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重构文学场》在线阅读 > 正文 第6章 网络媒介及其文化阐释(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重构文学场》 作者:谭旭东

第6章 网络媒介及其文化阐释(2)

  网络游戏第一值得警惕的是它可能使青少年产生认识上的模糊。有研究表明,青少年喜欢的网络游戏以“攻击、战斗、竞争”类居多,长期玩飙车、砍杀、爆破、枪战等游戏,火爆刺激的内容易使青少年模糊道德认知,淡化游戏虚拟与现实生活的差异,误认为这种通过伤害他人而达成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其次,网络游戏可能影响青少年学业。网络游戏不仅在青少年中制造“网络成瘾”的现代传染病,还可能使他们荒废学业和工作,让社会付出极大的治理成本;而且令人担心的是,网络游戏还传播暴力、色情、邪魔等有害文化,歪曲青少年的主流价值观,甚至葬送一代人的未来。因此,如何治理网络游戏产业并使之在赢利的同时朝着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方向发展,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3.网络交友。网络交友对青少年的影响,对童年生态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随着网络的普及,青少年网络交友现象已经非常普遍。据“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课题组2005年3月的调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少年儿童的同伴交往提供了更新奇、便捷的方式。本次调查发现,在上过网的少年儿童中,有12.4%的少年儿童将网友选为自己的好朋友。网络丰富了少年儿童的交往方式,扩大了少年儿童的交往范围;但是,网络交友作为一种崭新的沟通方式,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则可能会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首先网络交友有可能对少年儿童的安全造成威胁。本次调查发现,在上网的少年儿童中,17.6%的少年儿童曾经将家庭或学校地址、电话号码告诉网上认识的人,18.7%的少年儿童曾经与网上认识的朋友见面。可见,相当一部分少年儿童的网络安全意识还很欠缺,他们在网上聊天、交友时,更容易受到引诱、教唆、性骚扰,甚至伤害。其次,沉溺于网络交友还可能引发现实生活中的交往障碍,使少年儿童在现实世界的孤独感更加严重。的确,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一些青少年因迷恋上网影响正常的学习,学习成绩下降;有的学生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交往,影响了现实生活中与父母、老师、同学的交流;有的甚至陷于不切实际的网恋不能自拔。所以,引导青少年正确看待网络,正确处理虚拟和现实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网络交往道德观是必要的。网络交友本无可厚非,但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使得很多青少年上网交往时,习惯说假话、空话,有的对在聊天室或留言板上吵架骂人津津乐道,故意欺骗他人的现象时有发生,“你不骗别人,别人就会骗你”成为不少青少年网民的共同心态。如深圳新闻网就报道,深圳中小学生“网婚”现象令人担忧,许多孩子不是忙着学功课,而是忙着在网上置办婚礼,忙着组建虚拟家庭,忙着“生孩子”,忙着在游戏中积分晋级。记者的有关抽样调査还显示,有一成多小学生有两次“网婚”纪录,八成小学生和网上另一半交流“假话连篇”。因此,网络交友对学校教育和学生的人格成长提出了挑战。如何通过网络真诚交往,把网络变作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途径,使中小学生们应当树立的正确的网络交往道德观,也是网络教育应有的责任和任务。

  4.网络文学。对网络文学的定义目前还没有统一,有人说,网络文学是通过网络媒介传播的文学;有人认为网络文学不是“网上文学”,应该是在网络上完成的文学,而不是在电脑上完成的文学。还有人认为,网络文学大抵包含了两大类作品:即以电脑为传播载体的网上文学作品(搬上网络的纸质作品)和网络原创文学(专为网络创作,首次在网上发布的作品)。不论网络文学如何定义,网络文学通过10来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的一处独特风景。《新京报》近日如此描述了网络文学10年的发展:“1998年3月22日到5月29日,台湾成功大学水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蔡智恒以jht为笔名,在网上电子公告栏完成了‘长达34篇的连载’——《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或许,他本人也没有想到,即使是百年不遇的洪水,也没能阻挡青年们形成的‘痞子蔡热’——《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使台湾和大陆文学界掀起了一股网络文学的狂潮,从而彻底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与写作模式。网络文学是什么?来自何方?去向何处?一时众说纷纭。大多数网友认为,在网络上完成其写作过程的文学作品才是网络文学,没有网友的互动参与就不算。10年来,以互动和原创为特点,爱情、历史、武侠、恐怖、魔幻、侦探、悬疑、纪实等各种题材的文学作品在网上轮流上演,掀起了一股‘新新人类’的‘新新文化运动’。”如今,不但一批又一批的网络文学作品受到读者青睐,而且还涌现了慕容雪村、安妮宝贝、宁肯、李寻欢、宁财神、邢育森、郭妮、孙睿等知名网络写手和起点中文、新浪读书、红袖添香、晋江原创网、17k文学网等知名原创文学网站。

