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作者:南怀瑾

167

「勤供诸佛,故入生死而无所畏。」上面这些行为,都是学佛人供养诸佛的行为。我们学佛经常讲供养,以什么供养?以身行佛道来供养诸佛,奉行佛菩萨的教导。你要去哪里找诸佛菩萨?不是上西天去找,诸佛菩萨都在人世间,你认不出来,他也不会讲的。他都在生死轮回中转,但是不受生死的拘束。所以如果为了要跳出红尘而学佛就根本错了,成就了的人不怕生死,不畏惧苦难,反而更要去苦难的地方教化众生。

「于诸荣辱,心无忧喜。不轻未学,敬学如佛。」这是学佛的人,尤其当善知识的人要特别注意的,入了世间给人看得起、看不起都一样,在心中不因此而忧愁或喜悦,一味清净而已。对于没学问或者没学过佛法的人,不轻视他们,而且更要对任何人都像对佛一样地尊敬。

本篇所讲的,不但是学佛人的行为,更是学佛人的戒律。这里都是戒条,不是只有律藏中才有戒条。

「堕烦恼者,令发正念。」这又是另一个观念。学佛的人对于在烦恼痛苦中的人,正好去帮助他,让他因此发起正念。

「于远离乐,不以为贵。」一般人学佛都走上小乘的路子,变成厌世,心乐寂静,想去山林中住茅蓬。想象中的青灯如豆,白云飘渺,那境界真美。可是真到山中住,点一盏青油灯,那照在墙上的影子看起来像鬼影;白云很美,你住在深山中,云会从窗外飘进室内,湿气重得不得了,我宁可不做白云中的神仙。一般人要逃避人世间的痛苦,都想出离世间,以远离为乐;但是大乘菩萨道偏要向红尘中去,青山绿水并不缺你。

「不着己乐,庆于彼乐。」不耽着自己的快乐幸福,而庆幸别人能得到快乐幸福。就这一条,我们怎么做得到?只有大菩萨才能真正做到,可是我们学佛的人,应该立志朝这个路上走才对。

「在诸禅定,如地狱想。」视禅定如地狱一样。好了,你们打坐腿子痛的,这下可有借口了,禅定于你真如同地狱,你何必下地狱呢?何必打坐呢?

这个道理在什么地方?菩萨道不是追求自利,打坐入定是修行第一步,可是你常常入定是犯菩萨戒的,犯了「耽着禅定」之戒;但在小乘,入禅定反而是功德。我告诉你,世界上第一幸福、第一舒服的事就是入定,当然不是你打起坐来那么痛苦的「定」,真入定是乐的,是进入大喜乐中。身心完全解脱、清明,那种禅定的快感不是凡夫可以想象的。你叫一个入定的罗汉出定去救世救人,他做不到。好像一个喝得八分醉的人,你夺下他的酒杯,叫他跟你去干活,他可是一点力气都没有的。罗汉对禅定的执着,就好像凡夫被酒迷住了一样,太舒服了。你说我痛苦极了,是的,他知道的,可是他那里可没有痛苦。

菩萨道以入世救人为主,入世并不一定是在家人才行,出家在家人都要入世的。有的居士只管自己修行清净,那就是在家的小乘道。我常骂同学还是不要学佛了,一学佛就学懒了,你们没有懂我的话,学佛必然会懒。尽管说要发心,多半是走上小乘之路,只管自己不管别人。

「于生死中,如园观想。」菩萨道的人不想跳出生死,他在生死中犹如到园林中游玩一样。人生经验多的人,就会觉得人生很厌烦,没有什么可留恋之处。你们可能会写得出来这种文章,但是我可以大胆地说,你们没有这种体验,有这种体验的人,自然会对这个世间如园观想。讲这一句话时,你要能想到文学中的名句:「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这样你就会懂了。园观者,是把它看成是个旅馆,人生不过是寄旅而已。能有这个观念也可以算是菩萨境界了。

