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TXT小说天堂 收藏本站(或按Ctrl+D键)
手机看小说:m.xstt5.com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世界开始转向》在线阅读 > 正文 第25章 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2)
背景:                     字号: 加大    默认

《世界开始转向》 作者:岳川博

第25章 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2)

  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看,国内开发区建设和产业转移应当被严格限制甚至禁止。

  目前,我们看到的国内产业转移,实质上是一种被动的产业转移。这些被转移的产业,多数是其自身的经营发生了重大问题,包括处于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或者是对当地的污染情况严重,或者是劳动力成本偏高。仔细分析,原因应当以产能严重过剩和污染严重居多,因为中国发达地区普通劳动力的成本并不高昂,因劳动力成本高而无法经营的企业,说明其经营确实存在严重问题。

  中国的开发区建设和工业经济建设,在一些地区造成的社会成本和自然生态成本是十分巨大的。我相信,这些地区的经济成就无法弥补其社会和自然生态方面的破坏性。

  以广东为例。2008年4月《中国经济周刊》的一份报告说,“广东省成第一缺粮大省,粮食年缺口达2400万吨”。广东省农业厅相关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近年来广东粮食产量稳定在1400万吨左右,广东粮食自给率不足40%,这意味着六成粮食需要从湖南、江西、广西、安徽等省区调配,年缺口达2400万吨,因而是第一缺粮大省。这个情况并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是在加剧。”

  2007年11月广东省水利厅发表的相关资料显示,广东全省的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4亩,是全国人均耕地的29%,远远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划定的08亩的警戒线。这成为广东无法改善粮食自给的关键因素之一。而且仅仅是2001年至2005年间,广东省共减少耕地25845万亩,平均每年减少5169万亩。中国水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说:“耕地持续减少,仍然令我国粮食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隐患之一。”

  广东的情况说明,广东发展经济的模式是绝不可以在全国推行的,否则,中国连基本的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

  当前,当无数厂商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遇到经营的困难和压力之后,谋求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可以预见,这种转移必定造成耕地、自然生态系统的二次破坏,其危害将十分巨大,不能不加以控制和禁止。

  §§§第四节中国不能重复西方的工业化道路

  中国沦为世界工厂,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认识上存在着走西方工业化道路的理论误区。中国发展工业化的国情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全球发展的形势不同,中国只能走自己的工业化道路,而不能重复西方的工业化道路。

  西方工业化道路的基本特点

  西方工业化道路有以下四个基本特点。

  其一,西方国家的工业化道路是以数量扩张和规模扩大为主线的。这些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大多数是以消耗能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先发展、先污染、先破坏、后治理”是其典型特征,造成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紧张,付出了巨大的生态环境代价。

  其二,发展过程的自然渐进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早期的工业化是自由经济的工业化模式,其工业化过程大都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然历史的发展过程,由个人发动,其开始和完成都遵循自然历史的过程。

  其三,西方国家为工业革命的先行者,其在技术和产业布局方面有着相对的完备性。

  其四,随着西方掠夺全球资源和财富的需要,西方世界开展了全球一体化的市场运动,其产业布局向全球延伸,自己掌控产业链高端技术和产品,而将产业链下游交给发展中国家承担。

  中国为什么不能走西方工业化道路

  中国不能走西方国家的工业化道路是由中国的特殊性决定的。

  第一,中国人多资源少,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有限,因而不能走西方国家规模和数量扩张的道路。

  第二,西方国家工业化过程的“先污染、后治理”,是一种被动的发展模式,是教训而不是经验。既然已有西方国家的前车之鉴,中国就绝不能重蹈覆辙,再走西方国家的错误之路。

  第三,西方发展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中,其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一直在全球处于支配地位,因此可以有条件充分利用全球的资源,以保障其工业化过程的可持续性。中国在全球的政治、军事格局中,目前尚无西方世界的主导地位,只能以本国资源和生态条件为基础,缺乏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战略回旋空间。因此,在发展的理念上,必须更加谨慎,不逾越本国资源和环境能够承受的范围。

  第四,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农业和粮食安全问题更为突出。解决农业和粮食安全问题应放在比工业化更高的地位上,一切给农业和粮食安全造成明显隐患的,都要禁止。

  第五,全球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环境,仍然处于西方的主导之下,中国要实现自己的强盛,就不能甘当产业链下游的生产者,而是应当以高科技产业和高端军事工业为主要目标,牵引国家高技术和军事能力的迅速提升。

  第六,中国人多,劳动力数量庞大,要以充分就业为先导。要处理好资本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处理好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要实现充分就业。