  国际互联网1994年进入中国大陆,1995年出现文学网站,从此网络文学也开始了它的发展历程。近十年的时间里,网络文学发展迅速,文学网站不断涌现。网络文学由于网络本身作为大众传播工具的属性,它遵循的尺度是大众文化,于是自然发展为大众文化。网络文化不仅仅是大众文化,而且其传播的主要是通俗文化,从痞子蔡到安妮宝贝,从《大话水游》到《悟空传》,尽管作者可能具有良好的文学品位,但是为了“网络生存”,都不免走通俗化的路线,以反讽的、“无厘头”的后现代精神消解文学传统和高雅文学。而那些以高雅文学标榜的网站基本上是偏安一隅,只为少数人关注。网络文化以大众为阅读对象,通俗化便不可避免,它遵循了与大众文化相同的美学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独立的分支——儿童文学正凭借网络给儿童展现出一个清洁而美好的世界。如今,专业儿童文学网站已经不少,如“花衣裳青少年文学网”、“孙卫卫和他的文字”、“李志伟童话镇”、“杨鹏幻想网”、“谭旭东文学网”、“李维明童话”、“国际华文儿童文学网”和“小书房儿童文学网”及“纯真年代”的童话网页等都在读者中有着不小的影响,成为互联网上一道独特而清新的风景。这些网站利用网络这一电子媒介给那些热衷于儿童文学创作的作家更新颖的思维和更活跃的舞台,同时也给那些热爱儿童文学、关心儿童文学发展的不同层次的读者提供了尽可能广阔的阅读和言说空间。还有近几年伴随着“开博热”,儿童文学作家和儿童文学写作爱好者所开设的个人博客也日益增多,如曹文轩、秦文君、冰波、周锐、彭懿、王一梅、肖显志、薛涛、安武林、李志伟、王立春、陆梅、殷健灵、熊磊、苏梅、张梅霞、三三、李丽萍、谢鑫、周莲珊、孙卫卫、汤素兰、王勇英、萧萍、张怀存、龚房芳、陈丽虹、周莲珊等中青年作家都在新浪或搜狐开有自己的博客,这些博客有的主要是张贴自己的文学作品,有的还兼顾形象宣传和在线与同仁交流,还有的注意收集儿童文学圈内信息,扮演为创作同仁提供信息服务的角色。相比于儿童文学刊物和儿童综合性报刊等纸质媒介,儿童文学网站和博客已经成为儿童文学新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渠道之一。然而儿童文学网站和博客的出现不仅仅只是作家和理论批评家顺应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传播和交流的需要,而且还说明了儿童文学作家和理论批评家逐渐理解电子媒介并利用其优势。探讨和研究这些儿童文学网站和博客的特色,尤其是研究儿童文学网站与一般的文学网站的差异、儿童文学网站与儿童文学报纸杂志的差异,有助于我们理解电子媒介时代的儿童文学文本与传统的儿童文学文本之间的区别。同时,探讨网络的出现给以纸质文本呈现的儿童文学带来怎样的冲击或者新的希望、新的传播媒介和呈现方式,给传统的儿童文学内容、形式以及创作手法上带来怎样的影响和改变等问题,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发展儿童文学。无疑,儿童文学网站的出现对于童年生态建设是非常有益的。但关于网络与儿童文学这一课题,笔者会另著论述与研究,这里仅仅先把问题提出来。

  此外,“80后”写作与网络也值得重视。网络写作和阅读是现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现象。虽然在网络上写作的不全是“80后”,最有名的也不一定是“80后”作家,但数量庞大的“80后”写手为网络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网络文学的迅猛发展与“80后”作家在文坛的崛起基本同步就从一个方面说明了这一问题。现在网络写作可能是更多“80后”作家的一种生存状态。这些人拥有数量庞大的读者群,但这些读者一般是和他们同龄甚至是年龄更小的一批经常上网的白领或学生。他们的作品能否获得认可,唯一的标准就是点击率。这种文学写作、阅读与评价标准和我们以前的理解有很大差距。在作品正式出版之前,这些网络写手往往被置于传统的批评视野之外,甚至是传统的阅读之外。即使现在有评论家关注了“80后”的创作,但也多限于对代表作家的研究,对象也往往是已经出版了的那些作品,对他们在网络上的创作缺少关注。虽然现在“80后”在网络上可能还没有称得上经典的作品,但作为一种新的、充满生命力的文学现象却值得关注。网络文学和“80后”写作者之间互动的、相辅相成的关系是如何形成的?网络文学何以能吸引为数众多的“80后”写手以及更多的80后读者甚至年纪更小的阅读群体?这一现象背后有着怎样的社会因素?这些问题都值得探讨。

