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维基解密》在线阅读 > 正文 第8章 危险时代 (4)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维基解密》 作者:苏言

第8章 危险时代 (4)

  面对武器装备的“缺斤短两”和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纳赛尔做出了积极的应对措施,一旦英、法向运河区发动进攻,埃及立即撤出西奈半岛,集中力量保卫运河和尼罗河三角洲地区,纳赛尔通过积极的斡旋与协商,建立了由埃及、叙利亚、约旦组成的联合作战司令部;动员了大批民众参军;数万埃军被部署在运河一线,夜以继日地构筑工事和设置齐种障碍,严阵以待。西奈半岛驻守的埃军(兵力共3万,其中第3步兵师部署在阿里什、腊法、阿布奥格拉三角地区;第8巴勒斯坦师部署在加沙地区;第4装甲师主力则部署在运河西岸地域)在东部军区司令阿里·阿密尔准将的指挥下,也做好了应对以军入侵的准备。

  以色列一切准备就绪后,虽然愿当“马前卒”先行向西奈半岛发起攻击,但也做了两手准备:先使用骁勇善战的沙龙上校指挥的202伞兵旅进攻埃军疏于防范的米特拉山口,投石问路,以观英、法参战决心。如英,法真心大干一场还罢,否则使用这样一支部队,也便于快速抽身自保。1956年10月29日下午4时,以色列发动闪电战,占领埃及苏伊士运河以东的加沙地带和西奈半岛的大部分,逼近运河。10月31日下午,英、法联军从中东附近基地及停泊在附近海域的舰艇上,出动240架各种作战飞机,对埃及15个空军基地、开罗等众多城市港口进行了疯狂的轰炸,使埃及空军260余架作战飞机遭到毁灭性打击。同时还轰炸了西奈的埃及部队,企图将埃军拦截于西奈半岛。

  11月5日,英法军队攻占塞得港,控制苏伊士运河北端。埃及军民奋起反抗,沉船40条堵塞了苏伊士运河,从此运河中断。11月2日,伊拉克炸毁了基尔库克油田经叙利亚输到地中海滨的输油管道,这条日输50万桶的油管封闭。随后,沙特阿拉伯临时关闭跨越阿拉伯输油管线(日输32万桶),对英法实行石油禁运。这是阿拉伯国家第一次用石油作武器来抗击侵略。由于英、法的军事行动是背着美国干的,激怒了美国,美国推动联合国安理会于11月20日召开紧急会议要求外国军队撤出埃及。12月22日英法军队撤出埃及。以色列于1957年3月撤出西奈半岛和加沙。美国借此机会把英、法势力逐出了中东,成了这场中东战争的最大受益者。

  第三次中东战争:即“六五”战争,又称“六天战争”。1966年春以后,在以色列不断发生来自约旦和黎巴嫩的袭击事件。10月,以色列向联合国提出控诉,但毫无效果。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出动了全部空军,对埃及、叙利亚和约旦等阿拉伯国家发动了大规模的突然袭击。

  这是一个星期一早晨,当开罗时钟的指针指向8点45分的时候(以色列时间7点45分),尼罗河三角洲和苏伊士运河上空云雾刚刚消失。埃及空军基地里,一切像往常一样,军官们正在上班途中,许多雷达值班室正在进行交接班。突然,空中响声四起,以军飞机闪电般袭来,打得埃及空军措手不及,大批飞机还未起飞,就被摧毁在地面。

  这一天,以色列空军几乎倾巢而出,甚至连教练机也投入了战斗,对阿拉伯国家25个空军基地进行了袭击。从早晨到下午18时,以色列空军对阿拉伯各国进行了四波突袭,第一波袭击了埃及10个机场。第二波主要袭击埃及的轰炸机基地和混合机种的8个机场。第三波攻击了约旦、叙利亚和伊拉克的空军基地。最后,在完成了对阿拉伯空军25个基地的攻击之后,17时15分到18时,开罗国际机场和另一个空军基地也遭到了严重破坏。就这样,在开战后60个小时,以色列共击毁阿拉伯国家飞机451架,其中埃及就损失飞机336架,叙利亚损失60架,约旦损失29架,伊拉克损失25架,黎巴嫩损失1架。埃及作战飞机损失了95%,整个埃及空军陷于瘫痪,而以色列只损失了26架飞机。

