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作者:南怀瑾

158

第九句,「以诸善根济无德者」,这个世界的善知识们诸大菩萨,常常以自己修行成就的法门,帮助恶根深厚的人,以各种方法来感化他们。这也是同其它佛国世界不同的。

最后,第十句,「以四摄成就众生」,这个世界诸大菩萨修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也是其它佛国世界没有的。

维摩居士说了这十种善业道,他不是说给香积佛国的菩萨听的,这些菩萨也不是不懂,他们是和维摩居士唱双簧,其实他是说给我们这个世界众生听的,学佛就是要走这十个路线。

「彼菩萨曰:菩萨成就几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香积佛国的菩萨就提出一个问题,这正是带业往生或消业往生净土的问题。他问,修大乘菩萨道的,要成就几种修行的方法,使得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品德和行为变得圆满无缺,死后往生净土?

疮是生疮,疣是长赘肉瘤。疮疣并不妨碍生命,但是会给生命带来痛苦,是个病态。人在行为上都有病态,我这个人就很不规矩,没有资格作佛教徒,所以我尤其怕宗教徒,因为很多人信了宗教以后,就拿了一把宗教的尺去度量别人。看一看这个人不是菩萨,那个人不够资格作神父,却从来不量量自己。这是犯了很大的错误,真学佛的人应该只要求自己,不要求别人。任何一个人都免不了病态的,乃至连菩萨的行,有时都有病态。

菩萨成就八法

「维摩诘言:菩萨成就八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维摩居士回答,要能够成就八种法门,才做得到。

「何等为八?」有哪八种呢?你看下面所说的,与我们东方文化的教育有绝对的关联。东方与佛法有密切的关系,东方是生生不已的方向,释迦牟尼佛一生说法,多少次都提到东方。《维摩诘经》这一品,讲的是上方香积佛国和吃饭的问题,我已经点出来,这里吃的饭是思食和识食的境界,不是段食和触食。这个饭是得到禅定的人才吃得到,而吃了也会有成就的。下一品会呈现另一个佛国净土,是阿閦佛的佛土,又是在东方。这个关联好像古人和今人都没有注意,你们青年可以向这一方面努力。

「饶益众生而不望报。」佛经都是用「饶益」,不是「利益」,因为饶是充份地、尽量地的意思,光说利益不够。维摩居士说的这第一个修行方法,不止是佛教,在东方文化、中国文化中处处都有。所以说东方早有古佛了,这也是佛经上的话。中国文化做好事叫作积阴德,就是「为善不求人知」,若被人知道会恭维你,就会消了自己的善业和福报。下面还有另一句话,「为恶不畏人知」,希望人家知道,好纠正你。

「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这是由戒律来的,佛经就是戒。戒律像是规范道德行为的法律,法律是由法理而来,就是法律的哲学道理。医学要有医理,有人学医但是不出来看病,因为他学的是医理学,是医生的顾问。佛经就是戒律的法理,刚才讲的十事善法是戒,现在讲的成就八法也是戒。这些戒不用去戒坛受戒,你若接受了佛教教育,就要依此改正自己的行为。

我常提英雄与圣人的分界,现在再提一下,英雄是征服天下,圣人是征服自己,学佛就是学征服自己。征服天下难,征服自己更难。许多人可以作英雄,但是没有办法作圣贤,因为不能征服自己。英雄是把自己的理想、自己的烦恼,建立在别人的身上;圣人是把天下人的痛苦烦恼,自己挑起来。圣人就是菩萨道,就是「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

所以我们看这些经文,就等于是念戒,若《维摩诘经》有时真看不下去,因为看了都做不到。以这一条来讲,不要说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了,就算好朋友要我们分担一下困苦都做不到。

「所作功德尽以施之。」有功德自己不占有,都布施出去,也就是大家诵经时最后的回向。回向的道理前面讲过不少次了,一部老子《道德经》,就是在讲回向,例如「为无为」,又例如「外其身而后身存」,都是回向的道理。

「等心众生谦下无碍,于诸菩萨视之如佛。」看一切众生平等,尽量地谦虚,如果傲慢的话就有障碍了。要尊重任何一个人如圣贤,这跟儒家道家,没有任何区别啊!

「所未闻经,闻之不疑。」深信所有听过的大乘经典,虽然有些道理从未听过,但也不怀疑。

「不与声闻而相违背。」不看不起小乘道,因为小乘是大乘的基础,大乘不过是小乘的范围扩大而已。

「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出家人不嫉妒别人受供养,这也包括了在家人,看到别人得意了不嫉妒。我常说「一家饱暖千家怨」,所以儒家道理是,人不敢自己太富贵。过去我在家乡时,年轻人不准穿皮袍,老辈见了要骂的,年纪轻就玩这个!中年人穿皮袍,还要在外面加一层盖住。人家看你发了财,会眼红的,但你穷了也没有人会同情你的。这都是一般众生心理。我们学佛的人修行,就要改变这种心理,所以人家的好,不要嫉妒,要视之为应该;自己有什么好,要谦退,不以此为荣,要在这样的心态中修行。现代人常说,对某某事值得骄傲,这是不通的中文,是从外文翻译来的,勉强说值得自豪还差不多。中国文化中说值得自己骄傲,那是狗屎心态。