  另外,从作品来看,“80后”在创作网络文学的同时网络也深深地塑造了“80后”的写作个性。与前辈作家相比,“80后”网络写手在文学观念、写作题材、语言风格等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网络写作、数字阅读的模式对未来整个文学生态与出版环境会带来怎样的冲击与影响?这些已经发生与将要发生的问题,均需要认真的研究。

  二、网络文化正向吗

  马克·波斯特把电视时代称为“第一电子媒介时代”,把网络(电脑普及)时代称为“第二媒介时代”。他认为在这样一个时代。“信息的复制和传布如今不费吹灰之力”,文字与图像以光速穿梭,其繁殖之快令人类难以驾驭。而且,马克·波斯特还认为:“‘虚拟现实’和‘实时’这些术语证实了第二媒介时代构建的拟仿文化(simulationalculture)的力量很大。媒介对文化的介入程度变得如此强烈,以至于被介入事物甚至连假装未受影响都不可能。媒介往往会改变其所探讨事物,改变了原本(originals)与指称性之间的同一性,从这一意义上讲,文化越发具有拟仿性。在第二媒介时代‘现实’变得多重了。”梅罗维茨将计算机定义为“新一代的电子媒介”。他认为计算机在人们的工作和娱乐活动中重要性的增加也引起了许多新的变化,如他认为其对群体身份、社会化和等级制度的影响并不是单向的。在谈到计算机对儿童的影响时,他认为从表面上看,在儿童成人之前,计算机的复杂似乎是给儿童一个新的阶梯去攀爬以进一步将儿童和成人分开。但是许多儿童掌握计算机工作原理的速度之快促使我们仔细考虑计算机对“成人——儿童”的交往以及学习阶段的影响。甚至当计算机被用于存储印刷信息时,儿童似乎形成了一种对计算机的“感觉”,它超越了他们的年龄(阅读年龄)。一台计算机的操作比看电视更困难,但是学习者掌握计算机的次序不一定与掌握印刷的次序相同。另外,即使是“编程”也不一定是复杂的成人技能,年幼的孩子也能掌握它,并且常常比那些年龄大的人掌握得更好。梅罗维茨还认为网络游戏是一种复杂的影像游戏,它与电视一样并没有将它的“观众”分成不同的年龄组。各个年龄段的人都玩这些游戏,就像各种年龄的人都看同样的电视节目一样。另外,年龄和传统的教育也没有对网络游戏的技能和水平有任何直接的影响。他认为,事实上许多小孩子所掌握的网络游戏(电脑游戏)甚至是他们的父母都不能理解的。而且网络游戏与书籍的阅读不一样,许多网络游戏都涉及多条线索的行动,加速,再加速。这些方面对于阅读世界中“一次一件事情”,“一件接一件”,以及“花时间来想一想”来说都很新奇。王岳川就指出,网络的发展实现了大众的狂欢,在个性极端张扬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群魔乱舞和娱乐场所化确实令人担忧,尤其是对青少年而言。王岳川还认为,文字的阅读要经过思想的领悟,而网络图像的阅读则带来肉身的快感,于是快感将战胜领悟,青少年将在快感中忘掉思想和文化而沉浸在图像的娱乐中。

  2006年1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正式发布了第15次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同时还公布了网民上网行为和上网目的一个调査结果。这个调查显示,把获取信息作为上网最主要目的的网民所占比例最多,达到39.1%;其次是休闲娱乐,达35.7%;排在第三的是学习,仅为8.4%;排在第四的是交友,为6.2%。选择其他上网目的的网民所占比例则很小。如果把网民利用网络休闲娱乐和交友的比例加在一起,就达41.9%。这说明,网络更多的是被网民用来娱乐和交友的。而且获取信息里的那一部分人也不仅仅是单纯地获取有用信息。况且网民有相当一部分是青少年,因此,可以说网络并没有像那些网络文化研究专家断定的那样对青少年是一种正向的媒介。

  据研究和调查,目前大多数青少年对网络的使用主要集中于新闻组、聊天室、即时信息聊天、电子邮件、角色扮演游戏等。网上聊天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在各个网站聊天室,另一个是利用QQ、UC两个聊天平台。据一位大学教师对一个班47名同学的调查发现,其中35人有号码,占全班同学的75%,这个比例在大学生中非常普遍。少儿网络交友也十分时髦,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少儿对网络的依赖。那些上瘾的网虫往往在网上参加社交活动,而且男孩子和女孩子在网络上使用的内容有显著差异。男孩子喜欢玩网络游戏,女孩子喜欢在网上聊天、发电子邮件。网上聊天交友作为一种新的沟通方式无可非议,但网络本身信息复杂,对缺少判断力和自制力的青少年来说,充满了诱惑,也布满了陷阱。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谭旭东作品集
影响孩子一生的阅读重构文学场生命的歌哭影响孩子一生的读物(红色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