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巴人源流及其文化》在线阅读 > 正文 第一章巴人源流-巴人 四、蜒人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巴人源流及其文化》 作者:应骥

第一章巴人源流-巴人 四、蜒人

《华阳国志校注》的注释中,有“古人与蛮属同一族系,与今苗瑶系等族的先民有关,则巴族似亦为苗瑶系”的推测。此后又有学者撰文提出相似见解,而且语气益发肯定。笔者则认为此说值得商榷。

窃以为上述推测可能来自古籍上的记载。如同上书第30页引用《太平寰宇记》中的一段话“一说武溪蛮皆盘瓠子孙,古谓之蛮蜒聚落”。和《隋书·地理志》有“长沙郡又杂有夷蜒,名曰莫瑶”的语句,据此下断语称:“莫瑶即今瑶族先民,更可见人与今苗瑶等族有密切关系。”“唐宋以后(人)逐渐南迁到两广、福建一带。”“即近现代闽粤沿海所谓者也。今写做。”

本来“蛮”是我国古代统治阶级对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南方曰蛮”,是用以泛指南方、西南的众多古代少数民族,并非苗、瑶系民族专称,“蛮蜒”之称即其一例。原来“蜒”之称谓源于儋耳,是因有儋耳习俗而得名。“儋耳”之称并不是专指某一族,我国古代的儋耳之国南北各一,巫蜒、蛮蜒应是北方儋耳人,不能把他们误认做是闽粤沿海的蜒人。另外,《太平寰宇记》一书上的记载,多半是前代史书内容的转载,而《隋书》等古籍也并非毫无错误。由于撰写人主要是朝廷御用文人,且多为汉人,对边远少数民族情况不甚了解是常有的事情。而且历年民族迁徙频繁,民族的融合、分化加上统治阶级对弄不清族属的民族一概冠之以泛称,如越、濮、蛮、夷、僚等,更是混淆难辨错误百出。像《隋书》“南蛮杂类,与华人错居。曰蜓、曰儴、曰俚、曰僚、曰,俱无君长,随山洞而居。古先民所谓百越是也”之句,将好几个民族都划做“蛮”,或称做“百越”。蜒有二:一是北来的,其中有崇白虎习俗的廪君蛮,即巫蜒、蛮蜒,属藏缅语族民族;二是南方的有崇蛇习俗的“南方水上夷”,即蛋民,他们属壮侗语族的百越之民。是瑶族的一支,主要分布在广东;僚则是包括越系民族和濮系民族在内的泛称。这些都被看成是“蛮”,草率地被划入百越。以这样的记载作为依据,其可靠性之差是可以想见的。

“廪君之先,故出巫诞”是说廪君蛮的先民源于蜒人。或者说巴人先民之一的廪君蛮,源自有儋耳习俗的北方蜒人。保留此俗并相沿至今的,除了住在泰国北部的被称做“大耳窿族”的东南亚民族和非洲的众多部族之外,我国氐羌系民族之一的基诺族也是比较典型的。据称,基诺族男女皆喜双耳穿孔,内塞小竹管、木塞,以耳孔大为美。这种做法就是儋耳。

前面已经说过,儋耳有二,一在北荒,一在海南。《说文》也指出:“南方有瞻耳之国。”(“瞻”即“儋”)南方儋耳是指越系民族中的儋耳之民,他们本来生活在闽粤沿海一带,后迁至广西南部,海南东北、北部和西部以及广东西南部等地。海南古时曾设置儋耳郡(今之儋县),即其主要聚居地。儋耳人后裔有俚(今黎族前身),还有蜒(即儋)。

儋耳不仅我国南北皆有,作为於越人和濮人后裔的倭人(即日本大和民族先民)之一的绳文人,也同样有此习俗。据日本东京堂出版的《风俗辞典》记载,绳文人的耳饰有臼状耳饰、玦状耳饰和棒状耳饰。臼状耳饰是一种短小而呈轮鼓状陶制饰物,能塞进耳垂孔中,用以扩大耳垂孔,便于儋耳。

被称做“南方夷”、“海上水居蛮”的蜒人,除有儋耳习俗外,还有前面提到的祭祀蛇神之俗(巴人中虽亦有崇蛇之民,但其俗并非来自南方蜒人)。蜒人的后裔即今之蛋民。

蜒人善水,能潜入水底。据《赤雅》记载:蜒人“采海物为生,且生食之,入水能视,合浦珠池蚌蛤、惟能没水探取。”

《咸宾录》称:“蜒人以舟楫为家,或编篷为浒,谓之水栏,有三种,入海取鱼者为鱼蜒,取蚝者为蚝蜒,取木材者为木蜒,各相统率。鱼蜒、蚝蜒能入水二三日,亦谓之龙户。”被称做“巫蜒”、“巴蜒”、“蛮蜒”的,是有崇虎之俗的廪君蛮,他们同样善水,同样有儋耳习俗,但他们是北方蜒人。当他们与南来之蜒杂居,相互影响,风习融合难分彼此时,外族人则很容易将他们误认做是同一民族。如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广东》一书中称:“……是则蜒人之在两广者多水居,业渔,即鱼蜒、蚝蜒之类,但亦有居山洞者……现在四川、湖南等处之洞蜒,俱已同化,两广之蜒因其水居,故仍有蜒名。”这里的“四川、湖南等处之洞蜒”,显然是指廪君蛮后裔。

与南北两路蜒人接触、融合的同时,又陆续迁来了儴、俚、共、且等濮、越系民族。此外还有称做“”的民族,一般都认为他们也是越系民族,但前面已经提及“,粤中瑶种”说他们是来自广东的瑶族。是否可靠尚待考证。

到了三国时期,上述诸民族又与包括西南、南方其他濮、越系民族甚至连异域他国之民,如“天竺、僬侥”等民族也被汉族统治者统统划归“僚”这一族称中,并最后融合为一。

巴国沦亡后,巴人大都被划做僚人或同化于汉人、楚人,一部分人则返回其祖居地渝、鄂、湘、黔交界一带及武陵山地,仍保持其本民族生活习俗,世代繁衍绵延至今,是为土家族。

不容忽视的是,一个民族的形成、融合时,总不可避免地会有当地土着或其他民族的融入。巴人的构成亦不例外,只是这些民族在人数、力量和影响等方面,大大小于主体民族,且情况不甚明了,资料又甚匮乏,故略而未提。

WWW、xiaoshuotxt.netxiaoshuotxt。com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应骥作品集
巴人源流及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