「常省已过,不讼彼短,恒以一心求诸功德。」六祖也讲过,修行人要「但观已过,莫论人非」。真学佛只有反省自己,要求自己,不去谈论别人的过错,一心一意修一切善行,完成一切功德。

「是为八法。」这就是维摩居士所说的往生净土八法,你能修成就了,必定往生。但是即使这八法成就了,你说无始以来的业消完了吗?不见得,因为这只是成就大菩萨行的基本八法而已。菩萨行不止八法,这八法成就了,也就是守了大乘的戒律,就不会有修行的病态,临终时必然能往生所发愿前往的佛国净土。

「维摩诘、文殊师利于大众中说是法时,百千天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十千菩萨得无生法忍。」这是这一品的结论,文字就不用解释了。

菩萨行品第十一

发布日期:2007-02-11录入:东郭逡等作者:南怀瑾点击:1324次——

维摩诘领众前往礼佛

香积饭香何时消

什么能作佛事

佛法就在魔法中

佛土为何不同

阿难不敢自谓多闻

众香国菩萨问法

佛说如何修持

也说菩萨行

超越小乘不尽有为不住无为

是时,佛说法于庵罗树园,其地忽然广博严事,一切众会皆作金色。阿难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有此瑞应,是处忽然广博严事,一切众会皆作金色?佛告阿难:是维摩诘、文殊师利,与诸大众恭敬围遶,发意欲来,故先为此瑞应。于是维摩诘语文殊师利:可共见佛,与诸菩萨礼事供养。文殊师利言:善哉!行矣!今正是时。维摩诘即以神力,持诸大众并师子座,置于右掌,往诣佛所。到已着地,稽首佛足,右遶七帀,一心合掌,在一面立。其诸菩萨,即皆避座,稽首佛足,亦遶七帀于一面立。诸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亦皆避座,稽首佛足,在一面立。于是世尊如法慰问诸菩萨已,各令复座,即皆受教。众坐已定,佛语舍利弗:汝见菩萨大士自在神力之所为乎?唯然,已见。汝意云何?世尊,我覩其为不可思议,非意所图,非度所测。

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今所闻香,自昔未有,是为何香?佛告阿难:是彼菩萨毛孔之香。于是舍利弗语阿难言:我等毛孔亦出是香。阿难言:此所从来?曰:是长者维摩诘,从众香国,取佛余饭,于舍食者,一切毛孔皆香若此。阿难问维摩诘:是香气住当久如?维摩诘言:至此饭消。曰:此饭久如当消?曰:此饭势力至于七日,然后乃消。又阿难,若声闻人,未入正位,食此饭者,得入正位,然后乃消。已入正位,食此饭者,得心解脱,然后乃消。若未发大乘意,食此饭者,至发意乃消。已发意食此饭者,得无生忍,然后乃消。已得无生忍食此饭者,至一生补处然后乃消。譬如有药,名曰上味,其有服者,身诸毒灭,然后乃消。此饭如是,灭除一切诸烦恼毒,然后乃消。阿难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如此香饭能作佛事!佛言:如是!如是!阿难,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有以诸菩萨而作佛事,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有以菩提树而作佛事,有以佛衣服卧具而作佛事,有以饭食而作佛事,有以园林台观而作佛事,有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而作佛事,有以佛身而作佛事,有以虚空而作佛事,众生应以此缘得入律行。有以梦、幻、影、响、镜中像、水中月、热时焰,如是等喻而作佛事,有以音声语言文字而作佛事,或有清净佛土,寂寞无言,无说无示,无识无作无为而作佛事。如是,阿难,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为,无非佛事。阿难,有此四魔,八万四千诸烦恼门,而诸众生为之疲劳,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是名入一切诸佛法门。菩萨入此门者,若见一切净好佛土,不以为喜,不贪不高。若见一切不净佛土,不以为忧,不碍不没。但于诸佛生清净心,欢喜恭敬,未曾有也。诸佛如来功德平等,为教化众生故,而现佛土不同。阿难,汝见诸佛国土地有若干,而虚空无若干也。如是见诸佛色身有若干耳,其无碍慧无若干也。阿难,诸佛色身、威相、种性,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力、无所畏、不共之法,大慈、大悲、威仪所行,及其寿命,说法教化,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具诸佛法,悉皆同等。是故名为三藐三佛陀,名为多陀阿伽度,名为佛陀。阿难,若我广说此三句义,汝以劫寿不能尽受。正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众生,皆如阿难多闻第一,得念总持,此诸人等以劫之寿亦不能受。如是,阿难,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限量,智慧辩才不可思议。阿难白佛言:我从今已往,不敢自谓以为多闻。佛告阿难:勿起退意。所以者何?我说汝于声闻中为最多闻,非谓菩萨。且止,阿难,其有智者不应限度诸菩萨也。一切海渊尚可测量,菩萨禅定、智慧、总持、辩才、一切功德不可量也。阿难,汝等舍置菩萨所行,是维摩诘一时所现神通之力,一切声闻辟支佛于百千劫,尽力变化所不能作。

HTTP://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南怀瑾作品集
易经系传别讲学佛者的基本信念禅宗与道家般若正观略讲孟子旁通论语别裁金刚经说什么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参禅日记老子他说如何修证佛法易经杂说历史的经验维摩诘的花雨满天维摩精舍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