你懂了佛法,再去看任何一篇文章,任何一本小说,它都是佛法。这文学句子就是哲学,就是佛法,因为几句话讲了苦、空、无常、无我,都说完了。你们现代青年从白话文入手的,真没资格学佛,因为你的工具不对。你那个钥匙开洋锁可以,拿来开中国古代的锁就不对头了,开不了的。学文言文入手的,他看古文看白话文都行,是一把万用钥匙,什么锁都可以开。

「见来求者,为善师想。」看到别人有求于你,不管是找你借钱,还是别的事,都要把他当成善知识。甚至有人对你不满意,给你很难看的脸色,也都要把他当成善知识。善知识就是中国文化讲的良师益友,儒家讲「观过知仁」,看到人家有错误的行为不要生气,要把人家当成老师,自己引以为戒,不要犯同样的错误,这就等于是一个机会教育。

「舍诸所有,具一切智想。」尽量把自己所有的布施出去,自己的智慧才发起来。聪明和智慧不同,很多学历很高学问很好的人,有聪明而没有智慧。智慧是生于空的,你要把世间的聪明、烦恼、妄想、杂念都丢完了,那个般若智慧才出得来。你有学问就有思想,有思想心中就有念头,当你还有这一念时,智慧就出不来。我们学佛人的行为,同这个智慧的道理是一样的。你能「舍诸所有」,把一切空完了,才能得大智慧。大智慧是一悟千悟,一通百通,不是有学问就能做得到的,学问只不过是累积来的。

菩萨除了外面的财物布施之外,也要内布施,把里面的妄想心念统统空掉,就是内布施。

「见毁戒人,起救护想。」看到别人的行为不对,别人犯了戒,千万不要看不起他。学佛的人看到犯戒的人,要像看到受伤的人一样,值得怜悯和救护,如果看不起他,不是犯了轻视别人的戒吗?

「诸波罗蜜,为父母想。」波罗蜜是梵音,意思是登彼岸,跳出苦海,到达清净境界。波罗蜜有很多种,普通讲有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真正佛法是十波罗蜜,有十种(上述六种之外再加上:方便、愿、力、智)。波罗蜜使我们能达到升华超越的境界,它是如此的重要,所以我们对一切波罗蜜要起恭敬心,视之如父母。现在这本经就是我们的波罗蜜,它是文字般若,因此我们应该爱护尊重这本经,犹如父母。

「道品之法,为眷属想。」我们晓得有三十七道品,广义的道品更多,例如念佛、打坐、一切修持的方法,都是有为法,也都是道品,是助道品。它们本身不是道,道是了不可得的,真得了道,就不用一切法。所以说「即一切法,离一切相」,一切法都舍掉,了不可得,空完了就是道。但是我们也不要看不起有为法,你学止观也好,密宗也好,学禅也好,都要尊重各种的道品之法,视之如自己的兄弟姊妹。接着下面是讲菩萨行,菩萨行是以出世的精神来作入世的事业。

也说菩萨行

「发行善根,无有齐限。」发是发心,发心就是立志、动机。发行是把心理所想的变成事实行为。善根是把为善的根栽在心田,就是栽在唯识所讲的第八阿赖耶识中。因为是栽在身心的根里,连想都不用想,自然处处作善行,无往而不善,无为而不善,这是善根成就了。

菩萨道发行善根是没有齐限的。齐就是平等的,没有比较的。限是限度。菩萨发行善根是永无尽止的,不是说做到与佛齐了,就可以停下来,因为发行善根是永远无止境的。

有人只喜欢放生,放生是善根之一,可是我常劝人在都市中不要乱放生。例如你去菜场买些动物来放生,这不但不是放生,反而是杀生。有些卖动物的人晓得有人爱放生,他就拚命去抓来卖。甚至于你今天放生的,明天就又被抓回来,所以真放生是很难的,有时救了个小动物不见得是做善事,做善事是要智慧的。像有的人没钱还好,你一帮助他,他反而有本钱去作恶,所以说,没有智慧所做的善事,反而会变成坏事。