  第七,全球工业化进程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中国可以以信息技术为契机,实现工业化过程中的某些层次的跨越式发展。

  §§§第五节以科教兴国、科技强军为基础的创新国家形成

  科教兴国、科技强军的重要性,是一种共识,无须分析阐述,关键是怎么做。对此,有以下九点建议。

  第一,科技发展必须依靠产业的带动。因此,围绕国家军事装备以及高科技产业实现的目标,是带动科技进步的支撑力量,这比投资于国内机场、铁路、公路等建设处于更优先的地位。

  第二,中国军事现代化不能过分忧虑美国等世界强国的反对。美国并不因为别国不发展军事,自己就停止了军事发展的步伐。如果美国保持着军事发展的势头,而中国军事科技的发展受到阻碍和抑制,则中国与世界强国的军事能力的差距会更加大,这对国家长期安全不利。

  第三,对科技人才的尊重,要有利于科技人才价值的实现,需要在相应的领域抛弃官本位思想,以利于科技人才的脱颖而出。

  第四,科技的发展源于个体的创造激情与活力。因此,如何在全民族营造激情与活力的人生状态,是至为关键的。释放全民族的激情与创造力,需要创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需要将知识分子从繁重的谋生劳动中解放出来。一个人如果缺乏经济的安全,则致力于创造劳动的激情自然不足。

  比如,由于房地产价格高企,无数知识精英沦为房奴,这就严重损害了他们的创造激情与活力。国家应当痛下决心,将房地产从实现少数人暴富,而多数人贫穷的方式上解放出来。唯有如此,才能呈现国家普遍的创造激情,才能在科技发展的道路上有更多的创新、创造。

  第五,改变科学教育领域各级管理干部的任命方式。科学教育领域的管理,本质上是一种以人格、理想、知识、思想、专业才干影响他人的过程。担当科教领域的干部和带头人,必须为人师表,有人格的和思想的魅力。教育是一个作为榜样、充满爱心以及心灵激励的过程,教育需要的是大师而不是大官。

  因此,在整个教育体系中革新官僚管理制度,以大师管理制度取代官僚管理,是教育改革的急切方向。比如,可以在全国的大学、中学、小学中实行校长竞聘制与学生选择制相结合的方式,而不是目前的上级任命制,以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校长素质,让那些充满教育理想与使命并能够担当这一重任的优秀教师走上领导岗位。这样的方式可以从大学试点,然后推广到全社会,甚至各级教育管理部门。

  第六,改革教育内容。中国教育提供了过多的内容和过重的负担,却在健全和发展人的素质上较少取得成绩。物理、化学这样的学科,对于未来不准备向这个方向发展的学生来说,其价值还不如一堂营养课;英语教育,也不应当成为一个普及性的和强制性的教育,毕竟,如果一个人只想立足于本国发展,花极大的代价学习英语就是很大的浪费。

  因此,教育部门要检讨学习内容的设置,消除不必要的内容,以减轻学生的压力。教育必须富有效率和目的性,所有缺乏效率以及不能为其目的性服务的教育都不是良好的教育。

  第七,大力兴办民办教育。国家动员让一部分富人拿出钱来兴办民办大学,以从根本上形成国办民办相比照的教育格局。中国有无数个培养英语专业人才的学校,但为什么没有一个大学可以像民办的新东方学校在英语培训方面受到尊重和欢迎?因为新东方有优秀的教师,有追求进步和渴求自我实现的精神,有人生的理想、梦想与激情……“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果国家加以扶植,在中国的大学里诞生一批类似新东方这样的学校,中国的大学教育就会更有希望。

  第八,开展素质教育的试点改革。可在个别或部分省、市推行素质教育,改革高考制度。中国如不走出应试教育的模式,则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将始终是个难以有实质性突破的难题。

  第九,开展国学教育的试点改革。可在个别或部分省、市推行国学教育。其方法是,从初级教育开始,在课程体系中加入国学内容,在各级升学考试中,也根据课程的设置不同调整考试内容。

  这项试点,通过若干年的努力,再比较这种教育方式与当前教育方式的成效。如果卓有成效,则可在更大范围推广。我们相信,国学教育不仅有利于从小培养人的精神气度和济世利民的宏大理想,而且必将有利于改变中国社会的道德危机和信仰危机。

wwW、xiaoshuotxt.netT-xt-小-说-天.堂
上一章 下一章 (可以用方向键翻页,回车键返回目录) 加入收藏岳川博作品集
世界开始转向