有那个办法,最后牺牲了自己。他最后讲,自己是为世人赎罪,这种心境是没有埋怨痛苦,是行菩萨道。我觉得他的伟大,是最后被钉上了十字架,流出来的血是红色的,表示自己是普通人。所以行菩萨道是有漏的,要达到无漏之果,只有行小乘禅观的路线。

但是小乘罗汉的果位并非究竟,即使入定,终究要出定。出定就会明白,小乘的这个有余依涅槃非究竟,必须由小向大,转向大乘。所以师子意菩萨说,有漏与无漏是对立的境界,如果了解到,真正大乘菩萨就是在有漏有为法中,证得无漏无为法的道,就证得平等法门。不起有漏、无漏的分别,不着于小乘的清净、非出世之相,也不着于大乘的非入世之相。既然不着相,入世出世都一样,这就是入不二法门。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南怀瑾作品集
学佛者的基本信念维摩诘的花雨满天孟子旁通维摩精舍丛书易经杂说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金刚经说什么易经系传别讲论语别裁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般若正观略讲老子他说如何修证佛法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参禅日记历史的经验禅宗与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