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维基解密》在线阅读 > 正文 第38章 附件 (6)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维基解密》 作者:苏言

第38章 附件 (6)

  此前大约6个月,由于美国国务卿迪安·艾奇逊一时疏忽,美国没有将韩国纳入其在亚洲的防御范围之内,从而铸成大错。当时驻扎在韩国的美军不仅人数极少,而且仅仅隶属于一个微不足道的军事顾问团,因此对于朝鲜的这次进犯,他们几乎毫无防备。在这次攻击行动刚刚开始的前几周里,朝鲜人民军势如破竹、节节胜利。对美军而言,从战场上传来的每一条消息都令人失望。随后美国政府很快就做出决定,派遣美国军队以及随后组成的联合国军开赴韩国,以抵御朝鲜的进攻。

  然而朝鲜战争不仅没有在3周之内结束,相反却持续了三年之久。朝鲜半岛不仅地势极为险峻,而且气候也十分恶劣。因此,军事历史学家S. L. A. 马歇尔称之为“20世纪最令人难以忍受的局部战争”。险要的崇山峻岭不仅足以抵消美军及联合国军在武器装备上(尤其是在装甲车辆上)的所有优势,而且还为敌人提供了众多栖身之所以及天然屏障。在战争结束几年以后,艾奇逊国务卿说:“无论是从政治角度还是从军事角度来讲,如果让全世界最为高明的专家找出一处这场糟糕的战争最不应该发生的地方,那么他们一定会异口同声地说,这个地方就是朝鲜。

  ”

  美国一招不慎,让中国也卷入了战争,在两极对峙的格局下,双方之间这种剑拔弩张、互不相让的态势愈演愈烈。1950年10月19日晚,以彭德怀为司令,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多处地点秘密渡过中朝边界鸭绿江,在10月25日发起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虽然第一次战役美军惨败,美军指挥官麦克阿瑟依然坚持中国出兵只是象征性的,但同时他也承认“联合国军全部被歼的危险”,因此建议应该大规模轰炸中国东北地区,但是美国杜鲁门政府显然意识到在二战刚刚结束后就立即与中国作战将有可能触发两大阵营的第三次世界大战,因此认为应该将战争限制在朝鲜半岛。

  1950年12月31日中朝军队发起第三次战役,推进至三八线以南50英里处,汉城(现在的首尔)被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与朝鲜人民军第一军团攻占。

  杜鲁门政府的另一个“心患”竟是自己的前方指挥官。麦克阿瑟将军在朝鲜半岛的行动很多都未得到华府的首肯,有些甚至违背了华盛顿的决策。麦克阿瑟不顾政治目标,而仅仅追求军事上的利益,这种行为其实会使任何一场冲突升级为世界大战,而这在核武时代是非常危险的行为。麦克阿瑟提出过多次针对中国的攻击,如大规模轰炸中国东北、动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等,都一一被杜鲁门驳回。4月11日,杜鲁门最终决定免除麦克阿瑟的最高司令官职务,由马修·李奇微将军接任。

  许多驻朝美军对这次劳师远征都满怀怨恨。他们当中有些人曾经在二战期间服役,然后退入预备役,现在又被迫放弃自己的和平生活,极不情愿地应征入伍。

  在1952年至1953年的战争中,在双方的防御线上,密集地部署着200多万人的大军,构筑了世界战争史上最漫长的、最复杂的、最坚固的防御工事。联合国军的防线由部署严密的火炮阵地、坦克群以及步兵组成,数层阵地使其纵深达300公里,每一层防线都构筑了永久性的工事和堑壕,每一层防线都制定了周密的空军支援预案,形成了一个火力强大的立体防御网络,这条防线被称做“一道不可逾越的死亡深渊”。中国军队的防线上,数十万官兵开始建设世界上最浩大的地下防御工程,其土石方总量能开凿数条苏伊士运河。沿着对峙线自西向东,数百公里的防线上,深埋在地下的永久式坑道和交通壕蛛网般四通八达,前沿的数十万中国官兵设施齐全地生活在地下,他们所布置的火力陷阱能令任何进攻的敌人立即遭到毁灭性打击,这些在地下枕戈待旦的中国官兵被称之为“闭居洞中的龙”。

  1951年中期以后,中国与苏联空军MiG-15多次与联军战机交战,在鸭绿江南岸平原一带上空形成了著名的“米格走廊”,是整个朝鲜战争期间绝大多数空战的区域。最初以为“米格走廊”上的驾驶员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为此,当时美国国防部长范登堡惊呼:“中国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为空军强国。”米格走廊中最神秘而精锐的力量是苏联与东欧地区的飞行员,斯大林命令国防部长华西列夫斯基元帅负责向中国派遣航空兵师,苏军参战人员一律身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服,并严格限制其飞行员作战区域。

  尽管斯大林要求严格保密,但联军其实自苏联加入空战的行列之后,很快自监听无线电通讯当中知道苏联的介入,不过整个朝鲜战争期间联军方面也选择缄默的态度,以免战事扩大。

  当最终签署停战协定时,双方都宣称自己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实际上朝鲜半岛的局势与战前毫无二致。然而美国的情况却非如此:它的亚洲战略视野变了,国内的政治平衡也被打破了。