可是我是不管的,譬如好几次有人来骗钱,坐在那儿讲了两个钟头,脸上都冒汗了,因为讲假话是很吃力的。我明知是假话,还是坐着听他讲,最后问他,你究竟需要多少钱?他说要五千块钱。我当时家中只剩有四千元,就都给了他。他临出门还说过三天就给我寄回来。我说,不谈这个,你慢走。他一走,我的家人就问,为什么明明知道是骗人的还帮他?我同他们讲,唉,你想,一个人能讲两个钟头的话,二千块钱一个钟头也不贵,而且他讲得多痛苦,讲出一身汗来。本来那个钱是准备为家人过生日用的,这下不过生日,我替你做了好事。我后来还跟我儿子讲,这个人也明知我晓得他是骗人的,可是还敢来,胆子之大就值得佩服。而且他还编了一大套故事,也用了很多心思,所以纵然被骗也风流啊!这也是一乐也。

还有一次,在火车站有一个人拉住我,跟我问好,非常热络,我却完全不认识他。他直扯下去,而我要赶时间,干脆问他,你需要多少钱?他一听,忙说,您老有神通啊!我是要坐火车回家乡没路费。我就把身上带的钱交给他,自己走路回去。像这种事,我碰多了,都是很好玩的。

「以诸净国严饰之事,成己佛土。」这里与你们学净土念佛往生有关,要了解这一句,就要参考其它的经典了。阿弥陀佛有四十八大愿,药师佛有十二大愿。药师佛的十二大愿代表了东方文化,都是现在的现实生活,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包括了未来,是超越的。佛发的愿都是很大,例如,你敢不敢发愿要办一所学校,愿其中没有一个笨学生?做得到吗?你敢发愿,愿学生中没有一个会感冒,做得到吗?要包每一个人没病,连父母亲都做不到的。可是佛却发那么大的愿,你应该好好研究佛的每一条愿。

愿不是乱发的,愿也不是为自己祈求什么,发愿是将自己的心理行为布施出去,发愿就是立志。诸佛的佛土为什么那么清净庄严,那么美好?那是由诸佛与菩萨共同的愿力而来的。好比我们社会风气的好坏,是无法依靠领袖人物一个人的好坏决定,而是要每一个份子共同向这个路上努力,慢慢形成的。《楞严经》说「若能转物,则同如来。」学佛不能因为外在环境的波动而影响到自己内心,而是能以自己的心理影响外在环境。反过来说,如果是物来转心,被外在环境变化影响到心理,就是凡夫。

每个佛的发愿不同,这是佛与其它宗教不同之处,不是只有一个教主的愿力。例如药师佛的十二大愿,是有十二神将代表十二星座,一年有十二个月,一天有十二个时辰。他的愿与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不同。可是向东方药师佛土一直走下去,就会走到西方阿弥陀佛的佛土,所以东方琉璃光净土,和西方极乐世界净土几乎是一个。想参透这个道理,就要熟读每一个佛的愿力和境界,不要马虎读过去就算了。

那你学了佛之后要做什么呢?要「成己佛土」。所谓学佛是跟着佛去学,才是学佛。不是像一般人学佛,都是心有所求,都是求佛保佑的自私心理。要注意学习每一个佛的佛土庄严美丽之处,学他的行为,将来自己成功成佛了,也是这样的境界。

当年在上海,有条行走南洋之间最大的轮船,有一次,南洋有个有钱的老华侨,他有中国老一辈的习惯,越有钱越是节省,他从香港坐船去上海,买了大统舱的票。船上的茶房势利,看不出他是有钱人,对老华侨的使唤不耐烦,就说,你要是有本事就自己开一家船公司嘛!老头子一气,到了上海,一上岸就安排成立一家船公司,还要人去找那个势利茶房去上班。这是发愿吗?不是的,这是赌气。懂吗?