  为实施这次空袭,以色列进行了长时间的侦察、准备。基本上摸清了阿拉伯各国军队的情况,尤其对空军的情况十分清楚,如空军基地的位置、跑道状况、雷达设施等,甚至连埃及军官的活动规律也了如指掌。

  以色列飞机从特拉维夫和以色列中部机场起飞以后,保持四机编队,向西面地中海出航。以色列飞行员巧妙地利用朱第安山阻挡,躲过了约旦雷达网的搜索。随后,飞机在离海面不到10米的高度飞行,进入陆地后,升至20米,又躲过了埃及雷达的探测。他们没有直飞所要攻击的目标,而是尼罗河三角洲北面,突然折转向南,从埃及后方发起进攻,攻击高度只有100—150米。攻击中,以军飞行员都遵循“先打跑道,后打飞机”的原则。

  1967年6月5日,在以色列实施空袭后的半小时,其地面部队5个师以坦克装甲车为前导,自加沙、阿里什和阿布奥格拉大举进攻。当时,埃军在西奈半岛有5个步兵师和两个装甲师,共约12万人,分别据守在各个战略要点上。以军在反复攻击后,占领了加沙地带,进入了西奈半岛的阿里什、阿布奥格拉等地。为了挽回败局,埃军顽强抵抗,反动了两次反攻,终因没有空军支援而失败。到6月8日,以军全歼了埃及在西奈半岛上的5个师,一直进犯到苏伊士运河东岸。仅仅三天时间,西奈半岛就全部落入以军之手。

  在对埃及进攻后不久,以色列又发动了对约旦河西岸的进攻。约旦军队在约旦河西岸南北两个主要地段设置了防御阵地,北部防区以纳布卢斯、图姆卡尔姆和杰宁等城为主要依托,南部防区沿丘陵的山脊从腊马拉往南至耶路撒冷和希布伦一线布置。约军在以上阵地部署了8个步兵旅和2个装甲旅。以军向约旦河西岸发动进攻的部队有9个旅兵力,其中有3个装甲旅。

  以色列中部军区司令员乌齐·纳尔斯基少将负责指挥进攻耶路撒冷及周围地区。7日,古尔伞兵旅开始向耶路撒冷城内进攻,很快占领该城。

  在北部的纳布卢斯和杰宁方向,5日,以军在空军的配合下,首先进攻杰宁以西约军炮兵阵地。接着,巴尔·库奇瓦指挥的以军装甲旅卡巴蒂亚,切断了杰宁与纳布卢斯和约旦河西岸其他大部分地区的联系。约军装甲部队进行反击,双方展开了一场坦克战。库奇瓦部队突破约军防线后与一个步兵旅汇合,然后分两路进击杰宁,并占领该地。6日,以军向东西两翼进攻纳布卢斯,并于当晚占领该城。7日,以军占领了耶路撒冷东区和约旦河西岸约旦管辖的全部地区。当日20时,约旦和以色列接受联合国停火决议。

  安理会通过了“立即实现停火”和“限期停火”的决议,以色列8日同意“停火”,到9日,又开始向叙利亚发动大规模进攻,进攻方向指向戈兰高地。

  戈兰高地是叙利亚西南边境内一条狭长山地,海拔600—1000米。从北部的谢克山到南面的雅穆克河,长60公里,中部最宽处约20多公里,面积1.15万平方公里,这里有公路通往大马士革。戈兰高地与以色列接壤,居高临下,对以色列威胁甚大。叙利亚在戈兰高地原驻有三个步兵旅,到战争爆发前,叙利亚为防御以色列进攻,又增派了4个旅,其中有两个步兵旅,一个装甲旅和一个炮兵旅。

  以军进攻戈兰高地的部队有6个旅,其中3个旅从北进攻,2个旅从南进攻,1个旅机动作战。

  9日11时30分,以军从南北两面向戈兰高地进攻。北路由北部军区的艾伯特·曼得勒装甲旅、约纳·埃夫拉指挥的“戈兰尼”步兵旅和巴尔·科奇瓦的装甲旅组成。

  9日,曼得勒旅攻下卡拉,“戈兰尼”旅则分兵两路,一路向巴尼亚斯出击,另一路指向特勒阿扎奇高地,并于当晚占领了该高地,接着“戈兰尼”旅又向这里的山上推进,于午夜占领了山上的叙军阵地。