  那些远赴朝鲜战场的美国士兵常常感到与自己的同胞异常隔膜——没有人对他们所做的牺牲表示感激,也没有人认为这场战争至关重要。当驻朝美军服役期满回归故土时,对于他们在朝鲜的所作所为、所见所闻,街坊邻里不仅显得无动于衷,而且很快就抛诸脑后了。1950年11月底,当中国参战后,美军打破困境的可能性好像越发遥不可及,就更不用说胜利了。当时军中广为流传一句讽刺这种僵局的戏谑之语,那就是“为平局而死”(Die for a Tie)。

  无论他们的表现多么骁勇,无论他们的目的多么崇高,这种前方将士与后方人民之间的巨大隔阂让驻朝美军始终觉得,较之于先前参加过其他战斗的士兵,他们总是等而次之,从而感到一种无可名状的、难以磨灭的痛苦。

  双方投入兵力情况如下:

  联合国军:1205605人。

  韩国590911人,美国480000人,英国63000人,加拿大26791人,澳大利亚17000人,菲律宾7000人,土耳其5455人,荷兰3972人,法国3421人,新西兰1389人,泰国1294人,埃塞俄比亚1271人,希腊1263人,哥伦比亚1068人,比利时900人,南非826人,卢森堡44人。

  人民志愿军:1066000人

  朝鲜260000人,中国780000人,苏联26000人(主要为飞行员)

  60年来,美国对待朝战和朝鲜的政策可用“集体遗忘,继续敌视”概括。在美国军事史上,朝鲜战争属于“被遗忘的战争”。美国出版界巨头有关越战的出版物汗牛充栋,而关于朝战的书籍只有寥寥几本。著名作家戴维·哈泼斯坦因1972年以揭露越战决策失误的《出类拔萃之辈》而一举成名;而他关于美陆战1师在长津湖侥幸逃脱中方第9兵团毁灭性打击的巨著《最冷的冬天》,直到他2007年去世数月后才出版。

  出版界失语,好莱坞亦健忘。美国大小银幕上充斥二战和越战的镜头,唯独朝战作品凤毛麟角。直至2009年底,美国会才通过法案纪念朝鲜战争。好莱坞也跟着兴师动众,开拍朝战大片《雪域17天》。

  结局

  至今联合国军也没从韩国撤离。1953年停战协定最终签署时,引发这场战争的问题一个也没有被解决,遗留下来的只是仇视和分裂,至今仍有1000万朝鲜人被双方高度警戒的非军事区分隔两处,不能合家团圆。

  【越南战争】

  时间

  1961年-1973年

  双方人物

  地形

  越南全国约32.9万平方公里。地形包括有丘陵和茂密的森林,平地面积不超过20%,山地面积占40%,丘陵占40%,森林占75%。几乎所有回忆越南战争的美国军人,都忘不了描绘一番越南的地形,也忘不了诉说一番这种丛林地形对他们的作战行动形成了如何大的限制。战争本身就是在不同的地形上的运用。地形既会成为兵器的倍增器,也会成为兵器的衰减器。

  在当时贫瘠的越南,唯一不缺就是雨水,用阿甘的话说“越南的雨仿佛从地底冒出来的,既有毛毛细雨,也有狗屎般的倾盆大雨”,士兵们淋着雨水,等待着未知的战斗。从军事地形上看,越南不像朝鲜那样多山多树,而且茂密的热带丛林和多发的热带疾病更成为美国军人的梦魇。越南北部是由深谷切割而成的平行山系,海拔1500-3000米。南部是高原和台地,海拔500-1500米。山间溪流很多,河床落差较大,水流湍急,雨季江河泛滥,许多地方变成一片汪洋。热带丛林覆盖了全部领土面积的40%。

  越南绵绵不断的阴雨,使美国空中力量的使用受到不小的限制,道路窄小,到处都是难以通行的热带密林和沼泽地,河道纵横,给地面部队的重型装被输送带来了很大困难,大量的树木和丛林,也会影响空军和地面的侦察。美军坦克部队,有力也难使。如美军主战坦克M-60,根本无法在越南的地形使用,最后上战场的是M-48,但能用的地方还是很少,有些地方连装甲车都不方便使用。于是,直升机就成了美军的火力平台。炎热潮湿的气候使武器装备容易锈蚀,在欧洲可用十年的装备,在越南用不了一年。蚊虫肆虐使人员昼夜难安,多发的热带疾病又很容易瓦解部队的战斗力。

  场景

  越南战争是两大阵营冷战下的一次实战,越南在二战中被日本占领。1945年,二战结束前后,胡志明领导的越盟在越南北方的河内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国(称“北越”)。法国则挟持保大皇帝在南方的西贡立国。为争夺对越南全境的控制权,北越和法国进行了长达9年的法越战争,1954年,在中国的军事援助下,北越在奠边府战役中赢得对法军的决定性胜利,法国撤出越南北部。根据日内瓦会议(1954年)的决议,南北越暂时以北纬17度线分治,北越由胡志明领导,南越在保大皇帝的控制之下。1955年,吴庭艳在美国的支持下,在西贡发动政变,建立越南共和国(称“南越”)。

  1959年,越共中央委员会决定武装统一越南。1961年6月,美国总统肯尼迪和苏联领导人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在维也纳会面,赫鲁晓夫试图通过恫吓的方式使肯尼迪在某些关键争端上向苏联让步。严峻的形势使肯尼迪认为,“如果美国从亚洲撤退,就可能打乱全世界的局势(施莱辛格语)。”这时候中南半岛的冲突是当时冷战中唯一的热战。

w w w. xiao shuotxt. n 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苏言作品集
维基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