大家今天听了故事,要检查自己的心理,有时以为自己在发愿,其实是在贪图。真的发愿是舍出去,不求什么回来的,学佛就是学佛能舍的心。我们照着佛的一切行为做,就是学佛,就是修行。

所以发愿要往生净土的人,我劝你一定要读净土的三部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那样你才会晓得极乐世界是怎么回事。如果再要研究阿弥陀佛的来源,就要看《法华经》,上面说到有位皇帝生了十六个儿子,他后来出家成了大通智胜佛,十六个儿子也跟着出家,阿弥陀佛就是其中一个儿子,释迦牟尼佛也是其中之一。为什么刚好有十六个儿子,十六是两个八,这数字就要研究了,其中有内义的,这就是密宗,你找出这些道理就可以修行了。

「行无限施,具足相好。」无限量地布施,会有具足相好庄严的果报。为什么要在佛前供花?根据佛经,来生就会长得漂亮;在佛前供香,他生来世不会有体臭;这一生多布施医药的人,来生身体就少病痛。虽然有这些说法,但是相好庄严还是多布施来的,人家有痛苦你肯帮忙,这帮忙也就是布施。

六波罗蜜当中,第一就是布施。我们再重复讲一次,布施分三种:内布施、外布施、无畏布施。内布施也叫法布施,在精神、文化上帮助别人,讲经说法,为人解答疑难,都是内布施。外布施也叫财布施,是以财物帮助别人。我们小时候一定要读的《增广昔时贤文》有这么两句话:「求人须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时无。」这就是财布施的道理。

佛经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位菩萨专修布施法门,天上的天人要试探他,就化身成一个小孩,哭喊着走到这菩萨面前。菩萨当然就问他是什么事,小孩说自己的母亲一只眼瞎了,医生说可以换眼睛,不过一定要菩萨的眼睛才能用。这位菩萨一听,当场就挖了右眼给他;天人就故意说,唉呀,医生说一定要菩萨的左眼才行。菩萨略想了一下,刚才挖得太快了,早知道先问一声也不致于白挖了,不过既然修的是布施法门,还是把左眼挖下来给了他。那晓得天人说,这一次你挖眼睛时犹豫了一下,效果就没有了,这左眼不能用了!

你看,布施多难啊!我们哪够资格自称学佛呢?至少我还舍不得把眼睛布施出去。但是我看过在社会上有许多人,他也不一定是佛教徒,他的行为却真是菩萨行,真是牺牲自我,在那一件事那一念上是无所求的。若是还要考虑一下,那就成了做生意的行为,就不是菩萨道。一无所求的布施太难了,有时见到人家有困难,当场慷慨解囊相助,回头一想,唉呀!我干嘛全部给了他?有这一念,你刚才捐了一千万都不算功德了。就像那菩萨捐眼睛,考虑一下就没有用了。

第三种无畏布施更不容易。人都经常在烦恼恐惧中,例如你们中有的人马上要大学毕业了,觉得前途茫茫,就是一种恐惧。无畏布施就是消除别人的恐惧。我常讲,有时碰到极度绝望的人,都准备要自杀了,我就对他说,你等三天,三天之内一定会有解决的办法。其实我说这话一点把握都没有的,按戒律是犯了妄语戒。可是他得到精神支持,过了一天半就不想死了,我宁可犯戒,这划得来嘛。这一句谎话救了他,就是无畏布施,真的无畏布施是大政治家、大救世主的行为。

老子说「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你把自己抛开,先谋大家的利益。大家有利益了,那我不怕没利益的。后来范仲淹把这句话发挥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也是无畏布施的精神。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南怀瑾作品集
论语别裁易经杂说如何修证佛法维摩精舍丛书禅宗与道家金刚经说什么参禅日记历史的经验孟子旁通般若正观略讲维摩诘的花雨满天学佛者的基本信念老子他说易经系传别讲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