  10日,以军科奇瓦旅协同“戈兰尼”旅一部进攻巴尼亚斯,并向艾因菲特和冯马达推进。曼得勒旅此时从卡拉德东进击库奈特拉,未经战斗就占领了库奈特拉。从南部进攻戈兰高地的以军由古尔伞兵旅和阿夫农步兵旅组成,他们首先向塔瓦菲克和雅穆克河谷发起进攻,在夺取塔瓦菲克后,又攻克了菲克和埃拉尔,并沿太巴拉湖东岸开进。到6月10日晚为止,以军夺取了戈兰高地的大部分地方和通往大马士革的几条主要公路,夺取了横跨阿拉伯地区通往黎巴嫩的输油管。6月11日,叙利亚和以色列签署停火协议。至此六五战争宣告结束。

  在六天的战争中,埃及、约旦、叙利亚三个阿拉伯国家遭受严重损失,伤亡和被俘达6万余人,而以色列仅死亡983人。通过这次战争,以色列占领了加沙地带和埃及的西奈半岛、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旧城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共6.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战争中有100万阿拉伯人和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沦为难民。

  1967年的“六五战争”,使阿拉伯国家丧失了大片领土,尤其是埃及,在战争中损失更为严重。“六五战争”结束后,纳赛尔在血淋淋的教训面前再也不敢空喊“消灭以色列”的口号,实事求是地把收复西奈半岛作为压倒一切的战略目标。但刚刚重建的埃及军队哪里是以色列的对手,纳赛尔一直到死也未能实现跨过苏伊士运河的梦想。1970年10月,萨达特继纳赛尔任埃及总统,萨达特就任总统的同时,也继承了收复失地的庄严使命。

  此外,埃及国内和阿拉伯世界的舆论都强烈呼吁开战。“六五战争”不仅使埃及人民蒙受了奇耻大辱,整个阿拉伯民族都感到脸上无光。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黎民百姓,无不渴望收复被占领土,洗刷失败的耻辱,打破以色列不可战胜的神话。所以,“同以色列之战是挽回名誉之战,是正义之战”。从1968年到1973年的五年中,埃及为准备作战花费了80—90亿美元。“这对埃及人民说来,是厉行节约和作出牺牲的时期,没有一个民族能够这样无限期地忍受下去。”同一时期埃及政府将国民生产总值的21.1%用于军事开支。人民群众含辛茹苦,默默忍受,如果不采取军事行动,恐怕无法向人民交代。1972年2月开罗学生上街游行,要求政府准备向以色列开战,清除亲美分子。随后工人又举行了一系列罢工,支持学生们的要求。萨达特对这些情况了如指掌,懂得开战是摆脱诸般困境的唯一选择。

  然而高级军官们对开战疑虑重重,害怕埃及再次被以色列打败。1972年10月24日,萨达特召开高级军官会议,试图解决“打还是不打”的争论,牢固树立“打”的思想。国防部长萨迪克提醒:“以色列可能随时向我们发动进攻……摧毁现在对以色列构成极大威胁的埃及及其武装部队。”国防部副部长哈桑担心:一旦开战,“结局可能是,以色列将处于比现在更强大的地位。”萨达特开导说:“国内许多人仍然对将要打仗表示怀疑。如果我们止步不前,国内情况将会恶化。我们必须冒适当的风险。”中央军区司令哈比尔不客气地反问:“适当的风险?为什么?为什么不完全避免风险呢?”萨达特对这三位高级军官的怯战态度十分恼火,下令解除了他们的职务,任命艾哈迈德·伊斯梅尔为新的国防部长。

  伊斯梅尔采纳了总参谋长萨阿德·沙兹利制订的“有限进攻战略”。沙兹利本人对“有限进攻战略”的解释如下:“我们无力发起大规模攻势去歼灭西奈半岛上的敌军重兵集团,或者迫其撤出西奈和加沙地带。我们的力量只允许我们发起有限的进攻。我们的目的可以是跨过运河,摧毁巴列夫防线,然后采取守势。”沙兹利的理由是:埃及空军力量明显弱于以色列,没有制空权是难以取胜的;埃及的萨姆导弹射程有限,只能为十英里以内的埃及部队提供保护。沙兹利的“有限进攻战略”被萨达特批准,成为十月战争总的战略目标。1973年10月1日,萨达特对国防部长伊斯梅尔下达了作战指令,其中说:“这种军事行动的目的是使以色列遭到最大可能的损失,使它相信继续占领我们的领土将要使它承担不能支付的代价。”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苏言作品集
维基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